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用文言文写作文的杭州学生(杭州高中生写文言文原文评价)

用文言文写作文的杭州学生(杭州高中生写文言文原文评价)

更新时间:2024-05-17 17:40:59
用文言文写作文的杭州学生(杭州高中生写文言文原文评价)

用文言文写作文的杭州学生【一】

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因各种事故平均每天有40多人亡,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失去他们如花的生命!楼房拥挤造成学生受伤,课间追逐打闹造成骨折,课堂上被铅笔头扎伤、实验过程中被烫伤、溺水身亡、学生打架斗殴以及车祸等意外事故令人防不胜防。枯燥冰冷的数字,这些令人心颤的\'事实背后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是他们鲜活而短暂的生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尽管生活中有不可避免的突发灾难,未知遭遇常让我们胆战心惊,手足无措,但通过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若能在灾难和伤害降临的初期,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80%的伤害是可以避免的。生命总是眷顾有安全意识的人,日常生活中,遇事要冷静,要学会求助他人,要学会躲避风险,要学会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或不良诱惑。

幸福是棵树,安全是沃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创建平安校园吧!祝愿大家每天平平安安地生活,快快乐乐地学习,用安全托起生命的重量!

用文言文写作文的杭州学生【二】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从我学过《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之后,杭州就成了我做梦都想去的地方。终于,我们来到了杭州,领略了她那天堂般的美。

来到杭州,首先看的是西湖。来到西湖河畔,看到湖光映着阳光,泛起了粼粼波光,还真有“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感觉。乘上船只,驶在湖面上,湖中荷叶一眼望不到边际;荷叶中亭亭玉立的荷花,比二月的红花还美丽,还真像古诗中描绘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着,看着,我眼前逐渐浮现出一张美丽的面孔:那无边的荷叶就是她的眼线,美丽的荷花就是她艳丽的红唇,湖水变成了他水润的皮肤——她就是美丽的西施,这使我马上联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周边还有柳树、松树。我看见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在松树上蹦来蹦去,调皮极了。还有孔雀园,美丽的蓝孔雀和动人的白孔雀,引来了人们一阵又一阵相机的“咔嚓”声。还有著名的花港观鱼,当你把一小把鱼食投到河里时,鱼儿们就会向你这边蜂拥而来,抢着鱼食吃,可壮观了。

离开西湖,我们来到了古街清河坊,这是一条清朝留下的古街,里面还保留了许多古代建筑。我们在那里买了许多纪念品,个个都满载而归。

就要离开西湖了,可我们对这还是念念不舍。汽车把我们的躯体载走了,可我们的心还留在这美丽的.杭州。

美丽的杭州啊,你那非凡的美,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用文言文写作文的杭州学生【三】

学生会说不一定会写,学生能说得好不一定能写得好。应该承认,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之间是有一定差别的,因此必须要引导学生实现从口语向文字的转换。但对于这样一种转换,切忌操之过急,教师应本着“先放后收”、“广放渐收”的原则。

另外,要实现“口语向文字的转换”,还须分层次、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第一个层次或阶段为意义的转换。意义转换的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减少由口语向文字转换过程中意义的损耗,力争实现意义转换的最大化。

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常发现有些学生出现不知选择何种措辞进行表达的“卡壳”现象,对此应鼓励他们放开思想,提醒他们“怎么想就怎么写”,“意义第一,词句第二”,力求把想要表达的意义全面地表达出来。

第二个层次或阶段是从语言层面进行美化与规范。语言不仅应该是规范的,更应该是美的、有意蕴和意趣的,文学性的文章是这样,议论文也应当如此。因为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吸引读者,而那些面目可憎、“硬邦邦”、“凉冰冰”、教条僵化的文章是少有人愿意问津的。近年来就有专家学者倡导为文者应打破文章体裁间森严的壁垒,使其相互取长补短,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实乃高见!因此在这一阶段要指导学生从语言层面下功夫,要在准确、精练的基础上,使议论文的语言或简洁明快,或生动活泼,或幽默诙谐,或辛辣讽刺……要发掘学生个性,形成一定特色。 第三个层次或阶段是从文体结构方面加强指导、训练。要围绕着议论文的基本要素,结合个案、实例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理清“议论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学完苏轼的作品《石钟山记》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篇作文:“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首先我引导学生们直奔作文的主题:你同意苏轼的观点吗?班内学生分成了三大阵营,有的表示赞同,有的表示反对,还有的说对苏轼的观点要批判地接受。我趁机引导:同学们说得很好,都表达了自己的真实看法。你们各自的这些看法就是你们所要写的这篇文章的论点。但是,你为什么赞同、反对或是持折衷的观点呢?你的`根据是什么?经过思考,有的学生回答:“我赞同苏轼的看法。如果不经过事实证明就随意判断一件事情是存在还是不存在,那不成了瞎说了吗?”有的说:“我不同意苏轼的看法。‘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不一定是真的,比如魔术。”……见时机成熟,我当即引导:同学们所说的这些道理和例子不就是证明你们各自观点所需要的论据吗?议论文写作并不难呀!当然,不是随便某个道理或例子都可写进作文里去,只有那些能强有力地支持你的论点、能打动说服别人的素材才能变成好题材。接下来我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思考、完善、筛选想到的论据,并列成纲目备用。在此基础上,我抓住前面某同学关于“魔术”的论据,向该同学发问:你怎么证明‘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情不一定是真的呢?该生结合他的论点对其论据进行了详细解释。并补充说:“城里就有一家专卖店卖刘谦魔术的道具,利用道具,任何人经过一定训练,都可以把神奇的魔术变出来……”最后我告诉他:把你解释的这些关于论据和论点关系的内容整理好,写进作文里,这就是论证。

第四个层次与阶段是引导学生在议论文写作的各个层面上有所深入与创新。当学生的程式化训练基本定型以后,要适时引导学生敢于突破模式,大胆创新,比如如前所述引导学生在语言层面上的创新;其次也可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创新,比如教给学生不但可在文章开头提出论点,而且可以在文章的行文过程中或在文末提出论点,甚至可以不在文章的任何位置表明论点,而是把论点隐含在文章整体之中,等待读者自悟;再次可以在“三要素”基础上进行补充创新,比如对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一文的写作,除了“三要素”的规定性内容,我们还可以“节外生枝”,联系实际,陈述标题所蕴含的道理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这就是创新。

用文言文写作文的杭州学生【四】

好多老师认为学生生活阅历少,在作文写作时“无米下锅”。其实学生到了初、高中阶段,人人都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己对社会、人生、周围环境等的认识与观点,只是教师没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发现并开采这一资源,没能指导学生把说话与写作真正联系起来。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老人家是说进行启发式教学一定要讲求启发的时机。但这样守株待兔,坐等时机的到来,是否也有些消极的意味呢?作为学校教育与教学,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促成学生“愤”与“悱”状态的产生,从而使学生走向学习成功的彼岸。基于这一认识,在议论文教学中,我秉持“不启不愤,不发不悱”的认识,主动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关心的观点引路,“逼迫”学生开口,让“多年的哑巴”说出了心中的话,而且他们越说胆越大,越说越想说,越说越有话说,越说越流畅。许多学生都很惊讶:“我怎么会这么能说?”“我怎么会说得这么精彩?”在不知不觉中,一些曾被判为“无米下锅”的“贫农级”学生,在短短一个学年内突然变成了我任教班级的“米粮大户”。可见,作文课上学生写不出作文,并不等于学生无话可说,而真实情况多是我们教师的引导没到位,没能把学生的“话匣子”给“撬开”。

用文言文写作文的杭州学生【五】

炎夏,杭州的雨水逐渐多了起来,有时只是小雨,下上少时,便只留下满城清新。

有时,却是像个已满头银发的老者,不紧不慢的。直下上个三两天,就那么淅淅沥沥的\'下着,不大不小,不急不徐,直下到那天地间的一切,都明净明净的,叫人再找不到一丝烟火的气息了,才像个耍足了性子的顽童,心满意足的停了下来。

常听人说,雨后的西湖,别样迷人。

也正是在这时去的。放眼西湖,只见满堤的湖水在艳阳的映射下闪烁着点点金光。一座孤岛就这么高高地耸立在湖的中央,云气缭绕,与天边的白云浑为一体。

一座隐入云间的古寺,也在那点点金芒衬托下,愈发的飘渺朦胧。想必,那若隐若现的,就是佛门圣地——莲花寺了吧。

一阵微风拂过,让那本就飘渺的古寺顿时隐入云山之中。只能隐隐约约地听得见那当——当——的晨钟之声,袅袅回旋……十里长堤,杨柳拂岸,正长得繁茂的柳条儿带着迷人的绿意,给这青葱的“西女”染上了一层薄薄的绿纱。

是湖, 许是天气的缘故。登船远眺,只见是茫茫的一片,显得朦胧。却仍遮不住西湖的美景,残桥灰塔,碧湖瓦亭,杨柳轻扬,虽无什么惊艳的感觉。却显的小巧精致,亦是迷人。

过了湖,是湖心亭。

一小小岛屿,只有一亭,一池,一桥便再容不下其他。

池塘本不染颜色,但偏盛了满池的荷花,变得粉红。还有一张张青叶,像是玉碟,又有晶透的露水,像是美珠。恰合了那“大珠小珠落玉盘”。

桥是九曲桥,似应那九曲,不断蜿蜒、曲折,绵延无尽。又有绿柳相伴,鸟儿合唱。此般美景,便是那“柳浪闻莺”了。

下一景,是“三潭映月”。是三座微型的宝塔矗立西湖中,呈三角形状便是其由来。亦与隔湖相望的保淑、雷锋二塔,成三足鼎立之势,遥相呼应。也是一奇景。

还有……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