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作文国王的传说

作文国王的传说

更新时间:2024-06-12 10:27:49
作文国王的传说

作文国王的传说【一】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作文国王的传说【二】

很久很久以前,在七峰山的居民中间有一个可怜的姑娘。她既没有父母,又没有兄弟姐妹,一个人住在一间破烂的土房里,依靠辛勤的劳动维持着生活。她很美丽,就象月宫的嫦娥,又象那南海的观世音。她饲养一头出色的小羊羔作伴。每天早晨,当太阳刚刚照到七峰山顶的时候,她就上山去打柴。小单羔也就紧跟着她,嚼着山上的嫩草,吮着草上的露珠,“咩咩”地为她唱着清脆婉转的晨歌……远近的乡亲们,人人称赞这个姑娘,人人称赞这头羊羔,后来连同城里的.王爷也知道了。

王爷是个凶暴阴脸的家伙,成天就想吃喝玩乐,苦害人民。他一听说这姑娘很美丽,姑娘养的羊羔很出色,立即动了坏念头:他要把姑娘抢来供他玩弄,要剥下羊羔的皮来给他做衣服。

冬至那一天,王爷带着一些人马来到了七峰山下,把姑娘住的土房子团团围住,冲进去就要抓人。可是房子里空空的,因为姑娘早带着她的羊羔上山打柴去了。

王爷见家里没人,立即带着人马追上山去。追呀追,追到一个山头上,眼看就要追上了,晴朗的天气突然变得北风怒吼,雪花乱舞,山上的泉水也绐冻住了。王爷和他的人马被风雪裹住,进退不得,一会儿就全被冻了,尸体也被大雪掩埋了。

那个姑娘呢?当北风起,大雪飞的时候,她紧忙躲进附近一个山洞里,把她心爱的羊羔抱进怀里,用自己的心温暖着羊羔。谁知这只平日十分温驯的羊羔,忽然从她的怀抱挣扎出来,一直往黑黝黝的山洞深处跑去,转眼跑得无影无踪。

受到山野的风寒,姑娘本来够伤心的了,又失去了心爱蚓羊羔,她的心就更加碎了,她双手捂着脸,鸣呜地哭了起来。

忽然她听见一个又低沉又关切的声音说:“受惊了吧,受冻了吧?姑娘。”她抬头一看,见小羊羔领着白胡须老爷爷站在她的面前。她惊喜万分,一下就抱起小羊羔来,又是抚摸又是亲,嘴里还不停地说道:小咩咩,小咩咩,你跑到哪儿去了?

那个老爷爷在一边含笑地看着,说:“你真是个好姑娘!来,给你。”伸手就递给一件东西。姑娘从老爷爷手里接过那东西一看,是块黑色闪亮的石头。不想刚把石头拿在手里,立即感到全身暖烘烘的,不再发抖了。“这是个什么宝贝?姑娘惊吲起来。她想要问问老爷爷,但抬头一看,老爷爷不见了。

山洞外面,风雪已经停了。姑娘走了出来,带着羊羔,踏着厚厚的积雪回家去。她穿得很单薄,但在雪地里一点也不冷,因为身上有了那个黑色的宝贝。看到那满山的积雪,姑娘立刚想起了穷苦的乡亲们,他们既没有遮寒的衣服,又缺少生火的木柴,在这样的大雪天里,一定都冻得不行了。想到这里,也顾不得回家,就直往乡亲们的家里跑去。

到了第一家,只见大大小小蜷缩作一团,都快冻僵了,姑娘忙拿出老爷爷给她的黑石头,分下一块给这家,这家立即暖烘烘的,寒冷被赶跑了她又去了第二家,第三家……一直把老爷爷给她的那块黑石头分完了,一直把所有穷苦的乡亲们都从严寒中救出来了,她才回家。

打这以后,姑娘和穷苦乡亲们一遇到冷天,就进山洞去,向那老爷爷要黑石头取暖,这些人就是最早的矿工。那位白胡须老爷爷,据说就是煤窑神。

为了感谢这个好心姑娘,为了纪念这黑色宝贝的发现。矿工们就把冬至这天当作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冬至,矿工们都要牵一头羊去祭奠姑娘。

作文国王的传说【三】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汉族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作文国王的传说【四】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的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作文国王的传说【五】

南阳的张仲景,医术高超,疑难杂症,手到病除,人称医圣。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的时候,那年告老还乡,正是冬天,寒风刺骨,雪花飘飘。他走到白河岸边,看到那些为生活奔忙的乡亲们面黄肌瘦,衣不遮体,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很难受,叫他的弟弟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上大锅,在冬至的那天开了张,给穷人舍冻伤药。舍的药名叫“驱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等煮好之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们,每人给一大碗汤、两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驱寒汤,只觉得浑身发暖,两耳发热,天天如此。舍药一直舍到年三十,人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大年初一,人们就学着娇耳的样子做起过年的食物。有人把这种食物称作“娇耳”,也有叫“饺子”的,还有叫“扁食”的。人们吃着饺子,不忘张仲景舍“驱寒娇耳汤”的恩情。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的时候,经常为长沙的老百姓除病救灾。那年瘟疫流行,他在衙门口架上大锅舍药,深受长沙百姓的爱戴。他告老还乡后,长沙的百姓很想念他,就每年推选几位有德行的老人,带着百姓的心意来看望他。那年,张仲景身染重病,看来活不长了。长沙的老人说希望他寿终的时候葬在长沙。南阳的人那里肯依,两下就争吵起来了。张仲景说:“我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的父老情,我生在南阳城,不能忘家乡的养育恩,我了,你们抬着我的棺材,向长沙的方向走,灵绳在哪里断了,就把我葬在那里”。大家一听也就无话可说了,张仲景冬至去世了,长沙和南阳都选出精壮的小伙子,人们按照他的遗嘱,抬着他的棺材向长沙方向走去,棺左是南阳的小伙子,棺右是长沙的后生,到了当年舍“驱寒娇耳汤”的地方,灵绳断了。戴孝的百姓连忙担土叻垒坟。你一担、他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很大。又在坟前修了座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为穷人除疾,舍“娇耳汤”的事在民间一直流传。因此,每到冬至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包饺子吃,说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

作文国王的传说【六】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老祖宗摸出来的这些个节气,一定费了不少劲,这么费劲,为的是嘴上一口吃的。靠天吃饭的年月,不明白节气,很可能就要饿肚子,要送命。而这些节气慢慢转化为节日,用来纪念它们最直接的办法,仍然是吃。比如,立春吃春饼,冬至吃饺子。我觉得这是再单纯不过的庆祝了。吃饱了吃好了,是我们最初的快乐。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