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围绕主题传承经典筑梦未来作文

围绕主题传承经典筑梦未来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15 22:12:00
围绕主题传承经典筑梦未来作文

围绕主题传承经典筑梦未来作文【一】

中华传统美德立足于现实的人、立足于你我他组成的社会。中国人从来相信,每个人都要讲道德,道德跟每个人有关;天道与人道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人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例如,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这一方面赋予道德极高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将道德深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能够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尽心知性”,甚至可以“知天”。这就树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意识,增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中华传统美德以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为基点,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在承认人不能离开“利”、应当“义利双行”的同时,强调要“义以为上”“重义轻利”;强调守住“以义制利”的红线,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如此“重义”,最根本的原因是“义为利本”“义以生利,利以丰民”。中华传统美德强调,一切有道德的人特别是政治家,都应“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兴天下利”“利济苍生”。

中华传统美德注重处理个人与集体、公与私的关系,认为“公私相背,善恶所由”。也就是说,一切道德上的问题都是由于公私的对立引起的,“善恶生于公私”。人们道德水平的高下也体现在处理公私关系时的不同态度,所谓“君子小人趋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此外,如何处置公私关系还决定着个人甚至国家事业的成败,所谓“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耳”。中华传统美德一直认为“公”是最高境界,“天下大同,圣贤至公”。因此,人也应“至公无私,大同无我”。在日常生活中,个体应坚持“破私立公、克己迁善”原则,通过省察克治,做到“公重私轻,公而后私”,达到“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这种集体主义精神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和规范中,如仁义礼智信、勤俭诚敬和等。

中华传统美德注重知行合一,在重视道德认知的同时强调行,认为“口说不济事,要须实践”。也就是在重视人的道德教育和培养的同时,努力促进道德意识的实践和力行。这不但是因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更重要的是实践是检验真假对错的标准:“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

综上可见,中华传统美德充满了真善美,教会了历代中国人怎样立德做人、怎样治国理政,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但如此,中华传统美德还为今天的伦理道德建设奠定了深厚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到不随物流、不为境转、不为名利而动心、不被假象所迷惑?从道德修养的层面来说,需要我们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丰富营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围绕主题传承经典筑梦未来作文【二】

最近我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一本书,受益匪浅。书中“颜回煮饭敬师”的故事给我很大的教育。

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孔子带领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他实在受不住了,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就想办法乞讨来一些白米给老师做饭。饭做熟了,孔子刚好醒来,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他很生气。后来知道颜回是把掉了炭灰的米饭吃掉了,把干净的米饭送给了自己,他深深感叹颜回是一个贤德的人。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尊师爱亲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这样的传统美德。就是这样的传统美德,使得我们的国家成为有名的礼仪之邦。“尊师爱亲”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传统美德。

我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过去我在“尊师爱亲”这方面做得不够好,见了老师不能主动问好,老师留的作业多了还要满腹牢。在家里,妈妈做的饭菜稍微有一点不和自己的口味,就又摔又打,很少主动替爸爸妈妈做些事。现在我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尊师爱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灵深处。今后,不仅我自己要做好,还要用我的实际行动去影响更多的人。让“尊师爱亲”的传统美德在我们小学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围绕主题传承经典筑梦未来作文【三】

人常说:“一本好的经典就是一个好朋友。”经典对人成长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一本好的经典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自小就执著于看书、爱书的我,到今天读过的经典已经不计其数了,经典使我受益无穷!

曾记得,在我非常小的时候,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从妈妈手中接过我人生的第一本书-《三字经》。从此,儿童嬉戏的地方少了一个顽皮的身影,我每天吟唱着“人之初,性本善”,敲开了知识的大门,走进了经典的世界。“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使我懂得作为子女,应该孝敬长辈;“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告诉我从小就要勤奋学习。“西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伟大的母爱深深感染着我。我喜欢《三字经》不单单因为它历史悠久,教我道理,还因为它琅琅上口,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对人生的感悟。虽然每句只有三个字,但它用朴实无华、简洁通俗的语言讲出了亘古不变的道理,浓缩了中国的文化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三字经》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随后,《弟子规》、《千家文》、《千家诗》这些国学典籍逐渐与我为伴,教会了我要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言行谨慎,做人要诚实守信,对他人仁慈博爱,还要多学习,多读书。就是这些国学经典,打破了我沉睡的心灵,让圣洁的阳光照进了一个初涉人生的孩子心灵。怀着一份不舍,我迈出了幼年。渐渐地,这些典籍已不能满足我的需求。中国文化如此神秘,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于是,我便向更高的境界探求。而《唐诗宋词》便是我探求的阶梯。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就使我心旷神仪,一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便让我对大自然充满向往,对瀑布溢满了憧憬.我带着对李白的崇拜,对杜甫的向往,去更深的了解经典,而对经典也又多了一份期望.我经常在假日里与之相约,细细品味近千年前的文字,仿佛看见李白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在“把酒问青天。”陆游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仔细,仿佛置身于繁华的长安城,穿梭于人流中,仿佛看到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唐诗宋词,折射出的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辉的一笔,阅读着它,我不禁为诗词本身所陶醉,也会为历史的辉煌而骄傲!

短暂的童年如流水,我很快又步入了少年时代.少年似花,在这如花的季节里,我迷上了《古文观止》。第一次接触《古文观止》,是语文老师竭力推荐的。当时,对这本书只是草草一览。如今,却成了我精神食粮中的重要部分,让我对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长盛不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让我大饱眼福。读着,读着,透过破碎的阳光,我好像望见历史正向我悠悠走来。它使我学会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懂得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深深地沉入了这经典,畅游在这知识的海洋中,其乐无穷。

与经典作伴,与圣贤为友。读中华经典,做龙的传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脑海贮藏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经典,等着我!未来,等我步入青年,我定会更深地挖掘你,震颤生命的琴弦,丰满了人生的羽翼,去享受更多的乐趣!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