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千古人物我评说作文(关于写千古风流人物的作文)

千古人物我评说作文(关于写千古风流人物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13 08:11:25
千古人物我评说作文(关于写千古风流人物的作文)

千古人物我评说作文【一】

刚进入宋城,就发现了城里的房屋全是仿古建筑,最显著的特色是两边房檐高高翘起,像鸟的翅膀;街上走着的也全是穿着古代样式衣服的人,有的光着膀子,系条黑腰带,那是打擂台的;有的穿着长长的裙服,系条彩色腰带,那是逛花街的姑娘;有的磨石磨的老妇人穿着素色的便装,方便干活。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一条名字怪异的街,叫“怪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牵着妈妈的手走向那条街。原来呀,在这的每一间屋子里都很有趣。我迫不及待的走进了“斜屋”,发现屋子里所有的设施都是斜的,让人有失重的感觉,很刺激。等我和妈妈扶着墙壁一步一步慢慢走出来时,感觉头还是很晕!

“宋城千古情”的表演终于拉开了序幕。我们走进剧场,坐在嘉宾席的位子上。开始上演的是远古祖先在森林里开辟天地的\'场景,我们仿佛就在森林中;然后场景马上转入宋代皇帝过寿时举国欢庆的场景,还有印度女郎献上的热情开放的舞蹈;接着是民族英雄岳飞抗金的场景,台上金戈铁马,战争的硝烟弥漫了整个剧场,无数的战士用生命守卫国土,最后岳飞被奸臣秦桧陷害,万箭穿心而,天上飘起了六月飞雪;之后场景转到了西湖边,舞台上已变成了一滩湖水,剧场的上空飘着蒙蒙细雨,西湖烟雨朦胧,上演了白娘子与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给我一天,还你千年。”是宋城的宗旨。游客们到了里面,目睹了“宋朝”的兴衰,像在历史长河中遨游。

宋城,一个集幻境与现实、古代艺术与现代工艺为一体的杰作,一个启迪着历史的千古情怀与英雄豪情,引起后人无限遐想的宋代缩影,为世人展现了华夏民族悠久灿烂的文。

千古人物我评说作文【二】

刚走进“墙门”(检票处,就听见一阵阵悦耳响亮的敲锣打鼓声从远处传来,按捺不住好奇心,未等妈妈发话,我和表哥早以挤进了人群中不见了踪影。原来,那儿正在表演一场盛大的祭祀大典。

只见队伍的\'最前面是各位文武百官,身穿金色龙袍的皇帝迈着方步,神情庄重地跟在后面。两名侍女跟随在皇帝左右。皇帝身后紧跟着一群美若天仙的王妃。他们浩浩荡荡地走上了祭台,紧接着祭品——两头戴着红花的大肥猪也被抬了上去。叩头,跪拜,斟酒,皇帝煞有架势祭祀一番。结束了,大队人马又隆重地原路返回。看到此情此景,我仿佛真的回到了从前。

往里走,小摊上各种各样的香味让我们馋得直流口水,我们连忙找了一排位子坐下,歇歇脚,解解馋。一个身穿土色短袍,篮色长裤,脚穿布鞋,肩挑两筐大饼的人晃悠悠地从我们身边走过,哦,那不就是武大郎烧饼嘛!

“咚咚锵!”伴随着锣鼓声,木偶戏开始了。一个个做工精致的木偶在线的牵引下,忽上忽下活灵活现地为观众表演了一场令人目不暇接的武打戏。

来到惊险刺激的水上公园,走独木、过吊桥、踩浮垫,这些我们从未听说过的游戏一一展现在眼前,其中最为惊险的还要属在水上走荡来晃去的浮垫了,稍不留神,就会掉入冰泠刺骨的河水中。前面几个浮垫我一晃就过去了,当来到一个由四个木棒围成的正方形浮垫前时,木棒突然左摇右摆,吓得我冒出一阵冷汗,不敢移动半步,停稳以后才小心翼翼地走回起点,不然在寒风刺骨的大冬天变成一只落汤鸡可不是闹着玩的。

带着一身冷汗上了岸,看见对面的阁楼张灯结彩,我马上又围了过去。只见阁楼的招牌上写着“抛绣球招婿”几个字。再仔细一看,一个眉清目秀身穿红袍的姑娘站在阁楼上,手上捧着一个绣球。我和表哥连忙跑到阁楼下,等着姑娘抛绣球。终于开始了,姑娘把手一扬,假装要扔,惹得小伙子们空欢喜一场。第二次,姑娘真的把绣球抛了下来,许多小伙子还没反应过来,我和表哥一跃而起,争先恐后地跳起抢绣球,可一位小伙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我们面前抢走了绣球,几个“家丁”把小伙子请上了楼,见过岳父大人后,几盘喜糖从阁楼上撒下。紧接着看到的就是大家猫着腰纷纷争抢喜糖的热闹场面……

千古人物我评说作文【三】

这一年多段时间在学习郦波老师讲的《曾国藩家训》(包括百家讲坛以及对应的两本书,感受颇深,已经学习了好几遍,可以说是常读常新,每次都有新的感悟,每次都觉得理解得更深了一层。尤其是当遇到挫折、迷茫时,或回头检视刚刚过去的那段以自为在实践这些理念的时光时,体悟就更深了!在实践这些理念的过程中,发现仅仅“知道”是无效的,而借以指导自己实现目标,也是非常不容易,但在自己感悟越来越深时,感觉到抉择时心中的坚定时,以及越来越强的目标感,都让自己感到“幸福”和“成就”。

读书不在多,即使花5年时间读完这两本书,只要能将其思想精华融入我的价值观中,也是值得的。即使用一生,也是值得的!

这篇文章即是在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册第34章《定见》时的读书笔记与感悟。其中一些句子是摘自书中原书,为了句子通顺,没有注明。

千古人物我评说作文【四】

曾国藩不是战术家(他打仗很烂,而是战略家,制定的大战略就是舍枝叶固根本,因地制宜。与太平军作战战场主要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坚定地按照由西向东的作战趋势,沿长江中下游一线逐步压缩太平军的战略生存空间。因此他大力发展水师,使之具有压倒性优势,并因水师的优势,而使陆军可以在每一个沿江战略据点展开持久战,实现“扎硬寨,打仗”的战术原则。

湘军坚守这一战略原则,任太平军时有声东击西、南突北击、围魏救赵之灵活术,任朝廷时有左调右迁、朝令夕命之瞎指挥,也任友军绿营有隔岸观火、东堵西截、疲于奔命之狼狈相,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战略中。

这是一种对趋势的把握。

定见不是“瞎”定的,而是把握趋势、抓住骨架,风险是掌控住了的!

我的基业长青之路应该怎么走?也是趋势!出现任何情况,都要从制度上解决!企业不生长了,出现问题而不自觉了,出现问题但不能有效地解决,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等,所有的这些乱象,都是因制度不行!

但并不是简单固守、一成不变,而是能应势而变,顺应乃至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随着新的信息,新的变化,而对原有的进行补充、修正,把握住“势”,就会使之越来越贴切。比如自己的“培养能力”,则要根据需求而选择培养哪方面的能力,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化。

原有的学识,容易使自己陷入一个天井而不自知,由是偏执。比如清朝的多数儒家知识分子,不能正视西方的发达一样,在已经落后的事实下,还在夜郎自大。而清朝政府,则在遭到西方列强蹂躏时,则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由自大转向了绝望,开始唯洋人是举。这就是失控!

而曾国藩的学习西方、洋务,则是源自于自强之道的定见。中华之难,中华当之!师夷是为了制夷!最终是要制夷的!并不是夷不可以制,而是目前自己实力不够而已,实力不够,培养即可!缺什么就补什么,夷人处有,则向夷人学习,自己祖先已经留下了,以前却丢掉了,那就从故纸堆里捡起来。

因能有自强的定见,所以不惜向所谓的“蛮夷”之邦学习;能有自立的定见,所以不求装模作样的表面文章。目前的中国社会,很多人表面上“抵制日货”(比如不买日本车,以为是“爱国”,实际上,不买日本货就是爱国?可笑!中国比日本弱,态度上恶日,并不能改变中国的弱,要改变,就要缺什么就补什么。现在很多国内的品牌,打着“民族”的旗号进行道德绑架,更是可怜!你的产品不行,那就去弥补,缺什么就去补什么!即使国人一时可怜,买你的东西,但一年又一年,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加大,这种可怜能养活一个企业?!国家现在为了所谓的“培养”民族品牌,封锁国外优秀产品,如谷歌、Facebook等,奢望能够培养起国内的品牌,这么多年过去了,后果大家都看到了吧,百度并不因谷歌的被禁而强大,反而越来越垃圾!

六辔在手,万流赴壑。

 

千古人物我评说作文【五】

一路的奔波,不见多少停留,旅游的热情,被时间冲着,慢慢淡了,失了。

终是到了站,不再蒙蒙的我却仍无法睁开双眼,那热情、灼烧的太阳。紧拽着观演票,我在焦急的人群中等候。

雄厚的开场曲,屏幕上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或繁华,或战争,或喧嚣,或惨烈。我的心被其牵引,走向那似远非远宋朝。

我看见良渚古人,他们幸勤劳作,他们秩序有条,他们听从首领的指挥,他们发展着独特的文明。我敬佩他们,而作为现代人,我自愧不如,我已无法找到合适的理由慵懒下去了,我应站起,吾将奋进。

南宋渐渐走来,处处歌舞管弦,今为皇帝诞辰之日,当引数万僧人为皇帝祝寿,为百姓祝福。皇上旨意,与天同庆,歌舞三天。我望见,望见那威武而郑重挥袖,望见几十上百的舞女摇扭身姿,望见异域大使献上以示尊敬的表演,可见宋朝与外域的关系和谐融洽而互利。

穿梭,茫茫火海,为战争之地。放眼望却,见寸草不生。女真族的气势强悍,宋军怕是难以匹敌。只见一次次的,弯刀刺穿盔甲,一个个的,士兵含泪倒下。我感到绝望,我感到每一个士兵的绝望。不,这其中亦有真雄,我忽见岳飞厮战场,液从他坚毅的身躯中淌出,液从他面前倒下的敌人身上溅出,他也难顾及于此,他心中只四个字,他铭刻在背上 精忠报国 。

人终究是人,他终究是在了战场,可他仍是英雄,他走时应没有一丝不甘。我眼泪涕淌,我敬佩英雄,我敬佩岳飞的精神。

灯光由昏暗转向彻亮,许仙与白娘子在桥的两头相望,渐渐靠近,渐渐靠近。桥终是合并,许仙与白娘子终是走到了一起。不,人妖无缘,许仙被关在金山寺,白娘子被压在雷峰塔之下。甜蜜却又凄美的爱情,浪漫却又残酷的现实,生活便是如此,将相斥的两极揉合在一起,造就了人生坎坷,造就了抉择的岔路。

舞台突然彻亮,又把我心带回了现代的杭州,我看见采茶的姑娘,笑容满面,欢歌笑语地采着清香的茶;我看见桂花在黑暗中悄然开房,接着是一簇,又是一簇,桂花虽小,但聚在一起便清可绝尘,浓能远溢,这不正是体现了杭州人团结一心的精神吗?

千古情,演绎着的不只是历史,而是文化,是中国的文化,它是精神,它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品格。我又什么理由再继续慵懒下去呢?当站起来罢,当向上攀登,当追寻中国独特文化的深处,当寻觅并学习其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