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吕梁临县的元宵节作文(关于临县扭秧歌的优秀作文)

吕梁临县的元宵节作文(关于临县扭秧歌的优秀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16 22:48:29
吕梁临县的元宵节作文(关于临县扭秧歌的优秀作文)

吕梁临县的元宵节作文【一】

一提到元宵节,我马上会想到吃元宵。不过,你们不能说我只爱吃。因为,我也喜欢看爷爷怎么做元宵的。

首先,爷爷用搅拌机把糯米打成粉末,再把糯米粉加水揉成面团,然后做成一个个直径2厘米的面球,再把它们压扁,做成直径4厘米左右的圆的面皮。最后,把豆沙放到圆的面皮里,把它包起来,这样一个元宵就做好了。元宵搓得圆圆的、软软的,大的有乒乓球那么大,小的就像桂圆那么大。

现在要煮元宵了。爷爷先把一锅水烧开,然后把做好的元宵放到开水中。开始,元宵是沉在锅底的。要是元宵浮上来了,就表明元宵熟了。

元宵雪白雪白的,像一个个小球。熟了的元宵,颜色变了样,个儿也比原来大多了。晶莹透明,带点褐色,包在里面的黑芝麻、桂花、玫瑰、豆沙隐约可见。现在可以吃了。不过,我先说一下,吃的时候只要轻轻一咬,里面的豆沙就会流出来。你要使劲一咬的话,豆沙就会溅得你满嘴和衣服上都是,你的舌头也会被烫得发麻。

吃元宵的风俗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叫上元月,这天晚上称元宵。自唐朝开始,民间就有元宵之夜观灯的风俗。据载,汉文帝刘恒将农历正月十五正式定为元宵节。现在,元宵节有很多民俗活动,例如舞龙舞狮、放灯观灯、吃元宵等。正月十五前后几天,街头巷尾,家家张灯结彩,公共场所还举行花灯比赛,所以,正月十五又称灯节。

我想,元宵节又观花灯,又看焰火,又热闹,又有元宵吃,所以,元宵节一直流传到今天。人们大概都爱过这个节日吧?至少,我很喜欢过元宵节,也喜欢吃元宵。

吕梁临县的元宵节作文【二】

正月十五,我国最热闹的节日――元宵节,那一天我们一家过得其乐融融。

元宵节的习俗是吃汤圆,让每家团团圆圆,今晚奶奶“权力下放”,把煮汤圆的重要任务交给我来执行。我把它看成一件十分重大的任务,生怕煮破了,因此心里好像揣着一只小兔子“怦怦”直跳。我利用以前奶奶教我煮汤圆的经验:先将糯米粉用开水调和成皮,注意水不可以太多,多了会过稀;也不能过少,少了没粘性。然后取一块皮在手掌中搓成圆形,再用手指在上面按一个窝,把芝麻捣碎做馅,放在里面“包”好。放馅时一定不可以太贪心,否则会把皮的“肚子”给撑破的。包好后,终于可以下锅了。我按照奶奶说的煮汤圆的四个诀窍:“开水下锅,慢水煮,点冷水,勤换水”将自己辛辛苦苦做好的元宵放进水里。

没多久,可以起锅了,掀开盖子,只见一个个雪白的汤圆漂浮在水中,彼此紧贴着,好像一粒粒大珍珠,看得我直流口水,将它们舀到碗里,闻着那香喷喷的味道,忍不住咬了一口,真好吃啊,又香又糯。我刚把汤圆端上桌,大家就狼吞虎咽的吃开了。大家高兴地吃完了我煮的汤圆,“美食家”奶奶给我打了一个九十三分,夸我长大了,懂事了。我兴奋不已,第一次煮汤圆就得到这么高的评价,我心里美滋滋的。

品尝着自己亲手做的元宵汤圆,觉得特别好吃,心里特别开心。盼望着明年元宵节时再做汤圆给大家品尝。

吕梁临县的元宵节作文【三】

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市民广场早已被几千盏华灯照得如同白昼,成了名副其实的花灯广场,成千上万的市民不约而同的在这里汇集,共同欢庆元宵节。

\"八仙过海、锦鼠贺岁、荷花漂海\"·······五花八门的灯笼沿着湖边悬挂,透过灯光的折射,灯笼的靓影倒映在湖面,金光闪闪,让人眼花缭乱。

因为今年是奥运年,怎么能少得了五个可爱的福娃呢!这座叫<<福娃闹春>>的花灯多么漂亮,蓝色的贝贝、黑色的京京、红色的欢欢、黄色的迎迎和绿色的妮妮还有可爱的米奇,它们制作的多么精致,逼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把祝福带给了每个市民。

咦!灯笼上还有动画片呢。\"原来是一位老公公带着他精心制作的走马灯也来了,它安装了一个机动装置,使整个花灯处于转动状态,里面的小动物正在你追我赶,好看极了。

在广场的南端的树丛间,悬挂着上百颗星星,这些星星适用镭射纸做成的,金光闪闪,它们包围在广场两侧,形成了一条星的通道,与地面的灯光交相辉映,让人感觉来到了太空,漫步在宇宙里,如梦如幻。

劈啪!劈啪!\"焰火晚会开始了,五颜六色的焰火争先恐后的在空中竞相绽放。我将永远记住这惊人的一幕。

吕梁临县的元宵节作文【四】

元宵节,它虽然没有春节热闹的气氛,没有春节红火的喜庆,也比不上春节的历史悠久,但它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含义。

因为元宵节紧挨着春节,所以在我的家乡,从春节前夕一直到元宵节,近一个月的时间,家家户户都忙碌着、却很开心的过着盛大的节日,直到元宵节完,这热闹、欢快的气氛才渐渐平息下来。小时候,在我心中,我只知道元宵节像春节一样热闹,一样有趣。

记得有一句古语说:“正月十五闹元宵”。每次还没到正月十五的时候,人们便开始做准备,排秧歌、买烟花、买灯笼,有些心灵手巧的人便会自己做一个与众不同的灯笼,就只为了那一天而做准备。

正月十五日那一天早晨还算清静,可以到中午,刚吃过晚饭后,如果你想午休,那恐怕没戏了。刚一过十二点,街上就准时开始了敲锣打鼓,随即而来的就是俗称的扭秧歌。各个表演者脸上都洋溢着欢乐,透出了节日的气氛,都跳出了自己的个性,各式各样的,有扮小丑的,有举花伞的,有转手绢的,使你大饱眼福。看完了,会觉得肚子有一点饿了,这是餐桌头号食品——汤圆,一个个浓郁可口,要到嘴里,感到一阵香甜,可口,好吃极了。

这都不算什么,只是个开幕式,最为热闹的还要数晚上了。

晚上,整条街都比以往亮,灯火通明的,必行在街上,琳琅满目的灯笼看得人眼花缭乱。有材质不同的,大小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各有各的特色,绝对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拿一根细竹竿,将点燃的灯笼挑起来,俗称挑灯笼,也有一个文雅点的名字叫看花灯。

看,那边是什么,热火朝天的,走,去凑凑热闹。哦,原来是——猜灯谜呀!火红的纸片透过灯光,将整个广场都被红色包围,被喜庆包围着,人们站在一张张纸条前,有的低头用手机查,有的挠挠头,有的安静的思考,想到后,便争先恐后地去兑奖,广场充满了无穷的欢乐声。

最后,再欣赏一下圆盘般的月亮,这是一年中第一个全月,皎洁的月光将每一个角落都照亮了,有一种仙境般的美。

这是我家乡的元宵节,一个与众不同,热闹非凡的节日。我爱家乡的元宵节,更爱我美丽、热闹、与众非凡的家乡!

吕梁临县的元宵节作文【五】

元宵节,妈妈给我讲起了元宵节的由来: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妈妈说完将一碗汤圆端到我面前,我刚要张嘴妈妈仿佛知道我要问什么就说:“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因为正月十五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圆的,所以元宵做成圆型表示月亮,团团圆圆。今天家家户户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也一定要吃汤圆来表示永远团圆。”

吕梁临县的元宵节作文【六】

拨开层层云雾,卷起雨帘,收起雪幕,你会看到火热的太阳当空而悬,你会感叹道:“阳光,一直都在。”当你蹒跚学步时,有一双温暖的大手向你伸出,有一双眼睛慈爱地注视着你。当你迈出小小的一步时,有人脸上已绽开了笑容。

当你也伸出小小的手去回应那鼓励的目光时,却已经被抱个满怀。那时候,无论天气如何,你也会觉得“阳光”一直都在,因为你已在温暖的怀抱中挣脱不开。

当你“被迫”去补习时,那曾经充满了鼓励的眼神,会收起往日的温和,你当时一定被吓了一跳吧,心里疑惑:这还是小时候注视过我的眼睛吗?朋友,不必怀疑,难道你补习归来,没有看到丰盛的饭菜吗?难道没有人对你嘘寒问暖吗?这不也是一种温暖吗?其实,阳光,一直都在!当你没有获得鲜花与掌声时,那双关注的眼,会继续凝视着你,一刻也不放松。

诚然,它们有时会流露责怪与愤怒,这让你惊慌失措,忐忑不安,但你难道没有一丝的疏忽与闪失吗?你难道可以狂妄地以为自己十全十美吗?正是这双眼睛,为你指明了正途,希望你不要退却、伤悲……大概会有这么一天,那双眼睛忘记了自己的艰辛,劳累,满头白发再望向你的时候——那时,已然成熟的你,还会怀疑阳光的存在吗?阳光,一直都在!只要你用心寻找,爱就在心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吕梁临县的元宵节作文【七】

影片《吕梁铁骨》是继电视连续剧《吕梁英雄传》后,又一部以吕梁民族民主革命斗争史上的真人真事为原型创作的优秀影视作品。观看全片的总体印象是:策划和编导慧眼识“材”,充分利用了吕梁作为革命老区“红色蕴藏”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以英雄传奇诠释吕梁精神,尽显高瞻远瞩的睿智、高屋建瓴的气魄;影片以人物塑造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紧凑,叙事流畅,悬念迭起,具有一部优秀影视作品的基本特质;主要演员形象、气质、功力俱佳,对人物个性的把握和演绎都相当到位;全作制(采景、服装、道具源于生活,美于生活,加上高质量的音响效果,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观赏性和感染力;对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着意点染,给吕梁观众留下十分亲切的印象。

影片最大的成就在于主人公刘恩明形象的成功塑造。作品先通过“佐主惨案”,将主人公爱憎分明、勇毅而沉稳的个性风采做了初步展示。之后,又以“串珠式”结构接连推出“淫窟除奸”、“智筹军需”、“虎穴侦察”、“巧施连环计”等等一系列情节,从而对主人公智勇双全的个性做了进一步拓展、强调和丰富。刘恩明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拚搏、不计生、愈战愈勇的精神风貌正是植根于巍巍“骨脊”山的吕梁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最生动最感人的体现。

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艺术创作如何做到“高于生活”?这是影片《吕梁铁骨》给予我们的最为重要的启示。这里首当其冲的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此外还有关于英雄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英雄的角色定位也即本职工作与协作任务的关系,以及人物典型化与环境典型化的关系(这个问题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如何使地域文化成为作品形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等等一系列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处理。所有这些问题,对于艺术创作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影片《吕梁铁骨》的成功实践,在上述诸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有待我们认真研究和学习。

毫无疑问,这部影片并非无隙可击。最重要的是主要人物个性风采缺乏独具生活质感的细节支撑,精神层面的深入发掘尚嫌疲弱,略有“平面”之感;演员表演内在的东西较少,个别人物甚至给人留下脸谱化、简单化印象。一些民俗细节、军旅及战斗场面的细节处理较为粗疏,生活依据不足。特别关于吕梁炒面的介绍,有严重悖离实际的弊端。地域文化介绍略有标签化缺陷。但,瑕不掩玉,正反经验对我们无疑都是弥足珍贵的。

吕梁临县的元宵节作文【八】

看完《吕梁铁骨》让我感触良多,脑海中不断闪现剧中那湿人眼眶的一幕幕。电影中不仅展现了主人公刘恩明的临危不惧和大智大勇,更将吕梁儿女在抗战中表现出的非凡才智与勇气刻画得淋漓尽致。

电影展现的是负责后勤物资保障的军需楷模刘恩明的故事,通过对刘恩明同志的战斗经历,展现了吕梁前辈在艰苦卓绝的奋斗年代所塑造的吕梁精神,同时表现出无数共产党人在担负着拯救中华民族、解放全国人民的历史使命中用自己的鲜和生命谱写出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

当我看到硝烟弥漫的战场,在我军弹药不足的危急时刻,奋战的将领和战士百般无奈,受到敌人威胁之时,刘恩明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及时赶到,为战士带来充足的弹药,使得敌我势力发生大翻转,击溃敌军。面对强敌,他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却在平时遇到一点点困难就叫苦连天,我们应该向这些革命先辈学习,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

当我看到抗日八路军亲属被无辜惨遭汉奸班春贵害时,我有些哽咽,就好像喉咙被卡住一般,仿佛无法咽下空气。就算是陌生人也不愿目睹这惨绝人寰的一幕,何况是自己的亲人。面对至亲的失去,刘恩明表现出惊人的沉着,在他的深眸中我分明看到对逝去亲人的痛心和对战胜敌人的信念。

当我看到在一次紧急运送军用物资弹药过城门时由于被伪军发觉,敌我双方在干枯的玉米地中周旋时,存保为了引开敌人而选择暴露自己。他毫不畏惧的与敌人抗争直至最后一颗子弹用尽,终因寡不敌众,英勇就义。存保“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深深的烙印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当我看到再打炮楼端掉敌人据点时,我仿佛回到了那硝烟弥漫的岁月:炮火的轰鸣,冲锋的八路军的身影.......他们浴奋战,敢于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最后,影片以胜利解放太原结束了,抗战胜利刘恩明等人在返乡途中受到热烈的欢迎。

为有牺牲多壮志,影片展现了战士们头可断、可流、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的信念支持。我们了解了党在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丰功伟绩,深感革命的胜利是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换来的。我们要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