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古今名人事迹及作文主题(语文作文万能素材古代名人事例)

古今名人事迹及作文主题(语文作文万能素材古代名人事例)

更新时间:2024-06-12 12:13:23
古今名人事迹及作文主题(语文作文万能素材古代名人事例)

古今名人事迹及作文主题【一】

翻开书本,看看那些名人事迹,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从他们的事迹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在所有的名人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贝多芬和牛顿。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一个十分清贫的平民家庭,原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从四岁起,在父亲的拳打脚踢下开始学习钢琴,十三岁便成为管风琴师,并开始创作音乐作品。而后,贝多芬又面临着耳聋的威胁。可以想象得出,一个音乐家如果失去了听力,他将如何去创作,如何去铸造人类灵魂的伟大工程。但是,贝多芬仍然坚持创作,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几乎全是在耳聋期间完成的。尽管如此,命运却不肯放过贝多芬,当他的创作激情达到高潮时,病魔在一点点的向他发出进攻,使他的身体逐渐恶化,直至他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贝多芬的一生是痛苦的,但他的光辉永远流传下来。如今,我们的生活无忧无虑,几乎不存在痛苦,但是,我们却缺少了那种坚强、刻苦的精神。贝多芬的事迹使我受益匪浅。因为,意外可能随时会降临在我们的身上,而我们能否坚强

地去面对呢?所以,我要学习贝多芬坚强、刻苦的精神,不向困难低头。

古今名人事迹及作文主题【二】

11.示例:①对于这些古建筑,我们只是托管者,我们只有维护的义务,没有随意处置的权利。②每座城市有它的历史和传统美学,要重视。 ③可以让回乡寻根的人们有个精神的家园,有曾经的记忆。④可以成就一个历史文化名城。(4分,一点1分)

12.北京大剧院是一座外形怪异的现代式建筑,未能融入中国的传统元素,与古城的历史氛围格格不入。(意对即可,3分)

13. D(3分)

14.①不仅要保护古建筑本身,而且对其周围环境也要加以保护。 ②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调查、登记和保护要系统,不遗漏一处值得保护的古建筑。③不任意处置古建筑。④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不要在追求现代中忽视了传统。(4分,写出其中两条即可)

古今名人事迹及作文主题【三】

今天,我来给你们讲一讲爱国者钱学森吧!

钱学森从小就十分爱国,为了报效国家,他努力学习,当他学有成就时,动荡的社会却没有他施展才华的大好机会,于是,他到美国留学。几年之后,人在美国,心在中国的他,听说新中国成立了,就义无反顾地要快点回国,美国人为了不让他回国,使尽各种手段,想要打消他回国的念头。钱学森还是不畏诱惑,还是回到了祖国

温暖的怀抱。钱学森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决不能放弃我的祖国。他要回国的决心是多么坚定呀!他这一腔爱国热情难道不令人敬佩吗?钱学森回国后,学以致用,发明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国际技术交流会上,他被光荣地评为了小罗克伟尔奖章,就在这世界获奖者的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他的智慧为中国人争了气,为祖国争了光。

读了这篇短文,我感受到:钱学森这一伟大举动,惊动了所有人,而且,深深打动了我,我一定要向钱学森学习,做一个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有用之才。

古今名人事迹及作文主题【四】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航天事业总是具有某种神秘感。

“过去对航天的宣传报道保密的多,老百姓很少能接触了解。而且航天事业的成果要通过地面其他工程综合运用以后,才能被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孙家栋说。

孙家栋回忆,在中国导弹研制刚刚起步之时,保密政策是“不上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孙家栋的妻子直到1985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国外卫星送上太空时,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如今,伴随航天事业的高歌猛进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航天开始走下“神坛”,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交集。

不少航天技术应用已经融入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例如,普通人十分熟悉的方便面、“尿不湿”、手机定位导航、驾考探测红外线、纳米粒子烫等都与航天技术密切相关。

通过互联网、科技展览等线上线下渠道开展航天科普,体现航天信息对各行各业的服务,体现航天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让老百姓看得到、摸得着,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航天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孙家栋说。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航天的热爱,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就是小时候通过收听电台的预告,看见了夜空中的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有了自己的梦想。

“航天日的设立也是为了激励我们的下一代,”孙家栋说,“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实现了航天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接下来就要看我们的年青一代。”

时至今日,173公斤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围绕地球飞行。而我国火星探测器也计划在2020年发射,一步实现对火星的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

中国人的航天梦,从腾飞的一天起,就注定永无止境。

古今名人事迹及作文主题【五】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航天事业总是具有某种神秘感。

“过去对航天的宣传报道保密的多,老百姓很少能接触了解。而且航天事业的成果要通过地面其他工程综合运用以后,才能被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孙家栋说。

孙家栋回忆,在中国导弹研制刚刚起步之时,保密政策是“不上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孙家栋的妻子直到1985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国外卫星送上太空时,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如今,伴随航天事业的高歌猛进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航天开始走下“神坛”,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交集。

不少航天技术应用已经融入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例如,普通人十分熟悉的方便面、“尿不湿”、手机定位导航、驾考探测红外线、纳米粒子烫等都与航天技术密切相关。

通过互联网、科技展览等线上线下渠道开展航天科普,体现航天信息对各行各业的服务,体现航天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让老百姓看得到、摸得着,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航天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孙家栋说。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航天的热爱,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就是小时候通过收听电台的预告,看见了夜空中的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有了自己的梦想。

“航天日的设立也是为了激励我们的下一代,”孙家栋说,“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实现了航天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接下来就要看我们的年青一代。”

时至今日,173公斤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围绕地球飞行。而我国火星探测器也计划在2020年发射,一步实现对火星的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

中国人的航天梦,从腾飞的一天起,就注定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