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传承汉剧的优秀作文(徽剧的来源作文)

传承汉剧的优秀作文(徽剧的来源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01 06:16:03
传承汉剧的优秀作文(徽剧的来源作文)

传承汉剧的优秀作文【一】

那是情感的爆发,或横,或竖,或撇,或捺。那是心灵的乐曲,或轻,或柔,或美,或重。那是诗意的展现,或冷,或暖,或醉,或醒。一切都来源于它——汉字。

“呯呯嘭嘭“这是敲打键盘的声音,”悉悉唰唰“这是有手写字的声音。当这两种声音碰撞在一起,你是否会深发感触——那一个个有着生命的方块字还会继续传承下去吗?它们会不会被电脑上那些气沉沉的”新同胞“所替代呃?是啊!在这个信息时代,哪里还有这些小生命的地位呢?

可是,你是否想到:当你沉醉在唐诗宋词中时,你可知它是怎样传承下来的。当你欣赏着某位书法大师的作品时,你可曾想过是谁的功劳让你看见这美的享受。当你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点头称赞时,你是否到这心的滋养。就是这样一个个小小的方块字,让你体会到诗的意境,眼的美丽和耳的重要。它忽而气势磅礴宛如高山,忽而轻柔平静宛若流水,却又忽迷茫神秘好似星辰,一撇一捺,一音一律,一意一景,无不透露着生活的灵动,汉字的刚劲以及中华民族魅力。

作家之所以可以写出好文章,那是因为汉字多层含义。音乐之所以可以打动人心,那是因为汉字优美的声韵。之所以可以催人泪下,那是因为汉字的柔美情趣。一笔一划之间,互相辅助,互相衬托,那是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体现。汉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笔划中都蕴含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心,每一个音节中都体现着我们国家雄健和骨气。所以让我们离开手中键盘,拿起手中的笔,让我们为能写出汉字这样美好又神圣的东西而骄傲吧!

如果在你面对一个个英语字母时,你会想起汉字那一张张充满生机的脸。如果在你听到躁音时,你会渴望朗读一篇优美的文章。那么恭喜你,你已经体会了汉字的美丽,你已经感悟到了汉字的深层意义。从今往后,让我们用汉字来体会高山巍峨,用音节来体会人民的大方,用笔划来体会国家的繁荣富强!

看,看横,那竖,那撇,那捺!听,那轻,那柔,那美,那重!悟,那冷,那暖,那醉,那醒……

传承汉剧的优秀作文【二】

暑假期间,央视和河南卫视相继推出了汉字书写类节目,然而这些本意是“拯救汉字危机”“寻找键盘里失落的汉字”的节目,却出乎意料地引发了人们对汉字命运的忧虑。因为人们发现很多常用字不会写了。在“键盘时代”,曾经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汉字怎么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一现象,再次引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思考。

近日,由爱奇艺与河南卫视联手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汉字英雄》的首季在观众的好评声中完美收官,央视科教频道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也创下了相当高的收视率,并引起了轰动。这两档节目触动了“键盘化时代”人们的神经,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讨论。

上小学时曾被“听写”折磨的我们,绝对不会想到,时至今日,“听写”居然还能登上荧屏,成为不少观众津津乐道的电视节目。更令人吃惊的是,在节目中,一些如“害臊”的“臊”等常用汉字,不仅现场的初中生写不出来,就连在场外帮助的语文老师竟然也会提笔忘字。在“听写”节目被热议的背后,隐藏的则是“汉字遗忘症”已经从普通人传染到了承担汉字教学的语文教师队伍中的现实。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完成工作和沟通,古色古香的方块字,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人们不仅在书写时字迹潦草、七扭八歪、没有章法,让横平竖直的汉字失去了应有的神采与韵味,而且还经常提笔忘字。古老文明被现代人忽视,年轻一代的汉字优越感、文化自豪感在现实的环境下降低,形成可怕的文化断层。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提笔忘字,一方面是由于计算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手写需求越来越少。对于很多人来说,除了个人签名外,很少还会提笔写字。另一方面,目前针对国民的语文教育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一旦通过高考升入大学后,语文课程便被边缘化。不论是研究生招生还是其他招聘类考试,对语文知识都甚少涉及,使得不少学子在升入大学后忽视语文学习,待到数年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自然也就提笔忘字了。

“家住东方神州又名叫华夏,走到天边不改名咱叫中国娃……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正如歌曲《中国娃》中所唱到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与骄傲。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形、义三者合而为一的方块字。在手写汉字被逐渐轻视的过程中,由汉字衍生出来的相关文史哲知识和信息,也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模糊,不可避免的,在“键盘时代”产生了一批新型文盲。学习汉字书写,不仅是在学习一种语言,了解其背后蕴涵的丰富知识,更是在领悟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和由此衍生出来的人生哲学。

在全球文化交融的大格局下,汉字书写不仅是华夏文明独特的符号,更是国家和民族软实力的一种体现。因此,即便手写汉字的用途已少,但依旧不能让它在技术的大潮中成为远去的记忆。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这是著名政治家、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尼赫鲁对他的女儿说的话。

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汉字便是文字中的奇迹。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都被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唯独脱胎于甲骨文的方块字得以传承下来,直到今天仍与中国人朝夕相伴,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中国方块字表达着东方的思维方式,具象、隐喻、会意。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既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让人们明白了分久必合的道理,又让人们了解了人与自然的学问。篆隶楷行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遒劲挺拔,力透纸背,泽被四邻。甲骨文之神秘美,钟鼎大小篆之古朴美,隶体之端庄美,楷体之隽秀美,行书之飘逸美……书法的生命本是恣肆的。汉字连缀成文,让人们感受到了语言的凝练含蓄,或豪放典雅,或骈俪多姿,或巧譬善喻。汉字是语言的书面形式,让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价值观念和生命所系的精神源远流长。

认识了汉字,便拥有了无数个天地。汉字使“意则期多,字则唯少”的理想在三言两语间实现了。更重要的是,用心学习汉字的写法,书写者会得到更多的传统美、均衡美、恬静美。那种缓慢的节奏,悠然的姿态,充满芳香的笔墨,能让人的心情平和、从容,让浮躁的内心顿时安静很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尽自己所能正确书写汉字、正确使用汉字、认真对待汉字,也是对自我修养的一种提高。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还特意强调,“公共服务行业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服务用字。因公共服务需要,招牌、广告、告示、标志牌等使用外国文字并同时使用中文的,应当使用规范汉字。”更多单位、媒体、教育机构,都应该将这种保护意识、传承意识,提升到民族文化发展的高度,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传承汉剧的优秀作文【三】

梳理汉字的发展,我们不能忘记几个人。

第一个人当然是秦始皇。秦始皇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他的统一图强、集权统治、经济举措、法制构想奠定了中国几千年的国家形态和政权模型,他最基本的功绩之一是文化建设,他大力推行的“书同文”政策,结束了春秋战国500多年来“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历史。国家意志和统一文化,凝成了天下归一的相同文化心理和共同思想基础。如果没有秦朝文字的统一,就没有汉朝文字的兴盛。单就这一点,秦始皇就是中华民族的功臣。秦始皇看到了语言文字收服人心、整饬民意的作用,看到了建立大同文化对政权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但繁重的治乱维稳任务使他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以文治国,而且他面临知识阶层的挑战与反叛,也不会采取以文兴国的政策,甚至不得不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权宜之策。

中国文字,在等待汉朝的到来。

汉高祖刘邦,是要说的第二个人。这位年轻时不读书、无约束的皇帝旧习难改,他轻视儒生、无视学问,灭掉秦国、干掉项羽之后有些洋洋得意,但不久之后对治国理政的力不从心使他有些惶恐,生怕重蹈秦国的覆辙。这时,他的近臣陆贾改变了他。这位饱学之士每每见到刘邦,都要冒着挨骂的风险,言必称《诗经》、《书经》,渐渐驯服了不可一世的皇帝。刘邦接受了文化的熏陶,命陆贾写分析秦始皇失败原因的政论文给他看,读书识字使他懂得了马上得天下焉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不仅如此,他还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国家级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亲自前往曲阜,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祭孔的皇帝。他所开创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汉赋、《汉书》、《史记》、造纸术的诞生准备了温床。

不过,秦始皇和汉高祖都只是他们那个朝代文化工程的总设计师,真正的建造者是我要说的第三个人——东汉著名学者许慎。他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把当时出现过的1万个左右的方块汉字,进行了形、音、义的整理和修订,按540个部首归类,建立了科学的汉字检索系统。以许慎为旗帜,一大批汉代儒生以字为生,把一地散沙般的文字建成一个如金字塔般稳定而规范的文字系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自己语言文字所进行的学科建设。许慎们的“国家汉字工程”,使汉朝获得了天下认同的民心基础和文化基础,是汉朝文化建设的高峰。

还有一个不能不说的人,就是魏孝文帝。公元4世纪,古老的鲜卑族统一了北方,随后,这个善骑射的游牧民族挥师中原,把汉族政权赶到淮河、秦岭以南。此时的中国,北方势力以鲜卑语言为官话,称“北语”。孝文帝本名叫拓跋宏,这位5岁即位、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君王看见了游牧文明落后于农耕文明。公元494年,他命令迁都洛阳,以战略家的眼光和改革家的勇气,全面推行汉制改革。在一片反对声中,孝文帝选择了改革突破口——语言文字,他要求所有鲜卑贵族一律禁用“北语”,改用汉话汉字,推广易汉服、改汉姓、通汉婚、办汉学、改汉籍的政策,他甚至将自己原来的“拓跋”姓改为“元”姓。当然,孝文帝的改革注定是要遇到阻力的,但他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以一碗毒酒赐了不愿改汉姓学汉话的、年仅15岁的儿子。改革的结果,使这个过去只会挥刀驰骋的政权迎来了全面的繁荣。孝文帝的大义灭亲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让我们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