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考试可以一开始就写作文

考试可以一开始就写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16 10:13:37
考试可以一开始就写作文

考试可以一开始就写作文【一】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学期已过去了一半,本周我们高一、高二的同学们就要迎来期中考试了。通过考试,我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得到认识,促使自己巩固所学的知识,调整今后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找出学习中的长处和不足,查漏补缺。因此我们都必须以认真、严肃、负责的态度对待期中考试。

一、我们每个人都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奋斗。

二、需要合理利用时间。备考时间不算长,但善于安排的人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让自己得到一个大的进步。时间是公正的,谁吝啬时间,时间就对谁慷慨;谁荒废时间,时间也就荒废谁。我们要抓住分分秒秒,少讲空话多做实事,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要重视考前的复习。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重视复习,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肯定是重视复习的学生。所以我们要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把所学的知识认真整理、归类,并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争取做到熟能生巧,融会贯通。

四、要正确面对考试。考试是紧张的,每一位同学都要正确对待。考试既是知识的检测,又是意志的磨炼。考试时要紧张但不能过于紧张,要沉着冷静,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要科学对待考试,认真分析试题,仔细推敲,先易后难。要细心谨慎,做到先看清题目,再认真思考理清思路,最后动笔写答案。

五、要端正考试纪律。考试不仅是考查我们的学习知识,更是考察我们的思想品德,一个人首先必须要有一颗诚信的心,才能把自己的学识用于社会造福于社会,且有人说,小利在于计大利在于德,有一颗诚信的心,也能更好的为我们自己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每位同学都必须都应该诚信考试。

每一位同学都希望考出优异的成绩,以报答辛苦抚养我们的父母和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但考试成绩必然有差异,考得好不要沾沾自喜,要自我找差距,争取再进一步;考得不好也不可灰心丧气,要仔细分析找原因,争取下半学期打个翻身仗。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个性,有自尊,更有一股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上进心。所以,我们要时刻记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最后衷心祝愿我们所有同学在这次的期中考试中都能取得好成绩。

我的国旗下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考试可以一开始就写作文【二】

你好!

漫天飞舞的试卷碎片,白花花的,星星点点的,却依旧没有缓解我心中的压力。坐在椅子上,让自己平静,突然,想通了。

你可知道,我恨过你。为了明天的你,我复习,我努力,我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却不一定有优异的成绩。那时,我就会想:谁发明了你,为什么会有你。因为有你,我充满了压力,我小小的心儿已不能再平静。

你可知道,我怕过你。明天的你,题目是否简单,如果难,我该如何;面对明日的你,我是否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如果考得不好,我又该如何。面对明天的你,我害怕,我烦恼。那时,我就会想: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何时,老师的法宝能够换一样?但愿明天要是考得不好,不要男女双和混打。

现在,你可知道,我爱过你。因为有你,我的生活不再寂寞,充满了生机;因为有你,我从年少的懵懂走向了成熟;因为有你,我学会了竞争,懂得了合作,它们就像鸟之双翼,互帮互助。五年来,你与我并肩作战,是你召唤着我,让我迈入高一级的\'学堂。这时,我就会想:感谢你,考试,因为有你,我心理里充满了斗志。考试,你好。

现在,你可知道。因为有你,我尝到了学习中的那一丝丝甘甜;因为有你,我感受到了追梦中的那一线线希望。要是没有你,我的眼前一定是一片渺茫。

一年后,迎来小升初考;四年后,迎来中考;七年后,面对高考......漫漫的人生路上,我会面对太多太多的你。

以前,我恨你,现在,我爱你;以前,我怕你,现在,我亲你;一前,我诅咒你,现在,我赞美你——

考试,你好。漫漫路上,感谢有你。因为有你,求学路上,我,不·会·输。待时光流逝,我再见你……

一位正走在漫漫求学路上的孩纸

7.27

考试可以一开始就写作文【三】

---- 重读《家长会》-"好孩子是陪伴出来的"有感

记得去年暑假,由于我热衷于炒股,整日里抱着电脑,盯着盘面,满脑子竟是一些k线图,疏忽了无人陪伴的儿子。

儿子因为无所事事,又缺失了正确的引导,开始沉迷网游。整个暑假每天匆匆完成暑假作业后,便和他酷爱网游的表哥一起开始“赛尔号”之战。他玩网游的兴趣自此而产生,我再也看不到那个曾经缠着我,让我一遍遍为他读书的孩子了。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家庭战争的硝烟开始弥漫。

为了纠正儿子的这个不良嗜好,寒假里我可是煞费了苦心,虽然完成了帮助儿子的四部曲,从缓和亲子关系入手,从帮助儿子身边的榜样侄子展开,带领儿子和侄子开展家庭读书活动收官等等,但是收效甚微,儿子偶尔还是很怀念他的“赛尔号”。

从儿子还躺在婴儿床时我就开始了为他读书,多年来培养的好习惯差点因暑假里我一时的疏忽而毁于一旦。真正让儿子重新感到读书的快乐,还是由我放下炒股,重返和儿子一起阅读以后。看来,“好孩子是陪伴出来的”确实是至理啊!

于是,找出4月份的《家长会》杂志,重新温习了“特别关注”---好孩子是陪伴出来的那一课,细细品味,受益匪浅。

家长陪伴助成长

“陪伴”是一个重要载体,能使家长有机会发现孩子的特征和天赋,抓住孩子的敏感期,成就孩子的一生。

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所以会在数学、物理两大领域取得成功,就与其幼年时父母在陪伴中及时发现他的天赋有关。

有一次,他的父母让麦克期韦对着插满金菊的花瓶绘画,意外地发现画的竟是几何图形,药瓶是梯形、菊药是圆形,叶子是三角形,显露了他在数学上的天赋,于是加以培养,一举成名。

如今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父母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大,社交应酬逐渐增多,从而挤占了陪伴孩子的时间,甚至出现了很多的“留守儿童”。家长除了偶尔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外,很多的时候是把孩子晾到一边,从而给了孩子一个爱上电脑甚至出入网吧的机会。

缺失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得不利啊!也许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个麦克期韦、达尔文,只是我们太忙,没有发现而已。

陪伴的质量更重要

很多孩子的`心愿是爸爸妈妈能多和他们说说话,而不是总问:“你今天的作业完成得怎么样?”“这次测试考了多少分?”

陪伴不仅仅是陪孩子学习,对孩子进行苦口婆心的劝导,也不仅仅是跟孩子呆在一块儿,更重要的是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放下长者的身份,平等地与孩子交流;最大可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随时发现孩子的所想所需,让孩子享受到关爱,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陪伴孩子成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其效果远远大于苦口婆心的说教。

家长可以陪孩子做什么

孩子三岁以前,陪伴孩子妈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要认为孩子尚小还不需要教育而将养育孩子的重任全权交给父辈或者保姆,妈妈的陪伴是为了给孩子营造安全感。

妈妈可以每天为婴儿车里的孩子唱一支歌,颂一首诗,可以抱孩子走出家门,让孩子触摸大自然的万物,认识缤纷的世界。在妈妈的陪伴下,孩子不会因为缺失安全感而整天哭闹,或养成吃手指的坏习惯。

孩子上幼儿园后,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做游戏,让孩子充分感受家庭的温馨快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睡前为孩子讲十分钟的小故事,让孩子在小故事中懂得大道理;可以在放学的路上和孩子聊天,让亲子间的相处变得更加和谐;可以约上朋友的家庭一起去博物馆,既能让孩子感受到收获知识的乐趣,也能让孩子因为有了玩伴儿而兴致大增;可以陪孩子逛书店,带孩子感受求知的气氛;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让孩子成为独立思考、有主见的人;可以陪孩子一起写博,评博,提高孩子的交流和写作水平……

陪伴孩子,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乐趣,还有探索、知识和成长。依稀中我仿佛看到儿子即将离开妈妈的怀抱,展翅高飞,内心不禁有些酸楚。孩子的童年如此短暂,还有什么理由让自己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缺席呢?

考试可以一开始就写作文【四】

开学第一周,我感觉很棒!

上午发书的时候,班主任李老师带来了一个新同学,把她领到讲台上,对大家说:“这是从新钢一小转来的新同学,她叫张家愍,大家欢迎。”大家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新同学,鼓掌欢迎她。新同学很活泼,可是大家热烈的掌声还是让她羞红了脸。李老师微笑着对新同学说:“ 张家愍,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吧。” 新同学小声地说:“我叫 张家愍,今年9岁,我的爱好是跳绳、唱歌、跳舞、运动。”说完,她走下讲台,坐到座位上。没想到,下午她成了我的同桌,我感觉很棒。我希望她能成为我的好朋友。

有了新同学我感觉很棒,有了新老师,我感觉跟棒!可亲可敬的Miss Ruan 不再教我们英语了,接替她的是新老师Miss Jiang 。她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两道弯弯的柳叶眉,一头乌黑的浓发,高高的\'鼻梁,穿着一条白色公主裙,外罩一件蓝色坎肩,显得活泼又美丽。但是我们一开始还是有点失望,因为我们没想到Miss Ruan 不教我们了。不久,Miss Jiang 以她的幽默征服了我们。她走上讲台说:“我叫Miss Jiang ,但我可不是辣椒酱的酱哦!”我们听了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觉得她很幽默,失望一扫而光。我相信Miss Jiang一定讲课不错。

我还当上了音乐书管理员呢,我感觉很棒!上音乐课时,一位新老师走上讲台。她首先问我们:“你们有班长吗?”大家摇摇头说:“没有。”于是,老师指着李祖霞和李心怡说:“你们负责音乐课的纪律吧。”然后又对我和同桌说:“你们负责发书和收书吧,大家要看音乐书得经过她们俩的同意。”我感觉很棒,因为我终于有机会为大家服务了,我告诉自己说:一定要当好这个管理员。

开学第一周,我感觉很棒,你呢?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