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作文反映人物内心(写人的作文突出人物的内心)

作文反映人物内心(写人的作文突出人物的内心)

更新时间:2024-06-12 02:29:00
作文反映人物内心(写人的作文突出人物的内心)

作文反映人物内心【一】

都说我们这样大的孩子最爱幻想。是的,因为我们还处在叛逆的年龄。在幻想的世界里,我们还可以天马行空,不受现实的束缚。所以,在独处的时候,我常常会进入大脑的某块处女地,在那演绎一段故事,一个梦。

一直生长在大都市里,那种都市特有的气味,使我感到压抑与郁闷,它的节奏使我乱了章节。

于是,我屏住呼吸,拒绝充满汽油味的空气;我捂住耳朵,抗议满街喧杂的吵闹;我闭上眼睛,隔离车来人往的繁忙。

我希望每时每刻,空气中弥漫着若有若无的不知名的野草的体香,却比法国巴黎香水更让我心旷神怡。

如今,所谓的“流行音乐”泛滥成灾,我却好想好想聆听夜莺的歌声。小时候,听那首《采蘑菇的小姑娘》时,我就有光着小脚丫,挎着竹蓝独自去大森林里采蘑菇的心愿,记得那时,我还告诉自己要材颜色鲜艳,形状怪异的那种。我当然明白有颜色的蘑菇是有毒的。可我不在意,我要的只是那芬清闲。

读陶渊明的诗,有遁入山林寻找清闲的那种冲动。我梦想大森林里有一间属于我的小木屋。都说青春有狂想症,我想,我患了。有时候,我总觉得自己的性格里有一些不安分的细胞在活跃,有些男孩子气的我想要抛开周围的一些琐事,去外面闯一闯。我对爸爸妈妈说过,我考大学要考到外面去,我要独撑一片陌生的天空。为了需要我的和我所向往的事业而奋斗,为自己的拼搏掌声鼓励。

心里的世界是一片开阔的天地,等着每一个人自己去播种。经过一番耕耘,你就会发现,心里的世界一样繁荣似锦。

作文反映人物内心【二】

考试卷发下来了,我惊奇地发现,我的作文只得了42分,这真是破了我的最低个人记录了。我慌忙将作文读了一遍又一遍,却并没有找到什么足以致命的问题,于是便跑去问语文老师。

“内容太消极了!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积极向上才是!”还没等老师说完,我的眼镜早已跌落在地,什么?内容消极也是失分原因?我惊呆了。

后来,我发现老师说的没错,有很多“作文消极派”的同胞也未能逃离这番厄运,但那些写的比较积极的大多都是45以上。为什么有些并非自己真实意愿的积极文章如此“吃香”,而表达了真实内心的消极的文章注定只有被打入冷宫的份呢?我疑惑极了。

渐渐长大了,我总觉得自己的思想也渐渐成熟起来,总觉得在成长的道路上,除了快乐,也有许多辛酸与失落,我渴望有知己倾诉,便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寄托在那薄薄的试卷上,却没想到,被泼了一盆冰凉的水。可我并没有后悔,因为我坚信,这篇被评卷老师并不

看好的作文反而更具价值,因为它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并非是阿谀奉承。

我十分厌倦矫情,它只是一个夺分工具,并非自己的真心话,只是将一份虚假的感情展现给别人看,甚至是对作文的一种亵渎。因此我拒绝矫情,更拒绝写违背自己真实意愿的文章。

我并非认为所有积极作文都是假情,而消极作文都是真实的,只是希望老师们给我们一个诉说真心的机会,不要向所有消极作文都说“不”!

也许以后,我会为了各种考试而违背我的初衷,写着违背内心的所谓的“积极文章”,但那时,一定会成为我的悲哀。因此,我要坚持自己的观念,将真实的内心展现给他人。

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拒绝假情。用我们手中的笔,写出我们内心最真实的一面吧!

作文反映人物内心【三】

那个大雨倾盆的夜晚,那深夜苦苦寻找我的母亲,那撕心裂肺的痛哭,使我懂得了爱母亲,理解母亲,体谅母亲,感受亲情。那个夜晚我忽如一夜间长大,懂得了亲情……

那时的我那样无知,那样幼稚。

同母亲约好,今晚出去和同学玩,一番讨价还价,我终于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母亲―我在九点半准时到家。胜利的我欣喜地大步迈出家门,淅淅沥沥的小雨打在脸上凉沁沁的,却丝毫不觉凉凉的秋意。只觉阵阵凄凄的莫名伤感随蝶一般的枯树叶旋转落下。

虽然窗外寒风已阵阵刮起,咄咄逼人,秋雨也不觉中下成了倾盆,但大家仍然聚在一起热火朝天的说笑,打闹,抬头看表,不觉中已过了几个小时―九点半了。但同学们的勃勃兴致丝毫没有退去,我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一边是在家等候的母亲,另一边是难分难舍的同学,我艰难的抉择,我要留下来,想:反正这顿揍是挨定了,多等一会又何妨?可就是这一念之差,不知给母亲带来了多少焦急和担心。母亲穿着单薄的衣服,打着一把被狂风卷的东倒西歪的雨伞是如何在大雨中行走,会是多么的艰难?我从来也没想过,也从来不敢想。

将近十点,我踏进家门,屋里是一片黑暗的寂,没有人?妈妈会去哪里?楼道里响起阵阵熟悉的脚步声,我起身开门,她走了进来,湿透的衣服滴滴答答地滴水,蓬乱的头发被雨水打成了缕,她一言不发,但她回头的那一霎那,我看到了一滴晶莹的泪珠掉了下来,打到我的心里,冰冷入骨。我慌了,随即,是撕心裂肺的痛哭,妈妈为我付出那么多,我为什么从来都不懂。可在那颗泪珠打到我心里的时候,我明白了,也懂得了如何去感受。

那夜,我彻夜未眠,辗转反复,我懂得了太多太多……

亲情,是这世界最难懂的东西,可在那一刻我学会了如何去感受……

作文反映人物内心【四】

一只狐狸失足掉到了井里,不论他如何挣扎仍没法爬上去,只好呆在那里。公山羊觉得口渴极了,来到这井边,看见狐狸在井下,便问他井水好不好喝?狐狸觉得机会来了,心中暗喜,马上镇静下来,极力赞美井水好喝,说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并劝山羊赶快下来,与他痛饮。一心只想喝水信以为真的山羊,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当他咕咚咕咚痛饮完后,就不得不与狐狸一起共商上井的`办法。狐狸早有准备,他狡猾地说:“我倒有一个方法。你用前脚扒在井墙上,再把角竖直了,我从你后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来,我们就都得救了。”公山羊同意了他的提议,狐狸踩着他的后脚,跳到他背上,然后再从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狐狸上去以后,准备独自逃离。公山羊指责狐狸不信守诺言。狐狸回过头对公山羊说:“喂,朋友,你的头脑如果像你的胡须那样完美,你就不至于在没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

这故事说明,聪明的人应当事先考虑清楚事情的结果,然后才去做。

作文反映人物内心【五】

由读到懂,也许需要一段较为漫长的时间,这过程,其实也是一段成长的旅程。

——题记

你读懂了你的内心吗?你知道你内心深处想要的是什么吗?

小时候,父母总爱问我:“你长大想当什么呀?”

那时我总是充满信心地回答:“我要当科学家、发明家赚大钱,买我自己想买的东西!”

父母总是笑着摇了摇头。

童年的我非常的天真,每次面对父母的问题我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内心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那时的我只是读了我的心,并不懂自己的内心,只是懵懂地读着。

长大了,父母也经常问我:“你长大想当什么呀?”

这时的我有些茫然:我不知道我想当什么,我读不懂自己的内心。我的内心依然封锁着。为什么这么说呢?长大了些的我,只为学习而学习,并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天天学完了就开始玩。并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种境界,不为自己活,只为活而活。

现在,父母还在问我:“你长大想当什么呀?”

现在的我已经放弃了童年时的梦想,我想要过一种不平凡的生活,我想去做一个作家,去做一个农民,过我想要的生活。

说出自己的心声的时候,朋友的不理解和嘲笑、父母的劝说和责令像一把把重锤一次次地捶打着我的内心。可是我读懂了我的内心:在生活这条路上,我不刻意地听从别人的意见去做某些事,我要按自己的意愿去走,我读懂了自己想要什么:我爱宁静淡泊的生活,我喜欢读书写作,我逐渐走进自己的内心,我似乎看见内心发出一道强光,指引着我!保护着我!温暖着我!

读懂内心并不容易,需要放平心态,一步一个脚印。想要了解内心就不要被现实所困扰。

请直面内心、读懂内心,永葆真心吧!

作文反映人物内心【六】

中秋节,在我无穷无尽的记忆长河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便是那年在家乡过的中秋节。

家乡的中秋节与城市相比,截然不同。在城市里,吃的月饼都是买的或者亲朋好友送的。而在我的家乡,月饼都是自家人一起做出来的。尽管做得并没有外面做的那样精致、可口,但却包含了亲人之间浓厚的亲情。刚出笼的月饼就像中秋节夜晚那广袤的天空中一轮轮绽放着耀眼光芒的圆月,令人向往。

除了吃月饼,中秋节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民俗,如:赏月、玩花灯、舞火龙等。其中赏月便是我们家乡中秋节最注重的习俗之一了。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这首诗便准确地描绘出中秋佳节赏月时的情景。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桂花树上,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桂花随风飘下。远处,一轮如一面圆镜的月亮映照出家人们团聚时其乐融融的情景。那场面,犹如一幅优美宁静的画卷在我的眼前浮现出来。

古时候,人们团聚时,总喜欢说宋代诗人苏轼写的《水调歌头》里的一句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但也有人因为有事不能与亲人团聚,就时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家乡的中秋节是难忘的、与众不同的。它就像我记忆中的一颗流光溢彩的珍珠。中秋,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时刻闪耀着耀眼的光芒。是它让我感受到亲人间的亲情,是那一轮散发着金色光芒的圆月让我更加深入地领悟到亲情的美好。

作文反映人物内心【七】

周末遇到过去的同事,说起最近武汉的房价。

“你买第一套房的时候,不到八百块钱一个平方吧?翻十倍不止,财商真高。”朋友说。

财商这事儿跟我真没有半毛钱关系,我清晰记得当时买房的情形。

当年我供职的单位是家大企业,虽然取消福利分房,大家还是有福利房可住。每个年轻人结婚的时候,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窝。但那窝是什么样的呢?上世纪60年代的红砖楼筒子楼,家家户户把煤气炉安在走廊上,卫生间也是公用的。

这样的房子是起步,随着工作年限、级别的上升,住房条件会慢慢改善,最终,住进两居室,三居室。不过熬到那时候的,都是中年人了。

有个同事比我早毕业几年,刚生了孩子,在十几平方米的空间里,挤着他们一家三口,还有来照顾孩子的丈母娘。我去的时候,丈母娘正坐在沙发上准备洗脚,灯光昏暗,我进去一脚踹翻了她的洗脚盆,水洒的满地都是。

那一刻,我心里有个声音喊,这不是我的生活,我不要。

买房的时候,很多人劝我。住上单位的两居室只是时间问题,花这个冤枉钱,多傻啊。

我没有什么道理能说服他们,只有一个信念:绝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出生在没有厨房厕所的房子里。

当天看房就下了定金,房子唯一的优点是离单位近。

后来房价上涨,人人都当房奴的时候,每个人都说我聪明,有眼光,我倒觉得,我可能比他们傻一些。

一个理由就可以支撑我做一个重大的选择。而很多人,喜欢左右权衡,喜欢万无一失,考虑再三,还是会放弃。因为世界上哪有什么万无一失,怕失败的人永远得不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