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谢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苗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

谢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苗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20 14:44:30
谢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苗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

谢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一】

未曾接触汤因比这句话的时候,一直没有想到过,看了汤因比这句话,回头想上一想,生活在经常打些无义战的春秋时代,或周游列国,或退而办学,孔子一直在推销和传授他的治国方略和仁义礼智的理想,确乎不曾有过要实现政治统一的意思,孔子头脑中未曾有过秦始皇和刘邦式的大一统思想,孔子那里几乎没有什么国家概念,从孔子周游列国看,他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世界主义者,虽然他是鲁国人,如果有哪个国家同意,他都愿意去推行他的一些想法。也许用些力气可以从《论语》以及和孔子有关的古籍中挖掘出一些“爱国主义”方面的东西,挖掘出来怕也总是勉强。

在孔子那里,似乎并无“屈原”之用。这也许并不奇怪,孔子欲以“道德”约之以己,以“礼”约之以君臣人伦,他的着眼点在文明建设,而不在政治性的江山一统。春秋时候虽然时有不义之战,但这些战争似乎多属国与国之间利益情仇性的冲突,于华夏文明并无大的不利,没有像战国末期那样把文明拖入凄惨的境地,而以同一华夏文明为背景,人们在政治上分为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国家,于文化乃至文明的发展和建设或许还有些自由争鸣、相互促进的好处。越来越仰仗武力的战国末期是让人遗憾的,若非吞并之心使大地上到处都是硝烟,春秋战国乃是中华文明史上非常辉煌的年代,真正的、到目前为止也可能是惟一一次的“百家争鸣”就出现在那时候,中国的思想在那时候非常活跃。汤因比说:“在公元前221年政治统一之前,中国早已实现了文化统一。在这方面,中国最伟大、最富创造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生在兵连祸接的春秋战国时代,即完成政治统一之前。这是包括孔子在内的几乎所有中国哲学学派奠基人所在的时代。”

汤因比认为,中国最初拥有清晰的历史记载的时间不早于公元前9世纪或者公元前8世纪。就我们所知——汤因比说——中国的夏代是传说的朝代,亦即“无文字记载”的“前文明”意义上的“史前史”时代,商、周政权是真实的存在,这有商代刻写在“卜骨”上的铭文和具有指导意义的同代文字史料为证。即使这样,汤因比指出,仍没有证据表明,商朝政权是同秦汉王朝及其之后的各个化身一样的政治实体。汤因比认为,由始皇帝完成并经刘邦加以拯救的那种政治统一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汤因比知道,他的说法是不为中国学者所同意的。到了21世纪初,汤因比的说法可能就更不能为中国学者所同意了。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发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一九九六—二OOO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这份《年表》定夏代始年大约为公元前二O七O年,夏商分界大约为公元前一六OO年,商周分界具体为公元前一O四六年。又将具体的帝王年代从公元前八四一年向前推移到前一二五O年,即武丁元年。”(参见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夏商周断代工程一九九六—二OOO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质疑,这个就不说了,倒是汤因比的一句话现在也可以拿来一用。他说:政治统一“这是后来的轮廓,在公元前221年以前尚未形成,只是从汉代起才被中国学者当作他们对整个中国历史的解释模式。结果,这个模式在不违背事实的情况下就不能适用于中国早期史。但中国的学者宁愿违背事实,而不愿放弃他们这种自成一体、先入为主的解说”。

其实,即使承认汤因比的说法,也不会影响华夏文明的辉煌,多少国家并不用借光于历史断代。

研究一下汤因比的一些论述,也许对一些传统观念会有些震动。

谢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二】

2.1 国家对外刊资源的共建共享非常重视,我国外刊资源共建共享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早在1957年国务院就颁发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国家科委成立了图书小组,协调外文书刊采购、联合编目和建立全国、地区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等项工作,我国外文科技期刊保障体系初步形成。80年代后期,为遏制外文书刊进口锐减,国务院采取了三大战略措施,建立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高校文献保障系统、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议。1999年我国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及其它文献信息机构共124个单位,联合发起《全国文献信息共建共享倡议书》,提出要协调外文文献的订购,每年定期召开全国或地区性的外文书刊文献订购会,开展代订、补充订购、文献委托、国际交换等业务,实现外文文献多品种、少复本,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合理的利用,建立科学合理的文献保障体系的目标。此举掀起全国外刊共建共享的高潮。

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国三大系统在外刊的协调采购、特色数据库建立、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2002年5月在中国科技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外刊订购协调会议上已做出决定,高校系统与国家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上海图书馆合作编制2003年度外刊预订联合目标。该目录对于掌握全国的外刊资源情况,合理布局、协调采购、馆际互借等,均有极大的意见。同时也标志着我国三大系统外刊协调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这是我国加入WTO后首次召开的全国性高校外刊会议,此次会议对于开展全国性跨系统的外刊资源共建共享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我国公共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科研图书馆系统,农业系统,医药系统及各省市纷纷成立协调机构,使全国的外刊协调工作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2.2 外刊收藏单位协调意识增强,系统、区域间协调成效显著

系统与区域间的协调是我国多年来外刊协调的主要模式,协调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国际互联网上我国系统、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不断开通,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山东、福建、安徽等省以及全国化工系统、电子系统、医药系统等都建立了网上外刊联合目录检索系统,提供借阅、复制、传递等服务。

尤其是以国家图书馆为中心的北京地区、以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所为中心的上海地区,在外刊资源共建共享上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地区的图书馆情报单位每年召开外刊采购协调会,根据分工购藏的原则,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节约了大量资金,如国家图书馆与清华大学、上海大学交通大学等11所学术图书馆率先联合订购了荷兰Elsevier公司的1100余种电子期刊全文Web版数据库,在我国图书情报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已有62个高校及科研单位订购了该数据库。上海文献资源协作网已从1994年的19个单位,扩大到目前的60多个单位,1999年就规定成员馆单位订购8000元以上的高价刊原则上不出现复份,协调节约经费100余万元,新增份数近千种。

我国高校系统的有志之士,多年致力于外刊的共建共享工作,全国高校图书馆工委期刊工作专业委员会代管外刊协调以来,已有百余所院校参与,节约经费2000万元。我国高校系统的文献资源协作网:“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LS的文理中心近年引进的一批在国外有较大影响,且内容适合我国文理科重点学科建设的全文数据库、参考数据库以及电子期刊,通过各地区中心向CALLS成员馆的广大读者提供网上文献检索和全文传递服务,取得显著效果。2002年5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的2003年度全国高校图书馆外文期刊订购协调会议上,对新形势下高校外刊协调的内容、全国性跨系统的外刊协调、完善与扩充外刊预订目录和按重点学科分工保种、目次服务、文献快速传递等问题,达成共识,决定从2003年编制《全国性跨系统的外刊预订联合目录》,按重点学科分工收藏外刊资源,逐步建立高校外刊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2.3 外刊协调机构工作规范化,协调内容深化,目标更加明确

大多数协调机构工作渐趋规范,制定协调规章制度,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确立各种阶段性研究项目。同时从各个协调机构的工作目标来看,对协调的内容逐步深化,目标更加明确,以往的期刊订购协调一般是以节省书刊经费,在一定区域范围或学科范围内,多馆合作,减少复本,在馆际间进行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而当前对订购协调工作的认识更为深刻,不仅仅满足于减少复本、增加品种,而是积极跟踪国际国内的研究进展及外刊出版动向,了解国内各馆的期刊订购现状,对各馆订购外文期刊复本较少的期刊,根据国内各高校的重点学科设置进行协调订购;对于国外新创办的期刊,向相应的图书馆进行推荐订购。以保证国外的重要期刊在国内不断订,国外新创办的重要期刊在国内有收藏,使我国外刊收藏体系更加科学,结构更加合理。

2.4 各图书馆外刊的采购操作更加成熟,更具科学性

各图书馆在外刊的选择上,同以前相比,减少了盲目性,注重调查研究,选择订购与重点学科以及重点研究项目有关的核心期刊和专业期刊,优先采购国内已购买版权的外刊,协调采购电子版、网络版期刊,参加集团购买,分摊经费,共同享受建设成果,同时收集网上免费资源,加强国际交流,进行国际交换等拓宽外刊来源。

2.5 网络发展迅速,服务手段现代化、多样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文献资源服务的网络化环境逐渐形成,一般院校都建有各自的校园网,基础条件好的地方,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实现了地方联网,形成了区域网络化,全国大中型图书馆对文献信息都

采用计算机管理,对文献资源的采选、分编、检索、统计等都在网络环境下运行,为外刊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如最近开通的“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期刊传送系统”对“上海市16所高校馆藏外文期刊数据库”及“国家科技中心馆藏11000种外文期刊”进行网上传递,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各图书馆针对以往外刊利用率偏低的问题,都更加注重外刊的开发与利用,大多数图书馆都积极参加全国范围内的外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建设,如目前全国有499家图书情报机构的外刊文献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制作的《中西日俄文期刊目录数据库》收录,编制馆藏外刊目录,注重宣传,开展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如开展外刊信息定题服务,选择重点研究课题,经常提供对口的外刊信息和各种专题性文摘、综述、参考资料等服务。

谢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三】

高速公路;服务区;现状;发展趋势

高速公路服务区是高速公路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速公路配套设施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对高速公路功能发挥起到重要作用。

谢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四】

1.进一步明确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功能深刻认识和理解高速公路服务区是高速公路附属配套设施的真正意义,业主单位要从满足高速公路使用者和车辆正常运行需求的观点出发,完成高速公路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高速公路服务区应为道路使用者提供必需的停车、休息、加油、检修、餐饮、如厕等服务功能,服务区的拓展功能包括货物中转、客运中转、信息服务站、旅游休闲及现代化办公等,以满足道路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同时缓解司乘人员的疲劳、紧张状况,相应地要求建设比较完善的服务设施。

2.强化管理,科学发展

提高管理水平、强化管理手段是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制定有关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同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需要积极组织高速公路管理单位交流、推广先进。三是要充分认识到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建设环境的差别,要高度重视规模与质量的统一,合理使用资源,注重土地节约,有效保护环境;四是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管理人才,提高广大员工工作积极主动性,同时为引进人才建立良好的环境空间。

3.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设计还应注重的细节。

第一,场地设施的定位要在早期设计阶段展开,这些设施应成为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功能设计的先提条件,在满足实用性的同时应注重良好的视觉观感,体现出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灵活性设计。第二,在功能间设立时特别注意符合有关职能管理部门的要求,如消防、食品卫生方面、水源、污水处理等要提前征询相关部门的意见,取得消防、环评等方面的审批手续。第三,高速公路服务区最基本的服务设备包括饮用水设施、休息场所、垃圾处理设备、付费电话、餐桌等,同时高速公路服务区也可开发多元化服务功能。

谢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五】

《历史研究》出自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Arnorld Joseph Toynbee,1889年4月14日—1975年10月22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为十册鸿篇巨著,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汤因比认为,不应该把历史现象局限在一个民族国家研究,而是要放到更大的范围进行比较和考察,这个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

文明是少数有创造力的人创造引导发展的,或言之,没有这些人,文明将会停滞不前。而这些有着创造力的少数人也并不是总保持着创造力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斯宾格勒等著名历史学家就认为文明终究会衰弱,正如人逃不过生老病的规律一般。

然而文明真的无法摆脱“衰弱”之命运吗?恐其非然,文明是人所创造的,人是造物主的杰作,虽存在诸多的缺点,却仍可承受此等赞誉。认识存在相当的主观能动性。文明之所以会有兴衰,原因无他,皆是人能否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衰无他因,根源于人本源之惰性。正如一基督主教所言“敌人正好在你的体内,你所犯的错误的原因就在那里面,所以我要说管好你自己。”

文明的进步与否和有创造力的个体有关。表明,有创造力的人都会让社会上的多数人来模仿自己的行为。这种模仿是一种机械性的模仿,而不是模仿有创造的心灵。此种模仿可在一定程度上将已有的文明在空间上拓展,在时间上延续。同时,这些有创造力者在社会作用下有可能会迷失自我,他们也因此丧失创造力。当他们丧失创造力时,人们将不再模仿、遵从,是此,有些“原有创造力者”会采强迫方式。正谓之,“先知变成教官,圣人变成暴君”。亦即,当已失去创造力之人迫使社会其他成员模仿、遵从其反文明的行为或言语时,衰亡便露出端倪。兴兮,衰之所伏;衰兮,兴之所依。

所谓的迷失自我究为何意。人是和环境不断密切互动的,这个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人在过多的崇拜情形下,就变得乐于享受并安于现状,这也是他们丧失创造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历史上的罗马帝国、威尼斯王国、意大利王国皆是如此。盛极一时、风靡地中海的古希腊曾一度击败强大无比的波斯帝国,就是这样的古希腊文明也归于消亡。他们没有败给强大的敌人,而是败给了骄傲的自己,败给了自己所崇拜的已然过去时的丰富文化(失去了原先文明所具有的创造力)。乐成的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不加以进一步的创造或改良,就无法应对新的挑战和障碍,因而衰弱甚至消亡就成了历史的常戏。

如此就有人追问,难道没有一直对各种荣耀和夸赞保持警惕之心的原创力之人吗?历史中不乏这样的人。然则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即是前后辈的人持续地发挥创造力。文明断代进而衰弱的现象正是说明具有原创力的人自身创造力的丧失和后继具有原创力之人的缺失。

读史明今,个体的生活何尝不是另一种简短的历史,也上演着兴衰。从洪荒混沌到识得礼义技能,每一个进步都是创造力的再现。生活或者工作学习,若固步自封,停留在已有的成果上不思进取,则如逆水行舟。现有的经验或者技能,并不足以完全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因而定期的更新知识体系和完善为人处世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谢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六】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著名货币史学家彭信威先生所著的近80万言的《中国货币史》面世,迄今为止仍被认为是内容最全面、体例最完整、史料最翔实的货币史专著。[12](p169)在这部专著中彭先生把中国货币铸造和流通的地方性特征,归纳为自货币产生以来的中国货币制度的四大特征之一。他说:“先秦的刀布,是由各城邑铸造,币面多标明地名。唐会昌年间的开元钱,明朝的大中洪武等钱,以及整个满清二百多年的钱币,都是由各州各省或各局分铸,钱背有州名、省名或局名,就是清末到民国年间的新式货币如银元、铜元和钞票等,也由各省铸造发行,上面也有地名。中国货币不但在铸造上有地方性,在流通上也有地方性。春秋战国时期,三晋用布币,燕齐用刀币,周秦用环钱,楚国用蚁鼻钱,割据的局面非常明显。在三国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国那些?昆乱的时期也是这样。

就是在统一政府之下,货币流通的地方性还是严重地存在着。例如宋朝,表面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可是币制上是割据的局面:京东京西十三路行使铜钱,成都等四路行使铁钱,陕西河东则铜铁钱兼用。再说南宋的纸币罢,东南用会子,四川用川引,两淮用交子,湖广有湖会,河池有银会。这种流通的地方性,到近代还是存在。拿清末到民国一段时间来说,银元宝有苏宝银武昌宝银等,虚银雨则上海用规元,天津用行化,汉口用洋厘。小额银币则江浙一带用广东的双毫,北方用湖北江南所造的单毫和双毫,四川用五角银币,湖南河南东北则不用小额银币,而广东则专用小额银币,而不用大银元。……”[13](p11~12)在我看来,彭先生所说的自先秦而沿至近代以来,中国货币铸造和流通的地方性特点就是货币地理性的体现,同时也是历史货币地理研究得以成立的广阔学术背景。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除了彭信威先生这一段百余字的专门探讨外,迄今未见有学者对此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在新世纪,我们有必要从货币的角度认真地审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严肃地思考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实际上,要解决目前中国货币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去追问那些不曾被我们认真关注和研究过的而又确确实实存在的实际问题,并从中得到帮助和启发,其价值则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在我个人看来,开展中国历代货币地理研究是一项“前人之所未及就,而后世之所不可无”的事业,是不容再事稍缓的了。

谢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七】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在《百家姓》中,我已经能背很多姓了,各种姓都有一段来历呢!我姓“徐”,你们想不想知道“徐”姓的来历呢?下面我就来介绍介绍吧。

“徐”本义是缓慢。徐姓来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赢姓,是先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传陷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大业娶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徐”姓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中华民族排名第l1位的大姓,人口数量近二千万之多,遍布全国各地,世界五大洲都有“徐”姓人的足迹呢。

自从“徐”姓出现后,姓徐的名人就有很多,我知道的有:三国时的徐庶,他和诸葛亮还是好朋友呢!还给刘备出谋划策呢!还有明朝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呢,他写出了很有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还有现代著名的画家徐悲鸿,他最会画国画了,画的马栩栩如生呢!

我真为姓“徐”而骄傲!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我们徐家姓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