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鹿家庄二月二庙会作文(道口古镇庙会作文300字)

鹿家庄二月二庙会作文(道口古镇庙会作文300字)

更新时间:2024-06-03 18:43:12
鹿家庄二月二庙会作文(道口古镇庙会作文300字)

鹿家庄二月二庙会作文【一】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惊蛰这一天就会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冬眠的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多起来。全国很多地方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谚语。

“二月二”在饮食上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就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大家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二月二”这一天还要吃猪头。古代,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一般农户人家到腊月才猪宰羊,等到正月一过都吃得差不多了,最后只剩下一个猪头,只能留在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一天才能吃。为祈求这一年能风调雨顺,人们要把最好的\'祭品供给龙王吃,所以“二月二”吃猪头肉是吉祥的象征。

“二月二”这天吃煎饼和炒豆的人也很多。民间认为“二月二”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面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觉得,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开花,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就形成了习俗,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

鹿家庄二月二庙会作文【二】

我国民间传说,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此后,地上的雨水会增多,民间就成这一天是春龙节。关于这个节日,民间有这样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生了三个龙太子,就缺一个龙女。龙王很想再有个公主,以为那时候的人都觉得儿女双全才是幸福的事,东海龙王也不例外。

不久,东海龙王的心事被王母知道了,王母就给了龙母一颗仙丹吃。没过多久,龙母就再次怀孕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初二,龙母分娩了,果然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儿。东海龙王这才兴高采烈起来。

小公主一天天长大了,每天东看着龙宫的五光十色,珠光宝气,她觉得厌倦极了,就渴望去人间寻求真正的幸福。当母亲的当然知道女儿的心思,龙母就劝公主说:乖女儿啊,咱们龙宫里生活如此幸福,无忧无虑,要什么有什么,你为什么想要去人间呢?可是公主已经下定决心去人间看看,龙母见女儿决心已定,知道即使挽留,女儿也不会留下的,值得悄悄把她送出龙宫,还给她佩带了一个锦囊。龙公主依依不舍的告别了母亲,离开东海,飞过了九十九条河,越过九十九座山,来到一座大山下,扶危济困,帮助了好多贫困的穷人。最后嫁给了一个人间的`青年小伙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时龙宫却乱成了一锅粥,龙王知道女儿出走的事情后,非常恼怒,天天发脾气,搞得身边的人心惊胆战,他还不让龙母去看女儿。龙母没法出宫,有天天想念女儿,所以每到阴历二月初二那天,龙母就浮出海面,抬起头来朝着女儿离开的方向痛哭一场。龙母的哭声变成了雷声,留下的眼泪化作了春雨。

从此,每到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天上的雨水就特别多。

鹿家庄二月二庙会作文【三】

天津,这是一个热闹繁华的城市。要说天津啊,这里有好多东西都让人非常感兴趣,比如说一些工艺品、小吃……但,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天津的民俗了,尤其是“二月二”。

我家过“二月二”的时候,早上的时候,妈妈带我去了理发店剪头发。我有些不解,为什么我前两天刚刚剪完头发,今天还要剪?于是,我便问了问妈妈这其中的缘由,妈妈告诉我,今天是“二月二”,人们都说“龙抬头”,剪头发呢又叫剪龙须,为自己的来年图一个吉利。我恍然大悟。

到了晚上的时候,我发现了饭桌上多了一道菜:煎焖子。经过我这几年的观察,我发现了年年的“二月二”,饭桌上都会有这么一道菜,我问了问姥爷,为什么“二月二”这天要吃焖子呀?姥爷告诉我,这个煎焖子呀,又叫做煎龙鳞。这个焖子是用团粉熬成的,里面还可以加绿豆粉。这种焖子熬好后非常漂亮,颜色洁白;之后,要把这个焖子捞上来,晾晒,晾干了之后,这个焖子是灰色的。等到这个焖子晒好之后,再把它切成一块一块的,放到油锅里面煎,见到两面金黄时,就可以出锅了。我点了点头,夹起一块尝了尝,味道不错!

在饭桌上,还会出现这一样食品,炸糕。这个炸糕味道也很好,同样,也不是今年第一年上桌了。姥姥告诉我,这个炸糕,人们管它叫做炸龙胆,吃这些东西,都为图个吉利!我点了点头,收获了好多知识!

看!这就是天津的习俗,我家的“二月二”,是不是很让人感兴趣呢?

鹿家庄二月二庙会作文【四】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在我们的家乡,二月二的早晨,要吃面条,那是龙须面。庆祝龙起蛰。到了冬天,我们的祖先认为龙下蛰了,也就是冬眠。这与二十四节气的惊蛰相似。二月二前后,也是惊蛰。天气回暖,雨水多了起来。

为了龙抬头,二月二的早晨,是不能动刀的,头一天的晚上,把面条擀好,切好。把吃面条的卤子用的肉,菜,葱姜调料切好,到了二月二的早晨,就不用动刀了,以免用刀伤了龙头。

在我们的家乡,二月二的早晨,还有打囤子的习惯。囤子就是过去盛粮食的粮囤。在过去是用树枝的枝条变成,直径1.5米左右,不到一米高,里面用泥巴糊好,用它装粮食。

二月二的早晨,天刚蒙蒙亮,人们在太阳没有出来的时候,从自己家里的锅灶里扒出做饭时烧庄稼秸秆的灰,在院子里做成粮囤的图案,就是打囤子。一般人家打好几个囤子,在院子的大门口,胡同里也有打囤子的。打完了囤子,在囤子的中央放上几把粮食,预祝今年的好收成。

现在的农家,早已看不到盛粮食的囤子了,那些用树枝枝头变成的囤子,在上世纪70年代烧火做饭用了,因为占地方太多,不防鼠又不防潮,人们用水泥做成缸,水泥做成的缸虽然防鼠,不能防潮,在后来,人们用上了博山缸,是淄博烧制的,防鼠防潮。今天,用的也很少了,农户基本不储存粮食了,收了粮食以后,留足一年的口粮,剩下的卖给了粮食贩子,然后进入了国家粮食储备库。

粮囤虽然退出来历史舞台,但是,每逢二月二打囤子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早晨,听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庆祝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到了,家家户户在院子里打起了囤子,今年,一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