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四年级学生写作文列提纲的方法(四年级写作文的方法与技巧教程)

四年级学生写作文列提纲的方法(四年级写作文的方法与技巧教程)

更新时间:2024-05-13 13:27:27
四年级学生写作文列提纲的方法(四年级写作文的方法与技巧教程)

四年级学生写作文列提纲的方法【一】

我有一本《格列佛游记》,这本书是妈妈在我二年级公布成绩那一天买给我的一系列课外读物之一,妈妈说,这本书有我喜欢看的大人国和小人国的故事。

这本书主要讲了主人公格列佛是一个很喜欢旅游的人,他因为航海过程发生事故,先后来到了“大人国”和“小人国”,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这本书里描述的情景是我们平常不可能见到的,作者用很夸张的手法、丰富的幻想,引导我们一步步地走进神秘的童话世界。我看这本书时,被深深地吸引住,越看越着迷,越越看越爱不释手,平常做完作业就会拿起来看,一直到吃饭我都不舍得放下来吃饭。

我很佩服格列佛的勇敢和智慧;我喜欢里面紧张的故事情节。这本书真的很好看,里面教了我很多生活的大道理,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这本书还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比如在“荒诞的拉格多科学院”这篇故事。它是说一个科学院里的怪人怪事,居然研究怎样将大便还原成食物,还要别人每个星期送上两大桶大便做研究;还有一位科学家在研究一种新的盖楼方法,就是从上往下盖……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菲夷所思却被作者用滑稽的语言写出来,让我一边看一边忍俊不禁,常常大笑到弯不起腰来。

四年级学生写作文列提纲的方法【二】

今天,我又阅读了《格列佛游记》的第四章,这一章的名字叫“利立浦的风俗”。在这一章里,格列佛主要介绍了小人国的首都利立浦的风俗和小人国之间的战争起因。

利立浦的人别看人个子小,但是头脑十分的聪明,他们量尺寸做衣服的方法就十分的方便“拇指的两周半等于手腕的一周,手腕的两周半的脖子的围度......”,还有就是他们的书写方式跟我们也不同,他们写字时既不是从左往右,也不是从右往左,而是从纸的一角斜着写到另一角。他们的法律也是与众不同,小人国的人们认为欺诈罪比盗窃罪更可恶,因为人们可以防范盗窃,而欺诈对于老实人来说是最难防范的。在这一章的最后,格列佛还知道了利立浦人和格列夫斯加人之间战争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两个地方的人打鸡蛋的方式不同,这真是奇怪而又好笑啊!

这就是第四章的主要内容和,看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小人国的人们又聪明又愚蠢,真矛盾啊!

四年级学生写作文列提纲的方法【三】

在第一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是格列佛在小人国的时候:他说我的脸上有许多大坑儿,胡子比野猪的鬓毛硬十倍,皮肤几种颜色混在一起,看起来让人很不舒服。但在这一句中,作者就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很形象的描述了格列佛的面部特征。

文章总共分为四卷,每一卷都讲述了离奇的故事。第一卷写的是格列佛在小人过的遭遇;第二卷写的是格列佛在大人过生活遇到的种种困难;第三卷写得实在飞岛国;第四卷描述了格列佛在“慧骃国”的所见所闻。

通过读了《格列佛游记》以后,我感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冒险、敢于面对新生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同时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等。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使我感受到了:格列佛敢于冒险的精神和面对困难的乐观态度。他也在一次次的旅行中获得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用自己一双的眼睛真真实实的看社会、看人类、学会怎样生存、学会适应身边的环境。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随意的像格列佛那样随意的去漂流,要想去体会漂流,就让我们多读游记吧!

四年级学生写作文列提纲的方法【四】

校园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地方;校园是我们共同学习的地方;校园我们第二个家!

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射在我们的校园,给我们上学铺上了一条“金光之道”。同学们来到学校,进了教室,首先干的必须是――交作业,同学们不用小组长摊开双手说――交作业,才交作业,而是很自觉的就去交作业了。交完作业,大家便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开始自己读书,不用领读,依然自觉,这就是虹二学子的优良学风。我们有一个大操场,操场正中间是升旗台,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每逢周一,全校师生便来到操场,参加神圣而庄重的升旗仪式,那时全校都很安静……

我爱校园的事。校园里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好事层出不穷,体现了虹二学子的美好心灵与高贵品质。每天做操,广播室的人总会说的是:某某人见到某某东西,请到此认领,虽然有些东西不值钱,但是这体现了虹二学子的高贵品质。

记得有一次,我的衣服落在操场上,我下去拿却不见了,我着急得都哭了,这时有个同学对说说他看见我的衣服被放在了广播室里,后来得知,有个同学捡到我的衣服,不知道是谁的,放在的广播室,我由心的感谢那位同学,虽然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是谁做的好事,但是这让我对虹桥二中这所初中加深了印象!虹桥二中我为你骄傲!我为你自豪!

我爱校园的人。老师是那么和蔼,同学是那么友爱。我们像一个大家庭生活在一起,我为有这个大家庭而开心。当我有不会的题目的时候,不管是同学还是老师都会耐心的教我,我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很开心、温馨……

我爱我的校园,我爱那宽敞的教室,诲人不倦的老师,友善的同学……总之一句话:我爱我的校园!

四年级学生写作文列提纲的方法【五】

彩虹出自乌云中,阳光总在风雨后。

——题记

时间的年轮从未停止转动,风儿吹过,树叶“沙沙”作响,记忆被悄悄唤起。

时间搁浅在去年的那一天,我顶着失利的伤痛,漫步在校园的小路上。已是深秋,微风拂过,掉下了几片黄叶,任意散落。不想回到寝室,怕我这不堪入目的分数会会引来室友的不屑与嘲讽。幽静小路独自徘徊,进亦退?两难。走到寝室门口,“猫咪,你回来啦!”一声轻柔亦急切的问候在耳边响起。“快点咯,等下都要熄灯了呢”你对这次的成绩只字不提。

躺倒床上,抬头看着窗外,沉闷的天空中飘散着几朵黑压压的云,眼泪终于不受控制地流下,你见了说,“哭吧、哭了就没事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室友都还在睡觉,你起床了,拉着我的手:“猫咪,带你去一个地方吧。”还记得你的手心是温热的,如同婴儿肌肤那般柔软。你将我带到校园外一大片向日葵的花田中,对我说,你喜欢这样为了梦想坚定不移的植物。

是的,我已经看到了,柔润的土壤中,它们的根深深的深深的嵌进去,它们吸收着养分快活地生长,就像我们,吸取着知识与欢乐并痛苦的成长着。它们的杆始终是笔直的,花盘是金灿灿的,始终向着太阳。

你转过身来对我说:“我喜欢向日葵色彩,充满动感与生命力,特别是它有那么足的勇气去追逐阳光,失败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失败。”我望着你,笑了。

“若葵莞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饶有兴趣终向之者,城也。”

我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爱我的人感动,带给她们勇气,让她们敢于去追寻暴风雨之后的彩虹。我呆呆的坐在窗口回想着当时你信誓旦旦的说着的梦想。

向日葵,一朵对着太阳咧嘴傻笑的花。它执着、坚定的笑着……

四年级学生写作文列提纲的方法【六】

我觉得列那狐是一只聪明又狡猾的狐狸,可是有时候他找不到东西吃。有一次他去偷鱼,当他看到一车鱼路过时就跑到车前面装,车上的两个人看到一只狐狸了,就想:他那张皮倒可以扒下来卖掉。于是两个人就把列那狐放到了车上,列那狐发现自己已经在车上了很开心,他就把所有的鱼都拿走,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车上的两个人回到家发现鱼和狐狸都不见了,才知道自己上当了。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看。

四年级学生写作文列提纲的方法【七】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