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关于周瑜的作文(五年级描写周瑜的作文200字)

关于周瑜的作文(五年级描写周瑜的作文200字)

更新时间:2024-05-27 03:45:57
关于周瑜的作文(五年级描写周瑜的作文200字)

关于周瑜的作文【一】

??君往事泪纵横关于周瑜的作文

是历史,成就《三国》的丰厚底蕴;是演义,折射着你人生的真真假假。周郎啊!何时人们才会明白真实的你?

------题记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雄姿英发的你卷入了三国的中原逐鹿。十九岁便挂帅的周都督可谓一轮初升的太阳,充满朝气,意气风发。少年得志,美人在堂,娇儿在侧。人生得意事,你都轻而易举都拥有了,只需建功立业,感恩生活。你确实鞠躬尽瘁,而后已,感念你的国家,感念你的恩公,热爱你的妻儿。你高瞻远瞩,耿耿忠心,在历史的一角为你的恩公孙策、孙权打拼出一片吴国天地。

可是,儒雅多情的你,才华横溢的你,殚精竭力的你,被妖魔成气量窄小、智术短浅的人物。甚至有时成了“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笑柄,如歇后语:孙权嫁妹-----赔了夫人又折兵,因为“美人计”的计谋是你献给孙权的,这反倒成全了刘备迎得美人归。虽然这并不是历史的真实。

但民间的文化更愿相信的是东晋批驳的你,更津津乐道于你在《三国》中与诸葛孔明先生的斗智斗勇。在刀光剑影中,我只看到了你只做诸葛亮衬影的悲局。于是,人们都在讥笑你,讥笑你的“小肚鸡肠”,讥笑你“既生瑜,何生亮”的对天悲鸣。你彻底被描黑了,你是于与诸葛亮斗智技不如人而亡,《三国演义》里的精彩情节起码有两个可作证“三气周瑜”、“诸葛亮吊孝”。你的嫉贤妒能、小集团思想,与诸葛亮洞若观火、虚怀大度形成鲜明对比,人格魅力也反差很大。虽然历史演义小说很多人物故事是虚构的,甚至有的采用了夸张手法,但历史人物大多是是真实的,被歪曲失真的`你替代了真实的你。因为更多的人愿意看生动的《三国》,而不是读呆板的青史。你被演义小说掩埋了,只为了衬托“智”的化身-----诸葛亮,小说家罗贯中委屈了人中俊杰---周瑜;甚至把你们的年龄都颠倒了,是兄长的周瑜,反倒成了黄毛小儿,年轻的诸葛亮倒成了老成的军师。不拨开历史的烟尘,谁能知道周都督的历史真貌呢?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只想寻求真实的你。朵朵浪花击碎在赤壁,见证着你的人格,情趣高雅。但,他终归要落入无声的海里。《三国》中的你却是一个嫉妒着诸葛亮才华的心胸狭隘的人,你们如何共出奇谋火烧赤壁;你如何让蒋干盗书上了大当;你如何与老将黄盖演苦肉计迷惑曹操,有个歇后语为证: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如何亲率水军攻打曹军,以少胜多……这些都说明你是个智慧超群的将领。但小说中又浓墨重彩你如何刁难诸葛亮三日造十万支箭,不然就要头,以此除掉劲敌,消除隐患;不幸的是诸葛亮洪福齐天,神奇轻巧草船借箭,反过来你又如何被神诸葛三气而亡。我知道,你很冤,你也精通音律,也常抚琴舞剑,有美妻娇儿,有贤明的君主,生活美满和谐,何来那么多嫉妒?皆为莫须有,你有你自己独特的风貌,有英气洒脱,有智勇双全,有绝代佳人,何必与诸葛亮一绝高低?你的气质与诸葛亮的摇扇就像两条独立的平行线,无论怎样向前,不会有交点,更不会存在差距。

夸父不断地逐日,因为他不懂地球是圆的。被误会的你,谁相慰?周郎啊!你当年的意气风发后,可曾想过往后千年的遗憾?《三国》的烙印把你深深定格在自相矛盾的演义标准上,不过,君须记,身世悠悠何足问,冷暖自知而已。

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关于周瑜的作文【二】

说起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也许会是《三国演义》。而说起《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周瑜。

周瑜,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之交。仪表堂堂,一表人才。单看外表就胜过了诸葛亮。他还是孙权的智多星。

周瑜,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可能是妒忌心重,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不惜一切代价去完成,看见有谁不顺眼,就会想尽一切办法除掉他。而诸葛亮恰好相反,大家都认为他是少有的十全十美的人。其实,周瑜待人接物彬彬有理,为人处事也很周到,周全。

周瑜能成为吴国的军师就说明,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很机智,很出色,为吴国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他率兵打仗深思细琢,用兵谨慎。做很多事都有计划。哪怕是除掉诸葛亮,都有一步一步的圈套,每一步又都那么完善、完美,有那么自然,让你不知不觉就掉了进去。这一点让他打仗赚了很大的便宜。比如说做著名的《火烧赤壁》。

在赤壁大战中,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知道曹军不善于水上作战,和诸葛亮想的一样,让战争在水上拉开帷幕,并安排了一系列的计策。一天,周瑜召集手下大将商量进攻曹操,老将黄盖认为对方太强大了,不如干脆投降。周瑜假意大怒,命令手下打了黄盖五十军棍。黄盖被责打后,派人送信给曹操,表示要投奔曹操。此时,埋伏在周瑜军营里的曹军奸细也传回周瑜责打黄盖的信息,曹操相信了黄盖真的要来投降,非常高兴。开战那天,曹操怕士兵在船上站立不稳,将船首尾相连。周瑜靠近了曹操的船队,而曹操黄盖投降了。黄盖用用手一招,小船顿时燃起大火,原来船上全是柴草油脂等易燃之物。黄盖一把火烧着了曹操船队的船头。而曹操的船首尾相连,前面的船被烧着了,后面的船当然也逃脱不了。曹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熊熊大火活活烧,或者的士兵掉进了海里,逃也逃不掉。在这次赤壁大战中,曹操大败而归。周瑜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多么聪明!

光火烧赤壁这一个事例,就能体现出周瑜的出色。前面他还巧妙地用离间计让曹操中计上了当,误信教他水上作战的蔡瑁和张允是潜伏在曹军的奸细,将二人了,为自己作战铲除了一切困难。他一点儿都不比诸葛亮逊色。他能假戏真做,充分利用了知己知彼,百战不胜。周瑜用黄盖做诱饵,假装投降,最后令曹操打败。他在火烧赤壁里就立了个大功。不仅如此,他在很多地方都赫赫有名,是很出色的一个人。

但人无完人,周瑜的气量的确不大,他看不过诸葛亮的`才华胜他一筹,心里一直耿耿于怀,总想除掉他。但每次都是以失败告终。而最后忍受不了这种对他来说是威胁的折磨,被诸葛亮活活气了。临前还长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不瞑目。

虽然周瑜有缺陷,虽然他气量不大,可是,我被他的那种坚持到底,永不服气和机智出色所折服。我知道,别人心目中的周瑜是渺小的,但在我心中,他是那么的伟大。他,是一个智者,还是一个战略英雄!

关于周瑜的作文【三】

历史的长河翻腾不息,其间数千年轮回,不知有多少英雄好汉。这些人宛如灿烂的群星,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更有一些英雄中的英雄,好汉中的好汉,人杰中的人杰。比如我最欣赏,最喜欢的周瑜周公瑾,就像夜幕下群星映衬中的明月。因为他是千古人物,古今第一儒将!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是大文豪苏轼对周瑜的称赞。细细品味这几句话,我不禁感慨,这就是战斗的艺术!“谈笑间”即可击溃强敌,这是何等的,这是何等的睿智,这是多么卓绝的军事才能!周瑜在赤壁一战,尽展雄才,指挥得当,击败曹军。以少胜多,创造了军事史上不朽的奇迹!思及此,不禁长叹,大丈夫就应该像周瑜一样,重视机遇,施展才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名垂千古!

周瑜虽为武将,却性情温良,举止儒雅。他精通音律,民间常传“琴有误,周郎顾”。可见他风雅卓绝。最为重要的是,周瑜为人大度谦和,礼贤下士(这是正史记载,周瑜决不是小肚鸡肠之人)。东吴老臣程普与周瑜有矛盾,面对资历比自己浅的周瑜,程普常常盛气凌人,但周瑜并不记恨,反而更加尊敬程普。日久天长,程普渐渐悔悟,对周瑜越发敬重,并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周瑜具有谦逊服人的人格魅力,这也是我喜欢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周瑜与孙策情同手足,两人共建江东基业,又娶了乔氏姐妹,一时传为佳话。孙策亡故后,拜托周瑜辅佐孙权。此时的周瑜,年纪轻轻就已执掌一国兵权,深受信任于内,才略施展于外,志得意满,美人相伴,令无数人羡慕不已。但他的谦逊,让他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忠心耿耿,矢志不渝,直至去。可谓“鞠躬尽瘁,而后已”。我所感慨的,是他对孙氏家族、对朋友、对兄弟的这份深重情义。我所敬仰的,是他正直,坚毅的信念。

周瑜,是我的榜样。纵然,我没有生在乱世,但如果我的心能够达到周瑜的境界,想必,我也会成为历史长河中激起的浪花,成为夜幕笼罩下璀璨。

关于周瑜的作文【四】

就《三国演义》来说吧,周瑜身为东吴大都督,统领吴国兵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下的许多将领如:黄盖、程普、韩当等,都是跟随过孙坚出生入的老将,如他真无才能无胸襟,岂能服众?《三国演义》中第一个不服他的便是程普,可周瑜不但不气恼,不报复,反而恭敬有加,气度非凡,使程普在自传中写下了:与公瑾交,如饮佳酿,不觉令人陶醉……

诸葛亮对降将魏延早有成见,平时不重用他,后来在数次伐魏战中也不听他的计策,足见他把私人偏见看得比国家大事还重,以至“统一大业”的高远计划以失败而告终。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两人斗智的最高巅峰,别的不说,就说周瑜的美人计吧,刘备入赘东吴周瑜想借此机会软困,可每次使出的.计谋均被诸葛亮的三个锦囊妙计所破,人常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前提是必须有了政策,才能产生对策,而人家诸葛亮却是在连周瑜还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个政策是什么内容的情况下,他的对策就已经出来了,也许诸葛亮真能神机妙算吧,那么后来的挥泪斩马谡,火烧连营七百里,以及走麦城却和他的神机妙算甚不吻合呀!鲁迅曾说过:“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难道他真是妖人?

再看他的军事才能:周瑜二十岁便跟随孙策统兵打仗,三年内出兵帮孙策攻下了十余个县,孙策后,周瑜更是重担在挑,重权在握,他先讨伐邓龙,击败来犯的曹操,攻下了南郡、夷陵后在征讨西川途中不幸病故…

诸葛亮出山时二十六岁,初期,刘备得他并非是如鱼得水,而是节节败退。赤壁战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助下羽翼渐渐丰满,刘备称帝,封诸葛亮为相,“鞠躬尽瘁,而后已”使后人对他的评价,然心有余而力不足,诸葛亮亲自率兵连年伐魏,却徒劳无功,最后还被司马懿拖军中…

光阴荏苒,眨眼瞬间,一千八百多年过去了,岁月的长河起伏变幻,有的人被埋没了真面目,有的人被升华了真形象,有的人被霉变或发酵了其功绩,而史册则永远是斩新的,洁白的,永远,永远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