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写作文技巧和方法1-3年级小学生(小学生写作文常用的几种方法)

写作文技巧和方法1-3年级小学生(小学生写作文常用的几种方法)

更新时间:2024-04-03 23:01:19
写作文技巧和方法1-3年级小学生(小学生写作文常用的几种方法)

写作文技巧和方法1-3年级小学生【一】

写作文技巧和方法1-3年级小学生【二】

“我就喜欢”是麦当劳的广告语,可有些人就是不喜欢那洋玩意儿,因为你“就喜欢”的是山东煎饼卷大葱蘸豆酱,一想起就亲得慌。要你写“麦当劳”,你是一点情绪也没有;要你写“煎饼”,你会“关不上闸门”。好了,就写你的专利事。看看2013年北京市中考佳作《在好奇中成长》中的精彩片段:

爸爸一个个为我剥花生,我一个个狼吞虎咽地吃。突然,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怪念头:既然嘴巴能吃,鼻子能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选了一个跟手指差不多大的花生小心翼翼地塞入了鼻孔中,刚放入,我没有丝毫反应,就又拿了一颗塞了进去。过了一会儿,我感到不对劲,有些喘不上气来,便“哇”的一下子哭了起来,一旁专心致志剥花生的爸爸看见我的脸色变得苍白,急忙让我用气息把花生挤出来……我这时才知道:鼻子是用来呼吸的!

看完后我们真佩服作者小时候的好奇心,这危险的实践得出的真知是一辈子都不会忘掉的。只要是你的专利事,写起来就会文采飞扬,感染力超强。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始终记着一点,所谓写作文,就是要写出我们自己的感受,那么,我们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作文高手。因为我们的作文,是凭借着真实、真诚、真切的情感打动别人的。而好作文就是那些能够让人动心的作文!什么是自己的感受呢?这就是同学们在选材上的一个特色要求。当谈到作文要选取最有特色的材料来写时,同学们很为难。其实,你自己个人的,就是有特色的内容。你想一想,世界上能有两个面貌完全相同的人吗?所以,要想文章有特色,内容上不和别人撞车,最好的捷径就是选取自己的故事来写,选取自己的所见所闻来写。只要我们用心采集生活中闪光的珍珠,摄取有典型意义的特写镜头,并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去整理,我们肯定会写好作文的。

写作文技巧和方法1-3年级小学生【三】

审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审题,就是就是要求我们详细弄清题目的含义和要求。审题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正确思维方法的一种基础训练。许多学生只是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材料,不假思索,提笔便写,真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了,其结果是言不达意,离题千里。

(一)解析话题作文的结构

一般话题作文由四部份组成:材料语十提示语十话题十要求。如:宋国有一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这就是背景材料。这是初中语文课本中所学的??韩非子??中?智子疑邻?这一寓言寓言故事,今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任然听到或见到类似的人和事,但是,也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提示语。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这就是话题。

?注意?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

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600字。这就是要求。但并不是所有的话题作文这四部分都有,有的话题作文有材料却没有提示语,也有的话题作文没有材料。因此,话题作文的“材料语”和“提示语”可有可无,但“话题”和“要求”却是不可少的。其中,“话题”是中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要求”则是写作的注意事项,更要仔细审读。

(二)打破审题材料的顺序

一般情况下,同学们审读题顺序是:材料——话题——提示语——要求。这种“先看材料,后看话题”的顺序,实际上是“材料作文”的审题顺序。而话题作文的审读顺序是:话题——材料——提示语——要求。“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出现偏差,就是这个原因。如:以“母爱”为话题,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发生了错误,写偏了题。他们围绕“提示语”中“母爱”做文章,写母爱无私、伟大的等,其实不然,这篇作文则是要求我们在索求母爱的同时,着重回报母爱。

(三)认真解读话题的内涵和外延

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都是以一个词或短语为关键词,话题的字越少,说明外延越大;反之字越多,外延就越小。字多的话题,观点比较明确,容易下笔。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加上一定的限定语,来缩小其外延。故审题时首先要

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明确选材范围。如话题“初三生活的烦恼”,它是一个偏正短语,在“烦恼”前冠以“初三生活”,不仅是为了缩小烦恼的外延,更是为了丰富和深化“烦恼”的内涵。如写“初三生活的趣事”,“初二生活的烦恼”等,就不符合题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