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老师评价作文负能量学生跳楼(对待近期学生跳楼的议论文)

老师评价作文负能量学生跳楼(对待近期学生跳楼的议论文)

更新时间:2024-06-02 17:08:45
老师评价作文负能量学生跳楼(对待近期学生跳楼的议论文)

老师评价作文负能量学生跳楼【一】

读了《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首先闪现在脑海中的是“道德”两个字。生活中,种种道德失范行为屡屡被曝光:车上,孕妇挺着大肚子站了一路;小巷里,有小孩被撞了,没人上前救护;路旁,老奶奶摔倒在地也没人敢去扶……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人们害怕:做好事还担责。

我在报纸中还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有个孩子在公交车上捡到一部手机,给失主电话号码本里的“妈妈”、“朋友”等打电话说明缘由,得到的回答不是怀疑有诈要报警,就是被骂有病后挂断。不得已,那个孩子只好把手机交到巡警平台让失主自己去领。这样的事,孩子心目中的正能量就被无情的现实削弱了。

“雷锋”这个名字,是一个凝聚优秀道德品质的符号,雷锋精神始终体现着人类向善的人性本质,倾诉着人类向美的共同追求,彰显着人类向上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像雷锋一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拒绝冷漠麻木和怯懦,实实在在地做一个善良美好的自己,对自己负责。我们要尊老爱幼,做事文明,说话礼貌,待人真诚,与人精诚合作,和睦相处,爱护环境,遵纪守法等等,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道德的女孩,至少我能努力做好每一件自认为有道德的事,我以前做好事是为了得到表扬或做做样子,而雷锋,不是为了赚夸奖表现给别人看,不是一次、两次、十次、百次,而是一辈子做好事啊!我真是自惭形秽,无地自容。

因此,我要将雷锋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中,像雷锋那样,心中充满阳光和纯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用慈爱的心去关心他人,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并使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家人因为我的存在而变得更加温暖,让祖国因为我的存在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文明!

老师评价作文负能量学生跳楼【二】

在我的身边,有很多正能量。

有一天,我和妈妈吃拉面,旁边坐着一对母子。等着热气腾腾的拉面上桌后,那位妈妈给儿子盛了一小碗,儿子只吃了几口就不吃了,跟妈妈说:“我不吃拉面了,我要吃米饭。”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我们不能浪费粮食,你把面条吃完我就给你米饭。”可那孩子就是不领情,哇哇大哭,还说着:“我就要吃米饭!”“不行!”刚才还温柔的妈妈突然变得严肃起来,“我说过了,不能浪费,你想想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就让你这么浪费了,他们该多么伤心。”“对不起,妈妈,我错了。”那孩子听了妈妈的话,非常惭愧,乖乖地把面条全部吃完了。看到这,我和妈妈相视一笑。

唐代李绅写过一首诗《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滴汗一粒粮,爱惜粮食,就是对农民伯伯最好的回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种勤俭节约的正能量传递下去。

老师评价作文负能量学生跳楼【三】

我们生活的时代中有善的因子、爱的种子广布民间。没有豪言壮语,但每天都在给世界发送温暖。没有怨天尤人,总是给社会传递正能量。这样的人数不胜数,就存在于我的身边。

某年某月某日,本小姐正背着包悠哉悠哉的登上一辆公交车。外面风和日丽,小鸟欢快地啼鸣,啊,多么美丽的一天!不巧的是公交车上人多极了,挤来挤去,我很快就被挤到了一边。正当我心情跌到了低谷时,又稍稍有点兴奋。原来,我身边竟有一位美丽的女孩,白皙的皮肤,灵动俏媚的大眼睛,还有一头如瀑似的长发。在我的眼里,她即使与克里奥帕特拉女王相比也毫不逊色。正当我瞎想时。

她突然扭过头来,天籁般的声音响起。“你踩着我脚了。”“啊?啊!不,不好意思。”她却得理不饶人,“你有没有长眼啊,不看路的吗?”“我——”“这儿地方那么多,你干嘛非站我身边啊。”她面显愠怒地吼道。我也生气了,踩到你赔个理就得了嘛,还闹起来了!我气冲冲地甩包,走人。

我瞥她一眼,她竟笑眯眯的,还哼起了小曲。我心里更火了,啊啊啊啊,以为漂亮就可以欺负人了吗。不,她可一点都不漂亮。那皮肤像鱼的脸,眉毛像两把破扫帚,头发简直像一只破拖把。天啊,我刚才简直是瞎了眼,怎么会觉得她漂亮呢?

终于挨到了下车,我拼命跑下了车。啊,新鲜空气诚可贵,不受欺负价更高。啊!啊?那女孩怎么也下了车?只见她满面春风,快步向我走来。怎么,还想数落我一通吗?我冒火的简直想揍人。但为了保持淑女形象,我还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平静地说:“有事吗?”她抿嘴笑道:“不好意思啊,你看看你的包吧。”我疑惑的扭过头去,呀,我的包被拉开了一条缝,几张百元大钞露了出来。那可是我积攒多年的积蓄呀!“我看到有人拉你的包,所以跟你争吵来吓跑小偷。”我的脸有些发烫,想起了当时的想法,我怎么会。

女孩笑笑,转身走开。视线逐渐模糊,她的背景逐渐消失在夕阳深处。多么美丽的女孩!希望她的美丽化作春风,给其他人带来更多的温暖。

老师评价作文负能量学生跳楼【四】

阳光斜射入公交车上的玻璃窗,折射出星星点点的光斑笼罩着那个身影,随着公交车的渐渐远去,身影越来越来淡薄、模糊,静谧的光晕却是那么清晰明亮……

寒冬,滴水成冰。

我站在公交车站牌旁,裹着厚厚的衣服。周围的植被晦暗的绿,似蒙着一层厚厚灰尘,没有阳光。许是因为冬日的缘故,那么了无生气。空气似乎冻结了似的,让人喘不过气来。人群不时中不时传来抱怨的低语声。

“哗——”一辆汽车疾驰而过,伴随着一声“嘭——”丢弃在马路中央的塑料袋飞舞起来,随即缓缓落下,落到离人行横道1米开外处。人群一阵动,我四处张望一下,没有人去捡起,我犹豫了一下,不忍把手从热热的口袋中拿出,便也随大流的站着没动。几分钟后,“哗——”又是一辆汽车疾驰而过,伴随着相似的一声“嘭——”的一声塑料袋又飞舞起来,被风一吹,与站牌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并又吹回了马路中央处。

没有人去捡起。

几分钟后,“嗒嗒嗒......”清脆悦耳的脚步声在萧索的冬日大街上显得格外刺耳。她扎着松松的`马尾辫,身着浅橄榄绿色的毛呢大衣,很鲜亮的颜色,让人心很明亮。很普通的样貌。她站在马路旁微微颔首,打量了一下路两边,瞅准一个没车的空,迅速的跑到马路中央,毫不犹豫的把手从口袋中拿出,手立刻暴露在寒冷的空气中,她却神色依然丝毫未变,弯腰捡起塑料袋,又轻巧灵动的回到马路旁。动作快捷熟悉,像是重复过许多次一样。她将塑料袋扔进垃圾桶的可回收一栏。这一举动引来了人群的目光,她的神色却依旧。人群又一阵悉悉索索。我的脸也烧红了。

“吱——”伴着刹车声,公交车来了,我匆匆上了车,脑海里始终回想着她的那个身影。

我站在公交车上,望向正在等车的密密匝匝的人群,她站在人群中,很普通的样子,没有一丝不同寻常的色彩,那么平凡,几乎辨别不出她的样子。却——又那么与众不同。

随着公交车的渐渐远去,人群间渐渐成了一个小点,可我眼中却只看见她捡塑料袋的身影......

空气似乎流动了起来,弥漫着一股正能量,呼吸也渐渐地不那么急促了。

阳光真好。

老师评价作文负能量学生跳楼【五】

一件小事,但它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反映的是爱的传递,它才以加速度发酵,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温暖,因为它传递的是正能量,是一种强大的正能量。

犹太作家威塞尔曾说:“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异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亡,是冷漠。”

曾经一度,因“小悦悦事件”、“彭宇案”……等极端事件,让我们有过道德下降的担忧和焦虑。同时,每一个善良而正直的人心中都深藏着一种渴望,渴望我们这个社会少点冷漠多点温暖,渴望人与人之间少点戒备多点相助。任由世事变迁,爱与善终是社会的主流、时代的潮流。从这件小事的加速度发酵、传播,不难看到它带给人们内心的触动和产生的共鸣。

大家对这种爱心产生温暖的感觉,源于人与人之间那种最为宝贵的理解和对善的认同。正是这种理解和认同,穿透了世间的冷漠与轻视,用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心理,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怀。

爱心,被看作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最高尚的情操,是人类良知的生动展示,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乏善心和爱心,只是在等待一个被触发的机会。当一个人被感动之时,也是他的爱心和善心被触发之时。让人“一看就暖和”的温柔,这是激发了我们内心柔软与善意的温情。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热泪盈眶,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深刻铭记。

央视主持人张泉灵评论,“总希望自己是这温暖链条上的一分子,让这样善的传递不在我身上断掉”。正如有人认为,此事释放的是“正能量”,自己看到了,有责任传递下去。

在现实中,“正能量”带来的正效应确实不少。我们身边有阿里木带给我们的感动,他靠卖烤肉资助贫寒学子,而不少人专程去“捧场”,这里面有感动,也有“正能量”的传递。

社会需要爱,时代呼唤爱。对善行、对爱心的感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但很多人缺乏的不是感动,而是一种显示感动的勇气,一种传递感动的行动。传递感动,就是“正能量”的传递。爱心无价,不分大小,“正能量”也没有强弱之分。爱心是春风,可以温暖生活的每一寸空间;是火炬,可以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爱心是担当,是奉献,也意味着收获。爱心照亮四周,同时也温暖自己,帮助别人也就是完美自己,升华自己,幸福自己。送人玫瑰手留香,那是一种心灵的沟通、相互的给予、共同的追求。

我们不盲目伟大,我们只做伟大的一个分子,我们的社会就会伟大,我们的民族就会伟大,我们的国家就会伟大,让我们一起传递正能量。

老师评价作文负能量学生跳楼【六】

陪我走过孩童时期,带给我无尽欢声笑语;又是它带领我跨过低迷的沟壑,使我坚定不移;还是它用行动赋予生命的意义。多少日子过去,那梧桐依旧是我的正能量。

在小学的操场旁,一棵梧桐树静立在那里,它阔大的叶子舒展着,引起我的注意。于是儿时的我最喜欢在惬意的午后拉几个小伙伴在树下跳皮筋。那时候,静静的梧桐也不再寂寞了。他随着春日微风,伴着我们的笑语发出低吟。仅便是只有单调的“沙沙”声也足够令我们更加欢愉,一如我儿时单纯快乐的童年。梧桐树,它承载着我对童年的惦念,它是我最要好的玩伴之一。

迈出小学,我以为要和梧桐树说再见了。然而缘分真是奇特的东西。在通往中学校园的路上,竟种了两排挺立的梧桐树。起初我并没有在意它,直到有一天我失败,拖着厌倦的步子走向学校时。心不在焉的我猛然看见了足以令我惊讶的场景。无人的街道上两排傲然站立的梧桐树的上半部分竟然一夜之间开满了花,而下部分也已经含苞待放。我惊诧于梧桐这样强大的生命力。也许许多人和我一样,每天忙碌地奔波于这条街道,没有人看它一眼。然而它没有懊恼,仍然默默积攒着能量,在没有人注意的地方潜滋暗长。然后,一鸣惊人,带给曾经忽略它的人们极大的震撼。跟它相比,一时的失败是那么不值一提。我的耐心和毅力突然得到了激发,从此这梧桐在我心里占据了一席之地。它的坚忍成为了一种正能量,这能量总激励着我,使我作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锻造出同样拥有耐性与韧性的灵魂。

随着岁月的流驶,我叛逆的心理越发强了。我似乎对于安分地学习产生了抵触,对物质方面却有了追求。然而每次从梧桐树下走过,这份叛逆总会被抑制住。梧桐树经过多年的生长,依旧坐落在这城市最为平凡的一隅。它每个周期都开花、结果、落叶再长出新的叶子,这样枯燥的循环着。然而他没有厌倦,它依旧努力地延续着生命的周期,而且试着让每一次开花都轰轰烈烈。即使没人注意,它也会开满一树繁花。白中带着淡紫的一数梦幻,夹杂着香甜的气味。它是那般美好,纯洁地做好它自己。它与世无争,葆守着最真实的美丽。它的淡泊使我汗颜,也是这样的一份淡泊成为了一股正能量,使我在繁华都市中寻得一份本真,不盲目,不攀比,做最真实的自己。

那梧桐树不仅是与我拥有共同快乐的好友,更在不知不觉中给予我无尽的正能量。这份能量监督我,鞭策我,滋养我干涸无知的灵魂,打造出在逆境中毫不动摇的我。

老师评价作文负能量学生跳楼【七】

50岁的天津的哥马志刚在他并不熟悉的网络世界里火了。他拒收一位盲人的车费,表示“我不伟大,我挣钱比你容易”;而下一位乘客又坚持多付费给他,“我也不伟大,挣钱比您也容易点”。马志刚所做的真是一件小事,那位乘客所做的也是小事,但在的哥与乘客的举动中,我们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与善意。

马志刚的女儿顺手写下有关此事的“老爸跑车录”后,该微博立刻成为最近两天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40个小时内,大约被转发六万次。另有据此改编的微博也被转发了近两万次。不少网友认为,此事释放的是“正能量”,自己看到了,有责任传递下去。有人表示,希望在微博上多看到这样的事。

从微博的高转发中不难看出,我们这个社会,多么需要这种朴素的“正能量”,人心之中,多么需要这种温暖的“正能量”。可想而知,在“正能量”的辐射下,人们会越来越信任这个世界,越来越善待这个世界,而世界,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这些年来,我们这个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层出不穷,令人失望更令人寒心。置身于这样的社会里,每一个善良而正直的人心中都深藏着一种渴望,渴望我们这个社会少点冷漠多点温暖,渴望人与人之间少点戒备多点相助。而今,的哥马志刚与乘客的举动,让我们相信,虽说社会上仍有不少不如意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侠肝义胆的热心人,他们身上蕴藏着的“正能量”,正在温暖我们这个社会,改善我们这个社会。

老师评价作文负能量学生跳楼【八】

《负建筑》,英语翻译“defeated architecture”(虽然原文是日语,但可以通过英语译名更好理解)“被击败的建筑”。中文翻译成“负建筑”,似乎更多了一层意思,显得意味深长。负既是胜负的“负”,也是正负的“负”,似乎也暗示着作者将提到的是一种与当下流行建筑形式对立的观点。

《负建筑》一共三章,第一章:分割、批评、形式;第二章:透明、民主与唯物论;第三章:品牌、虚拟、圈地运动。整本书是很多文章的集合,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每篇文章也关注不同方面,但始终有一种共同的暗语:现在的建筑是失败的物。作者对于现在建筑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序言开始,书中包含的内容就极其丰富,隈研吾关注的不仅仅是建筑,也不仅仅是设计,他所思考的是现在整个建筑业面临的问题。《负建筑》从序言开始就显示出一种悲观的情绪。1995年以后那段时期是个多事之秋,大地震、911事件、奥姆教(日本的邪教组织)恐怖主义活动等广泛影响社会各个方面,同时也是建筑领域的大事记——危及建筑物安全的事物。

“大地震使得建筑物及其脆弱的一面暴露无疑。这里所说的脆弱并非指建筑的物理属性或结构属性,而是指其私有属性。正是建筑物的私有属性决定了它是脆弱的。地震中受损失最惨重的正是那些用贷款购置了房产并因此拥有了私房的人,他们就是那些深受20世纪住房抵押贷款政策影响的、勤勉工作的工薪阶层。这一部分人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家,甚至还要负担起双重的住房贷款。”

这个观点书中多次提到的,尽管现代主义利用住房抵押贷款政策扩张了其影响,但是从更深层次上来说,这两者实质上是互为关联的。地震的发生从根本上动摇了住房抵押贷款政策,也同时动摇了现代主义。

“建筑这个东西或许是全社会的矛头所指。”人们讨厌建筑物的缘由可以有很多:

1.建筑物的开发商和建筑师都愿意把建筑物建的更醒目更招摇,建筑的益发庞大,而且视觉效果比实际更大。越大越招人厌恶。

2.建筑物消耗大量资源,且这些材料都无法回归泥土。

3.建筑物的不可逆性,不喜欢或者不满意的建筑一旦建成,会长时间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诸多痛苦。

这三点是建筑负面的因素,但同时也是建筑的长处。由于社会与建筑业息息相关,所以在建筑物已经供大于求的今天,建筑业仍然没有受到抑制,相反政府还出台了很多刺激性措施。虽然各地都出台了多种关于建筑物的规范和规定,作者指出这些都只是对建筑物外形有了约束,但对建筑行为本身没有限制。“进而言之,相比于建筑物本身,社会更需要的是建筑行为。”不仅仅是建筑业本身的规模大幅度增加,社会同时也需要建筑业带来的很多相关产业:家具、家用电器、私家花园等等。

作者提到了两种激励性措施,一:住房抵押贷款政策;二: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的政府财政行为。针对一战后住房紧缺的问题,欧洲国家有计划的建设公共集体住宅;美国则积极鼓励民众建设独立的私人住宅,唤醒和激发个人的建筑。美国的住房政策卓有成效,背负房贷的人们为了偿还房贷成为房奴,努力工作;而且有房贷的人在政治上也有保守的倾向,有利于维护了政治的稳定。

因为各种原因,确定建筑是需要被建造的。而建筑应该以什么方式存在?没有人更够严格控制。通常人们认为把从建筑建筑物区别于周围环境是必须的,建筑应该独立于周围环境,这种观点一直持续到今天。一个建筑项目确定后,先划分用地范围,区分于周围土地;其次设计平面,进行建设。这两次分割使得建筑非常大且惹眼。对此,作者提到了建筑和空间结合的观点。“土地是无法分割的,它绵延不绝的像四周延伸,就土地而言,大小这种说法没有意义。从大的范围来看建筑或许也可以像散落在地上的花瓣或小石头,成为赏心悦目的东西。”

在物质方面,建筑物应该同周围事物统一起来的。作者把那种使用重新变回泥土的传统材料(文中提到一种南美的土砖)的做法提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施工方法说成是怀旧,因为真的是这一技术彻底推翻了建筑就是物质的浪费这一建筑定义。因为它,建筑也许就不会再浪费物质;因为它,建筑也许会使物质再生;因为它,建筑也许会成为物质循环中的一个环节。”

书中有多篇文章谈到现代主义建筑,作者观点的关键词是“建筑商品化。”在这个时代,建筑成为了一种商品,一种普通大众也触手可及的商品。在日本甚至出现一种现象,越来越

多的广告代理参与到建筑这个领域。在面对“建筑商品化”这种经济问题时广告商才是专家,他们有远远超过建筑师数倍的知识和技巧,他们充分利用广告、宣传手册等媒介来展开工作。最初,广告代理商仅仅是为了更好的促销宣传来参与项目;慢慢的广告代理商开始自己策划、拟定新的建筑项目,似乎成为了建筑界的主角。最后出现一种模式,广告代理商选定建筑用地,决定建筑性质、规模、目标销售群体等等一系列问题,而建筑师沦落到了广告代理商的包装人的位置上。建筑师要做的只是把这些已经设定好的建筑群加上漂亮的包装纸,标上“由某某建筑师设计”的署名。在“建筑商品化”的现实情况里,这种做法似乎也是无可厚非。的确,作为商品最重要的就是有一种强烈的、易懂的视觉表现力,必须有一种让人一看就为之心动的包装,很多时候人们关心的不是包装背后的事件,而是包装的强烈视觉表现力。

如果说“建筑商品化”就是现实环境,那只有识时务者才是俊杰了。作者评价现代主义的两位大师柯布西耶,密斯就是因为看清楚了这有决定意义的事实,才取得最终胜利的`。人们通常对与商品的理解:商品必须是可以移动带走、独立的东西,所以建筑需要和环境分割开来,这样人们才能把建筑作为商品接受。对此,作者认为大师作出了“正确的”反应。

风格派设计的建筑更通透,使得“生命的红色液在空间中流动,空间是动态的。”但是风格派没有考虑过将自己的作品商品化,他们认为自己的作品是高于社会的艺术,作者认风格派在这点上表现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幼稚。艺术和社会只能通过商品化,才能建立沟通,从古至今一直如此。像雕塑、绘画等艺术品早就用底座或画框将其明确独立出来,建筑也面临这种问题。当然柯布西耶、密斯成为现代主义的胜利者,不单单是因为他们将作品商品化,另一重要原因是新技术。柯布西耶和密斯首要考虑的就是表现出先进技术,与表现空间流动性的相比,他们更看重介绍新技术。战争理论被运用在建筑上,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简单敏锐的东西战胜复杂脆弱的东西,就是这样。

按隈研吾的说法,柯布西耶和密斯之所以能成为现代主义大师可以归纳为为4个原因:

1.一战以后,百废待兴,住宅建筑紧缺(当然这点对于那个时代建筑师都是同样的)。

2.两者都善于运动新技术,且及时地表现新技术。

3.两者对于古典思想都大加批判,并将这种批评贯彻设计始终。

4.两者都注意到了将建筑商品化,迎合了中产阶级的需要,积极取悦成为了慢慢成为主流的中产阶级。

我们可以从这4个原因解读大师的作品,虽然也并不准确,但隈研吾的思考角度确实让读者有一种“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的”的感觉。

长城下的竹屋修建以后,隈研吾在中国的人气大涨,很多杂志都喜欢刊登他的作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作品拍摄效果很好,图片非常吸引人。书中隈研吾在谈及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民主主义理想时,提到了这个问题。

作者认为赖特其思想深处无疑是民主主义的,证据就是他注重自由而动态的空间,赖特不断追求不限制人们活动的自由空间,但是同时赖特又十分清楚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照片要传达出动态效果的局限性。要在照片上传达动态空间的感觉很难,人们只有在看到屋顶上向外伸出的大屋檐的时候才能察觉到空间是动态的,于是赖特反复使用悬挑这个要素。再加上拍摄时透视效果,照片更一步加强了悬挑屋檐在空中伸展的动态。赖特在立面上也做了尝试,他墙上加平行的装饰,使得照片可以夸大平行的动态。

照片这一媒介影响了20世纪建筑的设计的发展方向。作者并不认为追求民主主义的个人和媒体世界之间存在矛盾,但是同时也指出有时媒体通过炒作某人,会使得以这个人为象征的整个团体都忽略自身的缺陷。相对的,有些在极其优秀的作品也正是因为无法通过相片来表达空间的舒适感,无法获得“权威颁发的、二元视觉的原因证书”,这些不奢望媒体炒作的作品,自然就很难受到权威的好评。

不过事实就是这样。“在空间方面,媒体炒作已经被看作是认识空间存在的必要条件。就这样,某些适宜上镜的特点词汇,诸如“悬臂”、“护墙板”等等,风靡了整个世界。”图像反过来影响了建筑,建筑师为了能获取更好的二维图像,刻意使用这一些要素。作者得能出了这种结论,当然在他自己的设计中也有考虑建筑形态是否适合媒体来拍照,空间是否适合媒体来拍照。

整本书收录很多文章,内容很丰富。其中书中还提到,最近十几年,日本建筑在世界建筑业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作者将这些荣誉归功于日本那些大型综合建筑公司不遗余力的支持。“一切文化活动都离不开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但是我觉得更多是日本建筑师的一种自谦自省,日本建筑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细致,和自然材料的运用确实是非常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