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读朱熹观书作文600字(读朱熹观书有感200字左右)

读朱熹观书作文600字(读朱熹观书有感200字左右)

更新时间:2024-06-03 02:19:35
读朱熹观书作文600字(读朱熹观书有感200字左右)

读朱熹观书作文600字【一】

朱熹的诞生地,位于尤溪县城水南片区的“朱子文化园”。8月18日,记者走进这里,南溪书院建筑群、朱子文化苑、博物馆等白墙青瓦、气势恢宏,处处洋溢着弘扬家训文化、书院文化的氛围;专业演奏员正在练习朱熹公祭活动的乐曲,让人沉浸于悠扬的古韵今声中。

“今年是朱熹诞辰885周年。我们争取在省、市各级帮助下,推动"朱子祭祀大典"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借鉴国内祭炎、祭黄、祭孔活动,以朱子文化为纽带,举办朱子文化活动,加强与台湾、东南亚、韩国、欧洲等地区的文化交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尤溪县政协副主席、朱子文化研究会负责人纪优梓介绍。

朱熹公祭活动始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尤溪是古代全国唯一朱熹诞辰日官方祭祀朱熹的地方。2007年,尤溪县在南溪书院恢复朱熹诞辰祭祀活动,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2011年,“朱子祭祀大典”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你看,这"南溪书院"匾额为宋理宗皇帝御书,"文山毓哲"匾额是清康熙皇帝御赐,这里就是祭祀朱熹的地方(书院,几百前就是闽文化象征之一……”纪优梓介绍起尤溪县近年来在推进朱子文化品牌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如数家珍。

没有文化的城市没有灵魂,没有传承的地方缺少乡愁。

读朱熹观书作文600字【二】

朱熹,字仲晦,号晦庵。远祖在山东,与孔孟是同乡。后迁居徽州。祖上本为“婺源著姓,以儒名家”。1118年,朱熹父亲朱松中了进士,1123年被任命为建州政和县尉。由于家境窘迫,朱家将祖上遗留的.百亩田产抵押,一家八口,举家迁到福建政和。朱熹祖父朱森被称为朱氏“入闽始祖”。其子孙则世代居闽。

1128年,朱松调任南剑州尤溪县尉。因为主张抗金受到秦桧迫害。不久被降职为泉州石井镇监税。朱松家人则仍寄居在尤溪郑安道家。1130年,朱熹出生于美丽的福建尤溪。

朱熹早慧。他幼年时就有很强烈的好奇心。有一次,朱松指着天对他说:“这就是天”。朱熹反问道:“天之上为何物?”何为天?天之上为何物?这个问题,整整陪伴朱子一生,成为他终身探索的哲学命题。

朱子属历史上读书最多、领悟力最强的学者。他一生都在读书、著书。历史上流传的“朱子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要求读书应该按照知识内在次序和规律,逐步学习掌握,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心细心,反复思考、细心玩味。切己体察,则强调读书须结合自己生活体验,并见之行动,身体力行,在生活中对照检验书本知识。他要求抓紧时间读书,专心读书,持之以恒。

朱熹一生勤于讲学、诲人不倦。他创建和修复了许多书院,建立的第一所书院是寒泉精舍,修复的第一所著名书院是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初建于南唐,到南宋已是断垣残壁,朱熹出任江西南康军的郡守,上庐山访求白鹿洞书院的遗址,组织重建书院。他制订《白鹿洞书院揭示》,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强调修身、处事、践行的原则,对中国书院教育发展的产生很大影响。朱熹晚年出知潭州时,主持修复了岳麓书院。他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学规,以《四书集注》为教材,到学院授徒讲学。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的两个,它们都因朱熹而名扬天下。

读朱熹观书作文600字【三】

朝代:宋代

作者: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朱熹观书作文600字【四】

??大儒朱熹》观后感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儒朱熹》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历史上前有孔子,后有朱子,应该是研究学术史学者的共识,两人都有一种汇聚文化、融通开放的心态,都以一生整理传统国故,回应当代文化需求,也以一生教育门人,启迪后学。孔子完成六经,朱子建构四书,“四书五经”成为儒学要典,影响深远。钱穆先生《朱子学提纲》中有一段文字,说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大成,开创儒学,朱子集北宋理学大成,更进一步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大成,有朱子之后,孔子之下的儒学才重获生机,发挥新的精神直迄于今。如果没有朱子,儒学是否还是我们熟悉的样貌?孔子是否有如今的地位?假设性的问题很难回答。朝鲜韩元震曾经说“必读朱子之书,而后可以读孔子之书也。”这个逻辑很奇怪,但如果从儒学发展脉络而言,却是十分合理而具有意义的建议。

只是,朱子学术非常庞大也非常复杂,如果不能了解朱子在天人之际的思考,往往都会产生疑问,无法了解儒学精神所在。朱子有一种特殊的`学术性格,以及观察人生、社会、国家一种独特的眼光,有些属于学术上不易解决的难题,却也是朱子学问丰厚而且具有中轴地位的证明。将人做为学问的核心,如何说明清楚,又如何提供现代人提升自我的想像,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要将艰涩的学术语言,提供给社会大众共同了解,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这次《大儒朱熹》制播团队,不仅考究朱熹一生行止,追访其行迹,从师友门生当中,逐步揭示朱子思想发展成熟的过程,更藉由海内外学者的访谈,引领思考朱子学术的价值,娓娓道出一代大儒所思所感,以及思想的精华,将复杂的义理讨论,转化为图像画面的呈现,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深入精辟,使得观众可以一览美丽的山河,也可以看到南宋在偏安一隅后,朱子如何再现伊洛中原文化的价值,从而又如何以道统名目,绾合自孔子以下儒学的要旨,使得学术有了依归,人心有了安顿!

我相信学习产生知识,而当知识内化之后会成为智慧,智慧又会让人有了信念与怀抱。这部影片不仅突破学术转译的难处,更引领观众,从知识产生智慧,甚至兴发喜欢文化的情怀,是很令人感动的大制作!因此乐于推荐给大家,也诚挚期待每位观众,从中获得人生天地间的自信与怀抱。

读朱熹观书作文600字【五】

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读朱熹观书作文600字【六】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