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娱乐节目英文作文(娱乐活动英文作文80词)

娱乐节目英文作文(娱乐活动英文作文80词)

更新时间:2024-05-19 12:41:46
娱乐节目英文作文(娱乐活动英文作文80词)

娱乐节目英文作文【一】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了一本《娱乐至》的书,PC娱乐网。这是一卷了不起的精神财富,对于处于信息爆炸年代,并被极大的信息量冲击的头昏脑胀的我们意义至深。

这本书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进行了探讨。当时,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据此,波兹曼悲观地认为: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的物种。

无论是印刷术还是电视,归根到底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介。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著名的话语:“媒介即信息。”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把握了传播的把柄,就会把握传播信息的主动权。在书里,波兹曼有着更为深入的认识——媒介即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媒介更像是一种慢性毒药,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产生依赖,当完全上瘾后,无法自拔。

娱乐节目英文作文【二】

不过,即使如此,电视机前(包括现场观众)谁都没有料到他有一个令人震撼的结局等待着我们。这个结局的确让我震撼,同时也让我和许多教育者羞愧——

当安田进入男生权利,面对两位女孩——其中一个正是他选的"心动女生"时,他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明天你中了1000万美元,你会怎么去花它呢?"安田自己的答案是:"这不是笔小数目,必须要好好考虑它的用处,我可以用它建一个基金来照顾孤儿或救助社会贫困的人,或者捐献给学校用做奖学金。你必须有那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你有这个机会上那么好的大学了,你必须要好好用这个机会回报社会,帮社会。在哈佛,我们都是这样的,就是说…"说到这里,他改用英语说:"入学是为了知识的增长,毕业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人民!"

在说这一段话的时候,安田态度认真,神情庄重,完全没有一丝调侃的味道。每一句话都是从他心底流淌出来的。

这位可爱而高尚的美国小伙子不只是感动了我。他很快成了"红人"——第二天就有朋友跟我感慨:"美国小伙子太让人感动了!"几天来,在网络上,无数的人向安田表达着敬意。但是,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另类声音"——

"安田这样做有点残忍,他让两位女嘉宾的脸面怎么放?太不厚道了!""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以伪命题的方式伤害他人,抬高自己实在不值得提倡。""他那么有钱,当然可以献爱心了!我们没那么多钱,还是先给自己献爱心吧!""这个美国人用那么高的道德水准去要求别人,实在是无聊透顶!"…

面对同一个人出现不同的声音是好事,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但是,正如这些人有对安田表示不屑的自由一样,我也有对这些"另类观点"表达我迷惑的自由,更有表达不同意的权利。

我不懂,一个人表达爱心还得看别人的脸色吗?因为别人爱心不够,他就不应该表达自己的爱心吗?为什么真诚地表达爱心就"不厚道了"——而且还"太"?

我不懂,安田表达爱心凭什么就是"伪命题"了?他说的不过是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怎么就成"占据道德高地"了?所谓"突然袭击""伤害他人""抬高自己"云云,观点倒是新颖,也貌似深刻,可惜和安田无关!我只惊叹这样说的人想象力之丰富!所谓"他什么都没做就被戴上高尚的桂冠",此言差矣!高尚与否总是相对的,他本人并不认为自己高尚,他只是说出了质朴的话,但这些话在当今中国太稀罕了,于是我们当然认为他高尚!所谓"这个问题和人生观价值观无关",如果这都与人生观价值观无关,那么什么才和它有关呢?

我不懂,难道爱心是有钱人的专利吗?我看不是。已经有许多事实证明,有人身缠万贯却一毛不拔,有人只有一块饼子却愿意分一半给别人。面对需要捐助的人,亿万富翁捐一百万,工薪人士捐一百元,二者的爱心是等值的!所谓"我们没那么多钱,还是先给自己献爱心吧",不过是自私者的托词。自私当然不高尚,但似乎也谈不上有多么可耻,用自私去嘲笑传递爱心的人:"他那么有钱,当然可以献爱心了!"如此雄辩,这般理直气壮,真所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我不懂,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用那么高的道德水准去要求别人"?先不讨论得了一笔意外之财后将其捐助社会是否就是"那么高的道德水准",我只想说,安田的表达真诚、自然、坦荡、阳光,而且没有一丝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任何人的意思。他不过是没有选择他曾经的心动女生而已,没有选择她就是以自己的道德水准强加于人吗?请注意安田的后台感言:"真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你爱上了一个人,你不应该去改变她,要她成为你理想的女生…"这里有一丝强加于人的意思吗?没有。相反,他对那位女生说:"我真的很对不起你,你以后肯定会找到一个比较适合你的男生,我不太配你了…"安田之所以放弃了她,是因为他认为既然两个人要一起生活一辈子,那么精神世界应该尽可能契合,特别是在价值观方面应该尽可能合拍,小爱和大爱应该统一。这是他选择爱人的标准,他的标准同样无可指责。尽管他因这个标准去衡量"心动女生"有些失望,但他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责备她的话,相反,他认为是自己"不配",他感到"很对不起你",这就是民主社会所拥有的宽容。自己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但绝不强加于别人。这就是对人的尊重!

说真话,我也不认为那位"心动女生"应该受到谴责。第一,她说的是真话;第二,她的话没有伤害任何人;第三,她的选择也应该受到尊重;第四,她的境界并不算低,至少她没有因意外巨富而失去理智,相反她能够平静地生活,这无论如何不能算境界低。不过,我同样坦率地说,和安田相比,"心动女生"的境界又差了一截,这是不争的事实。和安田一样,我不愿意居高临下地去指责"心动女生"——我真不敢说我的境界就会比她高,所以我也没那个资格。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为什么美国能够培养出安田这样的思想境界?

当然不是说在美国人人都无私,而中国个个都冷漠——实际上,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天使也有魔鬼,我还不至于因个别案例而以偏概全,我还不至于这么肤浅,《娱乐节目观后感:呼唤真教育》。但是,尽管我无法用统计学的数据得出精确的结论,可我还是能够以我所占有的资料和拥有的视野做出判断:从总体上说,发达国家的文明程度——具体表现在国民的教养与精神境界——显然高于中国。

我想到了前不久日本大地震后核危机中自愿留在亡区域的50勇士,当时我就想:他们这种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品格是怎样培养起来的?

我实在不愿意贬低我亲爱的祖国,我更不愿意灭我之威风以长他人之志气,但是,几乎每天都耳闻目睹着种种令人发指让我窒息的社会现象——世故讥讽着淳朴,庸俗践踏着高尚,虚伪欺凌着真诚,假冒驱逐着信义,利己嘲笑着奉献…我正生活在一个道德沦丧的时代!

那年大地震,某教师抛下学生先跑并且事后理直气壮为自己辩护,居然被相当多的人肯定:"不能用一个英雄的标准来要求普通人,人应该拥有不高尚、不勇敢的权利;如果认为他可以这样做而不能这样说,这样的道德只是虚伪!"不少饱学之士还引经据典地剖析"国民的劣根性",抨击"道德绑架"。而那位临阵失职的教师俨然成了"英雄"。

十年前,湖南某教师在课堂上公开给学生说:"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也赢得了不少喝彩:"说真话有什么错!"

是呀,以"真话"为由而宣扬渺小甚至赞美卑鄙,是我们这个时代独特的景观。

我还想举几件我身边的小事——

一对七十岁的老夫妻搀扶着在街头卖唱乞讨,一瞎一瘸。有孩子给可怜的老爷爷老奶奶脚边小盒投硬币,马上被"英明"的妈妈制止:"傻孩子,那是骗子!"

去某大学讲学,课间休息和教授们谈起论文抄袭,教授对我说:"李老师,现在写论文哪有不抄的?"

某小学老师告诉我,在办公室,有老师发牢:"凭什么要为学校干?学校给我什么好处了?还不如和家长搞好关系,随便收个红包,都比学校发的钱多!"

也是某小学,孩子犯错误被罚站,老师要求家长来学校"配合教育",家长来了暗中塞给老师一个信封,于是一切搞定,"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从少先队员"时刻准备着"嘹亮的呼号,到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庄严的宣誓,我们不是经历了那么多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德育吗?——一个又一个的英雄模范,一场又一场的英模报告,还有班会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板报比赛、歌咏比赛,更不说千人宣誓、万人签名等轰轰烈烈的德育活动了!我不知道安田是否也经历了这些,我只知道虚假的教育必然培养出虚假的人。

安田没有提到他的.国家如何教育他的,但他提到这样一句话:"入学是为了知识的增长,毕业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人民!"其实,类似格言在中国的学校多得很,关键是我们是把这些格言仅仅当作口号呢,还是化作学生日常生活的自然行为?

还有"评三好"之类,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本身就是我们教育应该达到的,某些学生达到了"三好",与其说是这些学生的光荣,不如说是我们教育的理所当然;可现在,明明没有让大多数学生"三好",却把百分之几的三好生当作先进模范来大肆宣扬。宣扬者没有意识到,对三好生的宣扬,同时也是在宣扬我们教育的失败——我们没有能让绝大多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做到了应该做到的,就成了英雄。于是教育的尴尬出现了。

教育的虚假也出现了!

美国没有"评三好"一说,也没有全国人民学一个英雄的事,更没有什么什么"影响了几代人"的说法——在他们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可是,他们培养了许多有高尚人格的公民——谁说只有自私利己才是"人性"?我注意到,安田在最后说到"为人民服务",说到对1000万美元的使用时,完全没有了幽默与调侃,而是非常严肃非常郑重。看着他那孩子般纯真的表情,我突然想,如果是一个中国人在办公室说出同样的话,周围的人对他多半只有两种判断:"假正经",或"病得不轻"!

去年美国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来中国,邀请中国的富豪们午餐,尽管他们一再声明不会强迫捐赠,但依然有相当多的中国"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不敢前去吃那顿饭。谁都知道这些中国富豪们怕什么。当众多中国富豪缺席的时候,整个中国在丢脸!中国曾引以为豪的传统道德再次陷入尴尬。

当资本主义的哈佛大学等美国名校把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作为教育理念的时候,社会主义中国的许多中小学实际上正"以分数论一切"——虽然没有一所学校不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党的教育方针写在学校公文中甚至教学大楼墙上;但是,我们培养的一些学生(当然不是全部)却越来越自私,甚至邪恶——当药家鑫向被撞伤的农妇连捅八刀之前,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乖孩子",即"优生"!

安田的出现,的确是这期节目的最大悬念。悬念之后是我心灵的震撼,心灵震撼之后是教育的沉思,教育沉思之后,我得出一个也许是肤浅的结论——

培养真实高尚的"人",取决于真。

娱乐节目英文作文【三】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种滑稽戏。《娱乐至》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人终将毁于他所热爱的东西。

这本书结构清晰,以时间为序,介绍了美国社会由印刷机统治的“阐释时代”,经过电报、报纸、摄影术这样一个躲躲猫的世界,到最终电视出现,是如何一步步向娱乐时代转变的过程。并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对人思想认识、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向娱乐附庸趋势发展的影响,阐述媒介危机,令人深省。

作者之所以把印刷机统治美国人思想的时期称为“阐释时代”,是因为阐释是一种思想的模式、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表达的途径。那个时期因为印刷技术的普及,“阅读蔚然成风”,书本一行一行、一页一页地把这个世界展示出来。在书本里,这个世界是严肃的,人们依据理性生活,通过富有逻辑的批评和其他方式不断地完善自己。而电视时代中,公共话语逐渐向脱离语境、肤浅、碎片化转化。电视不交流思想,而是交流具体的图像,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靠中看的外表,名人效应和电视广告适应娱乐业发展。

《娱乐至》并不是一味反对电视,也不是反对娱乐,正如作者本人说“娱乐本身并没有过错,有些精神病学家指出,我们每个人都会筑起自己的空中楼阁,但如果我们想要住在里面,问题就出现了”。波兹曼更看重和担心的是不该娱乐的也娱乐了,人们一味沉迷于娱乐而形成的娱乐性思维,慢慢失去对社会事实的基本判断能力,最终思维钝化。赫胥黎试图在《美丽新世界》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现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层出不穷,人们在简单的百来字下发表见解,传播信息。速度取代质量,大量信息铺天盖地,造成信息过剩,书中作者提到信息过剩会导致“信息——行动比”失衡。信息不再服务于人们,相反,人们服务于信息,也即“现代的信息恐慌”。我们应该清醒,媒体应该成为拓展我们认识世界的途径,而不是剥夺我们思考的能力,将我们的灵魂变成机器媒介冰冷的灵魂。

如何利用信息,不被裹挟,才是重中之重。

娱乐节目英文作文【四】

20世纪80、90年代,艺术和文化领域开始产生一种新的,与“语言学的”转向对立的“视觉的”和“图像的”转向。针对这一变化,在《娱乐至》一书中,尼尔·波兹曼将前后分为两个时代,分别表述为以印刷术、铅字为媒介的阐释时代和以电视等视觉媒介为主的娱乐业时代,并从公共话语转向的角度出发,对视觉文化和电视时代本身所固有的娱乐性进行了探究、阐释和批判。

波兹曼的理论依据来源于“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他认为,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中心和物质中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媒介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从而创造了现时文化,并带来了认识论的变革。在他的定义中,书本媒介是理性和逻辑,而电视媒介是视觉享受和娱乐性。而在两者的对立中,毫无疑问,波兹曼本人是站在文字文化或印刷机时代的阵营里一边的,正如他自己所坦承的“我是属于过去那一代文化的”。

看看反视觉中心主义者波兹曼笔下描绘的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铅字垄断着人们的注意力和智力,除了铅字以及口头表达的传统,人们没有其他了解公共信息的途径。这个时代的人们重视思维的内容和逻辑,依靠阅读来了解世界,建立与外界的联系,并形成对世界的认识。“阅读的目的肯定是严肃、专注而明确的。……书本一行一行、一页一页地把这个世界展示出来。在书本里,这个世界是严肃的,人们依据理性生活,通过富有逻辑的批评和其他方式不断地完善自己。”

在印刷机统治的时代,演讲盛行,人们采取书面语言的严谨来思索生活,这决定了公众话语是严肃的,其论点和表达形式是倾向理性的,具有意味深长的实质性内容的。譬如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辩论,人们在没有图像和文本的情况下倾听了长达7个小时的演讲辩论,其语句是复杂而严格的,其内容是深刻而逻辑的,这在电视机盛行的年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波兹曼行文中,无不是对那个已经渐行渐远的“阐释年代”的追怀和惦念。他热爱那种严肃的充满理性的生活和文化,阅读作为了解和共同世界的主要方式;人们以文字传递信息,构成理性而非娱乐的世界。

按照他的说法,印刷机时代的终结可以最早追溯到电报的发明,电报克服了空间的距离,使得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意义,而取决于其新奇与有趣。人们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但却是一些毫无联系毫无意义的片段,无从分析和解释。它要求的是:知道,但不是理解。接下来有电视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电视作为电讯和媒体发展转折点的媒介,大大改变了文化的内容,使人类进入一个新的电视机的时代,也就是波兹曼所说的“娱乐业时代”。

电视何以产生这么大的力量,以至于影响了所有人的生活乃至造成一个时代和时代文化呢?波兹曼认为,电视的倾向即是提供视觉和情感的满足,因此它不具有连贯性、逻辑性、思想性,而只具有娱乐性。

如果电视仅是具有娱乐性,那还不能构成问题,重要的在于电视把一切都赋予了娱乐性。由于电视能在家收看并用于各种目的,它包含了公共生活的几乎全部内容,任何一个公众感兴趣的话题——政治、新闻、教育、宗教、科学和体育——都能在电视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电视控制了所有严肃的公共话语的形式,提供色彩斑斓的图画,配合到位的音效,无尽的奇思妙想,瞬间可以转换的各种主题,大量无意义的、追求视觉愉悦的信息,其目的只有一个,让观众“看”。看,而不是想。电视没有思想深度,波兹曼甚至说: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好电视”同用于陈述的语言或其他口头交流形式无关,重要的是图像要吸引人。思想的路线借助电视机这种媒介无法表现,它能给予的只是形象的印象,所提供的一切都是为了提供娱乐。甚至严肃的新闻节目、访谈讲话,也是对于感官的满足,是在于“表现”而不是“体现”。无论电视如何试图去深刻和理性,最终它带来的仍只能是娱乐性,电视很难用来表现清晰的语言和思考过程。

《娱乐至》出版于1985年,当时美国社会的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娱乐业时代”已经蓬勃发展起来。而相对与美国而言,中国起步较晚,直到90年代中期大众文化才得以发展。这段时期中,还出现了波兹曼当初所没有预设到的一种新型媒介——网络。正如《图像时代》中所说,我们进入了下一个时期,即超越了视觉阶段而日益成为多种媒体和多种感觉的时期。

电视重新定义了公众话语的意义。电视无法延伸或扩展文字文化,相反,电视只能攻击文字文化。那么网络呢?它究竟是电视这种旧媒介的延伸和扩展,还是对它的一种攻击?在它们的语言中,没有关联,没有语境,没有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它们拥有的是用趣味代替复杂而连贯的思想。它们的语言是图像和瞬息时刻的二重奏。这是波兹曼对于“娱乐业时代”媒介的批评。说起这一特点,网络时代的媒介更胜一筹。很多人把网络年代称为信息时代,无数的信息在瞬间之内得到传递、阅读和复制。政治、经济、新闻、科学、体育……只需轻轻一点就能超越时空界限获得信息。譬如发生在世界某个角落的事件可以在第一时间内知道,譬如刚刚在美国电视台新播出的电视剧很快能看到制作好中文字幕的版本;再譬如门户网站上增长的各种奇怪的新闻。只要想,阅读和知道并不是问题。互联网的流行造成了信息的全面泛滥,快速膨胀的信息来源让我们来不及消化来不及过滤。Ctrl+c和Ctrl+v能得到任何的文字,但只是在电脑屏幕上由文字转向文字。然而在这些信息和文字中,像阐述时代那样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到底又有多少呢?

网络相较于电视,变得更能由受众自主,不像电视那样完全由播放者主导。网络文化所带有的这种自身的虚拟性和随意化、大众参与、广泛交流和个性自由、娱乐和消遣性相较电视来说,是否是一种对文字文化更具有冲击性和对立性的新型文化呢?它终究又能够带来多少价值意义而不是快乐和感官享受呢?

在印刷时代我们的思想是系统思辨的,语境是完整连续的,认识是理性严肃的;在电视主导的\'时代中我们的认识是片段的,浮躁的,感性的。那么在网络主导的时代呢?

我们虽然没有被禁止传阅的书,却已经没有人愿意读书;我们虽然拥有着汪洋如海的信息,却日益变得被动与无助;我们虽然有着真理,然而真理却被淹没在了无聊繁琐的世事中;我们有着文化,然而文化却成为了充满感官刺激、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人们渐渐爱上并开始崇拜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娱乐世界。这是1932年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描述的状况,也是波兹曼在书中时时担心会成真的预言。我始终认为波兹曼存在盲点,即他认为文字能带来思考逻辑,而图像只能带来娱乐和无思维,所以书中他的论证思路还是值得推敲。但是这段被他反复引用的话,以及他在书中描绘的那些情况,仍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警钟。

娱乐节目英文作文【五】

震撼于开篇各名人权威对本书的推崇,好奇在那些精炼又意喻深刻的话语里,这是我对《娱乐至》的最初映像。陈丹青和周国平老师的话,更是正中自己平日的一些思考:信息与行动严重失调,我们要把自己娱乐至吗?怀着有些急切的心情,开始了后续的阅读。

短短前言,讲到了一个核心的问题: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对于这句话的理解,直观的想到自己的事:特别喜欢刷微博,几乎每天都要刷到底部。关注的人,热点,哪里好玩,好吃,点个赞马克一下,下次有钱就去;哪个大V又出调色教程啦,打开,粗略看一下,是小清新风格呀,马克一下以后好好学;咦,噗嗤大叔又出新内容了,怎样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来,点进去,学学,这些点我以前好像在哪儿见过啊。

每天都花特别多的时间在刷微博,刷各种公众号,要做的事,要学习的事,一天推一天,很少,几乎没有落到实处。每天都在憧憬想要的生活,点赞那一条条微博后,仿佛已经做过努力,好像已Get到了某技能,已做到某事。

我们热爱的东西啊,这样一步步带我们走的离理想更远了。

第一章读的有些艰难。语言即媒介,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文化的内容。这些观点以往不曾听说,读罢全章,混沌的思路稍微开阔了起来,提练起来也就是上一句话了。作者花了一章的内容在讲剖析一句话,是他在写作的时候,也在考量无名的读者,所以才尽可能写的浅显么?有了他的书写,我们对‘媒介即隐喻’这句话有了认识,这也是认识事物实质,定义事物的一种,作者本身也在印证自己的观点。

关于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昨天晚上刚好在和朋友讨论一个话题,他最近有个特别深刻的体验:“只要自己足够优秀,所有人都会主动去结交你。”我建议他把这个体悟得出的经历写下来,会更具体的具有说服力,他马上回复到:“还是别了,写出来,怕是会有负面的引导。”我觉得其实还好,事实可不就是这样么,大家都愿意和优秀的人结交呀。这对于喝惯了毒鸡汤的我们来说,并不算特别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真理,但是起码的,它不适合一些主流正派媒体的论调,这样会引导市侩的价值观,不太积极。

就像作者文中说的,有时候,真理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承认。我建议说,你要不换种表达方式,简单的说,做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拓展社交的好建议。落脚点放在鼓励读者去做到一个优秀的人,而这种论点的前提,可不就是你原先的意思么?但是有了这样的改变,别人接受起来会容易些,负面影响也会减少。

这真的是一本好书,作者的观点是很超前,揭示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理,虽然它距离我们这个时代真的是有些年头了。这种时候,我特别想接一句,真理是不会过时的,但是作者好像并不这么认为。他写道:“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也许是因为,某些情况下,作者所处的媒介的认识论刚好可类比我们当前的时代,也适用于我们现在所处的`媒介下。

印刷机到电报,话语的定义不断被刷新,就像梭罗说的,电报使相关的东西变得无关。源源不断的信息与它们的受众之间很少或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越来越多类似“阿德雷公主得了百日咳”的信息出现,商人们为了有利可图,不惜花重金架设大量电报线,公众没有像印刷机时代下那么理性,猎奇,性,这些低级的趣味占据了主导地位。

从已有的这些来看,现在,我们不只是单纯的处在一个电报的时代,在我们的时代,甚至电视都算是落后的。过度娱乐的情况更严重,信息的更新快到你没有办法去持续的关注某件事。学习传播学的时候,我们讲到一个政府在娱乐圈的行为,引导舆论导向。发生了某些重大的政府失职行为时,舆论导向不是在反思政府的不作为,而是在大力渲染其他的一些东西,比如,人情就是一个很大的文章点。或者干脆这时候,就会有某些大明星恰当的被曝光了什么,公众的注意力马上就被分散了。(情节参考韩国电视剧《匹诺曹》没有人去追究政府的职责,政府工作会有改善么?很难,起码他们都不会把错误摊开来讲,缺乏一个起码的正确态度,谈何其他。娱乐至,绝不是危言耸听。可能这里会有维稳的需要考虑吧,但重点的是什么,不能偏颇。

以上话语,可能不适宜在某些场合出现,我们的国家正发展的越来越好,宽容度是和发展程度相匹配的。

碎片化信息时代的今天,微信公众号,微博都在做图文,长的纯粹的文字,不加修饰改化很难有人会看。目前来看,小视频正在开始成为一种新的趋向,人们越来越懒得思考,习惯便捷的去获取信息,虽然这信息和他们本身并不相关。不会给你提供改变你一天计划的信息,不会让你采取本来不准备采取的行动,不会让你更加了解你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不就是与你无关的信息么?

娱乐至,在这里,振聋发聩。我们都应该好好想想,要继续浪费有限的生命在这无尽的信息汪洋里么?

信息过剩,行动越来越少,这也是文章开头我讲到自己身上的例子,我们越来越无能,越来越无聊。这都不难理解,如果你也反思过自己的处境。

所以我的建议如题,别每天刷公众号了,去做你自己的事。想学调色,就打开PS,从导入照片开始吧;想学烘焙,就去买工具、原料,这周末就可以完成一次;想多交朋友,就先走出房间吧。

要想过的好,做的得比想的多。

娱乐节目英文作文【六】

常常听人说,现在从电视和网络上就能获取很多知识,事实确实如此。但正如书中所言,我们从这 当中所获得的知识包含了太多的娱乐性。电视节目需要收视率,需要盈利,没有收视率,绝大部分的节 目都办不下去。换言之,娱乐性是电视节目生存的必要手段。为了达到娱乐性,电视上呈现的节目效 果,大多是剪辑后的成果。在这个前提下,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我们从中获取的知识,看到的画面,是 片面的,仅仅是碎片。比如对名著的翻拍,要做到完全尊重历史、还原作品,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我认为,要获取实在、完整的知识,还是要多看书。就像公司这次“青年读书会”活动,就是要帮 助青年开拓视野、实践历练、知行合一,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在这里,我要引用上面徐友渔讲的那句话。这是他对这本书的评价,但也是在我们读书时该有的做 法。我们要明白,放在我们面前的书,并不每本都是好书,其中肯定有残次品。尤其是读议论性强的作 品时,尤其要保持清醒。因为往往作者说什么,我们就认为是什么,容易被作者带跑。

如何去甄别书的好坏,仁者见仁。只是在书的选择上,我倒是有这么几点建议:一是选择好的出版 社。毕竟这些出版社,有口皆碑,出错率低;二是选择好的译者。这点适用于读古代作品和外国作品 时,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看的都是译文,是第二手资料,是以译者的读后感为基准所形成的,谁知道译者 期间了多少个哈姆雷特,又创造了多少个哈姆雷特呢?换言之,还要学会比较,就是要看好几本不 同版本的《堂吉诃德》,选择其中最好的译品;三是尽量多读史书,少看小说,各种小说。

而对于书本上学不到的,需要言传身教的,一个人生导师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了。以前听故事,听 成功人士讲他们的奋斗史,似乎都会提到一点:我遇到“贵人”了。尤其是公司最近举办了师带徒的拜 师仪式,多位师徒结对成功,更让我觉得公司似乎就在创造一个为我们找到“贵人”的机遇。

娱乐节目英文作文【七】

一开始有先入之见,认为作者想表达的是一个现象问题。正如同在他那个时代当中电视广为普及,人们一方面惊讶于电视—这种科技扩宽了人们的视野,让知识更为普及化,一方面也觉察到其中稍有不妥。正如同当今的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但事实上看完整本书之后才发现并非如此。科技,就任何时候而言,不存在好坏,因为它仅仅是个工具。道德属性是人们发明创造的,正如同我们不能用人类道德去批判动物世界的好坏一样,以道德的好与坏来评价一件工具本身就很可笑。

当然言归正传,在我看来,作者实际上想表达的,其实是对知识的不尊重。大多数人通过电视(网络)轻而易举地接触到不同的知识。正因为如此轻而易举,故而产生懈怠,从而不认真对待。Postman在文中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如果一个人在做报告过程中三番两次不断中断,或是上个厕所,或是泡杯水诸如此类,听报告的人不仅会觉得莫名其妙,更会对这场报告的专业性产生质疑,从而不认真对待。电视便是如此。当然其还以传教和电视娱乐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在此姑且不表。由此看来,寓教于乐,前提是教,而非乐。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或许在几千年前孔子已表述的非常明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思考,思考了再学习,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基本环节。且Postman进一步指出,娱乐化下的批量知识生产知识给予人们的是模式化的思维模式,限制了思维的多样性。不记得曾经在哪里看到过的一个例子,颇为相似。人的眼睛是一种很独特的器官,我们可以看的范围其实很广阔,但人们通常会将焦点放在自己关注的事物上,而忽略周遭。但值得注意的是,是人们自己决定焦点在哪,但电视(或诸如此类)却是替你决定焦点在哪。或许不是很恰当,但足以说明一二。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还提出了两个解决办法。其一是让人们清楚地明白自己只是在看电视,但作者自己也承认这操作起来很难。另一个则是依靠学校教育。而在我看来,或许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学校应该教会学生尊重知识,认真对待学习,也该教会学生以何种态度对待娱乐。显然,以身作则的\'方式更为可取。

娱乐节目英文作文【八】

《娱乐至》这本书的封面就是一个大人牵着一个小孩的手,而大人的脑袋却被一个电视机所替代,很快我们就能从这本书的封面中解读到这个时代的趋势:媒介即信息。而作者也是从麦克卢汉的这一观点出发的,然而作者与麦克卢汉的观点也有不同,作者更加注重的是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的大环境下,媒体,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正如作者所说的:每一种媒介的出现都是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公众的话语方式规范决定了华语的内容。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娱乐真的能致人于地吗?开篇的几行字成了读完这本书的动力,在看到奥威尔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和赫胥黎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我作为一个21世纪的人来说,更认同的是一场滑稽戏的言论。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种传播文化的媒介,从最早的口口相传到后来的报纸,电视和现在的电脑,如果作者知道有微博那一定也会写在书中。这种趋于大众的话题都日渐娱乐方式出现,使人们缺少了思考,谈何创造呢。在这个时代里似乎娱乐成为了一种生活状态甚至是生活目标。这一点印证了作者的说法“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了一个娱乐至的物种”。同时我觉得我们应该认识到,作者这种观点是基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大环境提出的,运用到21世纪的中国似乎刚刚好。人们关心的不再是大会中提出了什么方针和政策,关心的是那些政治家们的花边新闻和八卦,对他们的办事能力毫不关心。大量的信息不予筛选的就在电视节目上播出,新闻和信息铺天盖地的向我们大众运来,只为了提高收视率,真正能让人有所思有所想的内容却一笔带过使其无人问津。作者在书中用一种真诚方式来谈论这个时代愤青的话题,同时一个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人能在那么早的时候对这种社会现象提出理论系统的研究是难能可贵的。

如作者所说的,这个时代已经不再以记忆力的好坏评论一个人的智商的高低,在印刷术发明并大规模普及以前,人类处于长久的口述文明之中,语言是主要的媒介,人们非常看重记忆力,由于没有书面文字,头脑必须成为流动的图书馆,文化的传承是靠口口相传交流和延续的;印刷术特别是印刷机普及后,人类由口述文明转化为书写文明,在由铅字组成的文化里,文字取代口述成为文化的重心,思想变得更富抽象性,语言、可解义、逻辑性成为内容的标准,思想的深度亦得以展现;摄影、电报、电视等电子媒介把人类带到一个电子化的世界,在这种由图像构成的语境里,事物均以直观的方式呈现,连贯性和逻辑性不再重要,“知道”比“理解”变得更加现实和迫切,事物的界限变得随意而可以分离,就像苏珊桑塔格说的“碎片式”世界一样,“存在的只是现在,而不是任何一个故事的

一部分”。作者所担忧的是,电子和图像革命所产生的后果,由其作为媒介呈现出的世界在我们眼里不再新奇有陌生感,而是自然而然。人们会不自觉接受了新媒介对于真理、知识和现实的定义,无聊、琐碎、语无伦次变得有意义和合情合理,严肃的公众话语将以娱乐的方式呈现,思考不再那么重要,什么都事不关己。

但是我想说的是在电子和网络发达的今天是作者没有想到的,电视像是得到应有的报应一样,网络里面微博论坛的出现是这种公媒操控人类思想的结束,私媒以他运用人数广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茁壮成长,人们开始对身边的事情发生了思考,去编辑新闻,在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不可能的,然而现在每一个人只要愿意就可以成为一个记者,去发现身边的事情,去思考,去传播得到公众认识的便会成为一个话题引来更多人的思考。可是私媒也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很多人用游戏人生的态度去对待游戏新闻。

总之,这个时代使人变得需要运用在社会大环境下的常识去理解和判别信息。作者的担忧是必要的但不是必然的,而文化在未来可能会被束置高阁,从文化中会分离出来一种信息,不是真理也不是是非,而是新闻。所以文化不会成为滑稽戏,新闻才是滑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