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我是这样理解诫子书的作文(读诫子书有感500字作文)

我是这样理解诫子书的作文(读诫子书有感500字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02 14:15:14
我是这样理解诫子书的作文(读诫子书有感500字作文)

我是这样理解诫子书的作文【一】

事情的起因是爸爸出差到北京,给我带回了一台“读书郎”英语同步读书机。我立刻被它漂亮的外表吸引住了,因为它像一台高档的笔记本电脑。打开读书机,左边是音标,分为元音、辅音;右边是26个英语字母。最大的好处是它可以下载我上课用的pep教材。妈妈让我打开英语课本,翻到第1页,把读书机中的页码调至相同页码,我再用那神奇的信号笔一点,点到哪儿,读书机就发出标准的读音,点第二遍时它就译出这个单词的中文含义,真是太神奇了!

刚开始几天,我每天一放学就抱着这台“读书郎”,渐渐地新鲜劲也就过去了。妈妈看准了时机,立即调动我的积极性,把老师当天教的英语单词分批教我,并慢慢告诉我这个字母在单词中所发的音。这样,日积月累,慢慢地我对有些字母的发音规律也有所掌握。正像妈妈所说的那样,一旦你会读准这个单词,那么这个单词的\'一半已被记住,只要稍一用心,就可记住全部。妈妈告诉我:学习英语要循序渐进,因为记忆会衰减,所以学单词时,先学一遍,过一会儿复习一遍,到第二天再复习一遍,一星期、一个月内再次复习,这样能把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这种方法叫作“思马德记忆”。按照妈妈所说的方法,我试了一下。哎,果真有效果!渐渐地我对背诵单词有点窍门了。这个学期六个单元所要求的四会单词,我全部做到了会“听、说、读、写”。

因为背诵单词有了明显的进步,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的学习热情倍增,对听力也产生了兴趣。现在我拿到听力课文,不象以前那样手忙脚乱,而是先把课文、图案看一遍。如果是选择题,我会看清图案,了解这几幅图的大致含义,再听录音。我现在能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图案进行对照,基本能做到准确无误。对阅读也同样,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和下面的问题进行对照。

以上几点仅是我对学习英语的几点。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和以前的我一样,对学习英语非常头痛,其实不用害怕,只要坚持不懈,今天记不住的单词明天再记,反反复复,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吧!

我是这样理解诫子书的作文【二】

宗教是神圣的,也是不可亵渎的,也许你未曾亵渎或是没有主观动机去碰触那道底线,然而,终究的结果却是一样----波威的惨是一幕悲剧,更似是一种警醒:警告那些妄图利用一切手段摒弃宗教信仰的人类不要作无谓的、愚蠢的尝试;也使那些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徘徊在以“科学为标杆”和以“吾神为信仰”这两种截然不同道德观之间的人们幡然醒悟----那一刻,波威的父亲是可悲的,似乎他那引以为豪的智慧之花在神祗的面前瞬间地凋谢了,含苞待放的、令人期冀的妄想也轰然崩塌,刹那间一无是处。“计算出冰够厚了”----他所得出的貌似完美无瑕,实际却是令人迭声叹惋的结果直接断送了自己爱子的性命。冥冥中注定了:科学是他的唯一信仰,神祗却主宰了他的一生。

影片长约55分钟,节奏比较缓慢,却完整地描绘出了三类人,分别是波威父亲—一个无神论者、波威姨妈---一个宗教信仰者以及波威这个“中立派”:至少在波兰这个宗教气息比较浓重的国家,这三类人是极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在悠扬的旋律中开始:旷远寂寥的冰面上,一个形似枯槁、毫无色的年轻人把头埋在一堆即将熄灭的炭火中,雾霭升起,他悲悯的目光似乎离自己的灵魂也渐行渐远了。镜头切换后,波威的姑妈恍然若失地走向街角,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模样浮现在眼前,瞬间,她思绪如潮,痛苦像一头恶犬咬啮着她,内心的创痛迸发出来,酸楚的泪挂在眼角,却未曾滴下-----碾碎了的记忆浮尘飘洒在她内心的每一个角落,已然逝去的片段把我们也带入了曾经的波威的世界。

波威长着一双明亮迷人、令人艳羡的蓝灰色眼睛,他热爱生活,聪明伶俐,富有同情心,具有一切父母所想往的孩子所具备的品质;波威的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与波威同样明亮的双眸,略显光秃的头顶透露出一种睿智。他是标准的无神论者,依靠着扎实的学术功底以及自家“貌似万能”的计算机,用波威姑妈的话来说“你爸很早就注意到许多事可以计算和估量,然后他相信一切都可以。。。。到今日他仍那么想。。。。。。”;波威的姑妈则是典型的天主教家庭诞生的教徒,奉神明为一切,从言语中我们也能看出她颇有嗔怪弟弟的信仰,并试图让波威相信“上帝存在,很简单。若你相信的话。”

小波威就这样生活在两个同样爱他的人之间,他的内心时常云遮雾罩:既然神秘的上帝掌控着万物生灵,那么,爸爸又如何每每都能依靠着自己的才智获得上帝的眷顾?既然连爸爸都说不清楚“亡”这件事,那么,躺在垃圾场旁边的冻僵的狗现在又处于一种什么状态?是否真像自己说的那样“或许它现在在那儿好多了”?小波威疑窦丛生,他小小年纪,决无法顿悟,瞬间湮没在自己迷乱的思绪中---艾琳娜姑妈和爸爸站在天枰的两端,各自手持足量的砝码,顾盼流苏地向他招手,而小波威却进退维谷,踯躅着:他所笃信的真理竟像是一双咬牙切齿、怒目而视的姊妹---她们各自不能相容。而小波威更想踏破这世间的樊篱,寻觅出一条更加完美的真理:上帝的确存在,爸爸也是对的!

当波威的爸爸确定“冰面厚度已够”后,他还惴惴不安地在上面蹦跶了几下,从中看出他并非确信数据和信息,更不会放任自己的孩子在任何危险的地方玩耍嬉戏,然而。。。。。。

“墨汁洒了!”他的面孔显得十分惊悸,他缓慢地拾起破漏的墨水瓶,蓝黑色的液体在书上涂鸦了一连串不规则的印记----这一令人不安的视觉隐喻交织着静谧和沉默似阵阵凉风向观众袭来,接着,便让我们瞬间遁入导演所提炼出的、积淀已久的高潮部分。。。。。。              呼啸而过的警车、奔跑的人群、暗灰色没有一丝生气的天空,观众们纠结的情绪被完全调动了一起来---我们所猜想的结果恰恰是我们所不愿知道的真相。影片的镜头语言愈加平实地记录着波威的父亲从坚信到踌躇再到缄默不语、恍然若失,最后歇斯底里、绝望嗥叫的全过程---没有一丝浮夸卖弄的拍摄技巧,不需要考虑镜头是否合理、背景是否需要有隐喻的功能,或是通过视觉蒙太奇来表明内涵,高潮部分仅仅是通过一张一弛的节奏控制就把故事带到了尾声----波威再也没有出现,留下的只是祈祷的人群、忙碌的救护队员、波威父亲和艾琳娜姨妈兄妹二人充满了期冀、忿恨、迷乱、负疚、顿悟的.五味杂陈的表情。。。。。。

作为一位波兰的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纪录片般真实的镜头语言诠释着电影的每一个细节,这使得看完十诫第一部短片的观众无不心中阵阵绞痛。那些神祗-----上帝、耶稣、释迦摩尼、观音菩萨、真主安拉。。。他们隐藏着真身,让自己湮没在虚幻的时空之中,他们冷冰冰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每一件事以及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然而却从未对此横加干涉或阻隔或挽救。人们却是可悲的,当他们奴颜婢膝、低眉顺眼地祈求获得神的援助;当信仰的力量强大到以至于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们都敢于与命运对抗,只因每晚或每餐之前做过了祈祷;当我们迷失在一切“因果报应”的笃信中不可自拔以至于坚信在最关键的时候会有好运庇护,我们所看到的只能是歇斯底里的恸哭和令人迭声叹惋的结局。

然而,在这个由宗教统治了N久年数的国度,几乎每个国民内心的空地上都竖立着一块信仰之碑:它能指导他们的行为、给予他们信心、赐予他们勇气、平复他们的情绪。这无形的食粮滋养着波兰人民看似丰腴实则贫乏的精神圣土,在他们脸上所看到的是啜饮着宗教养料的欢愉以及簇拥在教堂中高唱圣歌的满足,以至于像波威惨这样骇人听闻的事件也可能只被宣扬成是“他静静地离开了,在天国,他很快乐。”之类冠冕堂皇却贻笑大方的论断。

现在看来宗教信仰和科学理论并无完全冲突之说,前者不过是人们不自觉地一种精神寄托,后者也不完全能百分百地掌控世界。然而,当你抛弃了一样而全身心地投入另一样的怀抱时,下场却有可能是惨烈的。

我从中得出了个结论,仅是个人观点:最好先信奉上帝!

毕竟人类能研究科学,但永远无法研究上帝。

我是这样理解诫子书的作文【三】

在寒假里,我做了许多事,也看了许多书。但让我记忆最深、启发最大的是读了《诸葛亮兵法》里的《诫子书》。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谋略家。今天爸爸推荐我读他写的《诫子书》,让我从他教育儿子的侧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奋和学习的结果。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章主张通过“静”来个修身,通过“俭”来养德。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并通过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否则年华将随时光而飞驰,人的斗志也将随岁月而流逝,最终将象枯树一样枯败零落,成为社会无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穷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诸葛亮对他儿子这样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诫子书》对我也很有教育意义,我生性好动,爱好广泛而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就爱打退堂鼓,以至于学习成绩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为没有“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诸葛亮之所以年仅二十八岁就当了刘备的军师,谈笑间敌于千里之外,并在乱世中为刘备打下蜀国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从小“宁静致远”,博览群书。我想我如果从现在就开始专心学习,“宁静修身”、“勤俭养德”,成不了诸葛亮,也定能比诸葛亮儿子强。

我是这样理解诫子书的作文【四】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就是东汉末年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以后就成为历代相传的修审理志的名篇,这就是《诫子书》的前世今生了。

《诫子书》在我们华夏各地都有余音,例如:湖北为了纪念诸葛亮亮举行了万人诵读《诫子书》的活动;我们还看了一段视频是诵读《诫子书》﹑表演《诫子书》﹑歌唱《诫子书》这三种形式;还有在军校的学生们们站得整整齐齐全校诵读《诫子书》。可想而知,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给他的儿子诸葛瞻写的家书,举办的活动是多么隆重啊﹗《诫子书》中的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至今仍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诸葛亮在家书中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他对儿子的期望,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五句话,而就在这仅仅的五句话中,是深藏了多少言语啊﹗我们现在又有谁有这么一位品格高尚、才学渊博的父亲呢?

《诫子书》不仅仅是给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这也是诸葛亮对他自己一生的总结。我们也一起诵读诸葛亮的《诫子书》,细细品味书中所蕴含的道理,也让我们感受一下诸葛亮的一生吧﹗我们以后要做一个君子所拥有的品德的人;要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要依靠简朴的作风培养品德;要看清世俗的名利,才能表明自己的心志;要身心宁静,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要学习就要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想要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努力学习才会有广博的才干;有志向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要珍惜时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是这样理解诫子书的作文【五】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寥寥数字,融汇了一代高人的心与智慧,是诸葛世家最精短的传家古训,也成了中华民族两千年来最著名的教子良方。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个具有雄才韬略的出色军事家,他看重道德品德的修养,知天命而尽人伦,怀大志而拘小节,为后世立下“大义”的标准。综观《诫子书》,所谈无非“修养”二字。修养的对象,一则为身,一则为心,亦即修身养性之谓。修养的目标,入世则建功立业、济世利人;出世则入道得法、返璞归真。修身养性还与心性有关。现代作家于丹认为,心性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善恶成分,是判断自我与外界关系的一种综合反映。现代的人都具备了与生俱来而好利的特征,但却很少有人会与生俱来的带有一种良好的心性,这就使人的发展、人命运的改变以及幸福的追求造成了一对矛盾体。心性并不在对外部他人的影响力,而是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做事的成功与否,生活是否美满,乃至悲欢离合的遭遇,都在这个“心性”中。在当下这个数字信息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已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落,西方文化的汹涌而来,大大动摇了我们乃至我们上一辈经过数年、数十年培养、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它就象封闭的房间打开的一扇窗户,吸取新鲜空气,同时空气中也夹杂着苍蝇,无情的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伦理。对于五光十色、纷繁复杂的尘世,我们更要保持一种不动摇的意念,要时时关注自己的言行,有意地修养出一种好的心性,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人类文明历史长河已经过去了七、八千年,从古至今,凡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德,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依靠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到达高尚的思想境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学习,为养性修身也好,为追求个人发展也罢。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理念,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古人的教育思想、方法虽然简单,却是精辟、现实的。人生一世,何其短暂。一念之失,便入歧途;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穷庐”之悲,不在家徒四壁,而在心中;“将复何及”之憾,不在时光虚掷,尤其在永恒生命不得保全,而唯有诸葛亮的《诫子书》,以其独特的警世意义,鼓舞着我们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