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作文温岭的民俗(温岭过年风俗作文600字)

作文温岭的民俗(温岭过年风俗作文600字)

更新时间:2024-04-27 05:39:34
作文温岭的民俗(温岭过年风俗作文600字)

作文温岭的民俗【一】

我们下了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五龙山公园”五个鲜红的大字,非常引人注目。大石碑前面有漂亮的大鼓、挺拔的树木和巨大的华表。你瞧,一排漂亮的石头大鼓,整齐地排列着,它们好像是在欢迎游客们到此一游。大鼓后面是一排笔直的大树,像一列威武的战士,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守卫着五龙山公园,让游客们安心游玩。五根巨大的华表高高地耸立着,起码要三个人才能合抱得过来。大鼓、树木、华表相互映衬,显得格外气派。

我们拾级而上,两边的景色格外优美。草坪绿油油的.,好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上面铺着五颜六色的石头,有黄的,有黑的,有灰的,还有红的,各式各样,形状不一。往前走,出现了一丛又一丛的野花,我眼睛一亮,迫不及待地跑过去,用鼻子嗅一嗅,香气扑鼻。可是在这烈日炎炎下,野花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看到我们,好比看到救星一般,还向我们点头招手呢!野花旁边绿竹成荫,一根根竹子直插云霄,这不禁让我想起郑燮的一句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竹林前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凉亭,亭顶上面雕刻着一条条精致的龙,非常有艺术气息。坐在亭子里,抬头远望,“石夫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它盘着高高的发髻,脖子长长的,脸上充满了忧愁。关于“石夫人”有一个非常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石夫人嫁给了一个渔夫。有一天,渔夫出去打渔,可迟迟未归。石夫人盼星星,盼月亮,可是怎么也没等到丈夫回来。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石夫人慢慢变成了石头,凝望着东方,盼望着丈夫回来。

五龙山公园真是太美了,让我们流连忘返。

作文温岭的民俗【二】

野外露营顺风顺车到达温岭石塘,吃过中饭,在千年曙光园找了一个合适的坡地后,我们便为晚上的露营做起了准备,大家分工合作,各做各的事。不一会儿,厨房和厕所都建起来了,我们小孩子也捡到了一大堆柴火,烧水的',搬运炊具的,搭帐蓬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我是第一次搭帐蓬,因此特别好奇,伸手伸脚地也想去试试。在爸爸的帮助下,我成功搭起了一顶帐蓬。饭烧好了,一顶顶小金字似的帐蓬也稳稳地架了起来。

一切准备就续,大家搬来桌子和椅子,打开收音机。花生、芝麻螺、河虾、螃蟹、海带,一桌子丰盛佳肴看得我眼花缭乱。吹着海风,望着海景,听着音乐,品着海鲜,这怎么能不叫人惬意!天渐渐暗了,大家拿出应急灯,在明亮灯光照射下,大家边吃边聊,说说笑笑,好不热闹!蟹炒年糕、烤鳗鱼,好菜一盘接一盘,我也不客气,左一口雪碧,右一口鲜虾,大快朵颐,狼吞虎咽。吃饱喝足,大家又各自展示了才艺,小黄兄弟的哥,小妹妹的童声,我的武术,都博得了大伙儿的欢笑和喝彩。

闹够了,玩足了,就钻进帐蓬睡觉。可没想到那山坡是斜的,刚一躺下人就要不由自主地向下滑,站起来重新把垫子被子拉上点儿,没过多久又滑了下去。唉,这可真是天然滑滑梯,没办法,在垫子上压了点重物,总算解决了这个问题。

听着海涛声和虫鸣声,我沉沉地睡去了。

作文温岭的民俗【三】

每到中秋节,我们一家三口都要到奶奶家吃月饼,然后去公园赏月。

记得一次,奶奶给我们准备了许多月饼,有豆沙馅的,有牛肉馅的,有凤梨馅的……看得我直流口水,我飞快地拿起刀和叉,左右开弓,不一会儿我的两个腮帮子鼓鼓的,像两个小气球。没过多久,一盘月饼就被“消灭”光了。

还记得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在日湖公园赏月,那次的日湖公园与众不同,有儿童、有大学生、有成年人、还有老爷爷、老奶奶,都聚集在日湖公园里赏月。我抬头望去,“啊!”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月亮真是皎洁明亮,像可口的月饼,又像王母娘娘的瑶台镜,还像白玉盘。真是美丽极了!看着看着,我不禁吟起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啊,中秋节既能吃月饼,又能赏月,我好喜欢!

作文温岭的民俗【四】

昨天,踏着晚霞,一路吹着徐徐的海风,海风带着惺味,一下子就来到了一个小小的海港。

夜色暗了下来,本以为傍晚的海一定是宁静的,但海风卷起的海浪一浪高过一浪,有力的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发出大声的怒吼声。不远外,也许很远之外,海岛上点点灯光,忽闪忽闪的,在朦胧无边在大海上异样的闪亮,远航归来的渔船在它的指引下一艘艘顺利回到安静的海港,回到自己的家,与大海风浪搏击了一天的渔民又可以过一个安静的`夜晚。

海边渔民的家,都是依山而建,山是他们家的有力屏障,抵挡着台风,大雨,抵挡着一切来自大海的灾难。大山是他们的土地,大海也是他们的土地,大山是他们的家,大海也是他们的家。

作文温岭的民俗【五】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