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秦老师写作文(教语文的秦老师第八单元作文)

秦老师写作文(教语文的秦老师第八单元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29 14:55:44
秦老师写作文(教语文的秦老师第八单元作文)

秦老师写作文【一】

打开《新大秦帝国》的`视频,首先序幕里的字幕和音乐就给人一种激昂的斗志和奋发的精神。接下来我们看到了战争场面的宏大、腥和残酷、看到了秦人的顽强和英勇不屈!但秦国自秦穆公春秋称霸后,经历几代乱政,列强蚕食,国土沦陷。到了秦献公,为了收复河西失地,又与魏国连年争战长达二十年。此时秦国的国力已消耗殆尽,到了亡国的边缘。

在此危难关头,秦献公的二儿子——该剧主人公仲公子赢渠梁(后来的秦孝公)以其非凡的胆识提出了罢兵休战的主张。秦献公自是不能认同,但在次日的决战中却中了魏军的狼毒箭,身负重伤,而不得不退兵和反思秦国的命运,并在临终时最终确定由赢渠梁来继任秦国国君。秦献公的大儿子公子虔勇猛善战、颇负人望,秦国老氏族想拥立公子乾。但公子乾深明大义,全力支持赢渠梁,真正起到了秦国柱石的作用。

“秦王朝所处的历史时代是一个‘大争之世’。所谓‘大争’就是争得全面,争得彻底,争得漫长,争得残酷无情。《新大秦帝国》也就是讲述了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在这个‘大争之世’,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灭群雄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作者孙皓晖语)。那一次次濒临垂的争扎,无不令人肃然起敬!那一声声铿锵有力的使令,无不令人信念坚定!那漫天飘舞的雪花、那气壮山河的战歌,无不令人心胸澎湃、热沸腾!

秦老师写作文【二】

暑期来临,有时间来寻找自己喜欢别的书来认真看看,选择几本书,终于对《大秦帝国》放不下手,一直在不停地看,我对秦朝感兴趣有三个原因:一是受“中国文化之精髓多在先秦”的影响;二是受荀子“性恶论”和商鞅变法的吸引;三是受从小耳染目睹的“长城”、“兵马俑”和“大地在我脚下……”的刺激。这之中一直都是“好奇心”占强,直到有一本类似历史资料汇编的马非百《秦始皇帝传》,我发现了中国居然是源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时期秦的音变,这才对秦始皇敬佩起来。

我觉得能够做到统一中国,首先是实力的象征,其次是志向的映证。(当然,也少不了不计其数的谋臣勇将的智慧与力量。)引刘乐士《秦始皇》中华阳太后对赢政的一番教导就可略知其家志了:

“自襄公立国至今,已历二十九位君王,你已是第三十位君王了。五百年来,每位君主都以振兴秦国为已任,试图早日图霸中原。穆公称霸西戎后便挥师东伐,崤山一败含恨而,留《秦誓》,此后的君王便以《秦誓》激励自己,伺机东侵,但都明白一个道理,称霸天下靠的是实力。因此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新政,富国强兵,惠文王任用张仪连横抗御中原几大强国。武文问鼎中原绝膑而,你曾祖你昭襄王两次称帝都没有成功……你祖父命短……没有什么建立树……你父王在位虽三年,却有一次壮举,歼灭东周国。东周国虽小,但它是周王室的象征……政儿,你有没有称帝的雄心和勇气要看你如何去做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统一不了大中国也是稳固不了大中国江山的。秦二世徒有“实”空无“志”,受赵高的阴谋毁了祖祖辈辈创下的伟大霸业;而七国时各国占据一方,不说有志,也应有实,不说有实,也有“合纵”的良方,可是六国者竟皆灭亡于秦!说他们听信谗言轼忠亡国也好,说贪得享乐苟安自己走上亡命失国已罢,两相比较,实力作证!

我们多说“乱世出英雄,困境励斗志”。假如小赵政不在赵国随父亲异人为质,而是在皇宫养尊处优,他便很有可能统一不了中国,正是由于他的处境塑造了他争强好胜的性格与高人一等的心志。看过电视剧的人都会感触他初进咸阳时为了得到自己的位置而举着牌子边上台阶叫边叫自己是什么孙什么子的勇气。当然,令我最敬佩的不是他不辞劳苦夜批奏折,也不是坐在王位上的威严与号令的凌风,而是秦始皇赢政始终是在用自己的头脑在思考问题。尽管每次听取了多方建议,但在最终决策上他毫不犹豫,就是意识到错误命令也能及时更改。

一个有主见的人又善于兼听,这样的皇帝也就很快成就了一个独裁的中国。我们要去粗取精,就应当以其“霸主”之身成就“霸业”为参照,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高瞻远瞩,果断决策,以自己无限的有志之思考,开创锐意进取的有限人生。无论有多少万人说出同一句话,我们都要品味思索一番,譬如下面三句话,每一次品味每一次的感觉都会不同:

“性格影响人生。

习惯成就未来。

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成功人士没有点儿霸气是不足以成事的。古语说:“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就是因为一般臣民只图眼前安逸,个人的实力不会完完全全释放出来,而做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要么出乎民意、顺乎人情,依靠集体的团结力量而赢,要么重奖重罚,严令纪律,依靠决策的单向航标而胜。如果能做到两相互补,稳定与繁荣必是大好前景。

所以我们要“霸”一点,“霸”得让人感到一股朝气,“霸”得让人感到一种希望,“霸”得让众人形成合力。:

秦老师写作文【三】

《新大秦帝国》的演艺阵容和实力自不用说,绝对上层和一流。除此之外,我觉得《新大秦帝国》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悬;老秦人的英雄气概更是令人荡气回肠、热沸腾。秦孝公和商鞅两个主人公塑造的虽然有些过于完美,但决对成功。《新大秦帝国》里商鞅的“治秦九策”可以和《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隆中对”媲美!商鞅拜左庶长时的答辩和秦孝公墨家论证台的答辩也可以和诸葛亮的“舌战群儒”媲美!剧中象老甘龙那:“飓风过岗,万木尽伏,不摧不折,悠悠可期”哲理警句,也随处可见。

至于有些网友评论《新大秦帝国》的某些情节与历史不附,说什么硬伤,说什么观后如鲠在喉,我不敢苟同,我认为那不过是哗众取宠。什么叫创作?什么叫艺术?那能一字不动的照抄史书吗?既使能的话,我想那还有这个味吗?还有些网友评论说《新大秦帝国》把主人公塑造的高大全,象神,不象人。《三国演义》是大家公认的经典,试问诸葛亮不高大全吗?不象神吗?更何况,鲁迅先生评论诸葛亮不但象神,而且象妖!

以上为我看《新大秦帝国》之后的观后感。

秦老师写作文【四】

“君如青山,我如松柏,此生相扶,永不相负。”

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中,看到秦孝公与商鞅的\'这句对白时,内心一股暖流袭遍全身,不仅是超越现实之上的君臣之契约,更是一种可以生相托的志同合谋的良师益友。

孝公得商鞅,商鞅遇孝公,君臣际合,注定要让天下不安,风云变色。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相信,那句台词是存在的,场景亦是可以复原的,天作之合,总得让剧情来点曲折和催动人心的泪点吧。

每一个伟大事业的成功,每一个头顶着耀眼的光环令人景仰拜膜的成功人物,背后所经历的不为人知的“故事”最后总会被搬上台面,供人作为励志的榜样去宣传,老套路,效果却从未减弱。今天要谈的大秦帝国强盛背后的第一个出场人物,商鞅,也是这个套路的复制版。

说到商鞅,且不谈我们早年在教科书上读到的那些被政治色彩洗礼并打磨后的故事给我们造成的多年以来仍然留下的那点略带偏见的历史情绪,譬如,这人,搞什么变法,把秦国人民变成了战争机器,苛政猛虎,让民众苦不堪言,最后落得个五马分尸的悲惨结局。

我们大抵都经历过这样的

如果你有过这样的心理历程,恭喜你,欢迎加入入门级历史弱智培训班,这不是嘲笑,也不是一种对历史鄙薄的玩弄,说这个一来是想重温一下当年那个历史愤青少年的情感真实场景的还原,另一点也是想表达,基于某些政治因素,我们成功做了一回历史的反叛者,被纯真蒙蔽了眼睛,而看不到历史废墟下面曾经盛开过的奇葩。

但是,现在,再也不能用儿童的视觉来看待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了,虽说,那些历史的风云早已烟消云散,甚至连书本上的记录的历史都有可能被虚构,我们还有信心去解读那背后的秘密吗?

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不在别人的心,而在你是否用一根成熟合理的价值准绳根据现实来丈量这份公道的长度和深度。

那么,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商鞅变法之根本目的,就是为将秦国彻底变成一个对全体人口实行有效控制的中央科层式集权国家,进而最大限度从社会汲取人力与物质资源,进行有效率的对外扩张战争。

说到底,不管是经济的繁荣,人民的安居乐业,统治阶级对帝国的统治机器的高效运转,最终的目的,还是服务于战争这台机器,而战争之外的元素,不过是过程中的中间变量,或者说副产品。

不错,用这个思维来看待商鞅变法,或许我们能更好更快的深入问题的核心,直达事物的本质,而现实也确实是这样。

在秦孝公那个时代,内忧外患,七大战国群雄并立,征战角逐,你我活,整天都是在打打中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你不强大点儿,争点气,今天被这个国家打一顿,割块儿地,让个城,明天还得看另一个国家的脸色,搞不好,就被人家羞辱一下,当个国君,着实不容易。而当时的秦国是,隔壁住着魏国这个财大气粗,当时被公认为中原第一大战国的魏国,动不动和你打一架,人家有钱,有底子,而秦国,没有魏国那般风华的文明和经济来源,列国对秦国的经济外贸封锁又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儿了,跟人家打一回,自己得脱去好几层皮都喘不过气来。

所以,当秦孝公从老爹献公手里接过这样的一个烂摊子时,也曾一度消沉颓废过,只不过实在是不想再忍受这样的局面,才断指立国耻石,悲愤化为力量,决心和意志,最终才能创造成功的条件。

商鞅,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下,来到秦国,和秦孝公完成了几次君臣对白后,开始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光辉历程。

当然,前面说到,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除了一些如今我们印象深刻的超级富二代们,他们的老爹已经为他们创造了足够好的“必然”条件,迈向了更快的成功加速通道以外。

商鞅亦是如此,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关羽商鞅的老师,是鬼谷子还是另有其人,现在已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能被鬼谷子看上并收为徒弟的人,身上都是有过人的天赋的,譬如我们熟知的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都是鬼谷子的门下的高徒。而且,有趣的是,鬼谷子作为老师,一贯秉承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很早就能看出徒弟们身上的潜力,加以培养雕琢,最终个个都不同凡响,换句话说,鬼老师算得上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成功的人取得成功之前,生命中有一个为你引路得到好老师的重要性,所以商鞅,虽然出身低贱,在教育上,却淘到了第一桶大多数人只能在梦中才能得到的金砖。

好老师有了,还需要点天赋吧,否则让再好的老师去教一个白痴,就是天神下凡也不管用。据说,鬼谷子门下的徒弟,只要出品,必属极品中的精品,各个都是所在行业中的翘楚,譬如,孙膑吧,虽然只打了几仗,场场大胜,还有一部在军事界声望卓著的《孙膑兵法》,张仪苏秦更不用说了,两个人就把七个国家玩弄于股掌之间,搅的天下鬼神都不得安宁。而商鞅更不用说了,据说他能够过目不忘,阅读的速度惊人,短短一个月,就把秦国的各种文献通读,而且对答如流,有这样天赋的奇才,不成功都难。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而这一点我想是所有成功人士最后的法则,那便是勤奋+悟性,变种的说法有很多,譬如后代明朝的大师级人物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应该是这个定律的另一种很好的解释,但是,不管怎样,商鞅做到了,离开了老师,独善其身的时候,依然不忘勤奋的学习,吸收,消化,虽然现实很残酷,为了生活,混口饭吃,暂时只能做一个王府的书童,没关系,只要不饿肚子,有书读,有纸可以写文章,就足够了。

这便是商鞅登上秦帝国舞台之前的生活状态,纵然现实悲苦,却依旧不忘初心,沉浸于对法学理论的思考和钻研中,在李悝,吴起,百里奚等前辈的变法中拼命的吸收,融汇贯通,终于自成体系,独此一家,开创秦国变法的先河。

在后来的历史事实中,秦国变法后的社会现状,各个方面来看,无非是李悝、吴起在魏国和楚国变法时展现出来的各阶段现状的复制和映射,只是涵盖更加的全面,程度上更深,更彻底,效果也更加显著,这就是说,商鞅所用于秦国的变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前辈成功基础上的考量和完善,也并不能说是面面俱到的独创,然而,我想,真正成功的秘诀,并不是万事出新,而是在成功的案例中汲取有可能催生成功的营养和要素,加之于现有的事实,更快的获得成功。

从现实看,商鞅的这一举动也正是最切合实际的考量和实践,现实不允许他做太多的创新,那时的秦国正处于山东各大战国的围追堵截中,饱经内忧外患,还只能蜷缩在函谷关以东的巴掌大的地儿,而且新一轮的大战即将来临,所以商鞅根据这些事实作出的决断便是首先从“人”开始改革,凡是利于军政的改革,先行推出,正是这一抉择在时间的夹缝中挽救了岌岌可危的秦国,这一政策的结果,就是为缓解民力,拯救民心获得了极大的生机,为军队的强盛和改革注入了全新的液,所以,此一轮变法过后,面对六国的第一次围剿,秦国大获全胜。

其实,纵观整个后来的变法,商鞅的整一条路线,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在进行开展,如“废井田,开阡陌”,着重开辟与分配耕地,鼓励垦荒,所以“开阡陌”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统一缴税,终极目的也是将土地度量与户籍徭役兵役管理“绑定”在一起,人民富裕了,军费和兵源才能获得更好的保障;“郡县制”这一古老而又全新得到地域划分机制,不仅是历史的创新,更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为推行变法创造了很好的统一条件,大大提升了帝国的运转效率······

诸如此类,以最终的霸业、目标为目的的有准备,有计划的变法,各个击破,步步为营的变法体系,可以说,商鞅是第一个用秦帝国最终的繁盛的事实来印证变法为国家带来的福祉的改革家。

站在今天来看,或许,其中亦有令人诟病的连坐,保甲等残酷的法律,但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所处的时代局限性,商鞅变法中所展现出来的思维和执行力,已经超越了同时代甚至在以后的很多朝代改革家的思维,即便放在当时的环境中,这样深彻全面而又极大统一的变革即是符合时代的趋势,也是为秦国量身定做的最好的变革

从后来秦国一步步走向强大的事实和商鞅在秦国民众中获得的无比崇高的地位也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成功的变法,对秦国,对整个中华文明,无不是一次改革的盛宴,而纵观历史,后来的汉朝,唐朝等许多朝代的社会现状中都影射着那个时代的影子。

一朝天子一朝臣,秦孝公先于商鞅离去了,强大的支柱轰然塌陷,变法改革家商鞅终究缺少一点政治家的敏感和手腕,最终在秦惠王的政治布局中抱憾退场,成为万古国殇中落幕的背景......

商鞅离去了,改革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华夏巨变正成长为一股神奇的力量,推动着历史这个车轮,滚滚向前,一路高歌猛进!

秦老师写作文【五】

《大秦帝国》分为六个部分《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文明》、《帝国烽烟》,讲述了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的七代君王之间的从商鞅变法到一统天下再到瞬间灭亡的故事,跨度约一百四五十年,是一部极为真切的历史小说。这是我迄今为止所读过的最长的一部著作,无意中在微信读书里看到了这部小说,手机上一共是15289页,一开始并没有计划读这书,后来断断续续的看了第一部,发现这并不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史籍,作为小说来讲可读性非常强,一路读下来,酣畅淋漓、如汞泄地。读完之后回想各中细节情景,引人入胜,对作者运筹的笔力十分佩服。除补齐历史知识的残缺外,更收获了新的思想,站在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后来也看了改编的电视剧,孙皓晖先生耗时整整16年,呕心沥完成这部皇皇巨著,内容叙述汪洋恣肆,为我们留下了先秦历史的精神食粮,对于我等业余历史爱好者,终于对高尔基所言的“我扑在书籍上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有所体会。

(一商鞅变法

这是秦帝国由衰转盛的分水岭。战国素有变法强国传统,魏之李悝变法,楚之吴起变法,齐之齐威王整军治吏,韩之申不害变法,以及后来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等,然则上述变法范式之根本弱点,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只强表面,不强根本”。其根源大抵在于“变法不彻底、法令不稳固。前代变法,后代复辟”。而商鞅变法与上述变法的根本不同而商鞅变法将根本放在了“立法立制”与“执法守法”两个立足点上,从权力体制到土地分配乃至庶民生活,都颁发了系统的法令,涉及田地、赋税、农耕奖励、军功、郡县制、连坐、度量衡等诸多方面,纲举目张,且其执法强硬,铁腕护法,为秦帝国未来的走向和一统奠定了根基。这些法令今天看来未免有些残暴苛虐,然则正如书中所言,大仁不仁,在战国那个硝烟弥漫风云际会的年代与秦人好勇斗狠私斗成习的民风,如果没有严酷稳定的法令支撑又如何能使秦国强盛、继而东出争天下呢?在动荡时期,生产习惯之间的关系会逐渐相互脱节,人民群众丧失了遵规守纪的习惯,乃至丧失其恢复的.能力,这大抵就是秦献公时秦国内部的状况。而要想让经历了饥饿困顿之后活下来的人不至于失去他们的国家所依赖的那种秩序的习性,就必须重建整个社会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以武力为基础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制度核心外,并没有其他的办法,其法令的严苛也就可以理解了。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历史问题,未免偏颇。

纵观全书,可以发现无论是后来的丞相张仪、范睢、吕不韦直至李斯,相比于商鞅的“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都黯然失色了。旷世之作<商君书>,法家巨著的发轫之作,后商鞅时代,秦帝国百年之中仍奉为圭皋,其中的法制思想,法制理念深入秦人骨髓,秦国成为战国中唯一法制的国家。直至汉朝,其整体法律框架仍以<商君书>为核心展开,伴随着整个中国封建王朝的兴盛与衰败。商鞅因变法得罪老世族而遭受肉体车裂,而他的法制精神因<商君书>而被千载传承,为人铭记。

(二合纵连横

纵横策士可谓是战国时期的一道奇观。“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说的就是纵横策士,有“谈笑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事。可见当时纵横家在战国政治斗争中的举足轻重。私以为,大秦帝国最精彩的两部就是商鞅变法与合纵连横。商鞅变法展现了孝公、商君这两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君臣组合,一心为秦责无旁贷,可以说是筚路蓝缕,挽狂澜于既倒。作者斡旋的笔法、巧妙的措辞都完美的展现了二人的磐磐大才,令人折服。与此不同,第二部的精彩在于战国时期群英的集会,苏秦、张仪、公孙衍纵横家的博弈,齐威王、赵武灵王一代雄主盛极一时,魏无忌、田文、黄歇、赵胜四公子放荡不羁,孟子、荀子、庄子百家争鸣,还有为我们奉献了端午节三天假期的屈原……如此形象各异的不同角色同时出现,在作者的笔下并未显得杂乱无章,也不会在阅读时感觉到冗杂纷乱,他们都是围绕强国、合纵这一条线索展开,并在行事风格的叙述中展现了各自丰满的人物性格,高潮跌宕起伏,令人拍案叫绝。与第一部秦孝公、商鞅君臣为主线描写略有不同,第二部是围绕苏秦、张仪二人组分两条线进行叙述,秦国仿佛成了配角。两人师出同门,各有所长,不相伯仲。鬼谷子对二者断语“张仪之才,有中出新;苏秦之才,暗夜点火”,也就是说,一个如虎添翼,一个另辟蹊径。后来苏秦提合纵长策,而张仪据此提出连横已对,就是对二者才能最好的证明了。毕竟,是苏秦开了天下纵横先河,没有合纵,就没有张仪的连横。虽然是二者相互较量,张仪似乎还生出了一筹,但从实际来看,苏秦是开辟天下格局的大手笔,而张仪只是应对跟进的应变之才而已,他的胜出,与其说是才智谋略,毋宁是背后的实力强大。用张仪自己的话说,苏秦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合纵连横之争,六国虽然落了下风,却结束了秦的一强独大,这是我等都没有想到的,六国的二次变法开始了”,合纵连横之争使六国有了喘息的时间,后来的乐毅变法、赵雍的胡服骑射都是这段时间获得成绩的,虽如昙花一现短暂,确不容忽视。同样,合纵连横亦为秦开启了东出大门,与山东六国逐鹿中原,融入中原文明,使其真正踏上了统一的道路。

(三金戈铁马

宣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进庙堂权力中心的政治女性。在她的统治之下,秦帝国攻灭义渠,使秦国东进再无后顾之忧。因在阙与之战败于赵奢而自裁,尽显本色。秦昭襄王重用白起、范睢,外交上实行远交近攻,军事上历经长平大战,确立最终秦国一强独大的局面。其间发生了乐毅灭齐、田单复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重大事件,高潮迭起。秦昭王之后,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期间秦帝国经历两代庸主,在位时间较短,除吕不韦助秦庄襄王灭周外,并无其他政绩,亦无重大纰漏,直至秦始皇嬴政继位,开始了秋风扫落叶般的灭国大战,一统六国。在灭国大战中,王翦、王贲父子居功至伟,出韩国外其他五国,都是王翦、王贲父子所灭。战国四大名将,本有机会两两对战,竞相角逐,然而两次都被赵国自毁长城。长平大战赵括换廉颇,使白起没有与廉颇对战;灭赵大战李牧被郭开等奸臣用计冤,王翦又与李牧失之交臂,不可谓不遗憾。王翦不仅军事才能出众,也很有政治头脑,从这点上说,他要强于只知道打仗的白起。灭楚之战时,秦始皇未采用王翦方略,王翦便装病不出,直至李信战败,秦始皇亲自来请,王翦又讨了房屋田地才决定带兵灭楚。事实上,他是防止秦始皇的猜忌才会索要房屋田地,他明白功高盖主的危险,所以他才有了一个善终。除王翦外,蒙恬是本部的另外一个穿线之人,书中描写蒙恬抗击匈奴取得胜利,镇守边关,费解的是作者却对此轻描淡写,耗墨不多,对于九原的了解也相对较少。

秦老师写作文【六】

你好!提笔之际,我谨代表你的学生心怡向秦老师真诚地说声谢谢!感谢这几年以来,你对她的倾情培养;代表心怡的爸爸,还有心怡的爷爷奶奶向秦老师叩首言谢,谢谢你让一个留守了十一年的孩子找到了一个爱的春天。

秦老师,当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或许你正搂着你心爱的宝贝儿子,与你朝夕相伴的爱人,享受那一抹属于你的天伦之乐。而我,同样是母亲,却只能孤独地坐在灯下,默默地守候着这异乡的一丝寒冷,默默地思念着我远在家乡的女儿。不知为什么,此时,提笔,心却是如此般的难过,我想,你应该懂我,比谁都懂我。

秦老师,原本是打算用手亲笔写封信给你,亲笔感谢你给心怡这些年的点点滴滴。然而,执笔写了一半,就被我荒废了,字迹潦草,胡乱涂鸦,还有

心情作梗,让我无法再继续下去。望着窗外蒙蒙细雨,缓了好一会儿的情绪,才决定还是只能用这种方式写信给你。

还记得前天晚上跟你聊天吗?你跟我说,心怡妈妈,你的小说怎么还没寄回来呀?多寄一本给我吧,我要给北京一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廖老师寄过去,因为我在她跟前提过你,提过心怡有一位好妈妈,还特意为留守儿童写了小说。当时,廖老师很开心,也很欣慰,而且也很期盼你的小说。

其实,在我当初写《留守儿童的春天》这部小说之时,完全来自你带给我的灵感,来自你给我的感动,所以留守儿童的春天才能了如此一个完美的结局。小说中的主人公,来自一个真实的农村家庭,因为生活与心爱的女儿骨肉分离。不甘屈服的妈妈,当得知女儿一次次在学校优秀的表现之时,一次次觉得对不起女儿。

又值女儿一个生日际,远在他乡的母亲为了给女儿一个不一样的生日礼物,于是,就有了撰写这部小说的愿意。在四十多天的时光里,一部二十多万字的小说终于在女儿生日的那天初稿完成。这其间,是你,是所有关注留守儿童的爱心人士给了我那份动力,那份矜持。

秦老师,因为此小说不是来自专门的出版社,而且只是我文字中的老师免费帮我印刷出书的,数量有限,除开给我文字的部份文友们寄出了一本,余下的就只有留好的几本了。当听到你告诉我这个消息以后,我还是很开心地答应你了。我说,那好,我想办法,一定会多寄一本给你。

此时,这本书就静静地躺在你的视线,我想,你也应该热泪盈眶了吧。看似平凡的一本书,微蓝的封面,没有过多的图片去包装,但它却倾注着一位留守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这一点,或许你比我自己的宝贝女儿还会懂我。

还有半年心怡就该小学毕业了,这也算是我代我女儿在快毕业之际送给你的一份厚礼。秦老师,请郑重的收下,收下这份暖暖的心意。我想以后的以后,不管心怡走到哪里,相信你看到这本书,就会想起曾经在你班上一名乖巧听话的留守孩子,想起她远方一位爱她如生命的妈妈。

秦老师,这些年,因为生活的奔波,因为想给女儿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我与老公背景离乡,南下漂泊,与女儿过着骨肉分离的日子,那份心酸,那份苦楚,唯有在《留守儿童的春天》里一一见证。一些不为人知的痛,一些无法言语的伤,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总是在心头恣意的疯长,蓄积的泪水在岁月的河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印痕。

还记得女儿生下来四个月,我就狠心把她抛在家里,让她孤苦伶仃的生活着。而且,这一抛,便是整整的十一年。从嗷嗷待哺的一个幼儿成长为一个乖巧听话的小女生,除了她的外婆外公、爷爷奶奶给她这些年的点滴呵护,当然,少不了你,少不了你对她的倾心培养。

这些年,我不能亲手培养我日夜思念的女儿,不能亲自辅导她的学习、生活起居,不能陪她开一个家长会,不能陪她过一个生日,你就一直做着她的妈妈,代替着我的位置。在这里,请允许我向你深深鞠一躬,辛苦了,秦老师!我知道,心怡是个乖孩子,她知道以后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报答你。

我一直说,心怡虽然是个留守儿童,可她,却是留守儿童中最幸福的一个孩子。有这么疼她关心她的老师,有这么爱她如生命的爸爸,妈妈,有视她如掌上明珠的爷爷奶奶,还有那么多关心她呵护她的叔叔阿姨,读完《留守儿童的春天》,我想心怡一定会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

记得,阳春三月的那个季节,是你,第一个告诉我,说你们学校关于留守儿童的联欢会在你们学校顺利召开,心怡作为整台联欢会的女主持人;是你,第一个打电话跟我,让我与你一同分享那场联欢会圆满结束后的喜悦心情;是你,第一个传给我心怡在学校被记者采访的照片;是你,让我在一次次地惊喜中哭得一塌糊涂。

还记得,今年的8月11,你打开空间看到我写给女儿的心情文字,才知道是她的十一周岁生日,当时的你,本来已经没课了。但为了能给心怡一个惊喜,你返回课堂,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与你们全班同学一起为心怡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当那首古老的生日歌谣飘扬在学校的周围,你流泪了,孩子们也流泪了。那一个同学们用七彩的笔,用满心的祝福,为心怡在黑板上描摹的大大蛋糕,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深处。谢谢你,秦老师,那一天你帮我圆了我一生的梦。

转眼睛,还有半年的光景,心怡就该离开与她朝夕相伴了六年的母校,离开她精心培养她的老师及校长的怀抱,离开这个给她温暖给她爱的班集体,我不知道,她会不会有些许的不舍,不舍你们带给她这些年的呵护与关怀。我想,心怡是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不会忘记你们给予过她的一切。

昨天晚上,当我跟你一起聊着女儿的\'时候,我伏在电脑桌上再一次失声痛哭。不知多少次,在你的世界总会我的泪水泛滥成灾。因为那份无法弥补的母爱,每每触及到心底最柔软的那根弦,我的情绪就会完全失控;每每那一刻,我都会对你说,秦老师,我想心怡了,我想女儿了。而你却跟我说,心怡妈妈,别哭,你放心吧,心怡很听话,你就安心赚钱,坚强些。

我不止一次地跟你说过,你是我一生的恩人。每当看到你的头像亮堂的时候,我就仿佛看到了我的女儿。只有在你那里,我才能更多地探寻到女儿的一些情况,比如,她的学习;比如,她的身体;比如,她的情绪;比如……很多很多,你懂得。

秦老师,家里的天气应该日渐寒冷,谢谢你帮我转告心怡,让她记得照顾好自己的同时,还要照顾好爷爷奶奶的身体,让她不要读书,记得劳逸结合,有时间多运动,多跟同学一起做些课间游戏,让她不要挑食,做个听话乖巧的好孩子。还有一点最主要的,现在正是她长身体的时候,帮我叮咛她不要减肥(那丫头很爱臭美)这点你一定要帮我说服她,在这,就谢谢你了。

上次听你说“多背一公斤”(关注留守儿童)的网站,有你们学校空空的图书一角,当时我的心好难过,遥远的距离,我为孩子们什么也做不了。《留守儿童的春天》,我把自己留下来的那一本赠给学校,你帮我放进去,代表一位留守母亲一点小小心意。只希望这些同我女儿一样可怜的孩子,能在这里找到一个又一个爱的春天。

好了,夜深了,一丝沁人心脾的寒冷阵阵袭击着我,很多无法言语的感动只能在这告一段落。

最后,真心祝福秦老师家庭幸福,工作顺意,天冷了,记得添衣保暖!好好照顾你的宝贝儿子。

心怡妈妈:兵兰(亲笔)

秦老师写作文【七】

??《大秦帝国2》有感

同样根据作家孙皓晖的同名历史小说改编而成,《大秦帝国之裂变》(华数互动电视点播路径:电视剧——新剧上线)堪称史诗,而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续集《大秦帝国之纵横》,却有点奔着“秘史”的意思。

剧中,历史上的有为明君秦惠文王(富大龙饰),曾经调戏过魏国大臣的女儿;王妃芈八子(宁静饰)不仅忙着争宠,还跟义渠王子骇(陈昊饰)发生了“婚外情”;“说魏事秦”的纵横家张仪(喻恩泰饰),一度为了周室公主姬狐(王笛饰)而痛哭流涕、颓靡不振……

不过,与光惦记着“夏雨荷”的岳飞(出自《精忠岳飞》)、和潘金莲搞暧昧的武松(出自《武松》)、将“焚书坑儒”诠释为“一场由吃肉加搞基引发的案”的《楚汉传奇》相比,《大秦帝国之纵横》仍然可以被归类为一部处于及格线以上的历史正剧。

从“裂变”到“纵横”

续集魔咒再现,经典难超越

近几年,历史剧不算少,但是想看正剧,却似乎只能从老戏里翻。根据二月河的“帝国系列”改编而成的《雍正王朝》、《康熙王朝》,陈宝国的《汉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在凌力的同名历史小说基础上拍摄而成的《少年天子》……相比之下,2009年播出的《大秦帝国之裂变》,已经算是比较近期的作品。

原作者孙皓晖,亲自操刀剧本。他曾表示,这部戏是对误读历史的纠正,“作为统一中国的第一个帝国,后世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对秦进行贬损,秦帝国在暴虐苛政的恶名下几乎湮没了成绩。”

该剧以著名的“商鞅变法”为主线,战国时期的帝王名臣、英雄人杰纷纷登场:商鞅(王志飞饰)曾三试孝公,才肯掏心相付;为推行变法,秦孝公(侯勇饰)以身作则,不惜将犯法的儿子嬴驷逐出秦国;公子虔虽被商鞅处以割鼻之刑,却为了大局强忍怒火;李立群饰演的魏王,则将一个无耻君王演得活灵活现……

时隔4年,续集《大秦帝国之纵横》,却丧失了史诗般的感染力。

首先,选角有些“随意”。裂商秧、氏族、防复辟的秦惠文王,在富大龙的演绎下,看起来更像轻浮张狂的浪荡子弟(这倒是跟他在《隋唐演义》中饰演的隋炀帝有几分相似);由于“吕秀才”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以至于喻恩泰饰演的张仪,也凭空多了几分喜感。

此外,感情戏不再点到即止,战争场面却能省就省。反观“裂变”篇,虽然在布景和道具上没有续集精致,战争戏却拍得让人热沸腾。其中,既有万人冲锋的壮阔镜头,也有不断变换方阵的战术特写。秦国伤兵为了避免被俘而举刀自戕的细节,更突显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兮不复返”的悲壮古风。

正剧中的“人民公仆”

闹剧里统统变“痴情种”

依托于扎实的原着小说,《大秦帝国之纵横》虽然难以超越第一部,但是在大方向上并没有“跑偏”太多。反而是那些打着秘史、穿越、后宫旗号的古装剧,让历史真正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稍作对比,你就能看出历史正剧与闹剧的天壤之别——

正剧讲历史,闹剧重后宫。

《大秦帝国》系列以战国时代秦朝与六国争霸的过程为主线;陈宝国主演的《汉武大帝》,以大量的篇幅展现了大汉帝国征战四方、金戈铁马的`壮观气象。《大明王朝1566》则以“扳倒严嵩”为主要线索,展现从朝廷到各级官府惊心动魄的政治搏;而尤小刚的招牌“秘史剧”《武则天秘史》、《杨贵妃秘史》等,却以裸戏、床戏、乱伦等情节为噱头。

没时间谈恋爱的皇上,才是好皇上,这是正剧style。

在二月河的《康熙王朝》中,康熙爷除鳌拜、平三藩、灭噶尔丹、收复台湾,一刻不得闲;而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爷修堤救灾、惩办贪官污吏、追缴国库欠银,鞠躬尽瘁而后已,是出了名的“人民公仆”。

不懂爱的皇上不是好皇上,这是闹剧的风格。想当年,被人评价为“只有‘乾隆’二字符合历史”的《戏说乾隆》,却风靡一时。剧中,郑少秋一天到晚地出宫旅游、打架、谈恋爱,私生女遍布祖国大地;到了《步步惊心》、《宫》等清穿剧中,终于轮到雍正了一回。他不是因为若曦周旋在众阿哥之间而争风吃醋,就是和晴川爱得活来。

正剧爱用实力派演员,闹剧是偶像们用来耍帅的。

唐国强、陈道明、陈宝国、焦晃、侯勇……看到这样的“帝王阵容”,大体就能判断一部剧的属性。

而主打“史上最帅岳飞”黄晓明的《精忠岳飞》,最终被证明跟《还珠格格》是一个性质。剧中,黄晓明的精力主要放在和山贼比武、到庙里救美、在街头打架、和战友们忙着洗鸳鸯浴、展现用胸肌弹人的绝技,以及迷恋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上了。

秦老师写作文【八】

《大秦帝国》分为六个部分《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文明》、《帝国烽烟》,讲述了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的七代君王之间的从商鞅变法到一统天下再到瞬间灭亡的故事,跨度约一百四五十年,是一部极为真切的历史小说。这是我迄今为止所读过的最长的一部著作,无意中在微信读书里看到了这部小说,手机上一共是15289页,一开始并没有计划读这书,后来断断续续的看了第一部,发现这并不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史籍,作为小说来讲可读性非常强,一路读下来,酣畅淋漓、如汞泄地。读完之后回想各中细节情景,引人入胜,对作者运筹的笔力十分佩服。除补齐历史知识的残缺外,更收获了新的思想,站在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后来也看了改编的电视剧,孙皓晖先生耗时整整16年,呕心沥完成这部皇皇巨著,内容叙述汪洋恣肆,为我们留下了先秦历史的精神食粮,对于我等业余历史爱好者,终于对高尔基所言的“我扑在书籍上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有所体会。

(一商鞅变法

这是秦帝国由衰转盛的分水岭。战国素有变法强国传统,魏之李悝变法,楚之吴起变法,齐之齐威王整军治吏,韩之申不害变法,以及后来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等,然则上述变法范式之根本弱点,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只强表面,不强根本”。其根源大抵在于“变法不彻底、法令不稳固。前代变法,后代复辟”。而商鞅变法与上述变法的根本不同而商鞅变法将根本放在了“立法立制”与“执法守法”两个立足点上,从权力体制到土地分配乃至庶民生活,都颁发了系统的法令,涉及田地、赋税、农耕奖励、军功、郡县制、连坐、度量衡等诸多方面,纲举目张,且其执法强硬,铁腕护法,为秦帝国未来的走向和一统奠定了根基。这些法令今天看来未免有些残暴苛虐,然则正如书中所言,大仁不仁,在战国那个硝烟弥漫风云际会的年代与秦人好勇斗狠私斗成习的民风,如果没有严酷稳定的法令支撑又如何能使秦国强盛、继而东出争天下呢?在动荡时期,生产习惯之间的关系会逐渐相互脱节,人民群众丧失了遵规守纪的习惯,乃至丧失其恢复的能力,这大抵就是秦献公时秦国内部的状况。而要想让经历了饥饿困顿之后活下来的人不至于失去他们的国家所依赖的那种秩序的习性,就必须重建整个社会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以武力为基础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制度核心外,并没有其他的办法,其法令的严苛也就可以理解了。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历史问题,未免偏颇。

纵观全书,可以发现无论是后来的丞相张仪、范睢、吕不韦直至李斯,相比于商鞅的“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都黯然失色了。旷世之作<商君书>,法家巨著的发轫之作,后商鞅时代,秦帝国百年之中仍奉为圭皋,其中的法制思想,法制理念深入秦人骨髓,秦国成为战国中唯一法制的国家。直至汉朝,其整体法律框架仍以<商君书>为核心展开,伴随着整个中国封建王朝的兴盛与衰败。商鞅因变法得罪老世族而遭受肉体车裂,而他的法制精神因<商君书>而被千载传承,为人铭记。

(二合纵连横

纵横策士可谓是战国时期的一道奇观。“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说的就是纵横策士,有“谈笑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事。可见当时纵横家在战国政治斗争中的举足轻重。私以为,大秦帝国最精彩的两部就是商鞅变法与合纵连横。商鞅变法展现了孝公、商君这两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君臣组合,一心为秦责无旁贷,可以说是筚路蓝缕,挽狂澜于既倒。作者斡旋的笔法、巧妙的措辞都完美的展现了二人的磐磐大才,令人折服。与此不同,第二部的精彩在于战国时期群英的集会,苏秦、张仪、公孙衍纵横家的博弈,齐威王、赵武灵王一代雄主盛极一时,魏无忌、田文、黄歇、赵胜四公子放荡不羁,孟子、荀子、庄子百家争鸣,还有为我们奉献了端午节三天假期的屈原……如此形象各异的不同角色同时出现,在作者的笔下并未显得杂乱无章,也不会在阅读时感觉到冗杂纷乱,他们都是围绕强国、合纵这一条线索展开,并在行事风格的叙述中展现了各自丰满的人物性格,高潮跌宕起伏,令人拍案叫绝。与第一部秦孝公、商鞅君臣为主线描写略有不同,第二部是围绕苏秦、张仪二人组分两条线进行叙述,秦国仿佛成了配角。两人师出同门,各有所长,不相伯仲。鬼谷子对二者断语“张仪之才,有中出新;苏秦之才,暗夜点火”,也就是说,一个如虎添翼,一个另辟蹊径。后来苏秦提合纵长策,而张仪据此提出连横已对,就是对二者才能最好的证明了。毕竟,是苏秦开了天下纵横先河,没有合纵,就没有张仪的连横。虽然是二者相互较量,张仪似乎还生出了一筹,但从实际来看,苏秦是开辟天下格局的大手笔,而张仪只是应对跟进的应变之才而已,他的胜出,与其说是才智谋略,毋宁是背后的实力强大。用张仪自己的话说,苏秦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合纵连横之争,六国虽然落了下风,却结束了秦的一强独大,这是我等都没有想到的,六国的二次变法开始了”,合纵连横之争使六国有了喘息的时间,后来的乐毅变法、赵雍的胡服骑射都是这段时间获得成绩的,虽如昙花一现短暂,确不容忽视。同样,合纵连横亦为秦开启了东出大门,与山东六国逐鹿中原,融入中原文明,使其真正踏上了统一的道路。

(三金戈铁马

宣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进庙堂权力中心的政治女性。在她的统治之下,秦帝国攻灭义渠,使秦国东进再无后顾之忧。因在阙与之战败于赵奢而自裁,尽显本色。秦昭襄王重用白起、范睢,外交上实行远交近攻,军事上历经长平大战,确立最终秦国一强独大的局面。其间发生了乐毅灭齐、田单复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重大事件,高潮迭起。秦昭王之后,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期间秦帝国经历两代庸主,在位时间较短,除吕不韦助秦庄襄王灭周外,并无其他政绩,亦无重大纰漏,直至秦始皇嬴政继位,开始了秋风扫落叶般的灭国大战,一统六国。在灭国大战中,王翦、王贲父子居功至伟,出韩国外其他五国,都是王翦、王贲父子所灭。战国四大名将,本有机会两两对战,竞相角逐,然而两次都被赵国自毁长城。长平大战赵括换廉颇,使白起没有与廉颇对战;灭赵大战李牧被郭开等奸臣用计冤,王翦又与李牧失之交臂,不可谓不遗憾。王翦不仅军事才能出众,也很有政治头脑,从这点上说,他要强于只知道打仗的白起。灭楚之战时,秦始皇未采用王翦方略,王翦便装病不出,直至李信战败,秦始皇亲自来请,王翦又讨了房屋田地才决定带兵灭楚。事实上,他是防止秦始皇的猜忌才会索要房屋田地,他明白功高盖主的危险,所以他才有了一个善终。除王翦外,蒙恬是本部的另外一个穿线之人,书中描写蒙恬抗击匈奴取得胜利,镇守边关,费解的是作者却对此轻描淡写,耗墨不多,对于九原的了解也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