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在放学的道路上看到了什么作文(上学路上我看见了什么三年级作文)

在放学的道路上看到了什么作文(上学路上我看见了什么三年级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02 15:40:33
在放学的道路上看到了什么作文(上学路上我看见了什么三年级作文)

在放学的道路上看到了什么作文【一】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退休教师吴非先生写的一本教学札记。他从课堂的角度,以一个老师,一个朋友的视角,深层次地阐述了做为一个老师的角色定位,教育心态和教育原则问题。该书引领着从教人员发散思维,到底怎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从什么地方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成长,小到如果评价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的评判,大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我们自己也是一名教师,以前总感觉自己还比较合格,教书认认真真,做题仔仔细细,不厌其烦。自从我看了吴非老师的这本书后,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是啊,对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我们常常是以自己心目中的对错来评判学生的答案,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两种答案,一种就是我们要的答案,如果不是这个答案,我们就把它一棍子打。长此以往,学生就开始害怕回答问题,他们怕在课堂上得不到老师的赞扬,而是劈头盖脸的批评,甚至有同学要嘲笑他们与众不同的答案。特别是对语文课而言,我们要的就是学生敢于表达,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像一千个读着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们就要学生百花齐放的春天,为什么要地拘泥于一个固定的答案呢?所以吴非老师的这个观点,我表示深深地认同,并将在今后的过程中加以改进。

我还认同他的另外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说禁止学生在课堂作业的过程中使用涂改液。对于涂改液,我也是深恶痛绝的,因为涂改液老是把作业本弄得像个大花脸一样,看到这样的作业本,我就会变得心情不好,所以每次就指责学生。希望他们不要用涂改液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涂改液有毒,涂改液中散发出来的气味,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可是很多学生就是屡教不改。吴老师是说,学生因为有了涂改液,就会马虎潦草地写作业,因为错了还有机会更正,如果禁止学生用涂改液,他们就必须认真细致地答题,这对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无外乎是一件好事,因此我也非常地认同。

我还非常认同他的一个观点——\"门门考优未必真优秀\".从一个家长的角度出发,他们是希望孩子考优的,并且要门门考优。有很多考试优秀的孩子在能力上却显得非常的差。因为他把所有的经历都用在如何做题答题上了,没有剔出一些有效的时间进行交际能力的锻炼,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其他行为能力的锻炼上。我认为,一个学生要发展,必须是学习成绩优秀,行为习惯良好,交际能力适中,这样全面发展了,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时候的发展需要。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观点,值得我们每一位从教人员深思,也有一些观点,可以大家一起商榷,我们支持认同的观点,对个别吴老师的观点也可以持保留意见,比如我们上高比较流行的推门听课,是不是应该商榷一下,但是万事有利有弊。言由心生,希望做老师问心无愧才是我们最应该扪心自问的。教师做一个课堂建设的有心人,把教育心得记录在案,日积月累,我们也会像吴非老师一样,有一箩筐的教育心得。

在放学的道路上看到了什么作文【二】

阅读使人聪明,阅读使人漂亮。阅读基础好的学生,克服困难难的能力显然不同一般,他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能力超过一般人。因为有阅读做导向,她的精神通道可以通往无限的时空。如果学生在幼年没有养成对阅读的兴趣,到了中学,用反复强调或考试施加压力,作用有限,甚至适得其反。

吴老师的书已读完,读过的每一句都触及我的思想与心灵,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得当想法与行为,它像我职业的灯塔,为时而迷茫的我找到归途。

在放学的道路上看到了什么作文【三】

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身体心理上的成熟,知识储备上的丰富,更是法律意识、社会道德的树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可是孩子的成长也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我的教育对象是初二的学生,初二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青春懵懂、活泼好动、叛逆。如何让学生安全度过青春期,是我们老师需要关注的问题。既然要关注、想要改变,首先就要正确认识学生的成长。

寒冬腊月梅花开,酷暑六月莲花绽。每朵花都有每朵花的花期,每个孩子的成长周期也是不同。作为老师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我们要学会耐心等待,等待花开;我们要耐心灌溉,助其成长;我们要细心发现,发现每一个人的特长。不要再在办公室里抱怨孩子太笨,也许他擅长运动,只是对数字反应有点慢而已;不要再说学生太不听话,也许今天他和他的家人、朋友闹了矛盾。有时候,我们可能觉得我只是随便地说了几句话,也许就是这几句话影响了一个孩子的一生。所以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作为他们的引路人,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孩子的成长,树立一个好的模范榜样,关注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感觉到你对他们的爱。有人将学生比喻成“璞玉”,我觉得是不恰当的,学生是人,玉是物。玉可以随心雕刻重塑,而人是有思想的,孩子的成长,教师和家长只能引导,不能强行塑造,不然会适得其反。当然,我不赞同教育无用论,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长久的、深刻的,但影响也是有限的。孩子的成长我们不能一手包办,适当引导,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和充分的空间和时间。

在放学的道路上看到了什么作文【四】

为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学校在暑假前给我们每人发了本《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捧起吴老的著作,打开一读便被书上的精彩内容深深吸引。短短的五个上午,我便细读了一遍,感受颇深。

在放学的道路上看到了什么作文【五】

作为老师,我们都在思考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语文老师的一首诗,数学老师的几道加减法,还是英语老师的几个字母还是音乐老师的一首歌?

直到看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从书中我知道了课堂与未来有关,课堂上讲什么,应该怎样讲,课堂上要留有余地。这些观点是我非常认同的。

其中“教师的目光”,让我重新审视和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观。作为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半年我不断地在充电,课堂上效果怎样才会更好,学生怎样做课堂效果才会更好。就我个人而言所有的实践和探索都是有意义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因为我们的努力,为学生多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的前行路上多了一抹亮色,无论经验还是教训,都是留给后来人的财富,他们经历的一切,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和价值。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是一张张洁白无瑕的纸,我们要为他们的童年勾勒出美丽的梦,让儿童心里多装一些美好的东西,善良和友爱,诗和梦,这是童年的底子,未来或许有诸多不如意,但心里装满童年的梦,即使阴霾漫天,他心里总有一片蓝天白云。如果教师课堂教学过于“现实”,灌进了很多伸手可及的“实惠”,“教室”和“集市”就没什么区别,那些梦想的种子也就无处安放了。

吴非教授说在“学生对课堂的期待”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什么样的课最吸引学生。学生们都喜欢有意思的课,这点我在我的课堂中充分体会到了。当我把课设计的非常新颖时,学生们听得非常认真。而当我讲试卷时,学生的兴趣就没有那么高了。课堂上应当有沉思,也可以有笑声,教师不要总是古板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用语言的幽默感,课程的趣味性来打动学生,因为这是“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活动,如果你无视学生的期待,那你很可能在“自讲”,有些教师,只需缓缓地在讲台边站定,学生便肃然起敬,那样的老师,思虑深邃,有意志力,像精神标杆,只要他们在教室里,所有的太阳都会苏醒。

作为一名新教师,感觉阅读完这一本书我知道自己和这种境界还相去甚远,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会慢慢地修炼自己哟!

在放学的道路上看到了什么作文【六】

课堂究竟是什么场所,仅仅是将知识教给学生的场所?将尽可能多的知识告诉学生的场所?被应试教育桎梏的我们课堂上只是在传授知识,只是在传授考试会考到的知识。可吴先生认为“课堂,与未来有关”,这里的未来不仅仅是学生的未来,更是国家的未来。我们作为教师,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育人是我们工作的根本目的。从个人角度来讲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人格、有道德有文化的人,从国家层面讲,我们更是在为国家培养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公民。当今社会甚至未来社会,国与国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国家这几年一直努力在向创新型社会转型,创新型的社会就需要大量创新型的人才,这些人才从哪里来,就是从无数像我们这样的教师手中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的课堂要关注学生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的培养,如果一味地将知识以告知的形式告诉学生,可能在短暂的时期内效果比较显著,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不符合社会的需要。

从学科角度来讲,思想品德学科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思品学科是一门育人学科,可是很多时候尤其在毕业班的教学中我们硬生生地把它变成单调枯燥的知识灌输课。这样的课堂何谈生命力?这样的课堂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现在的课堂中,或多或少或发现有几个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这是因为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吴非先生认为“利益’是扼好奇心的第一手”,反思我们的教育,确实过早地将竞争意识、功利意识灌输给学生了,使他们从小开始就背负起重重的心理负担,原来即使有兴趣也被磨灭了,谁还会将学习作为乐趣,没有兴趣,再好的课也不愿意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