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写人四字词语作文(写人的四字词语100个)

写人四字词语作文(写人的四字词语100个)

更新时间:2024-06-07 09:44:44
写人四字词语作文(写人的四字词语100个)

写人四字词语作文【一】

在进行词语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善于通过联系课文上下文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通过整体的阅读词语前后的句子,来总结和概括词语的含义。例如,在进行《将相和》的时候,课文中有一个新词语“负荆请罪”,如果单单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的话,小学生可能很难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上下文的方式,积极思考这个词语的含义,找到这个词语出现的段落,前后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思考这个词语可能会有的含义,当学生读到课文中“廉颇脱下了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了蔺相如家去请罪”这句话的时候就很容易理解“负荆请罪”这个词语的意义了,并通过联系上下文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因此,在日常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使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词语的意思并加深学生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

写人四字词语作文【二】

从前有一只骄傲的橡皮和一支骄傲的铅笔,它们呆在一个笔盒里。

一天橡皮走过来,趾高气扬地说“臭铅笔,你觉得我有用吗?”

“有用,也不如我有用。”铅笔鼻子向着天说。

“可是你写错的时候谁来帮你呢?”这声音象锥子一样能把玻璃震破了。

“你厉害啊!都学会了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铅笔说。

“而你呢,还不是蚊子采蜜——装疯卖傻。而且你也别咄咄逼人,你怎么可能有用过我这个天才呢?”

“你……你……”铅笔说。

“无话可说了吧,我告诉你,没我在你就不会在,哈哈哈……”橡皮说道。

这时小刀走了过来,铅笔说:“那我们去找小刀评评理吧。”他们齐声说:“小刀你觉得我们谁更有用?”小刀见他们得意洋洋的样子就说:“你们两个都有用,但是你们单独一个是不能有最大能力的,要合作才能为小主人更好地服务。”他们听完,觉得小刀说的话确实很有道理呢,于是望着对方,不约而同地说:“请你原谅我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

【老师点评】这橡皮和铅笔的`斗嘴真是绝了,作者好会用比喻和歇后语啊,看得老师连连赞叹,心花怒放!不过这个故事是要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吗?改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合作才能双赢”会不会更好?

写人四字词语作文【三】

一天,梅花鹿和猴子比谁更厉害,它们吵得不可开交,不分上下。猴子骄傲地说:“要比谁更厉害,当然是我厉害,跟我比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我会上树摘果子,你会吗?”梅花鹿说:“我虽然不会上树,但是我能跳得很远。”

大象不慌不忙地说:“好啊,那我就考考你们吧。”大象指着河对面的一棵苹果树说:“谁能先到河对岸摘到苹果,谁就更厉害。”

猴子心想:“上树摘果子,我最能干了。”梅花鹿心想:“过河我最拿手了。”于是他们异口同声说:“行!比就比!”大象说:“3、2、1比赛开始。”只见梅花鹿一跳两跳,就跳过了急流,可是苹果树太高,它怎么也够不着,它只能灰溜溜地回来了。这时它发现,猴子正被急流挡住了去路,急得抓耳挠腮。大象伯伯走过来对它们说:“你们想想办法就能过去了。”

它俩一下子明白了,梅花鹿背着猴子跳过了急流,然后猴子爬上树,摘了许许多多的苹果给大象。大象说:“你们到底谁更厉害呢?”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起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互相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优点,才能更厉害。

【老师点评】故事新颖有趣!好喜欢你的结尾,好喜欢大象伯伯最后的一问,好喜欢“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起来。”你真是个编故事的能手!老师要给你竖两个大拇指!

写人四字词语作文【四】

小学生的性格天真活泼,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感兴趣的事情会情不自禁的去模仿,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存在很多含义较为抽象的词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词语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利用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通过动作或者神态的表现来帮助小学生学习和理解这些具有抽象意义的词语,加深小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进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的时候,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小鹿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这里由于小学生是首次接触到“欣赏”这一词语,可能不太理解这一词语的含义,此时教师可以借助一面镜子,并在镜子前做出照镜子仔细观看镜子中的自己,那么通过镜子看自己的这一过程就可以理解为“欣赏”,如此一来教师通过神态动作等表现方式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欣赏”这一抽象的`词语的含义,然后老师可以再告诉学生,欣赏这个词是一个褒义词,是一种正面的词汇,因此在应用到对其他人或者事物上的时候,也是一种正面、善意的情感,表达出喜欢的心情,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词语的记忆。

写人四字词语作文【五】

[1]魏心强.解析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J].知音,2016(22):55.

[2]魏继祖.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解析[J].新校园(中旬),2016(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