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郑和下西洋故事作文(郑和下西洋的故事简短100字)

郑和下西洋故事作文(郑和下西洋的故事简短100字)

更新时间:2024-05-24 18:04:48
郑和下西洋故事作文(郑和下西洋的故事简短100字)

郑和下西洋故事作文【一】

郑和公园在滇池南端昆阳镇的月山上。昆明是我国明初伟大航海家郑和故里。为了纪念郑和航海的历史事迹,在昆阳山上建了郑和公园,占地250余亩,苍松翠柏与果林交映。南大门巍峨壮观,两侧有“郑和下西洋”的浮雕,浩浩荡荡船队,向西乘风破浪,气势雄浑。东大门在昆阳大街中段,玻璃坊顶,翼角红墙。园内建有“郑和纪念馆”和“马哈只碑”等。

由东门入园,先达郑和纪念馆,馆址在原明代两层建筑玉皇阁内,里面陈列着100多件各式各样的珍贵文物。其中有郑和航海图,郑和远洋楼船模型、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纪念馆西面松柏林中,有郑和父亲马哈只墓,墓前立有“马哈只碑”。此碑是明永历9年(1411年)郑和主立,字迹经570余年的'风雨仍很清晰。因郑和11岁丧父,已记不清父亲的名字,只知道祖父和父亲都到达回教圣地麦加朝圣,被人们尊称为“哈只”(阿拉伯语意为虔诚而有学识修养的巡礼人),于是碑文中便写“公字哈只”,碑也就俗称“马哈只碑”了。碑文对马公籍贯、身世、任职等记述颇确,正碑两侧还有后人立的两碑,一是师范(荔扉)所录“明史。三保太监郑和传”,另一是夏光南的“郑和太公墓志铭跋”。此外还有“郑和纪念亭”,立在纪念馆南面的芙蓉丛中。

郑和下西洋故事作文【二】

在暑假里的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美丽的郑和公园。

一进,公园我就看到了美丽的'灯,远远望去我还看到宽广的湖水,一坐巨大的石像,我心想:“奇怪,这么大的石像是怎么做的呢?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运到这湖里的呢?在这湖放了这么久它有没有裂开呢?”我们边走边看,突然我看到了一个有四个龙头的柱子,样子十分壮观,我连忙叫妈妈给我拍照,妈妈她爽快的答应了,拍完以后我一看,很有趣!(我饱这龙头)往左走我看到了一块又一块的板子,变问爸爸那是干嘛的。爸爸想了一会回答:“那应该是吸收太阳能量的板子吧!”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展览馆边上。一进里面我们就看到了许多文物,比如模仿古代人造船的石像、模仿将军的石像,用的绳子、碗、茶壶……一大堆东西叫人数不胜数 你不亲眼看看是不会相信的,我们还参观了郑和宝船,在船头玩了一把,接着我们走了一小会儿,走到了一个可以开船的地方,爸爸买了一张票,我们开始开船咯!开着开着我们就到了一个有音乐喷泉的地方可谁知喷泉突然开了我们被弄得满身是水,可是不谁都可以这么“走运”的哦……

很快就到三点了,我也要回家了。

郑和下西洋故事作文【三】

阳春三月,我们全家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起前往郑和公园走一走,一路上,我就像吃一百罐蜂蜜似的。

走进郑和公园,马上印入我眼帘的是高大、耸立而又巍峨的郑和铜像,他远看像一根长柱子,守护着郑和公园,近看又像一个巨人。只见郑和手拿一卷书,脸上露出严肃、而又亲切的表情,像是有什么重要的公事要办。郑和铜像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实在太壮观了,使我的脚步停留了很久。

这时,我又被郑和纪念馆吸引住了,怀着兴奋的心情走进去,一群蜡像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便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想看个究竟。只见一位妇女正编织着一张捕鱼大网,脸上没有半点累,只是微笑着,我猜想妇女正为编织这张大网去捕鱼,所以才高兴呢!还有些男人正在一条“河”边捕鱼,他们几个人合伙,似乎很卖力的样子,还有一些孩子正看着大人捕鱼、织网,好似在给大人们打气、加油,一副副天真可爱的笑脸。看着这情景,我差点忘了他们只是一些蜡像而已,不过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真勤劳呀!继续向前走,我又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图片以及郑和在七下西洋时遇到的事情等,都令我大开眼界!

“看!郑和宝船!”妈妈大叫。哇!好美!我心里赞叹着!上了郑和宝船,我细细地观赏起来,船外面有一条条龙,一看就是象征着中国。船上几乎都用红色来装饰船,显得更是雄伟壮丽。看着这条船,它似乎是我见过最壮观的船,怪不得是七下西洋的船,还被称作“宝船”,真是名副其实!

留恋着郑和公园的美景……

郑和下西洋故事作文【四】

在古城南京有一个中外交流文化主题公园——郑和公园,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而修建的。

星期日,我和妈妈一起去郑和公园玩。一进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鹅卵石路,路的右边是个童趣园,很多小朋友在里面开心地参加各项游戏,不时传出阵阵铜铃般的笑声。

路的左边是个池塘,池塘边有座小巧玲珑的“望月亭”,寓意下西洋官兵望月思乡之情。顺着鹅卵石路,沿着池塘边往前走,看见一座假山,我站在山顶的三宝亭里,整个公园尽收眼底。水面碧波荡漾,鱼儿在隐隐约约的水草中嬉戏着,岸边垂柳在风中翩翩起舞。

下了假山,我们走上了穿越池塘的“过洋桥”。桥名源自郑和发明的“过洋牵星图”。“过洋牵星术”是我国航海史上重要的技术,帮助郑和船队成功完成七次下西洋的艰巨重任。

桥的尽头就是航海广场了。来到广场,只见中央矗立着一座郑和雕像。他手握航海图。双眼眺望远方,海风吹起了他的斗篷。雕像周围是他七下西洋的历史介绍,我仔细地把阅读着,记录着。广场上小朋友们在做游戏,玩轮滑,大人们在散步、下棋。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脑海里一直在想,郑和下西洋的船是什么样的,它应该又高又大,上面还有很多大大的白帆……

郑和下西洋故事作文【五】

郑和公园位于昆阳镇月山之巅,海拔1941米,占地面积250亩。为纪念郑和,晋宁县委县政府决定从1979年起兴建郑和公园,经过连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基本建成。公园规模弘大,园内除遍植树木花草外,已建成郑和纪念馆、郑和纪念亭、郑和故居、郑和雕像、三宝楼、郑和碑林,并修复了郑和之父马哈只墓。其中郑和纪念馆被0云南省委列为近代史和国情教育基地之一,马哈只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郑和公园被列为昆明新十六景之一,景点名为“月山帆影”。

郑和公园在滇池南端昆阳镇的月山上。昆明是我国明初伟大航海家郑和故里。为了纪念郑和航海的历史事迹,在昆阳山上建了郑和公园,占地250余亩,苍松翠柏与果林交映。南大门巍峨壮观,两侧有“郑和下西洋”的浮雕,浩浩荡荡船队,向西乘风破浪,气势雄浑。东大门在昆阳大街中段,玻璃坊顶,翼角红墙。园内建有“郑和纪念馆”和“马哈只碑”等。

由东门入园,先达郑和纪念馆,馆址在原明代两层建筑玉皇阁内,里面陈列着100多件各式各样的珍贵文物。其中有郑和航海图,郑和远洋楼船模型、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纪念馆西面松柏林中,有郑和父亲马哈只墓,墓前立有“马哈只碑”。此碑是明永历9年(1411年)郑和主立,字迹经570余年的风雨仍很清晰。因郑和11岁丧父,已记不清父亲的名字,只知道祖父和父亲都到达回教圣地麦加朝圣,被人们尊称为“哈只”(阿拉伯语意为虔诚而有学识修养的巡礼人),于是碑文中便写“公字哈只”,碑也就俗称“马哈只碑”了。碑文对马公籍贯、身世、任职等记述颇确,正碑两侧还有后人立的两碑,一是师范(荔扉)所录“明史。三保太监郑和传”,另一是夏光南的“郑和太公墓志铭跋”。此外还有“郑和纪念亭”,立在纪念馆南面的芙蓉丛中。

郑和下西洋故事作文【六】

经过五天五夜的沙漠旅行,他终于来到了z国。他来到国,感到十分疲倦。国人听说他是捷克的弟弟,认为他和捷克一样有好的品德,便把他视为贵宾,以礼相待。谁知乔尼看上了国的国宝——金叶子,就在夜里偷偷进入皇宫,去偷金叶子。却被国侍卫逮住了。国人识破了乔尼的假面具,把他赶了出去。乔尼因为钱用完了,所以不久就成了乞丐。 聪明的捷克见乔尼还没有归来,认定出了事。就去找他。终于在沙漠里找的了乔尼。把他带回了家。

乔尼十分不解哥哥和自己的遭遇为什么不同,就去问智者。智者说:“这是一个秘密!得自己。”

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