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读书活学活用的作文(关于活学活用的作文高中生)

读书活学活用的作文(关于活学活用的作文高中生)

更新时间:2024-06-03 16:35:20
读书活学活用的作文(关于活学活用的作文高中生)

读书活学活用的作文【一】

郁倦 黯谈 凄动 迷惘 寥廓 诓弄 壅塞 踽踽 怅惘 缄默 萎谢

颂赞 朦胧 憔悴 缥渺 嗔恨 慰乐 潺潺 料峭 堪怜 禁锢

 

读书活学活用的作文【二】

“不管我活着,还是我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合上爱尔兰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顾牛虻的一生,眼前仿佛有一条波涛汹涌的江流,它闯过浅滩和激流,浪花撞击在礁石上,奔腾着,跳跃着,又义无返顾地投向大海!从打开小说的第一天起,我便不由自主地被这浪潮所席卷,震惊于这惊心动魄的时代下扣人心弦的故事,他被最信赖的人欺骗过,被最心爱的女人伤害过,即使沦落到拖着残废的躯体在甘蔗园卖苦力,甚至当一名杂耍戏团的小丑,牛虻始终没有放弃过追求。我的耳边回响起亚瑟坚定的话语:“献身于意大利,帮助她从奴役和苦难中解放出来!”正是这崇高的信念支持着他一次又一次重新站起来,用残废的手握起笔,对准一切虚伪外表下的丑恶灵魂,毫不留情地抨击和鞭笞!也正是这崇高的信念,支持他“怀着轻松的心情,就像是一个放学回家的学童一样走到刑场,昂首面对乌黑的枪口。牛虻是真正的勇士!

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不能称之为人;没有信仰的人也只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信仰是精神的脊梁,崇高的信仰如同一盏指路明灯,赋予处在黎明前的人无穷的精神力量。这股力量鼓舞人们直面人生,勇敢地承受生活中各种苦难的磨练,也使人以更加超脱的态度看待生与……

小说的封面上写着:影响三代中国人的外国名著。今天,我以第四代人的眼光来阅读,依然有着强烈的共鸣。任何人、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需要这股精神力量。如今,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迎接我们的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只有拥有坚强意志和独立精神的人才能走在前端!引领时代!即使相隔百年,却依然可以感受到那深深的震撼力!小说《牛虻》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永恒的!它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如今,牛虻已是英雄的化身,然而在作者笔下,他并不被赋予“完美”,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有肉的人物。他的性格是复杂的,他的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他曾幼稚激进过,像许多年轻人一样,也有忧伤脆弱的一面。对于生父蒙泰里尼主教,他始终处于既爱又恨的矛盾中——无法调和的仇恨,感人肺腑的爱情,矢志不渝的追求,贯穿了牛虻的一生,正因如此,牛虻的形象才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牛虻》的故事告诉我们逃避现实,与世无争是懦夫的表现;直面人生,义无返顾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读书活学活用的作文【三】

完成任何事情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用户访谈也不例外,包括最基本的访谈对象的确定、访谈地点、目标、清单、参与人员等等,都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1、设定目标:访谈目标是项目实施前必须明确的,当然着手开始研究后目标会逐渐清晰,这个目标需要与利益享受着也就是客户商量确定,访谈的团队也需要制定访谈目标,保证访谈想着一定方向前进。

2、物色受访者:受访者关系着访谈数据的代表性、结果的可用性,因此在物色访谈者的时候必须花些时间,最基本的方法是制定一个筛选问卷,选择需要的受访者。

3、创建调研指南:也就是访谈之前制定一个访谈的细则,囊括访谈中的基本问题。包括访谈的介绍、受访者的背景;其次是访谈的主体部分,需要对每个想要了解的概念或者目标设立相应的问题,考虑好访谈的顺序;准备一些在访谈结束时提出的问题(如果可以,你希望理想的体验时怎样的?你还有什么想要问我们的吗?)

4、拍摄清单:受访者头像/受访者与设备的关键部分/设备关键部分特写镜头/拍摄周围环境室内和室外镜头/采访者和受访者双人镜头

5、安排访谈日程/受访者许可和保密协议/支付酬劳。

读书活学活用的作文【四】

1、记录访谈。

访谈是不可能仅凭记忆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借助多种方式去记录访谈。记笔记/访谈录音/访谈录像/访谈拍照/绘制访谈草图/其次采访结束后需要进行汇报要点,快速写下现场的花絮,可以通过故事的方法来分享

2、优化访谈。

用户访谈会遇到各种情况活着突发事件,对于各种情况进行事先考虑。当受访者沉默寡言时,需要判断其原因,然后针对性解决。同样当受访者非常健谈的时候,不能任由其侃侃而谈。同时也需要多加练习,在练习中提升访谈能力。

3、让调研产生影响。

访谈结束后,需要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与综合,可以创建一份简报,团队成员分配访谈记录进行整合,将要点手机并撰写报告。

读书活学活用的作文【五】

☆ [美]海伦.杜卡斯 巴纳希.霍夫曼 编选.李宏昀译.爱因斯坦谈人生[M].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本书作者海伦.杜卡斯曾担任爱因斯坦的秘书,爱因斯坦去世后一直是爱因斯坦档案的保管者。霍夫曼博士曾是爱因斯坦的合作者,并曾同杜卡斯女士合写过爱因斯坦的权威传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创造者和叛逆者》。本书给读者展示了伟人的另一面:他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也是伟大的人。

*“我名气越大,人就越笨。”5(感悟:名利是精神负担,为名利所羁绊就会让人迷失方向,阻塞思维。)

*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规划,他在年方十六时写了一篇题为《我对未来的计划》的作文,内容如下:11-12

快乐的人满足于现状,不大为未来考虑。而另一方面,年轻人总喜欢大胆地畅想未来。对一个严肃认真的年轻人来说,尽可能准确地为自己树立人生目标,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如果我有幸通过考试,我将到苏黎世的联邦工艺学院学习。在那里我将用四年时间学习数学和物理。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自然科学这些分支的教授,我喜爱的是其中理论性的部分。

握制订这样的计划,理由如下:首先,我个人擅长抽象思维和数学思维,不善于幻想和实践。再者,我的心愿也促使我作出上述选择。这很自然:人总是喜欢做他擅长的事情。此外,科学工作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也让我颇感称心。

* 1927年3月,爱因斯坦反对把他的讲课稿发表在《自然科学》杂志上,他向编辑强调:“我不赞成发表这些内容,因为课程的原创性不够。人的对自己严格要求。应当尽可能地把不重要的东西全都删去,不然就不要指望别人来阅读自己的作品。”21

* 爱因斯坦毫不介意那些关于他的无耻的谣言和胡诌,他说:“时间是个筛子,重要的东西多半都会漏过网眼落入遗忘的深渊;而被时间挑剩下的,往往仍是些陈词滥调罢了。”“只要涉及我,即便是小声嘀咕都会变成嘹亮的军号。”22

* 爱因斯坦强调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寒伧的,他说:“在大自然面前——以及在学生面前,以为理论物理学家是多么的寒伧!”26(感悟:爱因斯坦反对孤立的探索个人的生活意义,而要置于整个人类的生活目的去努力。同时,也不要孤立的探索整个社会或作为整个的个人有何目的或意义,而要思考作为整体的自然界有何目的或意义。)

* 爱因斯坦在回答一位大学生关于“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的长信时说道:“要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个问题合理而且重要。我个人认为,答案是这样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大家的和需要,并建立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这就需要大量的自觉思考和自我教育。”29-30

* 爱因斯坦回答一位年轻人关于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冲突的来信时说道:“我得坦率地说,就那些决定孩子们人生方向的重大决策而言,我不赞同父母施加影响。这种事应该由孩子自己说了算。不过,当你想要作出你父母并不赞成的抉择时,你得扪心自问:我的内心深处是否已经足够独立,使得我能够在违反父母意愿的同时不丧失内在的均衡宁静?如果你对此没有把握,那么我不鼓励你采取下一步行动。以上就是你作出选择的唯一依据。”31

* 在关于经验和理论的关系上,爱因斯坦强调:“没有经验作基础,我们掌握不了真理。然而,当我们探索得愈深入,理论愈包罗万象,决定理论的所必需的经验知识就会愈来愈少。”33他还认为,理论才能“击中事物内核”,因此,“物理学家不能满足于遵循现象、单纯从现象来思考问题;他必须运用推理,探究事物的深层形式。”33

* 爱因斯坦认为,对“美好自由的生活”的向往自古有之,而这炽热的愿望“只有在对世界万物的爱和理解中”才可能实现。他在给邻居家的女儿的纪念册上写道:“啊,年轻人,你们可知道,人类并不是从你们这一代才开始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你们可知道,历代先辈们都同你们有着一样的渴望——然而总是有种种困扰仇恨令他们纷纷碰壁?你们可知道,只有在对世间万物的爱和理解中,这般炽热的愿望才可能实现?无论男女老幼、飞禽走兽、树木花草还是日月星辰,在爱和理解中,让它们的欢乐成为你的欢乐,它们的痛楚成为你的痛楚。睁开眼睛,敞开心扉,伸出双手;不要像祖先们那样,贪婪地沉溺于历史的毒酒中。让整个大地都成为你的祖国吧,这样你的一切努力都将成为福祉流布四方。”

34(感悟: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赤子之心苍天可见!)

* 爱因斯坦坦诚自己有着宗教情感,但他也认为很难相信“凭借祈祷、凭借向超自然的上帝表达愿望就能影响事物。”他相信:“世间发生的一切都有自然规律决定,人类行为也是如此。”他的宗教情怀与一般人所笃信的宗教大不相同,他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上的,“任何一位认真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深信,有那么种精神显现在宇宙规律中——它远远超越了人的精神,面对它,能力有限的我们应当谦卑敬畏。”37

爱因斯坦给孩子们的圣诞贺卡中写道:“请学会从别人的幸福快乐中感受自己的幸福,而不要通过同类相残的无聊冲突来获得幸福!只要你们心中能够容下这一线天良,你们生活的重负就会变轻松,起码会变得容易忍受;你们就能耐心而无畏地找到生活之路,把欢声笑语带到四面八方。”38

爱因斯坦深信艺术发展与科学成就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他说:“当世界不再是我们个人欲求的对象,当我们以自由人的身份欣赏、追问、探究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艺术与科学的领域。如果用逻辑的语言来组织描绘所见所闻,那么我们从事的就是科学。如果传达印象所假借的形式没法用理智来知觉却能被直觉所领悟,那么我们从事的便是艺术。这两者的共同之处,就是对超越个人利害与意志之物的热爱与献身。”43

爱因斯坦强调“宗教情感”,但超越了“神”和“上帝”的束缚,他说:“我不相信个体能够永生。我认为伦理道德是人类自己的事,无需什么超越于人类之上的权威。”45“用逻辑把握深奥错综的关系,这种体验也能造就宗教情感,但它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宗教不同。它是对物质宇宙所表现出的系统结构的敬畏。我们不会因此而塑造出一个人形的神,会向我们提要求、会对我们这些个体生命感兴趣。在这种宗教情绪中,没有意志,没有目标,没有必须,有的仅仅是存在。正因为如此,像我们这样的人才会认为伦理道德是纯属人间的事,尽管它对人类来说最为重要。”83-84

“我不信仰人格化的上帝,我也从未否认过这一点,我一向说得清清楚楚。如果我身上有什么可以称之为宗教性的东西,那就是对迄今科学所能揭示世界结构的无限敬畏。”51

爱因斯坦认为:“肉体和灵魂并不是不同的两件事物,它们只是接受同一事物的不同方式罢了。”44因此,他反对神秘主义,强调“脱离肉体的灵魂概念是空洞而没有意义的。”47

“智慧并非来自学历,而来自终身不懈的探寻追求。”

“如果一个人不满足于表面现象而要深入探索,那么这项工作就是艰难的。”53(感悟:让人感受轻松的工作,实际上停留在表面现象,是肤浅的工作。)

爱因斯坦认为,“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可能产生于雄心壮志或单纯的责任感;它只能产生于对人、对客观事物的爱和献身。”54(感悟:客观责任难以真正激发人内心的冲动,而主观责任激发内心的源动力。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大爱的基础上!)

爱因斯坦说:“上了年纪的人,倘若能够为年轻一代的奋发有为感到欢乐,那么他自己也能重新焕发活力。”61(感悟:作为老师,学生的上进心和活力也会激发老师们的上进心和活力。)

爱因斯坦说:“和摇摆与恐惧和希望之间的年轻人相比,年长的人距离永恒更近。我们上了年纪的人,更能体验那种最纯粹的真与美。” 61(感悟:只有对人性深刻理解的人,最求“最纯粹的真与美”,才能成为“挣脱枷锁的自由人”。)

德国有句谚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鞋丈量。” 爱因斯坦评价说:“这句话的要点,当然是说,人总是根据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即以己之心度人之腹。”64(感悟:每个人对他人的评价和解读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标准去衡量的,很少有人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别人,这是人与人之间误会和偏见的根源所在。)

爱因斯坦寄语年轻人:“千万别把学习视为义务。学习是个令人羡慕的机会,使你们能够领略精神领域中美的解放力量;它不仅足以自娱,而且能使你们将来为之工作的社会受益。”67(感悟:怎样看待学习?古人有“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的分野,今人有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之分。不要把学习视为获取财富和名利的手段,而要把学习视为使人精神解放和情感充盈的途径,因此学习是人追求自由的内在需求。)

爱因斯坦说:“科学研究真是绝妙的工作,前提是人无须靠他维持生计。用来谋生的工作,应该是自己有充分把握的那种。只有当我们无须对任何人负责的时候,科学事业才会妙趣横生。”67(感悟:人的创造力在什么时候才能迸发?心灵自由的时创造力才会喷薄而出。当然,创造性工作本身也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奴役。另外,爱因斯坦认为谋生的工作未必与自己的爱好和事业完全对等,他自己提出狭义相对论时他是瑞士联邦专利局的职员,而他敬仰的哲学家斯宾诺莎以磨镜片卫生。)

爱因斯坦说:“选择工作不能光看自己内心满意与否,还得看它是否被公认为有益于大众。不然的话,即使你要求得再微不足道,你也是寄生虫。”(感悟:从心理学讲。这是在强调社会性动机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一方面强调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人类,无论他是美国人还是德国人,犹太教徒还是异教徒。”另一方面他也悲叹:“令人悲哀的是,以国民身份和文化传统为依据的划分依然在当代生活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72(感悟:对个体的尊重就是对整个人类的尊重,也就是对自己的尊重。站在你面前的人不仅仅是叫“张三”或“李四”的具体的人,还是整个人类。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不平等,其根源就在于身份文化造成的等级划分。)

爱因斯坦说:“我无法想象一个人格化的上帝,他直接影响个体的行动,或亲自审判自己创造的生物。我无法做这样的想象,尽管现代科学已经对机械因果律提出了一定程度的质疑。我的宗教情感,只是对那无限高明的宇宙精神的欣赏、崇拜。我们这孱弱而稍纵即逝的理解力仅能把现实揭示出小小的一点,而宇宙精神就反应在这小小的一点上。伦理道德固然极其重要——但这仅是对我们而言,并非对上帝。”79

爱因斯坦把自己描绘为唯理论的皈依者——数学简洁性(这就是他所说的“美”)的追随者,是在审美冲动的驱使下,去审视日常经验,然后喜出望外地发现和解释。

爱因斯坦的科学灵感的主要源泉是他的宗教信念,即“对简洁、美和宇宙之崇高性的信念”。81

爱因斯坦认为:“客观世界中的交错纷纭,都可以通过简单的逻辑概念来理解、把握。”83

爱因斯坦认为:“紧靠知识和技艺不足以让人类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道德标准的践行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84

怎样对待过去的伟人?爱因斯坦告诫道:“不要为多少世纪以来诞生在你们国土上的\'伟人而自鸣得意——这可不是你们的功劳。还是想想吧,你们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又是如何遵循他们的教导的。”85(感悟:郁达夫在纪念鲁迅的中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英雄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这与爱因斯坦的想法是一致的,尊重伟人和英雄不是以其沾沾自喜,更重要的是遵循他们的教导。)

爱因斯坦认为,“音乐并不影响工作。这两者都是从同一个渴望之源汲取营养,而且它们给人的慰藉是互补的。”94这从爱因斯坦快演奏小提琴,热爱巴赫和莫扎特等18世纪音乐家的作品等兴趣可以得到印证。

爱因斯坦认为,“只有把整个身心全部奉献给自己事业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师。”94

爱因斯坦强调,“有些人生来就是孤独者,你懂的,因为你也是。”(感悟:享受和品味孤独,孤独不是坏事,能够平静地对待孤独反而说明其内心是十分强大的。)

爱因斯坦说:“当今人们的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到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主要是因为由于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这是科学和技术思维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99“我越来越把厚道和博爱置于一切之上……所有这些被吹捧的技术进步——我们的所谓文明——就如同病态罪犯手中的利斧。”107(感悟:技术理性带来的弊端连科学家都忍不住了!)

爱因斯坦认为,“对于人类来说,通向伟大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亲历苦难之路。”105

爱因斯坦借鉴威廉.布什(Wilhel Busch)把节制定义为“节制,就是‘不做’各种事而得到的快乐”,他把宽容定义为:“宽容就是那些习惯、信念、品味异于自己者的品质、观点和行动作出友好的评价。”他还强调:“宽容并非对他人的行为和感受漠不关心,理解和同情必须是题中应有之义……”108

爱因斯坦强调独立人格的重要性,他说:“任何高尚伟大的成就,艺术也好,科学也罢,无不出自独立的人格。当文艺复兴是个人可以不受束缚地发展自己的时候,欧洲文化才从沉闷的停滞中取得最重要的突破性进展。”108

关于国家和个体的关系,爱因斯坦认为:“为了确保个人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安全,国家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倘若国家变成主体、个人沦为唯命是从的工具,那么一切好的价值就沦丧殆尽。”108“只有当社会足够开明,个人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能力的时候,人类社会才能取得有价值的成就。”109

爱因斯坦强调:“我自己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111

爱因斯坦强调:“人类最重要的努力,莫过于在实践中为道德而战。我们的内心平衡甚至存在本身都有赖于此。只有实践中的道德才能给生命以美丽和尊严。”“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让道德成为活生生的动力,并使人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道德不应该建立在神话或权威之上,否则,对于神话或权威之合法性的质疑,会令健全的判断及行为沦落无根。”115

诺贝尔奖获得者马克思.冯.劳伦在爱因斯坦六十寿辰时给他写的贺卡中写道:“你站在自己的命运之上。”129

一位因被人错认为是男孩的女孩给爱因斯坦写信诉苦,爱因斯坦回到说道:“我并不在意你是女孩,但关键是你自己不要在意。”135 (感悟:对于别人的非议、误会和偏见,不要苦恼和在意。《诗经》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人的一生不可能被所有人完全理解和认同的。)

莱奥.贝克是犹太学者领袖,与纳粹德国作坚决斗争,爱因斯坦十分认同他,赞美道:“你从不恐惧,也从无怨恨。这样的人才堪为我们效仿的楷模。身处由自己一手造就的苦难中的人类,能够从你身上获得安慰。”1954年3月17日,贝克在祝贺爱因斯坦75岁生日的贺信中说道:“在那些对道德存在与否的追问只能得到‘否’的回答的日子里,当人性概念都遭到深切质疑的时候,我有幸想起了你,顿时感到内心恢复了平静和力量。多少个日日夜夜,你站在我的心中对我说话。”141(感悟:一来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和崇仰。另一方面可以认识到“知己”的价值和标准,即“你站在我心中对我说话”,这是知己的最高境界。)

爱因斯坦说:“好的和高尚的人往往孤独——而且必须如此——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自己的空气中自由呼吸。”143

爱因斯坦十分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他说:“归根结底,一切人类价值的基础在道德。”158

本书译者李宏昀认为,“今人热衷于求异,无意求是,这无疑造成了各种混乱。”157

本书译者李宏昀认为,“每一个人都需要珍惜来自生命本身的思想收获,并尽最大的努力让这种感悟深入下去,他会因此越来越快乐,逐渐体验到发自生命深处的那种愉悦,这种愉悦是其他任何愉悦都无法替代的,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