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朗读者读书感悟的作文(朗读者读的好文章及感受)

朗读者读书感悟的作文(朗读者读的好文章及感受)

更新时间:2024-05-17 13:34:33
朗读者读书感悟的作文(朗读者读的好文章及感受)

朗读者读书感悟的作文【一】

“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当读到林徽因的这首诗的时候,那位老者再次凝噎,再次满含泪水。

那天无意间看到董卿主持的《朗读者》第一期,请到了中国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北极光文学翻译奖的人。老先生虽然九十多岁,但依旧身体健康,思路清晰。而且还常年坚持一个习惯:晚上学习至凌晨三四点钟。对于这一点,无不让人暗自惊叹:就是年轻人也不一定有这种精力啊!他说,the best of all ways,to length our days, to steal some hours from night。(一生中最好的延长白天的方法就是在夜里偷些时间)。他说,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发现美,创造美,有时候即使失败了,但是回忆起当时自己的努力与付出,这也是一种失败之美,回忆之美。

很感动这样的言辞,也很感触这样的人生,因为热爱翻译,继而发现其中的乐趣,因为乐趣,又很愿意去干这个工作。或许,这个时候,乐趣与兴趣之间早已没有前后之分,只有相互依托的关系了。

人的一生很长,会遇到很多事,会让人感到很迷茫,也许觉得周而复始的工作很没有乐趣,也许觉得自己的工作本来就不是自己的兴趣,但是,人活着,总得专注一件事,这样,在自己暮年回首时,心里会很踏实,也会像这位老者一样:在暮年之时,心中亦十分饱满,亦会有那种热泪盈眶的时刻。

所以如果我们的工作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事,那么我认为可以尝试把它变成一种乐趣,创造乐趣,发现美,创造美,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朗读者读书感悟的作文【二】

近期在央视一套每周六热播的《朗读者》,就是董卿第一次担当制片人的那个节目,是一档有书香气质正能量满满的节目。

《朗读者》第一期节邀请了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九十六风高龄的许渊冲先生来到《朗读者》中。许渊冲先生从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翻译的作品有《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利法夫人》、《追忆似水流年》等中外名著。2007年的时候,许渊冲老先生得了直肠癌。那时候医生说,最多只剩下7年的时间了。然而到了2014年,却在医生说过的生命终点,老先生拿到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 “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今年96年高龄的许老先生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如果我能活到100岁,我计划把莎士比亚作品翻完,还有30本左右的内容。”正是因为对翻译的热爱,所以他非常执著。即便已经96岁的高龄,但许渊冲老先生依然会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连许多年轻人都做不到,老先生却说“我每天从夜晚偷几点名钟来弥补白天的损失。现在还是每天翻译,不干我就难受。”当谈时翻译时,眉飞色舞,依然会像年轻人一样激动地热泪盈眶。

看到节目中老先生的年轻心态,我们是不是该开始审视自己,对待自己的工作,我们是不是特别执著热爱呢?有的人,把工作当成家业去做,一心为己,以公谋私,有朝一日,越来越大,最终身陷囹圄。有的人,把工作当成布置的作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占着位置,守着摊子,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最终碌碌无为。有的人,把工作当成事业去做,去追求,履职尽责,敬业爱岗,乐于奉献,敢于担当,把工作当成对单位、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价值,最终走向成功,获得掌声。

我们不需讲太大的道理,也不需许下什么豪言壮语,但只要我们满怀责任和敢于担当,把我们的工作当成事业去做,把每一项执法活动“一锤一锤的敲打、一颗一颗的钉牢”把每一件城管工作“一件一件的盯紧、一项一项的落实”真正拿出所说的钉钉子的精神,我们的工作一定能做好。因为只有你热爱,所以才会执着。

朗读者读书感悟的作文【三】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董卿这样问大家。

对于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随着董卿那亲切温和的语速,情不自禁地投入,静静倾听着,欣赏着。

首期节目主题是“遇见”。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感谢遇见,每个人,每件事的出现都让我们成长,因为生命中无数次的遇见,让我们终将遇见更好的自己。

此时,朗读者站在舞台中央,声情并茂的朗读着,就像诉说自己的\'故事,平静却有力量,这就是文字,只字片语就能进入到我们的内心,泛起我们对文字的渴望,对生活的共鸣。书中映着自己的影子,映着你想要去表达却找不到语言去表述的心情。

遇见《朗读者》,让我遇见美的文字,让我进入每位朗读者的内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悲伤与喜悦,足以在这忙忙碌碌的一天里让浮躁的心情变得平静。

泡一杯香茶,在熟悉又清淡的味道中,在纵横的嘈杂中,随着朗读者的思绪,读出生活的本真和美好,读出一天的灿烂和启迪, 生命的长度不是我们活了多少日子,而是我们记住了多少日子,要让我们过得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一个人,一段文。再拿起书本,爱上文字,爱上吹过麦田的风。  新能源山西公司   庞舒禹

朗读者读书感悟的作文【四】

正确的事情不要去犹豫,不要过分爱惜自己的羽毛。这是我在读完《朗读者》之后的第三点感悟。

米夏与汉娜的\'交集可分为三个阶段,当他还是高中生时与汉娜相处而直到汉娜消失的阶段,在法庭上遇见汉娜而直到汉娜被判刑的阶段,开始向狱中的汉娜邮寄朗读录音磁带到汉娜出狱前一天自的阶段。

这三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的结束米夏都会有后悔的如果来假想:第一阶段他假想如果在泳池边他能第一时间和汉娜打招呼,那么他就不会遭受汉娜消失带给他的痛苦以及念念不忘而影响到的爱情婚姻;第二阶段他假想如果在审判长面前如实道出汉娜是文盲的事情,汉娜就不会被判刑xx年,而他也不必在懊悔中度过xx年;第三个阶段他假想如果在联系到狱中的汉娜后,能够去看看狱中的她,也许就不会出现汉娜的自。

以上三个假设,我感到最让米夏后悔的莫过于第二阶段,他与审判长的那次会面,他已经完全准备好了,但最终还是没能将实情呈述,他犹豫了,因为要说明情况也就意味着他曾经与汉娜之间的关系要公布于世,他犹豫了,他选择了爱惜羽毛而错过了那个最佳的机会,才导致后来的一系列懊恼和悔恨。

朗读者读书感悟的作文【五】

《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节目中第一个“人”是可见的朗读嘉宾,针对不同的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董卿说:“《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从见面会现场播放的节目片段看,《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了统一。

《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写给儿子婚礼讲话的个人感受。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朗读者读书感悟的作文【六】

《朗读者》这本书,大概两年以前就我听说过同名的电影,也知道了原著。因为当时的电影的确太有名了,貌似那一段时间的话题就是这个,所以前两个礼拜去城区买办事的时候,顺便把它买了下来。一般来说,相对于电影,我更加喜欢阅读。毕竟,让我在电脑面前坐上两个小时双手不碰键盘和鼠标的确比较困难。这就导致了,虽然我下载好了电影,但是我还是选择买书。不过貌似买这本书的经历的确比较难忘:背着十多斤的电脑跑了大半个杭州,回来以后肩膀几乎都要断了,现在一想起来肩膀貌似就有点发酸的说。接下来,就言归正传吧。

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之后的德国。15岁的少年米夏患上了猩红热,一次在他回家的路上不幸发病。住在附近的一位30多岁的女子:汉娜将他送回了家。然后米夏为了感谢汉娜为前往她的住所,在汉娜的屋里,两人相互吸引,发生了关系。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米夏和汉娜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汉娜常常让米夏为她带来不同的书籍,然后让米夏朗读给她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感情逐渐出现裂痕。终于有一天,汉娜不告而别。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米夏成为了一名研读法律的大学生。在一次听审中,米夏惊讶的发现,站在被告席上的战犯居然是汉娜。在审判期间,米夏醒悟过来汉娜其实是一名文盲。但是她自己却不愿意承认,宁可被诬告而入狱。而米夏也选择了逃避,即便是在汉娜被判决时,也没有站出来。

在汉娜被判处无期监禁之后,米夏生活也陷入了一团乱麻。多年以后,米夏在离婚后的一次读书中萌生了再次为汉娜朗读的想法。于是他开始为汉娜录制磁带,并将它们寄给汉娜。在米夏的帮助下,汉娜学会了阅读和书写。最后,汉娜被决定提前释放。但是米夏却一直逃避,这最后导致了汉娜在出狱的前一个晚上选择自。得知消息的米夏无比后悔也无比自责,他最后选择倾诉来宣泄内心的痛楚。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本书是德国的作家所写,所以读上去给人以一种十分严肃的感觉。这在之前我阅读的一些书籍都无法带给我的一些感受。作者在这本书中,想要给我们展现的,按照我的理解,或许是对经历过的那场战争的反思。而且他选择的视角也十分独特,选择了两代人中普普通通的一男一女来展现。而正是这样一种独特的选择,带给了我们对人性,对战争的反思。

首先,我感觉,汉娜在整个故事中,象征着被无辜卷入那场残酷战争中的普通人民。而汉娜是一个文盲的设定,其实也是作者为了更加凸显出汉娜的悲哀之处而添加的一个设定。在整个故事中也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汉娜不会阅读与书写,迫使她稀里糊涂地卷入了战争中,同时也让她蒙受了不白之冤。但是,有一个细节在书中反复出现:每次汉娜与米夏ML之前,都会用清水反复清洗自己的身体。这个细节,其实展现的,是汉娜想要洗掉自己心中的罪恶和愧疚。其实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犯,她只是一个无辜地被卷入那场战争的普通女子,却因为自己的过失而犯下了错误,而她也意识到了这个错误,想要尽自己所能去弥补。她的悲哀之处,就在于没有人能够理解她,宽容她。甚至米夏也没有。在学会书写以后,汉娜也给米夏写过好多信,但是米夏却一封都没有回过。这无疑导致了汉娜的绝望。因为这里还有另外一个细节:汉娜在进入监狱以后也很频繁地清洗自己的身体,但是最后的几年,她却放弃了,自暴自弃。而她最后的自,其实也是米夏一手造成的。正是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她的悔悟,她才会选择离开。这也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不论别人犯下如何的错误,都要学会宽容,接受。更何况那些本无意犯错的人。

而米夏,则是代表着德国战后重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也想要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去,但是却一味地谴责自己的父辈们。他们并不是尝试着去真正理解自己的父辈在战争中所作出的,而是选择了逃避,用一味的谴责来面对自己的父辈们犯下的过失。而不是去尝试着与他们对话,去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这也是故事想要给我们展现的另外一种悲哀。写到这里,我忽然明白过来,为什么作者要安排米夏爱上汉娜,这不仅仅是因为是一个15岁少年对于Sex的渴望,这种跨越了辈分的爱情,更是两代人尝试理解沟通的桥梁。之前我也一直怀疑米夏和汉娜之间是否真的存在爱情,就好像我认为爱丽斯从来没有爱上克劳德一样,汉娜一直没把米夏当做自己的爱人。但是写到刚才,我突然明白过来,汉娜其实是真的爱着米夏的,而米夏,对于汉娜的爱情也一直没有动摇。在汉娜入狱后,米夏为她朗读的那些书,带给了汉娜心灵的救赎。但是是米夏对于汉娜所谓的“谴责”让他逃避着这份感情,让他最后失去了汉娜。而汉娜,或许也是带着被救赎但不被理解的心离开。作者是大概是想用这种结局,带给我们更加深刻的思考。

为爱朗读,我突然觉得,《朗读者》的确是一本伟大的书,她能够教会你什么是宽容。而我也突然觉得,如果有人愿意静静地聆听着我朗读,我用心抒写的文字,这也是一种幸福。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