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诫子书作文题目(读诫子书有感作文300个字)

诫子书作文题目(读诫子书有感作文300个字)

更新时间:2024-05-21 18:27:33
诫子书作文题目(读诫子书有感作文300个字)

诫子书作文题目【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就是东汉末年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以后就成为历代相传的修审理志的名篇,这就是《诫子书》的前世今生了。

《诫子书》在我们华夏各地都有余音,例如:湖北为了纪念诸葛亮亮举行了万人诵读《诫子书》的活动;我们还看了一段视频是诵读《诫子书》﹑表演《诫子书》﹑歌唱《诫子书》这三种形式;还有在军校的学生们们站得整整齐齐全校诵读《诫子书》。可想而知,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给他的儿子诸葛瞻写的家书,举办的活动是多么隆重啊﹗《诫子书》中的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至今仍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诸葛亮在家书中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他对儿子的期望,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五句话,而就在这仅仅的五句话中,是深藏了多少言语啊﹗我们现在又有谁有这么一位品格高尚、才学渊博的父亲呢?

《诫子书》不仅仅是给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这也是诸葛亮对他自己一生的总结。我们也一起诵读诸葛亮的《诫子书》,细细品味书中所蕴含的道理,也让我们感受一下诸葛亮的一生吧﹗我们以后要做一个君子所拥有的品德的人;要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要依靠简朴的作风培养品德;要看清世俗的名利,才能表明自己的心志;要身心宁静,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要学习就要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想要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努力学习才会有广博的才干;有志向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要珍惜时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诫子书作文题目【二】

在寒假里,我做了许多事,也看了许多书。但让我记忆最深、启发最大的是读了《诸葛亮兵法》里的《诫子书》。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谋略家。今天爸爸推荐我读他写的《诫子书》,让我从他教育儿子的侧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奋和学习的结果。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章主张通过“静”来个修身,通过“俭”来养德。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并通过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否则年华将随时光而飞驰,人的斗志也将随岁月而流逝,最终将象枯树一样枯败零落,成为社会无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穷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诸葛亮对他儿子这样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诫子书》对我也很有教育意义,我生性好动,爱好广泛而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就爱打退堂鼓,以至于学习成绩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为没有“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诸葛亮之所以年仅二十八岁就当了刘备的军师,谈笑间敌于千里之外,并在乱世中为刘备打下蜀国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从小“宁静致远”,博览群书。我想我如果从现在就开始专心学习,“宁静修身”、“勤俭养德”,成不了诸葛亮,也定能比诸葛亮儿子强。

诫子书作文题目【三】

宗教是神圣的,也是不可亵渎的,也许你未曾亵渎或是没有主观动机去碰触那道底线,然而,终究的结果却是一样----波威的惨是一幕悲剧,更似是一种警醒:警告那些妄图利用一切手段摒弃宗教信仰的人类不要作无谓的、愚蠢的尝试;也使那些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徘徊在以“科学为标杆”和以“吾神为信仰”这两种截然不同道德观之间的人们幡然醒悟----那一刻,波威的父亲是可悲的,似乎他那引以为豪的智慧之花在神祗的面前瞬间地凋谢了,含苞待放的、令人期冀的妄想也轰然崩塌,刹那间一无是处。“计算出冰够厚了”----他所得出的貌似完美无瑕,实际却是令人迭声叹惋的结果直接断送了自己爱子的性命。冥冥中注定了:科学是他的唯一信仰,神祗却主宰了他的一生。

影片长约55分钟,节奏比较缓慢,却完整地描绘出了三类人,分别是波威父亲—一个无神论者、波威姨妈---一个宗教信仰者以及波威这个“中立派”:至少在波兰这个宗教气息比较浓重的国家,这三类人是极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在悠扬的旋律中开始:旷远寂寥的冰面上,一个形似枯槁、毫无色的年轻人把头埋在一堆即将熄灭的炭火中,雾霭升起,他悲悯的目光似乎离自己的灵魂也渐行渐远了。镜头切换后,波威的姑妈恍然若失地走向街角,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模样浮现在眼前,瞬间,她思绪如潮,痛苦像一头恶犬咬啮着她,内心的创痛迸发出来,酸楚的泪挂在眼角,却未曾滴下-----碾碎了的记忆浮尘飘洒在她内心的每一个角落,已然逝去的片段把我们也带入了曾经的波威的世界。

波威长着一双明亮迷人、令人艳羡的蓝灰色眼睛,他热爱生活,聪明伶俐,富有同情心,具有一切父母所想往的孩子所具备的品质;波威的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与波威同样明亮的双眸,略显光秃的头顶透露出一种睿智。他是标准的无神论者,依靠着扎实的学术功底以及自家“貌似万能”的计算机,用波威姑妈的话来说“你爸很早就注意到许多事可以计算和估量,然后他相信一切都可以。。。。到今日他仍那么想。。。。。。”;波威的姑妈则是典型的天主教家庭诞生的教徒,奉神明为一切,从言语中我们也能看出她颇有嗔怪弟弟的信仰,并试图让波威相信“上帝存在,很简单。若你相信的话。”

小波威就这样生活在两个同样爱他的人之间,他的内心时常云遮雾罩:既然神秘的上帝掌控着万物生灵,那么,爸爸又如何每每都能依靠着自己的才智获得上帝的眷顾?既然连爸爸都说不清楚“亡”这件事,那么,躺在垃圾场旁边的冻僵的狗现在又处于一种什么状态?是否真像自己说的那样“或许它现在在那儿好多了”?小波威疑窦丛生,他小小年纪,决无法顿悟,瞬间湮没在自己迷乱的思绪中---艾琳娜姑妈和爸爸站在天枰的两端,各自手持足量的砝码,顾盼流苏地向他招手,而小波威却进退维谷,踯躅着:他所笃信的真理竟像是一双咬牙切齿、怒目而视的姊妹---她们各自不能相容。而小波威更想踏破这世间的樊篱,寻觅出一条更加完美的真理:上帝的确存在,爸爸也是对的!

当波威的爸爸确定“冰面厚度已够”后,他还惴惴不安地在上面蹦跶了几下,从中看出他并非确信数据和信息,更不会放任自己的孩子在任何危险的地方玩耍嬉戏,然而。。。。。。

“墨汁洒了!”他的面孔显得十分惊悸,他缓慢地拾起破漏的墨水瓶,蓝黑色的液体在书上涂鸦了一连串不规则的印记----这一令人不安的视觉隐喻交织着静谧和沉默似阵阵凉风向观众袭来,接着,便让我们瞬间遁入导演所提炼出的、积淀已久的高潮部分。。。。。。              呼啸而过的警车、奔跑的人群、暗灰色没有一丝生气的天空,观众们纠结的情绪被完全调动了一起来---我们所猜想的结果恰恰是我们所不愿知道的真相。影片的镜头语言愈加平实地记录着波威的父亲从坚信到踌躇再到缄默不语、恍然若失,最后歇斯底里、绝望嗥叫的全过程---没有一丝浮夸卖弄的拍摄技巧,不需要考虑镜头是否合理、背景是否需要有隐喻的功能,或是通过视觉蒙太奇来表明内涵,高潮部分仅仅是通过一张一弛的节奏控制就把故事带到了尾声----波威再也没有出现,留下的只是祈祷的人群、忙碌的救护队员、波威父亲和艾琳娜姨妈兄妹二人充满了期冀、忿恨、迷乱、负疚、顿悟的.五味杂陈的表情。。。。。。

作为一位波兰的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纪录片般真实的镜头语言诠释着电影的每一个细节,这使得看完十诫第一部短片的观众无不心中阵阵绞痛。那些神祗-----上帝、耶稣、释迦摩尼、观音菩萨、真主安拉。。。他们隐藏着真身,让自己湮没在虚幻的时空之中,他们冷冰冰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每一件事以及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然而却从未对此横加干涉或阻隔或挽救。人们却是可悲的,当他们奴颜婢膝、低眉顺眼地祈求获得神的援助;当信仰的力量强大到以至于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们都敢于与命运对抗,只因每晚或每餐之前做过了祈祷;当我们迷失在一切“因果报应”的笃信中不可自拔以至于坚信在最关键的时候会有好运庇护,我们所看到的只能是歇斯底里的恸哭和令人迭声叹惋的结局。

然而,在这个由宗教统治了N久年数的国度,几乎每个国民内心的空地上都竖立着一块信仰之碑:它能指导他们的行为、给予他们信心、赐予他们勇气、平复他们的情绪。这无形的食粮滋养着波兰人民看似丰腴实则贫乏的精神圣土,在他们脸上所看到的是啜饮着宗教养料的欢愉以及簇拥在教堂中高唱圣歌的满足,以至于像波威惨这样骇人听闻的事件也可能只被宣扬成是“他静静地离开了,在天国,他很快乐。”之类冠冕堂皇却贻笑大方的论断。

现在看来宗教信仰和科学理论并无完全冲突之说,前者不过是人们不自觉地一种精神寄托,后者也不完全能百分百地掌控世界。然而,当你抛弃了一样而全身心地投入另一样的怀抱时,下场却有可能是惨烈的。

我从中得出了个结论,仅是个人观点:最好先信奉上帝!

毕竟人类能研究科学,但永远无法研究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