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有关清明节的传统作文(中国传统清明节作文)

有关清明节的传统作文(中国传统清明节作文)

更新时间:2024-04-26 18:11:43
有关清明节的传统作文(中国传统清明节作文)

有关清明节的传统作文【一】

中华传统文化有独特魅力,总那么使人着迷,吸引了无数的人:诗词读着儒雅,昆曲听得沉醉,对联用得巧妙……我们都有责任传承属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我与传统文化的紧密接触,是一段在淡墨浓墨,点染河山中的难忘故事。

七岁那年,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国画。爷爷对国画情有独钟,每次都手把手教我国画。我那时不懂事,总觉得画画这种东西谁还不会?便总想挣脱爷爷的大手“任意妄为”。爷爷也不恼,依旧慈祥温和地告诉我:国画的精髓便是静和谦,每一笔都是静与动的中和。我那时当然不懂,只是之后安分了许多,在爷爷苍老与温暖的手中,体会着运笔的温和与缓急,静下心来。

后来,我长大了些,爷爷更苍老了,而他与我最难忘的联系,仍是国画。爷爷八十大寿时,我亲自画了一幅红海棠送他。看着那笔墨,我才发现国画的红是隆重而不轻浮的,绿是沉静而不黯淡的,恰如那红海棠静绽芳华。这幅画装裱后一直放在爷爷的卧室里,将庄重与沉静的魂带入我和每一位家人的心灵。

小学将毕业,我仍成长着,国画也算我的一技之长了。一次艺术节我报了国画,却因没有时间,直接将过去我的得意之作中的一幅交了上去,却并未得奖。爷爷听后教训我:国画虽古,也是有人格的,不准被人侵犯它的尊严。再好的画技,若没有认真的灵魂作支撑,便是黔驴技穷,也不尊重自己。我在这一次教训中领悟,国画也有作为高雅艺术的尊严,从此我不再轻慢,在任何事上都认真对待,尊人尊己。

而在去年暑假,爷爷过世的消息却突然传来,让我几近心碎。我独自坐在屋子里,看着墙上挂满的我成长的痕迹,它们都有爷爷爱的影子。我又想起了那静静绽放的海棠,此刻它定还将美留于笔纸,静静展现它的美吧?它随时都是孤独的侠客,人间的仙子,它的情怀挥之不去。我突然明白了爷爷的用意,国画的美是永恒的,它用爱感染我,于笔墨间教我谦和,教我沉静,教我庄重,教我正直。这些,都在将我培养成一个真正内外兼修的中国人!经历人生沧桑的爷爷,明白这笔墨丹青的真谛,而我,也通过这明白了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不论何时,我都应将国画的魂,将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传承下去,因为这,也是每一个有爱有灵魂的中国人的心愿……

世事变迁,唯有一个民族最本真的文化之美能传承下去。也许丹青背后无关你我他,无关发生了什么,总能让我们受真善美的熏陶,自发做些什么。这就是我与国画,与传统文化的故事。

有关清明节的传统作文【二】

今天是农历的二月初二,中国的传统节日——龙抬头,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据说这天一般处在惊蛰前后,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农耕在即,一切都是新的开始。人们认为这天正是苍龙“登天”之日,俗称“龙抬头”。民间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一大早妈妈就带我去理发店理发了,虽然前来理发的人很多,但为了能“龙抬头”,我还是耐心地排队等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漫长地等待后,终于轮到我理发了。

听说今天下午将在金钟山文昌宫戏台举行民俗文化活动,有歌舞、武术表演等。从理发店出来,我就跟着妈妈迫不及待地向金钟山飞奔而去。

妈妈告诉我:“二月二,在我们会泽是很隆重的节日,这也是一年一度的耍山节,这一天非常热闹,四面八方的人都会赶来金钟山拜祭文昌帝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会泽特有的耍山节。”

来到山脚下,这里早已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通往山顶的石阶拥挤不堪,我们只好选择走小路爬上去。在路上,妈妈给我讲了金钟山的神话故事,传说从前有九条蛟龙祸害会泽人民,它们无恶不作,使得会泽人民民不聊生,后来文昌帝君听说了这件事,就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文昌爷爷用煮稀豆粉的大锅扣住了九条在会泽金钟坝子作恶多端的蛟龙,后来这口大锅就变成了现在的金钟山。蛟龙被文昌帝君铲除以后,为了感谢他为民伏龙除害之善举,在清雍正末年或乾隆初期,会泽人民捐银献款,在山顶上建盖了文昌宫。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成了会泽人民游山的传统佳节。每年的这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百姓涌上金钟山,祭拜文昌帝君,祈求他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正当我听得入迷时,金钟山顶到了,“文昌参天地、民俗贯古今”文艺活动已经开始了,数千名当地群众及游客正在古戏台前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文艺节目,今天的民俗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群星荟萃,包括祭拜文昌和敲响二月二的钟声及优秀传统文化展演等,其中我最喜欢我们东风小学同学带来的舞蹈《最美铜乡》和金钟山武术班带来的武当功夫《武魂》以及我们的老师们带来的《精忠报国岳氏家风》等节目。

和风弄韵歌声起,妙曲融诗笑语频。欣赏着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我度过了愉快的金钟山“耍山节”。

有关清明节的传统作文【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品味着牧的《清明》,感受清明的味道时,清明节,真的到了。

早晨,细雨沥沥地下,泥的清,竹的香,一齐涌来。人们都在挑着担子,赶着去拜祖宗。一路上,人们都在说笑,没有一点“欲断魂”的情感,或许是时代的区别吧,人家杜牧生活在唐朝,相隔千年。

但是,路上归路上,拜祖宗时归拜祖宗,到了坟前,大家都忙了起来。有的铲土,有的摆祭品,有的则收拾阴司纸。

一切搞定后,大家都在拜祖宗,场面十分严肃,只有几个不懂事的小孩在嬉笑打闹。

下午,雨逐渐大了起来,不得以,只好撑着伞上了木马岭,祭拜了自家的一些祖宗。尔后又去了一座无名山。

登上了山顶,我们看见了爷爷的墓,听爸爸说他才八个月,爷爷就在1966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名特务连侦察兵,曾经到过中越边境准备参加援越抗美战争,曾在水里潜伏过三天三夜,我手上就有他的一枚五好战士的奖章。

突然,一声叫唤打断了我的思路,原来是父亲叫我,我跪在爷爷的坟前,将我在原创的九篇文章烧了,将它们寄给了正在天堂的爷爷!

不知何时,我已经坐在窗户旁。望着天边的一轮残阳,不禁想起了马致远的的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远处,是谁正在用琵琶弹奏,那首曲中,隐隐约约,透露出一种悲伤的情调。

猛然发现,这就是“欲断魂”的滋味。

杜牧先生写出了我的心情!

有关清明节的传统作文【四】

一条大河奔腾于华夏版图纸上,时而遇到峡湾,飞沫四溅,趣意横生;时而流经平地,流觞曲水,沙白水清;时而跨过高山,事宜奔腾,万马齐喑,不舍昼夜如它。

古往今来,历史的浪潮哺育了多少文人名家,从先秦诸子,到秦汉散文,再到唐宋八大家,再到晚明小品,文学芬香一直传于今朝,即使穿越百年仍带着民族独特的气息。

李白之诗仙最豪情,剑光月色跃然于字里行间;王羲之之《兰亭集序》龙凤舞动,堪称天下第一;王昭君之冰清玉洁,缤纷着唐诗宋赋的音韵。

王国维去了,去了他向往“国学”天堂,他很是平静。尚在人间时,他很是激愤,国学的脚步越走越远,在那个趋于猛兽般的时代里,他的声音太小,罢了,既然不能挽救这个时刻,那就去博取精神的自由吧!他舍弃了世俗,去追随那内心的独标孤高,他对国学的坚守,让人仰视。

而今,人们对传统文化议论纷纷,随着英文缩写字母编入新华字典的浪潮,有的人漠不关心,有的人嗤之以鼻,讽刺中国人的无能,还有的人似乎紧跟时尚的步伐。不要说这个小事了。甚至日常交流中也混杂这半不拉几的英文。我们太过自以为是,传统文化殿堂仍熠熠生辉,我们却视之铁锈,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子孙,它又能存活多久呢?

曾经,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代刀,挑开黑暗的帷幕,刺痛那一双双黑暗的眼睛,挽救边缘的国人,他声声呐喊,声声祝福,让中国文明重新在大地上开出红的花,让中国脊梁在此铿锵有力。如今,我们也需要这样一些人,为华夏,为文明,为传统而奔走呼号。我们需要用泪灌溉,让中华传统文化之林屹然挺立于世界东方,我们需要取饮华夏大河之水,让祖国的未来,祖国的花朵绽放最美姿态。

我的华夏文明啊!我愿跟随你的脚步,去跋山涉水,领略四季变化!

有关清明节的传统作文【五】

微微清风,吹来清明的悠悠寂寥,今年,我们要怀着怎样的心,去祭扫。

小时候,爷爷对我:“烈士的心是炙热的,感动这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我问爷爷:“烈士是什么。”

爷爷说:“烈士是为我们开辟光明大道的人,是无畏的`英雄。”

哦,烈士是英雄……我默念着。

直到我上了小学,去祭扫烈士墓时,是夏天,烈日炎炎么,可烈士会怎么面对呢?无畏么。可我明明是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也不想再走了。耳边又回荡起爷爷的话语:“当烈士倒下时,不会再站起来,因为不可能站起来,只要有能力站着,就不会倒下。这是烈士的信念!”我心里想,这是怎样沉重,背负着信念的压力。我自己硬挺着来到烈士碑前,耀眼的太阳照在烈士碑上,很庄严,很庄严的……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耳边传来的是教师铿锵有力的致辞,我的心也忽然间沉重了,是烈士的威慑力么?

不是的。是他们的那炽热的心感染着我,多少年长眠在地下,他的信念感染着我,不屈的信念,宁不屈的信念啊!于是我的心,在惆怅之中荡漾了……

又是清明,我们循着历代鸿山人的足迹走到了现在。

今年,我已升入了初中,再次去扫墓时,又是怀着别样的心啊,带来的是别样的苍茫,也少了些沉重。

我想起了我的小舅,那朴实善良的小舅,他一生没做过坏事,我舍不得他,也离不开他。

可他偏偏就走了,走得那么干脆,走得那么坦然,我还有那么多的话没对他讲。

母亲告诉我,不能在外婆面前哭,怕她伤心。我只能在角落里哭,但哭得越伤心,就越难忘记,或许我永远都不能忘记。

今年,我自己打算追逐春天,抛开一切沉重的往事。

我要追逐烈士的脚步,学会无畏,学会坚强。既然我忘不了它,就面对它,不怕伤心,不怕沉沦,因为去面对,就不会退缩,就要学会勇敢,像烈士那样无畏,今年,我要开开心心过清明,就去迎接耀眼的光,接受属于我的光明大道,活出不一样的我。

今年的清明,我要活出生命,活出精彩,活出属于我的人生!

有关清明节的传统作文【六】

当众人被“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撩拨起续诗的兴致时,有人却嗤之以鼻:“参加接龙的很多人对诗的用韵一窍不通,折射出大众对真正传统文化的外行。在任何时代,真正的诗人都是寂寞的,诗歌都是小众的”,使不少网友“诗情酒兴渐阑珊”。

这一观点体现出当今一些人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存在的一大弊病:总是端着架子,否认群众基础,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高姿态,充分显示其狭隘性。而这,也恰恰是他们相对落寞的原因之一。传统文化的发扬,当有“大足以容众”之胸怀,有“海纳百川”之气度,而不能在自我设限中孤芳自赏。

那些文采斐然、炳炳烺烺的诗歌流传至今,固然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但我们不能因为只看到绚烂夺目的金字塔尖,就忽略历史中已被风化埋葬的金字塔底的大量作品。从某种角度看,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淘洗沉淀无痕的平庸之作,何尝不体现了诗歌所拥有的广泛群众基础?事实上,当吟诗作赋成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文人特定的炫耀手段,文化创作才能具有活力,涌现佳作。

从《诗经》中的不少作品采自民间,到白居易写诗但求“老妪能解”,再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诗词的兴盛从来不是小众的,而是在让普通百姓怡情养性中根植了其勃发的生命,正所谓“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那些传世的佳作,恰恰是文人贤士从普通百姓中汲取养料,佐以自己的才华而挥就的。诗歌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诗歌从来不排斥普通百姓对它的唱和吟咏与逸兴遣怀。

作为“戏曲之母”,昆曲经历时代的变迁而一度奄奄一息。戏曲工作者们意识到,昆曲从家喻户晓走向没落,不是因为昆曲名家的离世,而是因为昆曲在大众市场中找不到一席之地而渐失群众基础。于是他们开始引入歌剧、交响乐等流行元素,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吸引更多受众,而不再曲高和寡。当昆曲再次走进人们视野时,也走进了新的时代舞台,台下仍是一群不懂得“良辰美景”“似水流年”的痴情戏迷,台上是大师在演绎传统的精髓。这时我们懂得,没有一个文化可以将自己封闭起来,没有一个文化有资本筛选受众群体,多一分包容,多一分谦逊,才能换来更长寿的生命和更精彩的未来。

以精英品位为借口故步自封,最终只会日薄西山,上演一群圣贤大师在文化的墓碑旁落寞吊唁的悲剧。唯有敞开胸襟,接受不同文化水平的智慧,才能得到继承与发展,促成文化繁荣进步。时代需要包容,传统文化亦需包容。无论何时何地,传统文化止于独行,而盛于大众。

有关清明节的传统作文【七】

中华民族很早就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遥遥数千年前。上至皇亲国戚、三公九卿。下至黎民百姓、士农工商都深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制度的束缚。那么传统文化礼仪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古代三纲五常、三从四得、九礼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着社会各个阶层的交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封建思想有极大的弊端。繁琐的条条框框呆板的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扼着人们相往自由、追求浪漫的灵魂。当然其中也不乏值得人们称讼的精髓部分。那就是尊师重教、孝敬父母、检点行为等。新时期的道德关念大抵也是数千年来约定俗成形成结果。正确、全面的审视文化的魅力就是在于看功大于过、还是利大于弊。纵贯中国古代历史就是压迫与被压迫的交替、演变、进化。较为严格的上下级关系违背着人人生而平等的意念。甚至能注定世世代代为奴为婢的命运。他们处于金字塔的底层行使着受压迫被奴役的权利。显然这种现象从总体上来说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却大大抑制了社会的向前发展。对于这些不利于时代特色的文化只有舍弃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对于一些精要之处则要吸取并为社会生活服务,譬如孔融让梨、缇萦救父、香九龄温席等一些妇儒皆知、传承至今的历史典故都是值得发扬广大的。糟粕的文化就该尘封在史料中,毕竟它们在历史舞台上留下过“美”的痕迹。提供价值依据参考、熟读历史考实录无疑是通晓古今、知道兴衰的最好方式!精华是要继承的而糟粕也不是要彻底遗弃的!遗弃的方式有多种,其一、存而不用,明晓一二。其二、不存不用,消失净尽。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窃以为后者做法更好一些。借用中庸思想来讲万物的兴衰存无都是有规律的。全盘否定与肯定都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糟粕的东西知而不为是最好的办法!难道不正是由于在旧的基础上才推出的新么?不能正面面对自己民族历史的民族算不的上是优等会民族,忘记糟粕有时也等同于凌空而建的空中楼阁。糟粕难道不是堆砌成功、再铸辉煌的基石么!糟粕、精华、落后、进步这不正是一个民族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吗!

综上所述包括处理方式在内的一切行动能力都有其变通的余地!理智的保留、盲目的舍弃给人来相差万里的感觉!理智者、理性也。权衡利弊。发复推敲的结果让人更加信服。盲目者、胡做也。数典忘祖。不计后果的行为难以服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