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我和朋友发生了矛盾英语作文(和朋友发生矛盾和解的英语作文)

我和朋友发生了矛盾英语作文(和朋友发生矛盾和解的英语作文)

更新时间:2023-12-22 14:51:15
我和朋友发生了矛盾英语作文(和朋友发生矛盾和解的英语作文)

我和朋友发生了矛盾英语作文【一】

本月的叙事共读是吴非先生所著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对于处于一线教师的我来说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怎样教”是我心中经常会扪心自问的问题,也是我存在的困惑。到底怎么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既不是揠苗助长式的填鸭,也不是放任自流的随性。如何教,能够让一节数学课能够既富有趣味,又充满理性的思考;既有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又富含学生自己的探究与合作。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数学课堂靠自己和小伙伴的力量探索新知,发展思维和创造力。

作为拥有低年级四年教龄的“老”教师而言,低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和发展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点,尤其是勤奋感的培养,尤为重要。勤奋感直接影响到思维的发展,而勤奋感的培养要靠老师的关注。处于低年级的学生,他的年龄特点导致大部分定性和自控力比较差,但是对老师的关注特别敏感,上课的时候,甚至不需要老师的言语提醒,只要老师的一个眼神,小朋友就能感受到老师关注我了,就会马上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不过,这些是基于比较遵守纪律和教室内中前部的学生而言,对于后排和角落的学生,会一厢情愿地认为老师看不到他们,就会容易开小差,玩小东西,说话等等。不过,我们也是从那个年纪走过来的,只是有些东西被遗忘了。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度和肯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改变发生,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渴望被肯定的。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学习的也还很多,千言万语不如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多思考多练习。期待自己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

我和朋友发生了矛盾英语作文【二】

学生需要有精神的导师。学生求学,除了渴求获得知识、能力,也需要有精神向往与寄托,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在孩童时期,他们需要有“人生标杆”式的、榜样式的人物在身边,随时随地进行模仿和学习。学生在学校活动学习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家生活的时间,在这里,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学生的精神领袖,但也应该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榜样。为此,无论是工作中的言谈举止还是生活中的举手投足,教师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能在课堂上师道尊严、侃侃而谈,而在办公室或私下生活中却道貌岸然。真诚地面对学生,把我们的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哪怕在学生面前暴露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无可厚非。面对我们的学生的前提就必须要先做到敢于正视自己,解剖自己。只有认识并不断纠正自己的缺点,才能做一个坦诚引导孩子的榜样。

我和朋友发生了矛盾英语作文【三】

寒假细品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一个个平凡却触动我心的教育故事,让我的心灵也接受了一次洗礼。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一个小章节——教师的目光。

吴非老师提及功利的教育太在意“效果”,绝对不做“无用功”,总是追求“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其实教师的目光应该看得稍微远一些,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对于孩子,他们所有的实践和探索都是有意义的,无所谓成功与失败。要知道,欲速则不达。

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几个生活在慢镜头下的孩子,他们不管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一拍,思维慢,作业慢,讲话慢……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不少,但效果却不佳,是很令我们头疼的孩子。面对这些孩子,我并不能总是耐心地对待他们,有时不停地催促,有时严厉地责骂,事后想想真是不应该。现在我也正努力摒弃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观,承认每个孩子的差异,因材施教,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孩子的优点,激励他们,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多一些耐心,为他们点滴进步喝彩,和他们一起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教育是慢的艺术”,所以对待这些孩子我们更要慢慢来。

同一棵树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面对形形色色充满个性的学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用爱心、耐心、恒心去教育。

每个老师的目光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如果你这盏灯亮一点,孩子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这盏灯过于暗淡,孩子就可能过于徘徊;让我们用真诚且长远的目光,点亮一盏盏明亮的灯,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

我和朋友发生了矛盾英语作文【四】

教师在课堂上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能力。人只有具有思考能力,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那么就可能意味着很难具有完整人格。

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他们不去思考、不能思考,而是教师不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大多都知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对问题产生的怀疑,他们为了能轻松、顺利地灌输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按照他们是思路去学习,大多采取了压抑措施。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总是按老师的要求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没有积极地去思维,他们在学习上总是被动,因而不能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根源。

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想,而不是让学生去复制教师的想法,重复走教师的路。吴非在很多篇幅上说明、强调一个学生、一个人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是何其重要。

我和朋友发生了矛盾英语作文【五】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一本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作者吴非老师,本名王栋生,1950年生于南京,1968年去南京插队,1982年1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一直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这本著作,收录是的作者近年对课堂的一些思考,篇幅短小,思想深邃,语言流畅风趣,非常好读耐读。这是一本好读的书。吴非老师的这本新书,虽然厚达225页,但没有一篇是长篇大论,都是短小精到之作,语言通俗风趣而不失文雅,平时抽空翻翻,就能从中受益。文中口语不断,但也有不少的文雅的语句。

我挑选了一些我感兴趣的章节认真读了读,如《有些课不一定需要ppt》。平常我们最常看到的就是用ppt上课的好处、如何用多媒体教学抓住孩子的兴趣等等。可是吴非先生在书中却提出了不用ppt的观点,我带着好奇翻开书本71页。课堂上教师随讲随写的板书可以看出他的“底子”:有的很讲究,下课时看黑板,结构一目了然;有的气韵流动,才气逼人;有的在语句上加符号,反复加,幻成一个个打问号。吴非先生认为这才像“上课”,因为没有那块黑板,“课”就不好看了。现在听课,我们经常看到,课上完黑板上往往一个字没写,有的只在黑板上写个课名,然后便一页页地翻ppt,公开课之前学生把门窗关紧、灯关上为了使投影更加清楚。这真的号码?看到吴非先生提出的疑问我不禁也在思考。那到底该如何做呢?书中也给我们一点建议:中学课堂适当使用多媒体很有帮助,有些课一定要借助多媒体。而小学教学要少用多媒体,要尽量让儿童养成纸书阅读和手写习惯。过度使用甚至,甚至滥用多媒体:从别处拷贝课件,有些老师直接拿去上课;机灵点的修修补补添加一两个自己的创作。有些老师课件制作精美,过度预设,课堂上被自己的ppt套牢,课堂生成的问题无法应对,从而失去最有价值的教学契机。读了这篇文章后,对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我又有了新的认识。教育的特征是慢,人在发展中的一些过程不能被替代,不强制使用多媒体,同时并非每节课都需要用。

“人的一生,有12年是在小学和中学的课堂上度过的。”每当看到这句话,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的使命感便又增强了一分。正如作者所说:教师的价值观必然影响学生。有时我们同事之间会开玩笑说,谁的学生像谁,确实是这样。每当被别人说“你的学生真像你”的时候,心里满满的自豪感。

由此可见,言传身教不只限于家庭,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有时候可能比家长还要大。此外,教师语言显示职业修养。教育,即言传身教,身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如何让自己的语言变得丰富生动,不让学生反感也是一门功课。

我认为,想要在课堂上“妙语连珠”,首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料库,紧跟时代的脚步,并能够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转化成学生们容易理解的词汇,方便学生记忆。其次,在与学生谈话时也需要高超的语言艺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内心脆弱敏感,教师在与学生说话时应适当照顾到学生的情绪,用最具有说服力的语言来教育学生。

“既然布置作业,为什么不批改”书中的这句话引人深思。有网友曾调侃到:假期作业做了一个月,老师批了一个“阅”。这句话初读好笑,再读寒心。学生辛辛苦苦完成的作业却被老师像验钞机一样查一遍草草了之,这难道不是大大打击学生积极性的一种行为吗?这是一名教师该有的行为吗?有的孩子说一到假期老师就会留一大堆作业,开学也不讲,只是把答案发下来让自己对,做不做都不会有人发现的。我认为,虽然可能偶尔会有时间紧,任务重,实在没时间讲的情况发生,但是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是纸张的浪费,更是对学生宝贵时间的一种浪费。

实在没有时间讲的情况下,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把问题比较大的题目进行汇总,抽时间进行统一讲解,这样,即解答了学生们的疑惑,又使学生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书中不仅写了课堂上发生的事,也明确指出:没有必要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其实不仅仅是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有些学生反映,家长为了学习,即使是假期也不允许孩子看电视玩电脑或者只准孩子看新闻联播。面临高考的孩子们虽然假期也不能松懈,但除了课堂,电视等媒体都是很好的学习途径,如《探索发现》、《动物世界》以及一些地球知识相关的特辑节目,另外,学生也是人,也需要适当的娱乐。如果一味地强迫孩子学习,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丧失学习热情。

我看到很多学生为了学习,下课时间也不放过,别人都在休息他却埋头书海,其实我并不十分认同这种学习方法。劳逸结合才能有效率地学习。只有让大脑和身体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才能保证下节课的学习质量。我之前认识过一个学生,高三的时候特别努力,每天都要学到夜里两三点钟,可是成绩却一直不理想。一问才知道,因为每天学习的时间太多,睡眠不足的她经常学着学着就开始打瞌睡。后来我便建议她给自己留出足够的休息时间,果然,一段时间后她的成绩和学习状态都有所提高。因此,我始终坚信劳逸结合是高效率学习的保证。

我认为书中最值得人深思的一句话就是——认识你面对的学生。如果说学生们是祖国的花朵,而教师是园丁的话,那么园丁必定要了解所有花的属性、开花时间、喜阴喜阳等才能让花园中的花争相绽放。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不断更新对学生心理和认知程度的认识,以便教学。教师是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看到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之后,我就会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样不断鞭策学生前行探索。

这是一本有思想的书。吴老师在书中思人之所未思,发人之所未想,充满着智慧的火花,耐人寻味,启人心智。吴老师关注课堂与未来的关系,关注课堂里正发生的事情,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关注似是而非的常识,关注与课堂有关的方方面面,处处充满新意,思想深邃,给我们带来另一角度的思考,让我们也学会了思考,敢于大胆质疑,能够不再盲从大师和权威,是一本真正意义上能够启心迪教师智的读物,对于培养有思想有个性的教师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