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学史感悟1000字作文(中国简史学习心得1500字)

学史感悟1000字作文(中国简史学习心得1500字)

更新时间:2024-05-08 10:50:13
学史感悟1000字作文(中国简史学习心得1500字)

学史感悟1000字作文【一】

美,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几乎我们身边何时何地都有美的存在。美是什么?我们又对美学有何认识呢?我们有该怎样去理解美学呢?现在就来闲谈一下吧。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美学以美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体系化的学说,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其核心内容是美、趣味、感觉。

美学中美的一般表象有自然之美、身体之美、艺术之美。当落叶……这就是“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原因,也是自然之美的表现。身体之美,即各部分的比例以及肤色、动作、姿态符合人类的普遍尺度。它美的本质是健、力、美的统一,展现出人的活泼、勇敢、热情、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雕塑作品:《拉奥孔》等;绘画作品:《蒙娜丽莎》等;音乐作品:《田园》、《如歌的行板》等;小说:《红楼梦》、《西游记》、《家》、《春》、《秋》等;戏剧:《哈姆雷特》、《茶花女》、《屈原》、《日出》。这些是艺术美的所在。

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或者“丑”,而是去认识美的本质。柏拉图的本质论说明了美的本质是要经过思考,要用心灵才能体悟出的。一般人只是在现实中感受、谈论、把握着具体的美,而美学家却应该思考、体悟、把握具体美物后面永恒的美的本质。有了美的本质,人们知道自己以前认为的美,在严格意义上,不是美。在这一意义上:没有美学,人一眼皆知美是什么;有了美学,人皆知自己一眼所见之美不是美;懂了美学,就懂了美的后面有一个美的本质,那才是真正的美。

美学直觉说、内模仿和移情说是审美沟通的四种经典学说其中三种。这三种美学所侧重的研究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至于“什么样的事物才算美”也就是美的本质问题在他们看来还在其次。什么是美感经验呢?美感经验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例如在研究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引起我们的美感时,重要的不是研究花、鸟的生活和本身的特点,而是研究花、鸟引起人的心理活动(惊心、溅泪的特点。花、鸟所以成为审美对象,是由于美感经验中心理活动的结果。因此,这派认为美学最重要的任务就在于分析种种美感的经验。诗歌中形象的朔造: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更阑静,夜色衰,月明如水浸楼台,透出了凄风一派。

美学还存在有经典的审美形态。《米洛斯的维纳斯》融合了希腊古典雕刻中的美与崇高两种审美形态之一。她就像一座纪念碑,给人以崇高的感觉,庄重典雅;但同时又令人感到亲切,貌美婀娜。丰满的胸脯,浑圆的双肩,柔韧的腰肢,都呈现出一种成熟的女性美。她既有女性的丰腴,妩媚和温柔,又有人类母亲的纯洁,庄严和慈爱,体现了充实的内在生命力和人的.精神智慧。躯体呈螺旋状上升的趋向,略微倾斜,各部分的起伏变化富有音乐的节奏感;下肢用衣裙遮住,舒卷自然的衣褶显示出人体的动态,给雕像增添了丰富的变化和含蓄的美感。

喜、喜感、喜剧,在美学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人有一个理想的喜的形象,这个形象、符号、艺术创作,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就是寺庙里的弥勒佛,也有叫弥勒菩萨、大肚佛、或叫布袋和尚。大肚佛的形象所赋于喜的内涵极其丰富:气度、大量、容忍、善良、智慧、担得起放得下、知足常乐、笑口常开,不但自己心生欢喜,还可使众生皆大欢喜等等,既是男的形象,又似女的形象;不但使人知道什么是喜的典型形象,而且还可以通过这形象令人感悟到喜的因果关系等等。这形象是感情美、心灵美、崇高的美、文化的美、艺术的美等等美的集合体。用这种形象来对喜进行概括,真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千百年来,使无数人对喜有了开悟!

丑也是另一种美学中审美形态。美国Planters Peanut Company的腰果广告,此广告片运用一个“丑”女性为主角,横浓眉、不和妆容的红唇、宽大的水桶腰。然而让人惊讶和震撼的是,广告片中每位男士均为其驻留和关注,女主角的回头率可谓百分之百。最后,广告片用一简单情节,就是此产品在女主角生活中整理妆容的运用,将产品本身的香味留在身上,起到一种奇异熏香的作用,极大程度的诱惑他人。于此广告创意雷同又稍微有差异的有Dove起初进入中国市场投资拍的电视剧《丑女无敌》,片中女主角实为一美丽女性装扮而成,但剧中穿插很多Dove的各类产品的展示和平面广告。最终,剧中的女主角以变美而终结,广告诉求为女性使用其产品而变美,心理上暗示人们购买其产品,只为变得更美丽。

美学中不仅仅可以说喜和丑是一种美的欣赏,泛悲剧也是美的体现。譬如:鲁迅的小说作品,《孔已己》中的孔已己,就是一个可气可笑可怜的小人物,他可有可无,受尽嘲弄,最后孤独地离去。悲凉之感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它可以引发人们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提高审美能力,以及看过鲁迅的《药》时,有人说,他觉得鲁四老爷有点冤枉,鲁四老爷既没有克扣祥林嫂的工钱,也没有打骂祥林嫂,祥林嫂的婆婆把她抓回去作为商品换回儿媳时,他甚至觉得“可恶”。我反而觉得柳妈这个帮凶才是罪魁祸首,是她所代表的封建迷信害了祥林嫂。

我们闲谈美学差不多了,我想大家从中也了解到美学。美学是人类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创造美实践的产物,是对人类、个体的历时性、共时性审美、创造美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对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对于文学艺术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开展美育,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改造社会,美化生活,完善人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之,美学除了它作为一门学科,应揭示和阐明审美现象,帮助人们了解美、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美学学科本身,并从而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外,针对当今社会,它尤其还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审美化,亦即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美学是一门超世俗功利的学问,它反映了人的终极关怀和追求。但它又与哲学不同,它把这种终极关怀和追求溶入诗意之中,用生动感人的形象去打动人的情感,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当今技术文明和商业文明,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使人精神日益切近形而下而疏离形而上,这无论于社会还是于人本身都是令人担忧的。美学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使人超脱世俗的平庸和鄙陋,从而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学史感悟1000字作文【二】

如果说春天就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所说的那样,是新生的婴儿,那么我想夏天该是朝气蓬勃的青少年,秋天便是稳重的中年人,而冬天就是慈祥的老人。

我认为,在四季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秋天。秋天没有冬天千里冰封的奇妙景象,也没有春天的柳浪闻莺,夏的清风鸣蝉。但秋天有她的秋高气爽,丹桂飘香。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站在田地边,放眼望去,一幅生动的“秋日丰收图”将会映入你的眼帘:田地里,高粱涨红了脸,稻谷压弯了腰;田地边,果树直的果子都已成熟只等农民伯伯去采摘;树下,农民伯伯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拿着毛巾擦干自己辛勤的汗水,笑容可掬望着丰收的田野,尽情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秋天的景象很优美。从文人墨客形容秋天的词语“秋风送爽”“硕果盈枝”中便能体会到,但这还不够,在现实生活中去体味才更富有诗情画意,你若要寻找秋天,我建议你最好去树林走走,时间就选择在一个晴朗的下午吧。因为这段时间最能让你感受到秋的气息。此时独自一人漫步在幽静的林间小道,秋风拂过,秋阳普照,林涛声声;闻着迷人的菊花香,看着树上金黄的叶子随风飘落,不禁会让你想起黄巢的《不第后赋菊》的诗句:等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秋天不仅景色美,它还蕴藏着丰富的哲理。中年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段时间,人们可以尽情地放飞梦想和希望,我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去迎接属于自己的光辉岁月。如果人在这个时候不去努力奋斗,不去为自己的希望而播种,那么这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很难有好的收成。

我现在下处在人生的夏初,人生的秋天离我还比较遥远。但我能因此而松懈大意,等人生的秋天到了再去奋斗吗?不,不能。我现在也要不停地奋斗,为自己的人生的秋天打好基础,奏响人生的四部曲:欢度春天——开拓夏天——奋进秋天——安度冬天。

学史感悟1000字作文【三】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端午节、春节等,而我最喜欢的就是一家团圆的节日——中秋节。

还没到中秋节,我和妈妈便来到超市选购月饼,只见琳琅满目的月饼摆满了橱柜,使人们看得眼花缭乱,无从选择。

到了中秋节的夜晚,我早早地来到阳台上,等待着满月的出现,等待着皓月高挂,等待着皎洁月色笼罩万物的那一刻!我拿着美味的月饼,轻轻地咬着,心里想着:这么美味的月饼,它是怎样来的呢?

据说古代人们在中秋拜月神的时候,把月饼当作供品,不过那时的月饼叫小饼、宫饼、团圆饼,就是不叫月饼。

到了汉朝,皇帝派了一个叫张骞的使节出使西域,他带回了芝麻和胡桃,于是就有了用胡桃仁作馅的圆形饼,叫做“胡饼”。有一年中秋的夜晚,唐太宗和杨贵妃在皎洁的月光下一起赏月吃胡饼。吃着吃着,唐太宗突然:“这胡饼的.名字怎么这么难听呀?”在一旁的杨贵妃为了讨皇上欢心,望了望天上的明月,随口答道: “那就把它叫做月饼吧。”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看看天上的月亮,我不禁为嫦娥悲伤:她一个人在月亮上,不会孤单吗?她只是因为想要保住不之药而已,但为什么要和自己的爱人永远分离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史感悟1000字作文【四】

旧石器时代,人类尚处于蒙昧野蛮的阶段。同民族文化起源有直接关系的,是大约始于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文化。迄今为止,国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有几千处。地下发掘证明,我国新石器文化的晚期(约相当于公元前四千年至公元前二千年间),已经发生显著的阶级分化,上层人物拥有远远超过常人的财产,以及标志身份、权威的器具(如墓葬中精致的玉斧)。这表明原始氏族社会正在瓦解,国家机器开始形成。关于中国的古史,古人一般认为始于三皇或五帝,以后是夏、商、周三代。现在看来,三皇、五帝都是无法证明的传说。夏王朝的存在,虽为许多学者所相信,并有不少人认为传说中禹的儿子启以子继父,改变领袖由公众推举的惯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但这些至今未有确切的文献可供证明。我们只能说,传说中夏王朝的开国,大致相当于新石器文化的晚期。中国长期存在的大一统思想,使得前人习惯于把中国的远古社会就看成是一个完整的实体,并为之虚构出某种政治、文化的中心(三皇、五帝之说,便由此产生)。其实,这并不符合历史的事实。目前已发现的我国新石器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分散在极其广大的地域内,相互之间并无从属关系;相隔较远、不同类型的文化,往往有显著的区别,说明彼此之间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以中原的仰韶文化与长江三角洲的河姆渡文化相比,前者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米,后者是水稻;前者的居室是半地下或地面上的木结构建筑,后者是架设在木桩上、地板高出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前者出土的陶器,多为彩陶,后者多为黑陶。所以,仅仅将黄河流域视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显然过于狭窄;应该说,中国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即使在中国统一以后,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也始终存在。

但是,在中国早期多元文化相互融汇的过程中,黄河流域的\'文化显然占了主导地位。

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个族群、邦国之间,为了夺取土地、人口、财富,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发生战争,导致相互兼并和国家机器的成熟。这个过程,在北方比南方来得剧烈。在中国古代的南方,气候湿热,多山林湖泽,天然物产相当丰富,维持生存也比较容易。因此,发展集中的农业生产,从事大规模的战争,既没有很迫切的必要性,也没有充分的自然条件。于是分散的自然群落,便得以在长时期中维持下去。在天然物产缺乏、却便于发展集中的农业生产的黄土高原和黄淮平原上,更需要把分散的人群凝聚为强大的群体,以展开生存竞争。我们可以注意到:无论传说中的还是信史记载的上古时代的大规模战争,如炎帝与黄帝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商汤伐夏桀,周武伐商纣等等,多发生于北方。夏姑且不论,商、周作为中国最早的有信史可征的王朝,都是兴起于黄河流域。与此同时,也就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用于维护统治秩序的思想学说、礼仪制度、文化机构。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商、周的文化(尤其是周文化),相比于其他地域的文化要早熟得多;由于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它们所发生的影响也更大。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导论》

6.下面是有关新石器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一般认为中国的古史始于三皇或五帝,然后是夏、商、周三代。现在看来,三皇、五帝都是无法证明的传说。

B.考古发现证明,新石器文化时期,已经发生了显著的阶级分化,产生了不同的阶级,上层人物不仅拥有财产,还有象征身份和权威的器具。

C.阶级分化的产生表明原始氏族社会正在瓦解,国家机器开始形成。

D.目前国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有几千处,他们分散在极其广大的地域内,相互之间并无从属关系。

6.B(更准确的表述应为新石器文化晚期,上层人物不仅拥有财产原文的表述为上层人物不仅拥有远远超过常人的财产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化石或活动遗迹的发现说明在中国的土地上,很早就有人类生存。

B.夏王朝的存在,至今未有确切的文献可供证明。禹的儿子启以子继父,改变领袖由公众推举的惯例也只是传说。

C.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后,各个族群、邦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兼并,使得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

D.中原的仰韶文化与长江三角洲的河姆渡属于不同类型的文化,有显著的区别,彼此之间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7.C(不断发生的战争兼并,使得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缺乏依据)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三皇、五帝之说产生的原因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大一统思想,认为远古社会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一个明确的中心。

B.考古发现,中国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但是对民族的文化产生影响的却是黄河流域的文化。

C.旧石器时代,人类尚处于蒙昧野蛮的阶段,因此和民族文化起源完全没有关系。

D.仰韶文化与河姆渡文化相比,前者的居室是半地下或地面上的木结构建筑,后者是架设在木桩上、地板高出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前者不如后者先进。

8.A(B项中对民族的文化产生影响的却是黄河流域的文化不准确,C项和民族文化起源没有关系的判断缺乏依据,也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新石器文化和民族文化起源没有直接关系。D项前者不如后者先进的判断缺乏依据。

学史感悟1000字作文【五】

那个困倦的下午,于席书购得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一下午的劳顿也就有了点小的收获和小的欣喜。

开篇介绍的是古希腊美学的源头,一看名字都很熟悉。首先介绍的是一个大数学家毕达格拉斯,起初读到小标题的时候还有些疑惑,觉得美学与老毕应该无什么瓜葛。读完以后赶紧把自己刚才的想法埋藏在了谁也找不到的地方。用数字解释一切的想法是好的,至少是美的开始。但是他们把数的作用夸大了,过犹不及。我们可以说我们吃到了鸡蛋非常爽口,也可以夸奖那只生蛋的鸡是多么的本事,但是我们总不能说那只鸡样样都行吧。其次,老毕的贡献还有一个,那就是认为事物是处于对立和谐的状态之中。我们国家在几千后,提出的和谐社会估计也就是这个道理。一切终究要是要和谐的,但是在和谐的前期没有斗争是不行的。所以,几千年后盖棺定论,毕学派的结果只有一个,客观唯心主义。

之后介绍的是赫拉克里特。(这外国字打起来就是麻烦,浪费空间,还伤键盘。)他找到了一些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地水风火,虽然现在看起来比较狭隘,但如果我们生活在那时候估计想狭隘都狭隘不出来呢。想想老赫那时候,能看到的学术专著能有几本,连车都没有,还有谁会在意闭门造车呢?其次,老赫对于事物的对立,更多的侧重于对立的斗争,斗争就意味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显然,与毕学派相比,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下面登场的是德谟克里特,他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他的原子论和认识论为美学打下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他强调了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感性认识是需要的,但是理性认识是达到正确认识的必要过程。对于美学是个很大的发展。

今天的最后一位是苏格拉底,他用他的嘴巴征服着世界,与其他几位不同,他毕生没有任何作品,所有的东西完全都存在于他的头脑之中。不同与其他几位,老苏把美学提高到了社会科学的范畴去研究。不管是文学还是艺术,对于社会都应该是有用的。如果无任何社会意义的话,那从何去谈论美呢?这对于美学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总结的话:就像朱先生写的一样,几位大哲人的研究明确了美学的主要问题,那就是:文艺的社会基础和文艺的社会功用。

思考:就好象曹雪芹先生西去之后留下《红楼梦》给我们思考,让后来的学者研究一样,上面的问题无疑也是留给后来人的难题。思考毕竟是好的,只要不像某某作家那般牵强附会就好。

故每日提醒自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