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中国惨痛历史事件作文(中国过去的屈辱历史作文)

中国惨痛历史事件作文(中国过去的屈辱历史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23 11:22:53
中国惨痛历史事件作文(中国过去的屈辱历史作文)

中国惨痛历史事件作文【一】

所谓“大历史”的观点就是以归纳综合的方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压缩,形成一个新的前后贯通的纲领,从而研究历史的整体发展。简而言之,就是以宏观尺度为标准,衡量历史的发展。《中国大历史》,在宏观视角描述了传统社会不容于产生现代经济体制这一问题,其中一系列的过程,值得深思。

三皇五帝,向为传说。禹夏之迹,尚有存疑,有商一代,甲骨为文。周室分封,立于宗法。春秋思盛,战国兼并。秦汉大统,始定为一。历史影响之深远,在于它痕迹的纵深。以宏观的千年尺度之上看,地缘因素赋予华夏文化的影响是历史性的,在华夏文明发展史上,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华夏文明之发育,大体于黄河、长江等流域,故亦称“大河文明”。

文化无疑是会受到地域影响的,以黄河流域为例,这一流域可算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是人类的宜居地带,可是历史上关于黄河泛滥,改道,决堤的记载多如牛毛,无论是出于对保护人身安全还是财产的需要,这个环境上的压力迫使一个强有力的集权政府出现。再者,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得农业成为最适宜的选择,传统的农业社会得以发展。而所有的统治都是建立在这个社会的基础之上。

中国惨痛历史事件作文【二】

开运河虽然有好处,但是他却犯了过错,反倒自己吃了苦果。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地方都有唐人街。外国人叫中国人是“唐人”。“唐人”这个响亮的称呼,是从哪儿来的?大唐帝国,威名远播四方,英明的'唐太宗,谁不敬仰?繁华的长安城,吸引了多少外国学子和客商,谁不衷心向往?我们都听说过女皇武则天的事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读过韩愈、柳宗元的文章,李白、杜甫的诗;唐僧取经到印度,文成公主到西藏,一件件,一篇篇,那一个故事不深深扣动了我们的心房?可惜啊,可惜!好好一个大唐帝国,竟然断送在几个昏君手里。他们自己昏了脑袋不要紧,却苦了可怜的老百姓,弄得天下乱纷纷,送了大唐帝国的性命。

我读了这一章之后,我觉得很可惜,大唐那时候很富饶,有诗人,也有官员,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年代,可是,由于那几个昏君,就毁了大唐的一切,我觉得这很可惜,如果大唐管理适当的话,我们说不定已经赶上了发达国家,成为威震四方的国家。

中国惨痛历史事件作文【三】

很喜欢读黄仁宇先生的书,他是一位历史学家,但他写的书与一般的历史书不一样,视角不同,语言非常风趣,让你读过后,有过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历史可以这么写。

《中国大历史》共有二十一章,从有中华民族开始写起,当然由于史料记载的不完善,秦代之前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秦代之后的写的较为详细,黄先生对唐、宋、元、明、清每一个朝代都画了一副疆域图,元代的版图最大,但元代的历史最短,只有90年。元代的历史之短,一是蒙古人人数过少,文化程度又低,二是他们没有很好的融入到汉族人民中,他们较崇尚武力,当他们打下如此广阔的江山,但却没有能力很好的统治。说明管理一个国家非常不易。

汉代被作者称为“第一帝国”,这个朝代被中国作家极度的恭维,因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平民所创造的功业。汉武帝继承了汉高祖以来,数十年休养生息所累积的国家资源,对内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运作的理论与方法,对外则连年发兵征讨匈奴,开拓四裔,使大汉声威远播,国势达于顶峰。

时事造英雄,汉武帝能使中国的名声远扬,一是因为他的上辈们留下了丰厚的财富,二是因为他15岁登极,享国54年,执政时间较长,他的想法可以很好的执行。但他在公元前87年去世时,他的匈奴战争使国库大为亏损,这也是西汉衰退之一大主因。

中国惨痛历史事件作文【四】

曹魏代汉,吴蜀分立。晋成一统,五胡乱华。魏晋南北,动乱不安。隋唐鼎盛,威赫四方。安史一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赵宋辽金。公元589年,隋朝完成统一,结束了将近长达四百年的动乱。好景不长,在这种局面下,也发生了权力集团的内部斗争。不管权利的转移结果如果。建立在以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为基础的农村社会,以更加明确分工的三省六部制为框架是大体不变的。而且,在此时期还创立了科举制,在这样的制度下引进新生的社会力量,加之高度自信包容的文化意识形态,社会之繁荣昌盛,自不必言。但在大历史之下无不证明,在农村社会的制度组织难以为继的情况下,社会必然会导致内部的动荡,引发人事因素的不稳。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就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最终,公元907年,朱温篡唐。

防范于人事,维持以体制。历代无不如此来维护统治。有鉴于此,藩镇割据成了宋代的大忌。宋代的突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科举制的规模和经济的繁盛。若以此而言,则是前所未有。可为何如此国力不振?此中有诸多因素,若是就以技术方面而言,可见在补给,调动兵员,后勤方面远远不如半汉化民族的实力。王安石新法改革正是解决这技术难题的方法,然而最后还是失败。若是儒家思想的发展,也可暂时弥补缺陷。可天不逢时,来自欧亚大陆大草原史无前例的大征服入主了华夏大地。

中国惨痛历史事件作文【五】

这本《中国大历史》,也是跳出了传统地解读历史的角度,不从仁义道德出发,而是以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把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梳理了一遍,寻找中国历史整体的发展脉络。

我认为整本书都在核心叙述一个观点:在中国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作用下,中国政治统一的程度远超过国内的经济组织,继续发展的结果,只有使两者都受挫折。

中国几千年,黄河的无数次改道都使得依靠黄河耕种的中华农耕民族吃了无数苦头,还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每隔几年就必有旱灾和涝灾的大量人间悲剧。这使得这个农耕民族在几千年前就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治组织把力量统一集中起来去修水利设施对付黄河,需要粮食贮藏应对灾年。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公元前的秦国就统一了,取消了封建制,走向了郡县制。比西方国家早了几千年。这种政治上带来的过早成熟,和经济上力量无法得到有效的累积,这两者的矛盾,成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主要旋律。

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

历朝历代,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这样的“马尔萨斯陷阱”就会重复出现。国家体制的最大功用是将千万的农村纠结在一起。意识形态较科技优先,读后感.文化上的影响比经济重要,各级官僚的消极性比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还要被重视。甚至边境上的武装冲突也不足改变这作风。这使得中国处于一种长期的“停滞”。

例如黄仁宇在讲唐朝李世民和武则天的英明神武时,说到了科举考试、推崇儒家对于体制的更新适应这个新的环境,建立了盛世,读后感m维系发展这个超大帝国的重要作用。但是分析安禄山之后唐朝的衰亡时,他说唐代之覆亡不由于道德败坏,也不是纪律的全部废弛,而是立国之初的组织结构未能因时变化,官僚以形式为主的管制无法作适当的调整,以致朝代末年彻底的地方分权只引起军阀割据。而解放后的“土改”成功的改造了中国的底层结构,它的用处在于使中国能在数目字上管理。当然这里我只是提一下。

这本书读完之后的收获是对整个漫长的中国历史有了再次的熟悉与了解,并从美国历史学家的角度看中国。豪强兼并,从众多的农村如何收税,是中国过去几千年这个农业帝国遇到的核心问题。

中国惨痛历史事件作文【六】

本书读起来有些艰难,翻翻停停好多回,一遍读下来,除了对中国大历史进行史实梳理和印象加深外,对于作者的一些新角度、新观点或评价虽然称奇,但体会不足、尚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这或许主要源于我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知识积累不足或视野局限的因素。仔细想来,史实虽已既定、不可逆转,但随着研读之人知识拓展、视野拓宽、阅历丰富、境遇变化,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读史的基础在于自身的知识、修养和眼界。同一段历史不同人读或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研读,注定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收获。

历史虽已过去不能重演,但通过对史实史料的认知和对后人评说的解读,仍可启发后人、大有裨益。细细品味、辨识,理解和思考历史,尝试把眼界放得更宽敞,把胸怀放得更宽大,放下身段,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积极当下,勇敢尝试大胆创新,历史必将为今所用、造福当代、影响后世。

中国惨痛历史事件作文【七】

最近看完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从小就喜欢历史。我印象中自己真正看完的第一本书就是《上下五千年》。那套书一共厚厚的三册,是写给小学生看到的,多是一个个的小故事。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历史。上学时开学发的新书,历史本从都是第一时间拿回家先翻完了的。但是,断然不敢说自己懂中国的历史,事实上我真正开始对中国历史开始有点自己的理解,那都是上大学之后的事了。即便是现在,对于中国的历史,我也只是翻过一两本书,看过些别人讲述的历史故事,而把历史当做一门学问,好好研究一下,就当这本《中国大历史》是个开头吧。

这本书很早就听过,这次翻看,没我想象的晦涩,但是有些内容确实值得多次研读。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是什么力量或者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的中国?

中国惨痛历史事件作文【八】

读史过程中,突然想起“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警语来。比如书中读到“兵马俑的幕后”“佛教的普及影响”“初唐的繁荣壮盛”“西湖与南宋”等篇章时,因为曾经游历身临其境,亲见过、触摸过、聆听过、体味过,感觉就较其他更真实而亲切,旧景、人物、故事都可以对上号,再回味历史品读作者点评时,条理更清晰,印象更深刻,或是丰富或是印证或是异议,更易得到共鸣或形成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