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爱国情怀与个人实际的作文(爱国情怀和行动作文)

爱国情怀与个人实际的作文(爱国情怀和行动作文)

更新时间:2023-12-21 01:45:02
爱国情怀与个人实际的作文(爱国情怀和行动作文)

爱国情怀与个人实际的作文【一】

这个周末我看了《八佰》这部影片,让所有人都铭记了四行仓库的历史。

四行仓库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整部电影就讲了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一场由谢晋元带领的432名战士在四行仓库与日本人对抗的故事,但他们却向外宣称八百壮士,这就是为什么叫《八佰》的原因了。

影片开头,大部队进了四行仓库住了一道道防御工事,埋了许多地雷。小湖北是被收留的,在这里他结交了一个伙伴小七月。第二天早上日本大军攻来了,许多人冲进仓库,但他们中计了,全部身亡。门外还有很多的日本人,他们停下进攻商量对策,仓库内战士们把日本人的武器装备全部收集起来开始训练,突然无数个介子毒气弹砸进仓库,大家手忙脚乱带上防毒面具,没有的就尿湿毛巾捂住口鼻,整个仓库叫声一片空气中弥漫着橙色毒气。团长大喊:“打开排风扇!快!”毒气从仓库南面散了出去,而南面就是租界是英国人的地盘,租借的人纷纷向中心跑去,河边空无一人。过了半天,好多日本人从水道溜进仓库,嘴里衔着刀,就这样一场在仓库内的战争开始。一个小时后,我方损失好多士兵,但获取大量刀器,这么一场一场的战斗打了四天,最后所有士兵在英国的帮助下快速过桥,影片结束。

整部影片里有许多令人震撼又感动的片段。我对陈树生烈士身捆手榴弹跳楼,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片段最有感触。当日本人用钢板顶在头顶时,大家朝下扔手榴弹,可总会被弹开,于是一名叫陈树生的烈士把十几个手榴弹用线串起,捆在自己身上,走到墙边缺口,英勇地拉下了所有引线,跳了下去,嘴里还喊着:“娘,是孩儿不孝了!”说完,纵身一跃,用身体砸开了日本鬼子的盾阵,手榴弹爆炸了,顿时破坏了鬼子的阵型。陈树生舍身敌令我感慨万千,他只有21岁却能做出这么英勇的决定,我想一定是因为他心中想着国家,不顾个人安危。而且他肯定想着如果我不跟着跳下去就没办法阻止日本人,就会让他们把墙打穿,我们也就失败了。这正如“苟利国家生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所说的一样,我们都要有陈树生的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遇到困难不退缩,勇往直前。

《八佰》是一部令人震撼,又令人感触的影片,我真心推荐大家去看看,牢记历史不忘历史!

爱国情怀与个人实际的作文【二】

战火绵延,硝烟弥漫,人仰马翻,染中华大地······

“东北沦陷了,华北沦陷了,但是现在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老鸹在尸横遍野的土地上凄惨地叫着,阵阵喘息声在四行仓库蔓延·······从而四行仓库成了最后的希望······

对面是天堂,而我们这儿是地狱,对面租界歌楼的商女在唱戏,对面租界的富家太太在打麻将,对面租界的叫卖声彻夜未宁·······“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狱唱后庭花。”所有人都迷住了,“快,快,加固南墙防御·······”对面的光照亮这里的夜,相顾无言,却胜似万语千言,他们不得不被拉回现实,“我在老家读过私塾,没出过县城,就想看一眼上海长什么样。”“我就是害怕,我怕我掉了,了什么什么都没有了。”很多人害怕着,但山河破碎,男儿许国,日本人宣言称三小时内完胜仓库,可他们奋不顾身绑着炸药,用自身的重量砸进日方钢板阵来阻止形成,看到这儿我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想到现在我们的小康社会都是他们先前在负重前行,他们肩上不止有家庭还有身后几十万百姓同胞们。

“明天,我们将接受更猛烈的攻击”他们决定在第二日一早升上国旗,背水一战!“宁愿,不退让,宁愿,不投降。”他们用自己的肉之躯换来国旗不倒,只要人在,国旗就不能倒!中华人民就不屈服!“国人皆此,倭寇何敢?”

记得,有一个片段,租界为仓库送来物资,当时女记者问:“再这样抵抗下去的意义是什么?”“意义?这里是我们的家!”

“委员长之所以让你们留守至今,本来就是给西方诸国看的 !”洋人们知道这次战斗中国人根本不可能赢,但他们依旧被国人这种宁不屈的精神所打动。

他的名字叫“端午”,家人一定有个让他安康的祈愿,家乡的晚稻还没收,他却永远留在四行仓库。家书会泛黄,相片会暗淡,唯有那些曾用生命守护过去,会誓守在时光中,始终荣耀········英雄不,祖国无殇,故土燃烧,战士誓卫家园。手足同心,共享和平之梦!

勿忘国耻,为国所用!

爱国情怀与个人实际的作文【三】

古有将责任与情怀完全融为一体的爱国诗人辛弃疾、屈原,今有竭尽余晖、心唯大我的中科院院士卢永根。智慧的人善于依存信念,因为他们知道,一个心无信念的人,其本质不过是一个无感情的怪物,无灵魂的行尸走肉。故然,人类孜孜不倦地追寻着大智慧,追寻着生命的本源,追寻着自己该肩负的责任,而沿途的一道道或绚丽或暗淡的风景,便是我们的情怀,我们的`诗意。

一个只有情怀而不愿肩负起自己生命之责的人,社会会抛弃他。像是辛弃疾诗中所言:“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诗中的“季鹰”这一类人,只顾着自己家乡鲈鱼的美味或是自己古稀之年的享乐陶冶之所,对国家与百姓赋予的责任不屑一顾,权当是自己年轻时混来的口粮。这样的人在历史人迹中留下的终究只是刹时的关注与千古的厌弃。不顾自己的责任而只顾情怀的人,不过是自私又贪婪的求乞者,永无法到生命的厚实与沉重罢了。

任何人都不能做到无休止地工作。责任是主菜,情怀是辅料,一盘无任何辅料的菜,就算看起来再如何鲜美量多,终究是嚼来无味,空乏琐然。就像是前几年的一则新闻,某个初三的学生在连续刷完十三套数学试卷后晕倒,昏迷休克而。学生的责任固然是学习,但若是想一头扎进学海永不休息,最终能收获的也只不过是尸体的冰冷。真正明白责任一词所意为何的是智者,他们大多懂得区分开智慧与责任,懂得自己与社会的联系,懂得劳逸结合,而非愚蠢地用自己鲜活的健康的生命去换取少得可怜的小知小道。

学会负责,学会承担,也要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学会生命之中的真谛。

爱国情怀与个人实际的作文【四】

四行仓库。

经历了两昼夜的战事,一场特殊的升旗仪式开始了。

仓库之外,就是数十倍于我的日寇。一旦升起旗帜,日寇将不惜一切代价对四行仓库发起冲击。

旗,还升不升了?

升!一定得升!

几分钟后,日寇的飞机像闻见了腥味的饿狗般向那面旗发起冲击,战士们一个个倒下……

但,旗不能倒!旗架垮塌了,战士们就用自己的肉之躯护住旗帜;飞机袭来了,一个又一个战士举起钢枪,瞄准、射击……

旗,不能倒。

四行仓库与英租界之间只有一河之隔。一岸,租界极尽喧嚣繁华;另一岸,却是肉横飞、硝烟弥漫。西方的记者、观察家为战士们的惨烈英勇而叹息;租界里的国人从麻木不仁到群情激愤,不断有学生、记者游过河来参与这场战斗……

他们用自己的鲜与牺牲,告诉了河那岸的繁华人世:

不要对战争无动于衷。

当鸦片战争的硝烟弥漫于清帝国的海岸线上时,道光帝却满心都是朝廷内外的点滴得失。老皇帝选择了无动于衷。

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风波终于波及到慈禧女士的八抬大轿时,一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只能救得她自己一条命。慈禧女士选择了无动于衷。

当日本人以一名士兵走丢为由,对东北三省展开侵略时,数十万东北军人却不开一枪、撤往关内。蒋介石选择了无动于衷。

可是,当日寇染的刺刀刺向我们的胸膛,当亡国灭种的危机真正来临时,当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与这场战争休戚相关时,又有谁还能选择无动于衷?

《八佰》中,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意象。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那匹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清矍白马。

“白马非马”,这句话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它高傲,美丽,也温顺通灵。它在战场的各个角落中穿梭,却仍不显狼狈。它是黯淡战场中的亮色,也是战士们战斗精神的象征。

在幻想中,去的小战士化身赵云,身骑白马,在长坂坡前斜眼冷对百万雄军。

白马非马。

电影结尾,团长谢晋元为留存革命火种,下令全体战士从桥上撤至英租界。他说,“仅仅只靠我们四百多人扛是扛不住的,需要外面四万万人来扛。”

是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兴盛与衰亡,始终是由这个民族的绝大多数所决定的。保卫四行仓库的英雄们撤退了,但是他们为中国留下的宁不屈、英勇顽强的精神火种却迅速地在大江南北上蔓延开来……

正如那句广为流传的箴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向在抗日战争中浴奋战的先烈们致敬!

爱国情怀与个人实际的作文【五】

最近上映的电影《八佰》票房已经突破20亿,点燃了刚刚重启的国内电影市场,同样也收获了许多好评。电影的上映也引发了网络上关于那段惨痛历史的热议,故事原型发生地上海四行仓库遗址纪念馆也随着电影的上映引来了大批市民前来参观。

《八佰》是什么?

电影从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开始,讲述在谢晋元团长的指挥下,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八百壮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以少敌多顽强抵抗日军进攻达四天四夜的英勇事迹,呈现出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和八百壮士的英勇形象。《八佰》是这群勇士共同的名字;是一条河间隔出天堂与地狱的战争史奇观;更是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的英雄缩影。

电影里中国军人坚守仓库英勇抵抗与一河之隔的租界里的歌舞升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听起来不可思议但事实的确如此。1937年的大部分国人并没有觉醒,他们不认为这个国家的战争跟他们有任何关系。很多人认为保家卫国流牺牲那是军人的事情,就算日本人已经轰炸了上海,摧毁了这个城市,也依旧炸不醒租界里的人们。在他们看来,日本人是不敢进入英国租界的,生意继续做,大戏继续听,日子一切如常。就连支援淞沪会战的地方保安团的民兵,都琢磨着赶紧溜号回家,好把家里的那几亩麦子给收了。

四行仓库保卫战让租界的国人看到了什么是战争,什么是舍生取义,仓库对岸的芸芸众生也最终完成了从麻木到奋起抗争的转变。

在收获好评的同时,电影《八佰》的热映也引来了网络上的不同看法,认为影片夸大了真实的战况,美化了国民革命军队,掩盖了主力军队溃败撤退的事实。这些批评大多是基于对抗战初期国民革命军抵抗不利的不满情绪。不过,也许对于这部电影大可不必如此苛刻,以电影的形式还原历史,本身就需要不少的艺术加工。更何况在《八佰》之前,许多人并不了解淞沪会战这段惨烈的历史,这部电影起码让人们知道了四行仓库,也知道了上海晋元中学是为了纪念哪位民族英雄。这难道不是《八佰》最大的意义么?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