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古镇兰亭作文(游兰亭的四年级作文)

古镇兰亭作文(游兰亭的四年级作文)

更新时间:2024-04-27 23:33:00
古镇兰亭作文(游兰亭的四年级作文)

古镇兰亭作文【一】

上周日,我和爸爸陪同长春来的阿姨们,一起游玩绍兴的兰亭。

兰亭景区外尽是高山,但进了景区之后,景色就不一样了:小径旁满是秀竹,遮住了高山,也遮住了太阳。没走几步就到了鹅池,旁边有一个池子。中间是一块碑,上书“鹅池”两个大字,这字可是王羲之和王献之两个大书法家一起写的,十分漂亮。我最感兴趣的是池塘中的白鹅,胖胖的,时不时地扑几下翅膀,别提多可爱了。

再过去就是康熙书的.兰亭碑了,旁边有几盆小兰花,这难道就是“兰亭”的由来吗?这块碑曾经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侵略者断为两段,拼接后形成断字。

我们还来到了王右军祠,正堂上有一幅画,画的上边和左右两边都有精美的书法。后园是王羲之的作品,我们买了一把扇子,上面有兰亭序,很有收藏意义。

出王右军祠是曲水流觞,爸爸说那时王羲之与他的朋友把酒杯放在小溪里,让它顺水流,朋友拿起喝一口,便吟诗一首。我却想:这不正是击鼓传花的游戏吗?原来古人也用来饮酒作诗呀!

我们又玩了一会儿,接着离开了兰亭。

古镇兰亭作文【二】

仅仅以“抗日三部曲”而论,程肖组合也已形成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多年以来,银幕上的抗日电影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秉承了《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传统的革命浪漫主义作品,鬼子残忍愚蠢,我军大智大勇,战斗过程直如砍瓜切菜,轻快喜感时不时冲淡战争的残酷。另一类是以《南京!南京》为代表的“人性化反思”作品,国人的劣根性和不屈精神一并被审视,鬼子成了被战争裹胁的普通人,被谴责也被同情。

前一类是按照传统教科书来的,发展到极致就是“抗日神剧”。后一类是从“普世价值”出发的,可惜放诸世界范围内了无新意,而且总有些“耗子哭猫”的荒诞感。《兰亭》和它的姐妹篇不是这样,影片没有去触碰历史言说中的某些雷区,但也没有教科书式的循规蹈矩;没有来不来就扯一顶“人性化”的帽子戴上,但片中的日本人也决非符号化的魔鬼。

程晓玲和肖风的作品,有一种勉力摆脱定式叙事的热忱。《大劫难》中的日本垦荒团成员有农民式的质朴,变脸后更见惊心动魄。东北的“姑奶奶”像她抽的旱烟般浓烈呛人,虽刀架脖子上仍然抵抗挣。《岁岁清明》中的逸白少爷大半部片子里都是文弱书生样儿,最后二十分钟突然成了溅五步的“杭铁头”。

《兰亭》中的林耕本混帮派的江湖人,隐居世外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的禁忌婚姻,可是离乱人不如太平狗,重重债、步步进逼让他不反抗也无由。以抗日题材的公式化逻辑观之,这三部影片中都有疙疙瘩瘩的地方,都有不同流俗可也难辨真假的建构。

影片的最终指向也有些混沌,不及那些经典的反战名片一样捶打人心,但它们至少提供了一种新鲜视角:历史烟云中可能隐匿着另外的真相,我们以往熟极而流的“因为,所以”很可能大谬不然……“抗战三部曲”中还总带着些对民风民俗的入微描绘。肖风是与张艺谋同班的第五代导演,用自然山水和民俗细节感染人,是他们固有的本事。然而,随着电影的市场化和商业片的坐大,就连第五代导演也很少再爬剔老祖宗馈留的玩意儿了。肖风仍然保持了这个特长,《大劫难》中的东北热炕、旱烟袋、高粱地有助于观众进入特定情境。

《岁岁清明》中的满山茶树、清澈小溪乃至怀春的`山里丫头,同样为影片增色良多。到了《兰亭》中,江南水乡的童年往事被剪成了10分钟的戏,影像中还是渗透着导演对家乡小桥、流水、峰峦叠嶂的钟爱之情。“兰亭”因书法家王羲之而名声大噪,但在影片中只是个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精神胜地。林耕的日本妻子神往这个文华会萃之地久矣,可是连绵的战火把他们远远地赶开了,终其一生也未能如愿。这其中隐含了日本民族对中国的复杂心态:一部分人真诚地向往古国的文明,另一部分人则觊觎和践踏古国文明。

肖风导演有一个特点:用新人,而且尽量不重复。“抗战三部曲”的主角都是年轻人,把把都是新面孔。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因为是遭遇战,你所见的形象便是角色规定的人。演技再好的演员也不可能换张脸,不可能改变习惯的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因而越是知名演员,就越是有一种厚厚的“所知瘴”,阻挠演员本人和角色在观众心目中合二为一。这三部电影用的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用不了几分钟我就认可了他们的角色定位,怎么折腾都不会出戏。

在青山绿水中回溯逝去的年代,再用侵略者的利爪将其撕碎,三部影片中贯穿着同样的痛。抗日的动机,有天性中的桀骜,有不显眼的硬骨,也有无处为家的奋起。因为不雕饰,所以有力量。另外,片中决不张扬但绝对刺目的残肢断体,构成了这一系列中成建制的视觉符号。总的来说,这套影片丰富了抗日题材的片库,在浩大的主流叙事阵列边上,树起了一座另类而醒目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