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古代传统神话故事作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作文四年级)

古代传统神话故事作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作文四年级)

更新时间:2024-03-09 18:24:58
古代传统神话故事作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作文四年级)

古代传统神话故事作文【一】

有位工匠名叫匠石,他前往齐国,来到曲辕的地方,看见一株大树生长在土神庙旁。这株树的树阴可以遮盖几千头牛;树身有百尺粗,树干高过山头80尺后才有枝叶,可用来造船的旁枝就有十几枝。围观这株巨树的人多得像到市场赶集。

奇怪的是,匠石竟视而不见,不屑一顾。他不住脚地往前赶路。徒弟们大开眼界,却不明白师傅的态度,追上匠石问个究竟:“自从我们跟随师傅走南闯北学手艺,从来没有碰见这样好的木材,您为什么一点也不看重它?”

匠石回答:“不要夸这棵树了,它是脆而不坚的树木,造船沉,做棺材会很快腐烂,制成柱子会被虫蛀,打成器具会毁掉,造门会流出污浆……”匠石把它说得一无是处,认定它是不能做材料的树木,正因为没有用,所以才长得这么大,有这么长的寿命!

貌似强大的事物往往华而不实。看问题、观察事物不能被表面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否则,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古代传统神话故事作文【二】

熊渠子是楚国人,从小决心要练就过硬的射箭本领。

十五岁那年,熊渠子辞别父母外出,拜名师学射。

开始时,老师既不给他弓,又不给他箭,而是让他举石锁,熊渠子尽管不理解老师的用意,但是他想,既然老师让他这么做,那总是有道理的。

于是他十分认真地用两只手轮换着将五十斤重的大石锁一次又一次举起来。

起初手还发抖,一年后,便举重若轻,五十斤重的石锁在熊渠子手里已不算什么,老师便给他换成一百斤的石锁继续苦练臂力。

五年后,当熊渠子能举起三百斤重的大石锁时,老师交给他一把大硬弓,还是没给他箭,老师让他每天对着目标瞄准,拉开弦和放开弦时双手不能有丝毫的颤动。

熊渠子按照老师的教导又练了三年空弦,老师终于拿出箭来。

这时候的熊渠子除了有强大的臂力外,还练就了一副敏锐精细的眼力,他在老师的指导下,抬弓搭箭,对准目标,百发百中,不论是空中的飞禽还是地上的走兽,就连敏捷的野兔子,只要被熊渠子的弓箭瞄准,便都是箭飞靶落,飞禽走兽都不在话下。

更为精彩的是,熊渠子百步开外举箭穿杨的本领,使他成为远近闻名的神射手。

二十五岁那年,熊渠子告别师父回家乡,一路上晓行夜宿。

这一天走在路上,行至一片荒郊时已是夜问。

突然,他看见前面正有一只老虎伏在路边,熊渠子冷不防吓出一身汗,他立刻下意识地抽出箭来,拉开硬弓,奋力朝老虎射去,不偏不斜正好射中。

熊渠子赶紧爬下等待老虎作垂挣扎。

好一会过去了,老虎一点声响也没有,熊渠子想,老虎怎么就这么无声无息地了呢?

待他走近一看,哎呀,哪里是什么老虎,原来射中的竟是躺在路边的巨石,而且射出的箭有大半截已深深扎进石头中了。

熊渠子不禁心中奇怪:我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力气,竟将箭几乎全射进了巨石之中?

于是,他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使足力气,朝巨石再射出一箭,只听咣噹一声,箭未中石。

熊渠子不服气,连发几箭,尽管使出全身力量,眼前除了箭与巨石相击火星飞迸,却再也一箭未中,箭都不知弹飞到哪里去了。

所以说,只有在真正全神贯注、意念专一时,才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诚心”所产生的力量。

古代传统神话故事作文【三】

在春秋时的鲁国,有个地方叫蒙。住在蒙地的人,人们称他们为蒙人。有一个蒙人,祖上是个猎户,但他却游手好闲,从未去打过猎。

一天, 他在家中翻到一张狮皮和一件狐狸皮袄,不禁十分高兴。

他披上狮衣,感到自己像狮子一样威风,不由满心得意。

他在村中炫耀了一番,就向村外走去。

走了没有多少路,突然,迎面来了一只老虎,他吓了一跳,转身想逃。但是,老虎朝他看了一眼,逃得比他还快。

这个蒙人看到老虎逃走了。不由哈哈大笑。他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连老虎看了自己都感到害怕,回到家里以后,便骄傲起来,什么人都不在他的眼里。

第二天,他披着狐狸皮袄走出村外,迎面又来了一只老虎。他站住盯住老虎看,以为老虎会像昨天一样得逃走,可是老虎站着不动,也地盯住他看。

蒙人看到老虎见了他竟然没有逃走,非常恼怒,便大声斥责:

"大胆老虎,见了我还不逃走吗?"

可是,老虎根本不睬他,吼叫着,扑上来,撕破他的'狐狸皮袄,把他吃掉了。

蒙人所以被老虎吃掉,是因为他不懂得,老虎害怕的是狮子,而不是他。蒙人靠伪装去吓人,终究落得了一个可悲的下场。

古代传统神话故事作文【四】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的地在一片芦苇地的旁边。

那芦苇地里常常有野兽出没,他担心自己的庄稼被野兽毁坏了,就总是拿着弓箭到庄稼地和芦苇地交界的地方去来回巡视。

这一天,农夫又来到田边看护庄稼。

一天下来,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平平安安地到了黄昏时分。农夫见还安全,又感到确实有些累了,就坐在芦苇地边休息。

忽然,他发现苇丛中的芦花纷纷扬起,在空中飘来飘去。

他不禁感到十分疑惑:

“奇怪,我并没有靠在芦苇上摇晃它,这会儿也没有一丝风,芦花怎么会飞起来的呢?也许是苇丛中来了什么野兽在活动吧。”

这么想着,农夫提高了警惕,站起身来一个劲地向苇丛中张望,观察是什么东西隐蔽在那里。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看清原来是一只老虎,只见它蹦蹦跳跳的,时而摇摇脑袋,时而晃晃尾巴,看上去好像高兴得不得了。

老虎为什么这么撒欢呢?农夫想了想,认为它一定是捕捉到什么猎物了。

老虎得意得简直忘了形,完全忘了注意周围会有什么危险,屡次从苇丛中跳起,将自己的身体暴露在农夫的视线里。

农夫悄悄藏好,用弓箭瞄准了老虎现身的地方,趁它又一次跃起,脱离了苇丛的隐蔽的时候,就一箭射过去,老虎立刻发出一声凄厉的叫声,扑倒在苇丛里。

农夫过去一看,老虎前胸插着箭,身下还枕着一只獐子。

老虎捕到了獐子高兴万分,却没料到中箭而,真可谓是乐极生悲。

人生在世,应该谨慎从事,不要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以致于丧失了对危险的警惕,否则,就会埋上灾祸的隐患。

古代传统神话故事作文【五】

楚国有个人到大街上去卖长矛和盾牌。为了招徕顾客,他举起盾牌夸耀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无论什么武器都剌不穿它!"

他放下盾牌,又举起长矛吹嘘说:"我的长矛锋利无比,无论什么东西一剌就穿!"

这时,有个人问他说:"如果用你的长矛来剌你的盾牌,那结果是一个什么样呢?"

那个楚国人一句话也答上来。

寓意:脱离实际地夸大某种东西的长处,往往会闹出自相矛盾的笑话。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韩 非《韩非子·难势》

韩非子(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是荀子的学生,当时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55篇,其中引述了很多寓言故事,富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先秦寓言发展的高峰,反映出我国寓言在战国末期已发展到成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