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游记类作文必须有感悟启示(写游记类作文最好能写出什么)

游记类作文必须有感悟启示(写游记类作文最好能写出什么)

更新时间:2024-04-16 16:57:25
游记类作文必须有感悟启示(写游记类作文最好能写出什么)

游记类作文必须有感悟启示【一】

寒假的一个早晨,太阳刚刚露出了小半个脸,我就和爸爸拿着钓鱼竿,坐着车来到了——玉环文旦基地去钓鱼。到了那里,我一个人静静地在池塘边全神贯注地找小鱼游过的踪迹,突然,一条呆头呆脑的'鱼突然看见这里有食物,他就像一只离弦的箭一样,向我所放的食物的地方游过来。我想一拉上来,忽然,想起爸爸静告诉我:钓鱼不能急,要有耐心,不然钓不到的。

于是我耐心等待,只见他悠闲地咬着我所放的食物,我放的鱼竿一上一下,我看似乎把它的嘴巴抓住了,怎么样也逃不掉了,于是,我拉了拉我的鱼竿,咦,怎么拉不动?心里想:这条鱼一定很重,不然怎么拉也拉不动?于是,我就去叫我爸爸帮我一起来拉爸爸一下子就把这条鱼拉了上来我看了看这条鱼,爸爸对我说:“这条鱼的名字叫‘白鲢鱼’”。我记得爸爸好像在什么地方给我讲过他曾经的故事。这次钓鱼,使我懂得了:钓鱼是要有耐心等待、全神贯注。

游记类作文必须有感悟启示【二】

8月10日今天注定是个愉快的一天,因为今天我将和奶奶她们的“桥友”会去连云港两日游,兴奋的我一个晚上都睡不着,早早的我就起来,5点钟就和奶奶在信息大学的东大门等着旅游专车。

很快车就到了,上车时,车上已经很热闹了,爷爷奶奶和小朋友们已经在玩起了一些节目,只见一个小朋友正在大声的背着《山行》这首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片掌声......”“好好......”“不错......不错”后来我说了个脑筋急转弯给大家猜:“一个人点了份全熟牛排,可为什么切下去是红色的?”当我说完这个急转弯时爷爷奶奶和小朋友们都在议论着这个问题,有的人说“牛排本身就是红的,”有的人说“不会是后来上的是羊排吧,”“呵呵都错了,因为那个人一刀切下去,不小心切到了自己的手,”大家都很惊讶......在一片欢快声中......不知不觉很快我们就到了地方,下车时正好是吃中饭时间。下午导游阿姨安排我们去海上坐船,在海边自由活动。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海边,踩在细软的沙滩上,看着远处的大海,海好蓝好蓝......远处大海就好象和天连在了一起,近处已经有人坐在船上向远处驶去,当我登上船时,我很兴奋,这是我第一次坐船,当所有人都上了船后,船长下令:“马上要开船了请大家站稳扶好,”站在船上,船迎着浪,海风吹在脸上,船一摇一摆的,心里感觉就象要被摇出去一样,船绕着安全线一圈就回到了岸边,接下来的时间就是我们自己在沙滩上玩。我们小朋友在海边互相追打着,互相泼水,有时一阵海浪过来,我们一不小心就被大浪打个正着,这时我知道海水原来真的是咸的。爷爷奶奶们也开心的加入到我小朋友队伍里来和我们一起打水,一起在沙滩堆城堡和长城......他们仿佛回到了童年。

傍晚回到宾馆,吃完晚饭我们就赶紧回到自己房间休息,因为明天我们将去登山。

8月11日,一早6点我们吃完早饭就向花果山山上前进。在登山时,当才登到一半时,我觉得有点累了不想再向上走了,这时一位一起来玩的奶奶,她来到我身边和我说:“小朋友要加油哦,奶奶我都73岁了,看看我准备坚持登到山顶上去哦,”于是我就想着我一定要登到山顶去。

边走边和其他小朋友说话,也在互相支持,很快我们就到了山顶,站在山顶上向四周看去,山下的建筑物密密麻麻的就象小蚂蚁一样的,看着远处山,我真正体会到了“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下午去了卖特产的专卖区,买了一些特产带给亲戚朋友们吃,这是个很愉快的两天!

游记类作文必须有感悟启示【三】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钓鱼的孩子,每到放假或写完作业后。我就提着个小桶随着爸爸一起去钓鱼了。

星期六,我和往常一样,在池塘边的空地上坐下,挂上鱼饵,便开始钓鱼了。时针转了两圈,我始终都没能钓到一条鱼来,再看看爸爸,一动不动全神贯注的盯着水面。我看后又坚持了一会儿,还是没能钓到鱼,我气的把桶摔到了一边,同时对面的爸爸钓到了一条大鱼,随着“哗”的一声,我如梦初醒:只要有耐心,只要有恒心就能钓到鱼。我拾起躺在一边的小桶,坐找到一片空地坐下,重新钓起鱼来。有过了一个半小时,突然间,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咬我的鱼饵,鱼漂开始往下沉,我使劲力气用力拉,不一会儿,一条硕大的鲤鱼呈现在我的眼前了。我惊喜的跳了起来,爸爸摸了摸我的头,和蔼的说:“钓鱼,就是恒心与耐力的考验。”我用力的点了点头,和爸爸牵着手一起回家了。

通过这件小事使我懂得了:恒则赢,静则成。

游记类作文必须有感悟启示【四】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有高兴的,有伤心的,有难忘的,有给我们启示的……多的就像满天繁星一样数也数不清,现在就让我摘一颗给你们欣赏一下吧!

有一次,我和爸妈去钓鱼。第一起来到河边钓鱼,难免有些兴奋和好奇,便左看看右望望。这条小河清澈见底,天空又是那么的蓝,真是相映成趣,空气还很清新呢!刚准备坐下钓鱼,妈妈就兴奋地宣布说:“不如我们在这里举办一次钓鱼比赛,好吗?”我和爸爸兴高采烈地说:“好啊!”“那好,钓鱼比赛正式开始!”

咦?鱼竿怎么抖动了一下,会不会是有鱼上钩了呢?我试探性地拉了一下,沉甸甸的,果然是有鱼上钩了。我心想:呵呵,这一次钓鱼比赛一定是我先拔头筹了!我把鱼线慢慢的、小心翼翼的收上来,一条大鱼在我眼前活蹦乱跳,我连忙把鱼捉住放进我的桶里面。妈妈看到了,说:“我们的女儿真厉害!那么快就钓到一条这么大的鱼了,看来,我们也得继续努力才行!”

第二次我又照瓜画瓢再来了一次,可我在这次钓鱼的过程中看到了一只异常美丽的蝴蝶,我就去追蝴蝶了,根本就忘了有钓鱼比赛这回事。等我追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时,蝴蝶却不见了踪影,我连忙沿着河边飞快地跑回去。

等我气喘吁吁地跑到刚刚钓鱼的地方时,爸爸妈妈的桶里已有五六条鱼了,而我只有那孤零零的一条鱼,我立刻大发雷霆的说:“你们怎么不等等我呀!钓的那么快,不公平!”他们却笑嘻嘻的说:“是你自己跑去追蝴蝶的,又不关我的事,活该!”气我了,不过生气也没有用,因为老天爷又不会见你生气就变两条鱼给你的,所以还是继续钓鱼吧!

刚刚坐下来,我又看到了一只蜻蜓,刚离开座位去又想追蝴蝶时,却被妈妈叫住了:“我看你呀,就不要再去追什么蝴蝶、蜻蜓的了!做每一件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的去做,才可以做好每一件事。”听完妈妈的话,我觉得妈妈说的很对,就一心一意的钓鱼,那天,我们全部人都满载而归。钓鱼的启示

从这件事中,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全神贯注的去做,才会做好每一件事。

游记类作文必须有感悟启示【五】

今天,我读了《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读完文章我深受启示。

《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可是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还没到,当时那里只有作者和他的父亲。父亲坚持要儿子把鲈鱼放回湖里去,然而作者在道德和诱惑面前作出正确的抉择,最后还是把鲈鱼放回去了,作者长大后回想这事感到了父亲的教育很正确。

文中的父亲说“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句话我的最深刻,是啊!要是我们从小就受到道德教育的话,那么长大以后在各种诱惑面前,会勇于放弃个人利益,理直气壮把实践道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

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过诱惑和道德两个难题的困惑。我也不例外。有一次,试卷发下来了,我看了看成绩,刚好达到了妈妈要奖励我的分数,于是我就喜出望外。在回家的路上,我又看了看我的试卷,突然发现了有一处错的地方老师没注意,如果找老师改正的话,我就要失去了妈妈给我的奖励,于是我就想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蒙过去。可是转

今天,我读了《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读完文章我深受启示。

《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可是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还没到,当时那里只有作者和他的父亲。父亲坚持要儿子把鲈鱼放回湖里去,然而作者在道德和诱惑面前作出正确的抉择,最后还是把鲈鱼放回去了,作者长大后回想这事感到了父亲的教育很正确。

文中的父亲说“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句话我的体会最深刻,是啊!要是我们从小就受到道德教育的话,那么长大以后在各种诱惑面前,会勇于放弃个人利益,理直气壮把实践道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

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过诱惑和道德两个难题的困惑。我也不例外。有一次,试卷发下来了,我看了看成绩,刚好达到了妈妈要奖励我的分数,于是我就喜出望外。在回家的路上,我又看了看我的试卷,突然发现了有一处错的地方老师没注意,如果找老师改正的话,我就要失去了妈妈给我的奖励,于是我就想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蒙过去。可是转而一想,这样就是不遵守道德,就这样,我陷入了道德的艰难抉择。我想来想去,最终道德与良知战胜了诱惑,我决定把试卷给老师重新评判。这样虽然得不到妈妈的奖励,但这样做可以遵守道德。

道德看起来只是个简单的选择,可是做起来却很难。如果人人能遵守道德,放弃个人利益的诱惑,那么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

而一想,这样就是不遵守道德,就这样,我陷入了道德的艰难抉择。我想来想去,最终道德与良知战胜了诱惑,我决定把试卷给老师重新评判。这样虽然得不到妈妈的奖励,但这样做可以遵守道德。

道德看起来只是个简单的`选择,可是做起来却很难。如果人人能遵守道德,放弃个人利益的诱惑,那么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

游记类作文必须有感悟启示【六】

这本书是我之前阅读的另一本书的作者推荐的,据说对儿童测量概念的教学很有启发和帮助,想着二年级就有测量知识的教学,我便买了,结果我都要教三年级了才开封阅读。表示不想评价自己!

刚打开书的时候,我有点懵圈,全是繁体字。不过能理解,海峡对岸的同胞肯定是用繁体字的,没有竖着并从右往左排版已经很仁慈了。读了两页后,我发现阅读此书完全没有问题,能结合上下文,连蒙带猜地读懂。不得不说,汉字真是一种神奇的文字!

读完序言进入正文后,我一边阅读一边感叹,这正文未免也太简单了吧,几乎每页都是几小段文字配上几张图片。像这样的话,我也能写书了!读完后,我可不敢再说这样的大话了。书虽简单,却凝聚着许香兰老师的汗水。(补一句:书的作者是林意红,不是许香兰老师,但许老师是《甘蔗有多高》这一课程的主要开发者。没有许老师的实际行动,也就不会有这本书的出现。)

《甘蔗有多高》这一课程的主题和探索方向,是老师根据幼儿园小朋友们的兴趣来确定的。本来老师确定的主题是“稻米”,但在参观稻田时,小朋友们却被旁边的甘蔗吸引了。于是老师决定改变计划,把主题换成甘蔗。在农夫伯伯的指导下,孩子们在校园里亲自种下了甘蔗,并每天进行观察。在小朋友们种下的甘蔗破土而出后的某天,煜翔小朋友用手指头在甘蔗旁比来比去,由此开始了一段关于“测量”的探索之旅。

孩子们经历了四个阶段:

(1)甘蔗该用什么量?(非标准测量工具的探索)

在煜翔用手指头复制甘蔗的高度时,孩子们发现“这样比,会变来变去”,进而引发了“用什么方式,才不会变来变去”的思考。孩子们找到的测量工具有吸管、树枝、毛线等,并根据量身高的来实际测量,他们“很自然的从地面量起,将甘蔗叶拉直,对准叶尖将吸管剪断”。

(2)用连环扣量(非标准测量单位的发现)

后来,有小朋友发现益智区的连环扣也可以用来量东西,从这里开始,孩子们分享的内容就有点不同了。原来都是用手、吸管、毛线、树枝等复制甘蔗的高度,所用的语言也比较笼统,如“甘蔗有这么高”。但使用连环扣过后,孩子们就可以具体的说出“甘蔗的高度是X个连环扣”了。开始将长度这个连续的量,用单位的概念来表示了。

尽管他们并不明白用连环扣测量和用树枝、吸管测量本质上的区别在哪里,但他们似乎能察觉到其中微妙的不同,开始对“几个”这个数字很有兴趣。他们不仅用连环扣量甘蔗,还用它去量椅子、白板、桌子......老师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做了一个小本子,鼓励孩子们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并与大家分享。让我这个数学老师兴奋的是,孩子们在积累了大量的活动经验后,逐步发展了自己的估测能力。在量比较长的东西时,如门、柜子、窗子,孩子们会把连环扣串得长一些;而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如篮子、椅子等,孩子们则会用串得短的连环扣量。这说明孩子们在测量之前会先目测和估计物体的长度。

(3)用尺量(标准测量单位的学习)

逐渐地,这些简单的测量活动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了。某天,亚睿小朋友把箱子里所有的连环扣串成了一串,并告诉老师:“我要量爱弥儿(学校的名字)”。于是,大家一起合作量出了‘爱弥儿’的高度是353个连环扣。

根据测量结果,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告诉外面的人‘爱弥儿’有353个连环扣这么高,别人会知道吗?”讨论一阵后,孩子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老师决定暂时先放下这个问题,改天再试试孩子的想法。从此情况来看,孩子们似乎还没有感受到使用标准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不过,许老师在活动过程中这种不疾不徐、耐心等待的态度很是让人欣赏。

后来,潘磊小朋友回家咨询了家长,第二天很兴奋的跟老师说:“尺,大家都知道。”这时,许多孩子恍然大悟了:“对哟!我家也有尺。”你看!孩子们总会想办法找到答案的!于是,老师开始引导孩子们用卷尺测量爱弥儿的高度。但由于卷尺的长度小于爱弥儿的高度,聪明的捷琳宝宝提议“回去测量353个连环扣的长度”。此时,孩子们已经发展出了“间接比较”的策略。多么让人激动!

(4)做栅栏(测量方法的应用)

后来,为了保护甘蔗,孩子们决定给甘蔗围上栅栏。廷彰小朋友画了栅栏的设计图,并在图中的每一根木头上标出数字,最后数出要用35根木头来做栅栏。老师带着孩子们前往市场买木材,发现木材特别长,于是决定买20根,孩子们想“一根可以变成两根,20根再20根,就变成40根了”。

在锯木头的时候,老师发现孩子们锯出的木头一根长,一根短。于是,孩子们开始想办法寻找木材的一半在哪里。(这是一个特别精彩的过程!)

有孩子想用天平的办法,把木材放在手上,平平的时候就是一半,但经过多次尝试都没有找到平衡点。

孩子们又想到把益智区里的等积异形板一一排在木材上,结果最后一个会超出木材的长度,拿掉又太短,也不可行。

孩子们又尝试使用连环扣,但最终使用的连环扣个数不是偶数,还是不能将木材平分为一半。

还尝试了用毛线来量木材,再对折找中点(这是个好办法),但由于毛线的伸缩性,依然没有找到一半。

最后,孩子们想到用长长的纸条来量就不会伸缩了,最后成功的找到了中点。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孩子们锯木头、磨木头、上水泥漆。

万事俱备后,孩子们到菜园里试着摆放要插入的位置。最开始摆放的间距很小,剩下一半的菜园没有围上,于是孩子们把间距调大。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后,终于成功的将菜园围住了。但大家发现木头间的距离不大平均,最后孩子们想到用尺来量,将木头一一调整。

整个课程,有几点特别触动我的神经。

1、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想法,老师虽然有计划,却能随着孩子的兴趣而弹性地调整,支持孩子的想法和尝试。

2、不疾不徐的等待。孩子在整个活动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也走了很多弯路,但老师始终耐心的等待他们思考和尝试,没有冲上前去指手画脚,而是一直鼓励孩子们再想一想、再试试看别的方法。

3、适当的介入。许老师在后记中写道,整个活动自己也多次遇到不知如何抉择的时刻,也面临是否该介入、或不介入等问题。个人认为,虽然许老师介入的次数不多,但几乎都恰到好处,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把孩子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4、老师的理念领先,能力非凡呀!虽然本书的主题是“测量”,但测量只是整个活动的一部分而已,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其中还涉及到种植、观察、记录、设计、具体制作栅栏等。题外话一句,开发这个课程的许香兰老师只有三、四年的幼教工作经验,让我很汗颜呀。

在这里多一句嘴:从整个课程,我们可以窥见台湾的教育水平是比较高的。之前,我在某个节目中听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搞得很好。当时的情况是,在比赛中,中方队员心算速度较快,击败了美方队员,然后这位知名教授说出了这句话,但这句话我并不怎么赞同。不可否认,纵向观察,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在蒸蒸日上。但学生们强大的计算能力是怎么来的,外行不知道,难道我们自己心里还没点数吗?这就能说明我们的基础教育搞得好吗?别的不说,瞧瞧人家幼儿园学生都能到田野里上活动课,到市场买木材,俺们这里允许吗?(当然,我拿人家幼教的例子来说小学和中学面对的事儿,也不怎么恰当。)

可能,像许老师这样教学,并不能培养出所谓的“好成绩”,可我觉得这就是教育原本的样子,该有的样子!你看,孩子们的整个测量活动过程,不就是一个微型的“人类测量活动发展史”吗?作者:月如寒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