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作文平民的英雄(平凡的英雄作文)

作文平民的英雄(平凡的英雄作文)

更新时间:2023-12-16 14:15:57
作文平民的英雄(平凡的英雄作文)

作文平民的英雄【一】

今晚我在河南卫视的《都市报道》节目中看到了一则报道,这则报道使我深受感动。

报道是这样的:他是一个叫韩远志的小学老师,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却在一个平凡的一天----10月10日上午,做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他这天刚刚起床就听到了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声音:抓小偷,抓小偷呀!这时的他顾不上多想,飞快跑出门外,连托鞋也没有换,就这样急急忙忙地去追那偷车贼。勇敢的韩老师,很快就追上了偷车人,三个贼正在推着偷来的四轮拖机往前跑,见到韩老师跑来来,上前就是一脚,可韩老师站起来勇敢地扑向去不让他们跑,可他们三个人见挣脱不开,一个人拿起刀子狠狠地向韩老师的腹部猛刺,随着后面跑来的村民的叫喊声中,小偷纷纷向远方逃窜。眼下韩老师躺在波中,事后被家人送到县医院,可罪犯还没抓到,我们的英雄还在医院,还要面临巨额的医药费,一家人愁得哭起来。看到这场景,我的心不时吃惊着:为了一件和自己不相关的事件,居然不顾自己的生命,去和罪犯搏斗,我一直想那是电影和小说,没想这就发生在眼前。面对巨大的医药费记者说:能让我们的英雄流又流泪吗?

这时我想到了韩老师的妻子和三个凶恶的歹徒的感受,还有韩老师的们的感受。韩老师的妻子肯定后悔,自己没起来阻拦着他,他可是她们家的顶梁柱呀!那三个歹徒,特别是那个捅韩老师的人,一定此时此刻看这新闻报道后,一定会后悔不该捅韩老师,因为他是无私奉献的好人。韩老师呢,我想,他一定不会后悔,因为他做了一件大好事,用自己的行动来见证,我们这个社会需要英雄。可是当前这样的英雄太少了,面对突袭的场面,我们的社会太需要英雄的出现了!

通过这篇报导,我感受到了韩老师的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舍己为公的高尚品质,我长大以后也要做一个像韩老师这样的勇于帮助别人的人。

作文平民的英雄【二】

如电影片头清脆的乒乓球声一样,《雨中的树》这部电影直击心底,引人反思。看完电影,那一幕幕还是那么清晰,那山、树、人、情、景,还有那笑声,

喊声、滂沱的大雨声…………始终回绕在脑海里,久久不能减淡!

“土可以被污染,水可以被污染,人心却要深深埋在泥土里……”这是主人公李林森的座右铭。他有着廉洁公正,刚正不阿的“树干精神”,他也有不求所取、但求奉献的“树叶精神”。

为了救出洪水困住的大妈,不怕危险挺身而出;为了一块钱的摩的费和人家争取;吃饭从来不走形式不铺张浪费。当他还是个乡委书记的时候,就为老百姓着想,等他做了组织部长,还是设身处地为群主考虑。

人做一件好事很简单,但是坚持做一辈子好事很不容易。但是李林森同志他就是一辈子都在坚持做好事,就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为事业奋斗。病危中坚持在月历上写满每天的日程记事,一件一件的去实现。他在楼梯上向办公室主任要月历的这段最让人感动。让我不禁思考,是什么样的情怀铸就了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了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理念他坚持了一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自古忠孝两难全。李林森为了事业,为了服务人民而忽略家庭。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的儿子基本是妻子照顾大的,他的父亲在病急时他只能匆匆赶过去。当看到他用最后坚持的那一点力气背着自己的父亲爬楼梯的时候,我的感触最深!这是最为一个儿子的最基本的义务,哪怕自己当时倒在地上起不来也要争取时间抢救自己的父亲!努力挽回一直不在老父亲这边照顾他的那种歉意。忠于孝,都是好样的!是我学习的最佳榜样!

学习李林森,就是要学习他不求所取、但求奉献的“树叶精神”。我想,既然选择了目前的组织与工作就意味着选择了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就应该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去回报群众、回报组织、回报社会。

作文平民的英雄【三】

英雄——一个古往今来不知令多少人追求一生的字眼。

人人都爱戴英雄,人人都敬仰英雄,人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他人心中的英雄。但是,当他们为此而奔波,甚至一辈子在刀光剑影中挣扎的时候,他们其实并不清楚“英雄”的真正含义,也并不知道一个真正的英雄到底是什么样。很多时候,仅仅是因为这个模糊的信念,成千上万的人们心甘情愿地在尔谀我诈中打滚,在生一线上徘徊,在真理与情感之间矛盾,在名利与良心之间抉择。

于是,当他们的生命走到尽头,都会忍不住要问自己:到底谁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位英雄?英雄又代表了什么?这个令无数的人苦苦寻觅了一生的问题的答案究竟要谁来解答?

还记得有一句话,大概是这样:“当初在山脚下仰望山顶,那山顶是何等的高不可攀,又是何等的诱人,而当我登上山顶的时候,却发现在山顶上是那样的孤独,回忆起来,还是当初在山脚下的日子快乐啊!”对于这句话,我只能说大概是这样,但它的含意却是值得任何人回味的。“高处不胜寒,位于山巅的人未必就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却常如果你这一生注定要打许多仗,又多又艰难,那么记住,只有打赢你自己,才能打赢你的敌人。”这句话道出了英雄真正的含意——只有能战胜自己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人常难逃骄傲两字,使得最终的失败。所谓失败,并非仅仅局限于“英雄之争”的胜负,也相当于是败给自己。

武则天虽算得上是女中的真英雄,真豪杰,却子暴虐,是谓之不仁;曹操虽有惊世骇俗之才,却不忠不义,“宁可我负天下人,莫要天下人负我”,为万世唾弃,是谓之不忠;李世民虽成就一代盛世,却是用兄弟的液换来的,是谓之不义;周俞虽为吴国立下汗马功劳,却只为了一句“既生俞,何生亮”而悔恨而终,是谓之不知类……总之,人无完人,英雄也同样如此。

好了,我们不要把话题扯得太远。所谓英雄,不过是骁勇善战,为众人认可,即成为众人景仰的对象。而真正的英雄,不仅要有勇,还要有谋,不善妒,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求得天下太平,万民安居乐业,不愧对自己的良心,仅此而已。

作文平民的英雄【四】

“人固有一,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的《史记》中曾经提到过这句话,这也正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终点,人终究免不了一,但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就比鸿毛还轻。而吴斌的,他得重于泰山!

吴斌是一名普通的客运司机,在返回杭州的途中,厄运却悄悄降临到他的头上,一块铁块从天而降,砸破挡风玻璃后直接砸向吴斌的腹部和手臂。面对肝脏破裂及多处骨折,吴斌强忍剧痛,换挡刹车将车缓缓挺好,拉上手刹,开启双跳灯以一名职业驾驶员的高度敬业精神,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措施,确保了乘客的安全但吴斌自己却因为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年仅48岁的他,用76秒的坚守岗位,换来了24位乘客的安全。他16岁的女儿说“伟大就像天上的流星,非常闪耀,但那一刹那也就结束了我真的不需要有个伟大的爸爸一直在,在我身边。”是啊,人也是自私的,换做是我们,我们也会去这样想。

这是一个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时代,当危难来袭,能否挺身而出,当贫弱需要救治,能否慷慨相助?职业里,责任面前,是推诿扯皮还是勇于承担?“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宽容大度”“海纳百川”我们是否怀了同情、平和与温暖看待世界,是否总是觉得付出太多而得到太少?责任,细细地想一想,真的是重于泰山的。对家庭、对职业、对社会,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只是享受者,只有负责任的人,才能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英雄就是那些把责任看得高于一切,甚至高于自己生命的。

向司机吴斌致敬!在心底,我们更应该明白致敬的理由。社会再不完美,它都不会彻底影响“拥有职业操守和人际善意的人”的存在。在不完美的社会里,“比烂”的思维只会加深社会不完美的程度,不能因为某些人某些事丧失了底线,我们就一味地悲观而无所行动。在不完美的社会里,那些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美德,我们必须坚守!

作文平民的英雄【五】

每当手指出到那两个惊心动魂的字:魏晋,耳边便回荡起竹林里龙吟细细的景象:如璞玉浑金的山涛。手中依然温和的托着一部书卷;骑在驴背上的阮籍指挥着东平衙门的墙壁拆下,便拆开了一重历史:还有谁呢?转眼风飒,黄昏落尽,《思旧赋》在向秀战栗的马车上诞生――叹《酥离》之慰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它的主角无疑上嵇康了,仿若在读一段随风而逝的文化,一切虽无法改变的失落下去,但他们的影象却执着的在脑海中由文字渐渐凸现成鲜明的人形。

史册上用平静的无一丝波澜的笔触一笔一笔刻下,而我们从中搜寻的却是一个真正激烈的乱世。被一批批戮的文人名士曾带来的绮丽奇罕填充了历史,而当他们迅速消逝后,历史竟俨然落寞下来,开始沉淀那些色尘埃。

时无英雄,是竖子成名!多少郁郁而言都被淹没在疯狂生长的杂草中,所谓英雄末路之悲也就倍显凄凉。如果是环境造就英雄,那么埋葬他们也将是时代――时代可以心安理得,我们却不可以心安理得。于是――

巍峨玉山在郊外打铁,打出了相传千秋的《无声哀乐论》,是在与生活讲和。闲时置酒,痛饮千杯,天地间便只有我。此时在平人眼中,他也不过也是个平人。但他心里清楚,他的朋友也清楚,那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来宣示始志不渝的决心,英雄也因此而提高到更高一层的境界,便得可爱起来。

有人说,这些在生命的边界线上艰难拔涉的人物,似乎为整部中国文化史做了某种悲剧性的人格奠基。我想英雄是环境的造物,时代做了英雄的坟墓,而历史却刻下了他们曾走过的不屈不挠的路以及那阵辉煌的风。

作文平民的英雄【六】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我深深感动。1941年秋,马宝玉等五位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顺利转移,将敌人引上绝路,痛歼敌人;在弹尽无援的情况下,他们英勇地用石头砸敌人,在完成任务后,他们又英勇地跳下了悬崖。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了革命事业他们勇于牺牲,费尽千辛万苦,终于获得了胜利。

俗话说得好:“有的重于泰山,有的却轻于鸿毛。五位壮士在万分紧急的`关头,那海里就只有一种想法:只要能掩护连队主力顺利转移,我么壮烈牺牲也是值得的。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有关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一次打仗之前,荆轲曾唱过两句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说明荆轲知道此去九一生,但他仍毅然前往。

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难道不令人佩服吗?《圆明园的毁灭》让我们懂得了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狼牙山五壮士》却截然相反,它让我感受到了五壮士爱国爱民,为了革命事业勇于牺牲的豪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