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高中生寝室文化节作文(关于高中住校生活的作文)

高中生寝室文化节作文(关于高中住校生活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27 14:24:43
高中生寝室文化节作文(关于高中住校生活的作文)

高中生寝室文化节作文【一】

初读《文化苦旅》感觉没有什么兴趣,我本就是不喜欢散文的,在作业之下,不得不粗略地将它看完。

近几星期,语文老师给班中每一个同学又发了一本从校图书馆借来的《文化苦旅》,作为阅读课上翻阅之用,这才仔细地阅读。

没想到,初读了几页,就被吸引在其中,它和我之前读过的散文书完全不同,它逻辑严密,有思想,有内容,不空洞,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朴实的文字。每一个章节并不只是一篇散文,而是一篇篇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带你重游作者小时的家乡,带你重返清未的莫高窟,带你重回富裕的宋朝,带你重回文革那个艰苦的岁月。

我孤陋寡闻,在读此书之前,并不知道余秋雨何许人也,借着这本书也让我对他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

在我看来,他首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而后,他又是一个思想深刻的哲学家。

他在《文化苦旅》这本书中,以深刻的文字,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唤醒中化民族的意识和民族情感。

今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莫过于王圆箓在莫高窟的所作所为,他的那些丑陋行为让人恶心得发指,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小国民的无知和愚味,但世人均骂王圆箓,却少有人注意到另一个人——翻译蒋孝琬,他才是一切事情成功的原因,没有他,王圆箓与斯坦因就无法交流,从而斯坦因也无法取走那么多珍贵的经卷。

让我们来看一看他的经为,蒋孝琬谈判的结果,居然只花四块就解决问题,斯坦因立即赞扬他,说这是一场中英外交谈判的胜利,蒋孝琬一听,十分得意,我对他的形为已经无语,我真想知道,连父母之国都不尊重爱护的一个人,名字中还有一个孝字。引用余秋雨先生的原文“我对他的行为十分厌恶,因为他应该知道,所谓的中英外交谈判意味着什么,我并不奢望在他心底会对当时已经极其可怜的父母之邦产生一点小惭愧,我只想,这种桥梁式的人物如果把一方的河岸扒塌了,他们以后还能干什么。”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写道:“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所以,《文化苦旅》不仅是一部散文集,也是从作者身上到历史之上的印射。

高中生寝室文化节作文【二】

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来。

——泰戈尔《采果集》

读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手轻轻地抚摸着那个“苦”字,苦,是作者对自己生命旅行的概括,苦,是作者对自己文化旅途的凝缩。苦,却让几代读者甘之若饴,让无数读者感动与喟叹。细细品味着这个“苦”,脑中回想着作者所经历的那一个个文化旅途,不仅默默伫立,默默出神。那旅途,那文字,真让人,苦涩中却不觉反复回味,焦灼后却又了然于心,让人冥思然后放松,让人感到历史的苍老厚重却又如此鲜活年轻。唉,这苦旅啊,让人欲罢不能。于是,和作者,再次行走在陆地、江海,怀揣着一个缱绻的梦想,开始踏访着一个个或新颖或陈旧的梦境。

我们走过一座座生命的牌坊与寺庙,和信客一起经历艰辛与沧桑,去瞻仰千年的奇迹——都江堰。当我们走到莫高窟,还未来得及感受神圣的世界,却先知道了三个男人,他们所做的一切,那些可以成为罪行的事情。那个畏畏缩缩的王园箓,那个敦煌石窟的罪人。那个匈牙利人斯坦因,那个翻译蒋孝琬,他们卑微,渺小,却贪婪而又愚昧,是他们毁了莫高窟的文化吗?这样的罪责压在他们身上。似乎太重。那么敦煌的委屈,国人的耻辱,我们又该找谁讨要?是那些买走文书经卷的外国人,还是当时腐败的王朝?作者的心中是苦痛的,这种苦痛,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读者,我们无法逃避历史,只能在自然中一次次感受苦痛,在旅行中追求灵魂的释放,追求自身的强大与自立。

走过了敦煌、莫高窟,踏上了阳关雪,在沙原中感受独特的能够洗涤心灵的景观:鸣沙山、月牙泉,于柳祠中拜访柳宗元,感受诗人的寂寥与开阔。没有仕途得意的他们是悲哀的,是落寞的,却也是另一种幸运。仕途无望,往往是文人升华的关键。在柳侯祠排排的石碑中,中国文人的命运在这里裸程。正如余老师所说:静一点就好。就让文人们有一块净地,凝入心灵,蔚成方圆。

从敦煌行至阳关,从辽远四川平原旅至古色古香的苏州。在宁静的三峡下苦苦冥想,在神秘的洞庭湖畔低低自语,行走在苏堤、白堤之上,驻足于雷峰塔废墟之中。西湖一梦苦亦甜,化作千年沧桑,千年的叹息。

在《文化苦旅》中,最让我动容的应该是那篇《风雨天一阁》。余老师进天一阁,那份神圣,那份庄严,让人不仅由衷产生肃穆之感,的确,天一阁是神圣的。它是藏书阁,是那个时代的奇迹,它是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余老师这一句虔诚的自问,让我心情沉重而又宁静。我和作者一起轻轻地,轻轻地,走上去,仰视,凝视,久久,久久的。那一刻,历史仿佛重现,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唯有那千年的文化,静静地诉说,诉说这千百年来的滴滴点点。

品读《文化苦旅》,不仅在品作者的文化苦旅,更在品作者那典丽、唯美、浑厚、质朴,充满想象力的诗一般的语言。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在其中栖身,我读着,悟着,醉着。这文字,这语言,这意境,真是“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品苦,亦尝甜。

高中生寝室文化节作文【三】

在读之前,我根本不会想到一处处名胜古迹的背后都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不会想到踏足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其实是踏足在千年历史的沉淀之上。那一段苦涩,那一段艰难,那一段早已成为历史的路迹是现今无法真切感受到的,随著书的开启,也像是背上行囊一同开始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

走进书中的情境,作者以独特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去深思古老民族的文化,仿佛又重现了当初的情与景。在书中,握着历史文化的绳一步步走向前去,那一片我们现今熟稔的土地,已变得不那般熟悉。莫高窟的石洞依旧壮丽,静静地顺着历史的洪荒,细数着敦煌千年的变化。它绚丽的外表之下极具深蕴,让人不禁想到展现在眼前的是沉淀千年历史的神话,一段静静述说着又展现历史文化一角的神话。它是静伫在敦煌的寂寞,却又是历史文化的展示者,即便它曾残缺,被人无情的转换,但它展示的.真实的美让人迷醉,它是美。

从西北的敦煌走回东南的江南,江南,与敦煌是不一般的感觉,它也是美,不过它是若朦胧羽纱般的美,它是细雨绵延的美,它是柔情似水的美。一想到它,就能想到山水,江南是山水系情之地,所以总有文人墨客留恋于此,更是留下了千古传唱的绝美诗篇。历年来,仕途不顺、人生不得志的文人会隐居于此,过着“结庐在人境”的生活,江南确实是一个让人自在舒心之地,像是掬起一捧清泉,汩汩流入苦闷的心田,洗涤苦闷给以希望。久而久之,与江南牵系的是一字“隐”,这是失意文人的隐归,他们隐去知识修养,他们隐去满腹才华,他们隐去对国家的满腔热情,孤傲、名声以及一切都像是顺着江南的水一并隐去了,顺着时间悄悄地隐去了。想至此,“隐”并不是一种逃避,一种背离,应当是一种生活态度,时间的冲刷,使之稍稍变了质。然而身处在当时,文人的发展空间实在太狭隘了,使他们不得不缩着骄傲的身躯暂时隐退,但他们的雄心壮志不会随之隐退。

中国当时的路迹早不再,璀璨如星辰的文化也在一点点被时间冲刷,如同坚韧的岩石也能被水滴穿破一样。闭上眼,静下心去走那一段历史之路,那一段苦旅,用心去感受那一片时间所不能存留的情与景。闭着眼,仿佛能听到当时的中华大地在一顿一息,然而历史文化是它灵魂的一部分,有时会苦涩、挣扎、灰暗但永远深具哲韵、亘古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