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作文组织语言方法(作文怎么组织语言)

作文组织语言方法(作文怎么组织语言)

更新时间:2024-03-08 07:18:38
作文组织语言方法(作文怎么组织语言)

作文组织语言方法【一】

要想写好人物,要在描写上下功夫,尤其是抓住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才能使其丰满起来。在修改这篇文章时,同学们先让我认真回忆当时史老师给我们上那节课的情形。后来我才知道这一切其实是在为描写做准备。回想起来,以前我写文章,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经过同学们的修改,我的作文更加流畅了,史老师的形象也鲜活起来。一篇文章经过修改可以增色那么多,我尝到了修改的甜头,今后写作文一定要多修改。

作文组织语言方法【二】

到了茱萸湾,第一眼就看到了天鹅湖,里面有许多黑天鹅和白天鹅,它们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像是在做游戏呢!

接着,老师带我们来到熊猫馆。馆里,一只大熊猫正在吃竹子,看到我们一点也不害怕。旁边还有两只小熊猫,它们可能口渴了,正埋头喝水呢。我们发现大熊猫黑白相间,小熊猫却是红色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后来,我们来到了表演馆,只见驯兽师拿出好大一个滑滑梯,我想:这应该是给老虎用的吧?果然没猜错,两只老虎出来了,依次在那表演,像老师带领的小朋友一样听话,真了不起!

吃过午饭,来到了游乐场,同学们高兴极了。我们先玩了非常刺激的海盗船,又玩了过山车和旋转椅,非常尽兴。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在老师的催促声中,我们依依不舍地登上汽车,返回学校。

今天玩得真开心!

作文组织语言方法【三】

【案例】教学《纪念白求恩》,感受毛泽东表达对白求恩的赞美、肯定之情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王君老师的做法是:

⑴指导学生在第二段寻找毛泽东表达对白求恩的赞美、肯定之情的“最美语言”。

⑵分析句式特点,朗读。

⑶变成肯定句。

⑷变成反问句。

⑸读原文的双重否定句。

⑹同桌之间用“肯定句”和“反问句”互相说给对方听。

⑺再读肯定句、双重否定句。

【品析】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毛泽东赞美白求恩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王君老师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句式变换,通过句式变换,进行优劣和表达情感程度轻重的比较。课文的原句是双重否定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王君老师先是引导学生变换成肯定句,然后再变换成反问句,并进行句式的比较。二是朗读,反复朗读原句和变换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双重否定句”、“肯定句”和“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轻重之别。为了让学生通过朗读更好地体会不同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差异,王君老师先是让学生齐读,再是让学生同桌间相互说给对方听,然后再个别读,再齐读。通过这样的比较和反复朗读,就较好地让学生感受到了毛泽东赞美白求恩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

作文组织语言方法【四】

【案例】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朗读再现泥墙根寻趣的情景,体味语言之美,感受童年鲁迅的形象特点。王君老师的做法如下:

⑴学生自由朗读,要求用朗读来原音重现当时的情景。

⑵说说,你读到了一些什么?

⑶选择一句喜欢的来读,努力用声音传递出丰富多彩的内容,或美的色彩,或香味儿,或形象,或情节。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积极点评,指出优点。

⑷分工合作朗读,两人领读与集体合诵结合。全体学生合作读两轮,教师点评,学生越读越好。

⑸讨论:从朗读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⑹教师点拨小结。

【品析】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感知品味语言之美,进而达到理解文章,**得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最基础的语文教学方法。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诵读品味教学,或流于空洞的理论说教,或读得花里胡哨而无实际效果,或教师无作为乱作为。王君老师的这个案例,利用诵读,感受语言和人物形象之美,有三点做法值得我们学**借鉴。一是研讨与实践结合,先是在自由读的基础上讨论,然后又在研讨与教师的指导下再次朗读,继而在多次朗读的基础再次讨论,这样就把怎么读、读得感受的研讨与读的实践进行了很好的结合。二是学生的读与教师的评价融为一体,通过评价,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肯定和指导。某学生在(嘟着嘴朗读“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之后,教师评价说:“嗯,我看到了,那黄蜂肥肥胖胖的可爱样子。你的朗读中有形象。”这样的点评,既是对学生的赏识肯定,又是对朗读方法指导的强化。又如,另一学生朗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时,用重音强调了形容词,教师立即评价说:“真好!我眼前一片红紫芳菲。”三是精心设计朗读。教师将“泥墙根寻趣”这个片段排列成诗行的样式,让学生“领读”与“合读”结合集体朗诵,并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情感特点,标注朗读时情感表达的要求,如“开心地”、“惊喜地”、“轻声地”等等。这样精心的设计与具体的指导,就极其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了语言之美与童年鲁迅形象之可爱。

作文组织语言方法【五】

【案例】教学《最后一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歌唱”,依次改换了每一个词(短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别。王君老师的具体引导过程是:

⑴什么鸟?这个鸟和乌鸦一样吗?

⑵画眉在干吗?可以换成“叫”吗?

⑶画眉怎么唱歌?可以换成“大声地唱歌”吗?

⑷画眉在什么地方唱歌?可以换成“在树林里”吗?

⑸研讨怎样朗读这个句子,多位学生分别朗读这个句子。

⑺通过这十一个字,你感受到世界在小弗朗士眼前是什么样的?用形容词描绘。

【品析】这一句话,在教学实践中被很多教师忽视。引起重视的,也最多会问学生:这是什么描写?这个描写有什么作用?而王君老师给予了这句话足够的重视,将它与“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一句进行比较分析,结合标点符号的妙处,引导学生读懂小弗朗士此处的形象特征。就这句话的品读而言,王君老师从品读主语开始,然后是谓语动词,接着是修饰性状语,最后是限制性状语,逐层递进。每一个成分的品读都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特指问,一个是非问,前者意在强调课文中的原词,引起学生重视,后者意在引导学生比较,从而理解课文原词使用的妙处,理解课文原词所表达的情感意义。通过这样的逐一的提问,逐一的改换比较,学生对“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歌唱”就有了较为深入地理解,也就自然透过这句话,看到“看到这种景象的人”此时是个什么样的状态。

作文组织语言方法【六】

浓浓碘酒香

碘酒的气味很刺鼻,可它被赋予某种意义后,却成为我心中最香的味道。

——题记

我和同桌正眉飞色舞地神侃。忽然,一股奇怪的味道直钻鼻孔。

我皱了皱眉,向教室门口望去。“嘿,是史老师!”眼尖的同桌说,“哎,怎么跛了呢?”只见史老师一只脚悬空着,另一只脚蹦着走了进来,气喘吁吁地说:“不小心崴了一下脚,请大家放心,误不了课……”慢慢地,一股呛鼻的气味儿弥漫开来。  “下面我们开始奥数学习。”史老师咬着牙说道。

“老师,你不要紧吧?”一个声音打破了沉默。不懂事的我们已经习惯了用“你”这个称呼。史老师坐了下来,硬咧了咧嘴笑道:“你们不怕碘酒难闻就行了。”

课堂上,她让我们轮流向她提问题,我也走了过去。“老师,我的问题是——”看着她肿得老高的脚踝,我竟忘了想问什么,“您真的不用休息吗?”  史老师笑了:“谢谢你,真的不用。”她的笑容在碘酒味儿的萦绕中显得异常美丽。

看着忍痛为我们上课的史老师,大家全都站了起来,由班长带头表态:“史老师,您去医院吧,我们一定遵守纪律。”

就在这时,四周的一切似乎都停止了。而我们也像长大了似的,恳切地看着史老师。史老师拗不过我们,终于答应去医院了。

第二天学校通知:史老师因为骨折不来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都在担心着史老师的病情。忽然,大家鼻子里,好像嗅到了什么味道,是碘酒?是碘酒味!

阳光中,一个身影正拄着拐向教室走来,碘酒的香味也随之弥漫在每个人的周围。史老师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从此,我们班的学风变好了,同学们的成绩也一路上升,多次受到学校的表扬。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那是史老师的功劳。

这种无私的大爱一直感染着我,无论走到哪里,我永远也忘不了敬爱的史老师,忘不了那挥之不去的碘酒香……

作文组织语言方法【七】

【案例】教学《敬畏自然》,让学生填空“大自然一定会( 笑”,体会大自然的仁慈与强大,从而理解为什么要“敬畏”。王君老师的教学过程是(师生讨论,一步步追问:

⑴投影展示“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提问:如果你遇到一个狂妄的人,你会怎么样(对学生强调千万不要看书?

⑵投影展示“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  笑……”,大家猜猜大自然会怎么笑?

⑶大自然干嘛要窃笑,而不是像大家一样大笑狂笑冷笑呢?

⑷投影展示完整的句子:“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⑸师生总结。

【品析】这个教学环节的关键是品读大自然为什么“窃笑”,这个“窃笑”表现了什么。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窃笑”的含义,王君老师采取了三个关键教学步骤,实际上是三次填空。第一次是填“面对狂妄怎么样”,从教学实录看,学生填到的有“极端地鄙视”、“瞧不起”、“嘲笑”、“批评讽刺”等,这个环节,实际上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窃笑”铺垫、蓄势。第二次是在“笑”之前填一个字,揣摩大自然究竟会怎样的笑,这种揣摩有多重意义,一则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情景斟酌大自然究竟该怎样笑,进而理解我们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二则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关于“笑”的词语,比较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差异,并根据文章情景做出判断和选择。第三次表面看是一个问题,实际上可以看成填写一句话,通过填这句话,理解大自然为什么是“窃笑”。三次填空之后,教师再给出完整的句子,总结“窃笑”的意义。这样利用“填空”品读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是一种非常好的品读法,它是在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斟酌筛选词句,并与原文进行优劣比较,可惜,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用得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