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读者的作文素材专刊(以合格的读者为话题的作文)

读者的作文素材专刊(以合格的读者为话题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11 03:56:57
读者的作文素材专刊(以合格的读者为话题的作文)

读者的作文素材专刊【一】

各位读者朋友们:

忽然有感而发,肃然把自己关于评的历程的感想写出来。

初始是不想成为什么点评员的,多担一分责任就多一分疲惫。可惜那时意气用事,一见到某些点评员评论作文,语言太过委婉礼貌,全篇直夸别人哪里哪里写的好,却没有把文章不足之处一一写出来。当时怒发冲冠,眉发齐竖,愤愤不平:近来人越来越笨了,哪里有这么评作文的?一怒之下,即使是知道自己以后会后悔也不管了,思考一下就毫不犹豫地入此宴席,企图成为榜样,纠正这些人批作文的方式。现在想来,宛若暮年时回首往事,真是唏嘘不已。

作文考量很久,随即下笔。给作文挑毛病也是门学问。笔下所写,皆是大串大串挑剔之言。《白云》一诗,某些没有错误之处,由于我对此诗偏见甚深、一时迷茫的缘故,横看竖看就是看不顺眼,硬填到评论中,企图以打消作者的骄横自豪之气——完全是心术不正的误呀!

点出不足之处,当然也要鼓励学生继续写作文,夸一夸其人作文优秀之处。这我当然知道。可惜被我所评的某些不幸的作文,被评得一无是处。

当然,至今我还执着地认为,一定要完全把弊端挑出来,狠狠地把弊端挖出来给别人看,这样才能使人的作文能力更上一层楼。评作文绝对不能跟作者客气。即使永远没有文章能够达到绝对优异,我也要把它修改到相当优异的地步。

当评委是有风险的\',人们大多不喜欢别人骂他作文写得不好,于是遭到袭击之时,当然就会选择反击。那么这评委的处境就危险得很了。于是我琢磨着其实那些被我挑毛病的前辈们同学们和小辈们,大概对我都有些愤慨,他们有些人是写作文的佼佼者,被我痛骂一通、贬低一通,当然会感觉很愤怒。

还有,在一些前辈们作文中,大多数写些学习烦恼的事情。这令我痛心疾首不已,在咱们中国人中,学习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部分。这令我很生气。我们的青春就在这一成不变的无聊的学习过程中消磨了。再看到一些地方作弊的新闻时,我联想到国家的前景和现状,会感觉很忧愁,因此每天都好像有三千烦恼丝迅速地在头顶生长、蔓延——学习这种苦、累、无聊的事情,真正喜欢它的人恐怕很少吧,可是它偏偏在人的生活中占这么重要的地位。说到这里,我很反对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方法,现在是知识爆炸时期,大学毕业生刚毕业,他所学的知识就已经飞速地变得陈旧,在这样下去,前景真是令人忧虑。

近来很惭愧。心想我才疏学浅,评低年级的还可以,评高年级的却是十分无措。某些前辈们写作文皆落纸如飞,妙笔生花,妙语连珠,洛阳纸贵,看得我眼花缭乱,看了很多遍才看懂文章中心句所在。最近思虑,未免被前辈们嘲笑我的无知、即使才疏学浅也要打脸充胖子,我是否要闭关修行一下,好教别人不会骂我浅薄无知……

今日把心中所感全盘托出,观此文后心中麻木不仁、毫无感情者请忽视全文及其作者。

阿雎

20xx年7月13日

读者的作文素材专刊【二】

《朗读者》这本书,大概两年以前就我听说过同名的电影,也知道了原著。因为当时的电影的确太有名了,貌似那一段时间的话题就是这个,所以前两个礼拜去城区买办事的时候,顺便把它买了下来。一般来说,相对于电影,我更加喜欢阅读。毕竟,让我在电脑面前坐上两个小时双手不碰键盘和鼠标的确比较困难。这就导致了,虽然我下载好了电影,但是我还是选择买书。不过貌似买这本书的经历的确比较难忘:背着十多斤的电脑跑了大半个杭州,回来以后肩膀几乎都要断了,现在一想起来肩膀貌似就有点发酸的说。接下来,就言归正传吧。

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之后的德国。15岁的少年米夏患上了猩红热,一次在他回家的路上不幸发病。住在附近的一位30多岁的女子:汉娜将他送回了家。然后米夏为了感谢汉娜为前往她的住所,在汉娜的屋里,两人相互吸引,发生了关系。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米夏和汉娜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汉娜常常让米夏为她带来不同的书籍,然后让米夏朗读给她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感情逐渐出现裂痕。终于有一天,汉娜不告而别。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米夏成为了一名研读法律的大学生。在一次听审中,米夏惊讶的发现,站在被告席上的战犯居然是汉娜。在审判期间,米夏醒悟过来汉娜其实是一名文盲。但是她自己却不愿意承认,宁可被诬告而入狱。而米夏也选择了逃避,即便是在汉娜被判决时,也没有站出来。

在汉娜被判处无期监禁之后,米夏生活也陷入了一团乱麻。多年以后,米夏在离婚后的一次读书中萌生了再次为汉娜朗读的想法。于是他开始为汉娜录制磁带,并将它们寄给汉娜。在米夏的帮助下,汉娜学会了阅读和书写。最后,汉娜被决定提前释放。但是米夏却一直逃避,这最后导致了汉娜在出狱的前一个晚上选择自。得知消息的米夏无比后悔也无比自责,他最后选择倾诉来宣泄内心的痛楚。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本书是德国的作家所写,所以读上去给人以一种十分严肃的感觉。这在之前我阅读的一些书籍都无法带给我的一些感受。作者在这本书中,想要给我们展现的,按照我的理解,或许是对经历过的那场战争的反思。而且他选择的视角也十分独特,选择了两代人中普普通通的一男一女来展现。而正是这样一种独特的选择,带给了我们对人性,对战争的反思。

首先,我感觉,汉娜在整个故事中,象征着被无辜卷入那场残酷战争中的普通人民。而汉娜是一个文盲的设定,其实也是作者为了更加凸显出汉娜的悲哀之处而添加的一个设定。在整个故事中也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汉娜不会阅读与书写,迫使她稀里糊涂地卷入了战争中,同时也让她蒙受了不白之冤。但是,有一个细节在书中反复出现:每次汉娜与米夏ML之前,都会用清水反复清洗自己的身体。这个细节,其实展现的,是汉娜想要洗掉自己心中的罪恶和愧疚。其实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犯,她只是一个无辜地被卷入那场战争的普通女子,却因为自己的过失而犯下了错误,而她也意识到了这个错误,想要尽自己所能去弥补。她的悲哀之处,就在于没有人能够理解她,宽容她。甚至米夏也没有。在学会书写以后,汉娜也给米夏写过好多信,但是米夏却一封都没有回过。这无疑导致了汉娜的绝望。因为这里还有另外一个细节:汉娜在进入监狱以后也很频繁地清洗自己的身体,但是最后的几年,她却放弃了,自暴自弃。而她最后的自,其实也是米夏一手造成的。正是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她的悔悟,她才会选择离开。这也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不论别人犯下如何的错误,都要学会宽容,接受。更何况那些本无意犯错的人。

而米夏,则是代表着德国战后重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也想要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去,但是却一味地谴责自己的父辈们。他们并不是尝试着去真正理解自己的父辈在战争中所作出的,而是选择了逃避,用一味的谴责来面对自己的父辈们犯下的过失。而不是去尝试着与他们对话,去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这也是故事想要给我们展现的另外一种悲哀。写到这里,我忽然明白过来,为什么作者要安排米夏爱上汉娜,这不仅仅是因为是一个15岁少年对于Sex的渴望,这种跨越了辈分的爱情,更是两代人尝试理解沟通的桥梁。之前我也一直怀疑米夏和汉娜之间是否真的存在爱情,就好像我认为爱丽斯从来没有爱上克劳德一样,汉娜一直没把米夏当做自己的爱人。但是写到刚才,我突然明白过来,汉娜其实是真的爱着米夏的,而米夏,对于汉娜的爱情也一直没有动摇。在汉娜入狱后,米夏为她朗读的那些书,带给了汉娜心灵的救赎。但是是米夏对于汉娜所谓的“谴责”让他逃避着这份感情,让他最后失去了汉娜。而汉娜,或许也是带着被救赎但不被理解的心离开。作者是大概是想用这种结局,带给我们更加深刻的思考。

为爱朗读,我突然觉得,《朗读者》的确是一本伟大的书,她能够教会你什么是宽容。而我也突然觉得,如果有人愿意静静地聆听着我朗读,我用心抒写的文字,这也是一种幸福。

读者的作文素材专刊【三】

各位亲爱的读者不知不觉更新Blog有大半年了,微信公众平台也有快2个月了。很感谢你的关注,希望我所分享的文章会对你的.人生起到一点点的作用。

重新写BLOG的初宗只是为了鼓励自已,培养写日记的习惯。很感恩一些读者给我留言,让我知道原来自已的一点点心得也是有它的价值。也让我开始改变初衷。从分享自已的英语学习心得,开始希望自已可以专注在个人成长上,从而影响到更多的人。当然个人成长涵盖面也是非常的广泛。虽然现在还很小,目前公众平台大约有150人左右,但我梦想能把自已的博客和公众平台经营得更好,成为第一的个人成长平台。但我认为如果没有和读者的沟通和各位的帮助这是不可能完成这个目标的。

所以想在这里想请教各位读者。

1、什么样的内容才是你需要的内容?我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出更好的改进?

2、你是否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更好的提升人气?显然网络我不是高手!

3、你是否有其它任何建议可以把这个成长平台建立得更好?

请给我留言!我也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合作,把你的故事你和心得放在这个平台上。具体如何操作还有待思考,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希望找到一些志同道合者一起经营。最后还得麻烦各位,如果觉得这里的内容会对你身边的朋友有帮助,记得分享,目前我的目标是能有500个订阅者。我正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着。我坚信未来5千人,5万人,50万人都不是梦!

读者的作文素材专刊【四】

看《读者》,是我的一种习惯,每次晚饭后随手翻阅、细读,总会有无数个灵光一现的瞬间。于是,对于亲情、对于人生、对于生活,在那一个个瞬间,都会有种种新的理解。它没有说教,只有体验。它像长者,指引年轻人走好人生的旅途;它像哲学家,在侃侃而谈中给人以启示,让人从中得到人生感悟。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它像一弘清泉,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它让你引发对大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让你懂得去关注亲情,享受爱情,珍惜友情。那一篇篇睿智的文章,给你鼓励,看一些漫画或幽默故事,让你开心,启迪你的`心灵,给人爱心、正义、睿智、纯真的引导和熏陶,使我们充满了一颗感恩的心。

记得有一篇文章叫《信任》。文章记叙了想为爷爷买助听器而少带400元的我正为难时,店主主动提出:下次给吧,就当我借你的!我知道原因是不想扫了兴冲冲的老人家的兴致。老人家脸上洋溢着的快乐让人感动,店主想帮他把快乐延长。“他将信任给了我,并带给了一个不相识的老人一份快乐,多么善良的人啊!”当作者做出如此感叹之时,我的心中也产生同样的共鸣。作者很快把所欠的钱还了,而在作者和我心底激起的,却是做个善良诚信的人的涟漪。其实,世间最美好的情感莫过于信任带来的愉悦了。如果人人都生活在充满诚信的社会里,没有担心受骗的惶恐,没有被骗的气愤,人与人之间没有戒备,那该多好啊!

另一篇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我有103个孩子》,这篇文章写了一名山区教师在山里教书教了13年,即使他连粮食也没有,即使他和妻子吵架吵得要离婚,即使他每天要背着50斤泉水上山,即使他没有工资,他也不曾改变过他的想法——教孩子们念书。多么伟大的一名教师,最终他获得了“贵州十大杰出青年”的荣誉称号。

就这样,在无数个与《读者》相识的日子里,每一瞬间,那真,那善,那美,在我的心底里升华成了一轮明月、一盏香茗。《读者》它有一种神奇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只有与《读者》交往久了、深了,才会发现:它会让你懂得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深刻道理。《读者》是一本感人至深的杂志,也是一本能给人深刻教训的杂志,我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