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点线面描写作文(点面结合场面描写学生优秀作文)

点线面描写作文(点面结合场面描写学生优秀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13 10:22:21
点线面描写作文(点面结合场面描写学生优秀作文)

点线面描写作文【一】

何冰曾在节目上读过蔡春猪(畅销书《爸爸爱喜禾》的作者写给自闭症儿子喜禾的信《那天,你被诊断为自闭症》。这段很感人,有WiFi的可以看看

何冰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一度是拒绝读这封信的,因为太难读了,处理不好蔡春猪那种“难过到极致的戏谑”反而会糟蹋人家的信:

何冰:“我说这封信太难读了。蔡春猪很爱他的儿子,因为我也有孩子,你想想孩子得了这个病,做父母是很能的,可是他写信的时候,是用非常戏谑的口吻写的,他把那个很悲伤的心情尽可能地掩藏,可是你还是能看得出来。 我觉得他是难过到头了,就用了一些很痞的话,但我知道,他不那么写就写不下去了,就只能把这个事写得好像厚着脸皮说,特无所谓,但实际上那真是往心里扎。”

正是因为懂得了这种痛苦的故作戏谑,何冰怕糟蹋了这封信,也会很微妙地觉得不愿意在舞台上展现自己从信中领会到的痛。

最后还是读出来了。

他的情感随着书信起伏,读到蔡春猪带儿子去医院检查的段落,“书上写每打一个勾,都是在你父母心上扎一刀”,何冰也随着哽咽。

书信里五味杂陈,何冰克制着情绪来读,是更合适的表达方式。

书信里平复下来后语句中又不时插几句玩笑话,设想起孩子以后追女孩子的样子,苦难中更是乐观坚强。

看演员不同的读信方式也能看出他们的表演习惯来,比如《朗读者》最新一期的徐静蕾和王千源,都是演惯了生活戏的,就会不自觉地在朗读时改一些词。

点线面描写作文【二】

妈妈先教我用电磁炉,红色的是开和关,可以调温度,我把妈妈教的.使用方法一步一步学会了。下来妈妈教我打鸡蛋,第一次,我把鸡蛋打了一个小裂缝,我想把它剥开,妈妈见我为难的样子就对我说:“打鸡蛋要用点劲的碰才能打开.”我试着做了,果然蛋黄安然无恙。我高兴极了!妈妈又让我切青菜,我把我的手指头撑开扶着青菜去切,差点切住手指头。妈妈教我说,切的时候,要把手指头弯曲就能避免切到手指头啦。按妈妈教的我把青菜切的好好的。

我把电磁炉的开关打开,倒了一碗半的水开始煮了起来。我看到锅盖在抖动,妈妈说水已经开了,赶快把面放进去。我赶紧把面块放了进去。好慌张!然后我按妈妈的指挥放进了调味包和鸡蛋。我一会看看一会儿又看看,妈妈说这样很好,可以了解面是否煮熟了。在面快要熟的时候,我放入了青菜。啊哈!终于能吃到自己动手煮的面啦!

第一次吃自己煮的面条,居然相当的好吃。有一种成就感!真让人惊喜啊,我竟然会煮面了。以后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就自己煮面吃,肯定不会挨饿了!

点线面描写作文【三】

看了两期《见字如面》,喜欢得紧。它从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犹如文化界拂过一丝春风,心旷神怡。听信中内容,也如饮清泉,甘之若饴。

嘉宾老师说,书信正在走向消亡,但它承载的文化及文明不应该被消亡。它应该转移到电子媒体和互联网上去,我们现在就在做这样的事。

不觉便想到曾经的自己,与家人、好友、笔友通信的年岁。十月回老家,还将那一盒子保存完好的一百多封书信翻出来,夜深人静坐在灯下,通读了一遍,内心沉浸于对当日情景的回忆中。一边回想是哪些年,哪些月的事,一边不禁感慨万千。

写信人早已不知去向,只剩读信人怅然若失。世事无常,万物都不足以长久倚赖。

看那时的信,有种纯粹的美。在信中聊的尽是些细微的`心绪起伏、变化,一种情绪都要写满几页信笺来表达,好像那样才完整,搁笔时,竟还有种娇羞之感。

后来那些与我通信之人,都失去了消息,他们曾在我生命里出现过,而后便渐远无书,那些不便宣之于口却全藏在字底的情愁,恐怕一去不复返了。

《见字如面》的第一期,我很喜欢萧红写给弟弟的信,文字返璞归真,像是唠家常一样,情感并不是呐喊式的浓烈,却也承载着不可说的手足情深。

我会想念在大学时期,与妹妹通信的日子。妹妹走上社会较早,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早已懂得世事艰辛,可她从来不与我说。我在学校念书,住在象牙塔里,与她说的都是些理想主义的话。于她而言,她的理想早已在弃学的前夜。

但她仍然支持我,每次在信里无比骄傲的告诉我,姐姐是她最崇拜的人,并以此激励自己,要努力工作,助姐姐实现愿望。现在读来,无比触动。

印象深刻的是,20xx年我北上抵京,在一家做书画的公司上班,我去报道的那天,因为行李较多,是妹妹送我去的。返回的时候,老板开车送妹妹去地铁口。

在车上,老板与妹妹唠家常,闲聊起我时,妹妹很骄傲地说,我姐姐以前成绩好,会写文章。她很厉害的,以前还得过奖,常在班上当范文诵读的。

那时候,我非常不情愿她在别人面前如此说,若是有个地洞,当时必定钻进去了。我全程都是黑脸的,只有妹妹还是一副骄傲的表情,真正是以我傲的。现在想来,家人以你为傲,打心底崇拜你,那是真的爱你啊。当归亚蕾读到萧红写给的弟弟的那封信的最后几句,只觉明天的明天又在哪里?

虽然我给的你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道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的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给忘了。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而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想象萧红独自孤零零的躺在香港的病床上,来写这样一封信,何年何月再与弟弟见面,竟遥遥无期,只叹,那一别从此永诀。我又感慨,从前车马都慢,书信很远,一别再也不见,也有伤怀,并不尽是“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般美好。

现在通讯发达,智能时代,想见一个人,几个小时后就能见到。即便不能当面见,通电话也能听到声音,视频连接还能在屏幕这端见到对方。总能很有效的一遣相思之苦。时代的发展,使其一些东西消亡,在某种程度上,也使人类进入更便捷的社会,到底好与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