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叫对象远离异性的小作文(对象对你冷淡小作文)

叫对象远离异性的小作文(对象对你冷淡小作文)

更新时间:2024-04-26 11:25:03
叫对象远离异性的小作文(对象对你冷淡小作文)

叫对象远离异性的小作文【一】

抓住事物(即说明对象)的特征是说明文写作的首要注意事项。阅读说明文自然也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事物的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事物的特征主要体现于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说明文对事物特征的概括有几种情况:一是说明单个事物的特征,二是综合说明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三是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那么在阅读说明文时怎样找出事物的特征呢?

(1)从文中的语句中找出文章的说明要点,而这个要点往往就是该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比如《苏州园林》,文中说:“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句正是的核心。它就是苏州园林的总特征。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有的文章还常常用下定义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基本特征。这个定义就是事物的特征。如《奇妙的克隆》一文,作者以简洁准确、概括性极强的语言,给“克隆”下了一个定义,揭示出克隆这一事物有别于有性繁殖的本质属性,使“克隆”的基本特征明晰地展现了出来:“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

(2)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基本物征。文中如果没有明显交待事物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或提炼。为了弄清作者说明的事物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进行介绍的,这就要求读者自己采取逐层逐段地加以归纳概括的方法。

叫对象远离异性的小作文【二】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叫对象远离异性的小作文【三】

说明对象,就是文章要说明的某个事物,解释的某种现象,阐述的某种道理。

根据说明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是什么、怎么样。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事理说明文(为什么。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

1、看题目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时间

空间: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等。

逻辑: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 整体—局部。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科学,

主要体现在:(1)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数量等相关词语要准确无误;如:“基本”、“大约”、 “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主要”等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2)注意约数和确数。

1、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指代性词语、概括性词语

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内涵。

①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②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别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或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③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2、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的含义:

①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②内涵 较为丰富的句子。(“句不离  段”、结合语境) ③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中心句、过渡句等)。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主要有两种题型:

A、“XX”词好在哪里(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答题模式: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____事物的______特征,符合客观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B、“XX”词能不能删掉

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客

观事物,解说事理,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

说明对象:事物、事理

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密、科学

说明文的结构:总分、递进

说明对象

(1)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2)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的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整体把握的基本步骤:(扎实、精细。)

1.看标题——明确说明对象(无题目则看内容确定)

2.理思路,析结构——总分式、层进

3.抓重点、做标记——中心句、重点句、

中心段落

4.答题要有方法

(一)筛选信息

1、题型:分析文中有关的重要信息。

常用疑问词:“有哪些”、“为什么”、“哪几个方面”等。

2、对策:审题→读文→筛选→答题

审题,把握说明对象和命题点

读文,确定筛选区域和对应句

筛选,保留本质特点和核心词

答题,有时要进行归纳、组合

(二)概括

1、题型: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事理;

概括层意、段意或文意;

解释题目的含义或文章取个标题 。

2、策略:

(1)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通常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 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说明对象的特征:A、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 看题目、在首段中找、抓关键词句

B、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2)段意概括:先找中心句;(开头或结尾,有的话可以抄原句。) 没有中心句要分析语段,进行归纳。(标点标记很重要、结构形式类似的词语、短语、句子)

要点归纳法

(1)明确说明对象

(2)分析具体内容(形状、性质、结构、构造、成因、原理、功用、特征等)(可借助段落中心句、关键句)

(3)归纳整理要点(语言力求准确、精炼)

(3)解释题目的含义或给文章拟标题。

a.标题原则:简明、新颖、有概括性。

b.一般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c.一般情况用陈述语言,不要用否定句。

(1)理解指代性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重点是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A.对指代成分的分析要结合语法、句义。

B.在语境中中心词语的准确性。在语境中区分近义词表义的差异。

C.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2、重点句子是指对理解文章起着重要作用的句子,一般是指:

(1)表达段落或文章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句有首括、中领、尾结三种形式,又以首括居多。

(2)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3)结构复杂的长句;

(4)运用了某种修辞方法或说明方法的句子。

3、品析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应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切忌孤立、片面地分析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

1、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由上下文内容来解题

考文中句子的指代:

2、借助记叙文的要素来梳理文章结构,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了解人物的身份、人物之间的关系,从人物的各种表现中分析他们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二)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

1、记叙文分为:记人、叙事、写景物三种,都是为表达作者的看法,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叙事记人、写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说理

2、中心思想=事件概括+ 作者看法 / 情感

3、事件概括(具体表现)=什么人+怎么样+做何事+有什么结果

(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把文章的时代背景、写作目的、标题、议论抒情文字等综合起来考虑。

1、标题的作用

2、议论抒情的文字的作用: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抒发作者的情感。

3、环境描写的作用:交待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

4、与中心有关的关键句的理解:联系上下文,表现中心。

5、与中心有关的关键词的理解:词本意+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他对表现人物情感、文章中心的作用。

(二)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合作者的情感。

1、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上五种描写都可有细节描写。

某种人物描写的作用=某种人物描写+人物思想性格+与下文情节的关系+文章中心

揣摩人物描写背后的人物心理和情感=某种人物描写+某种情况下+揣摩人物心理和情感+文章中心

2、分析情节的发展变化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剖析人物形象(略)。

(一)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分清记叙的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

A.看到眼前事,联想到以往的事,引起了回忆,追叙往事;B.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时,为了加强对照效果,先写当前,后写过去;C.先说出事情的结局,再记叙事情的

缘由。

作用:或顺乎自然;或为了达到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使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的表达效果,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情。

作用:插入的事情,是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主题更鲜明。

(二)抓住记叙文的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

1、以时间为线索:如《社戏》

2、以空间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以某一物为线索:如《小桔灯》

4、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如《春》

(三)分清段落和层次,理清作者思路。

1、抓时间、空间的变化

2、抓选材角度的变化:如《春》

3、注意议论、抒情文字的穿插:如

4、注意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

5、利用起到总起、过渡、呼应、小结、总结等作用的重要语句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一)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已记叙和描写为主,也适当使用说明、抒情和议论。

1、记叙:交待事实,把人物和时间等简洁地交待清楚。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物和环境进行细致的描绘,使之有有肉,有声有色,给读者以形象生动的感受。

3、说明:为了把事情讲得更清楚。

4、抒情: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感受。

5、议论: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感受。

叫对象远离异性的小作文【四】

叫对象远离异性的小作文【五】

秋是我的一位异性朋友,喜欢文字,喜欢牛奶,经常做梦。

我们相识时是在炎热的夏天。我日复一日干着无聊的工作,有空隙就偷玩手机。她加我的扣扣发过来的第一条消息就是“你认识克里希那穆提吗”。我是个爱装蒜的人,不愿在陌生人面前丢脸,于是马上查,然后回答说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接着她问:“那你看过他的《般若之旅》吗?我看不懂。”我说没有。我基本上没看过多少书,我是个知识贫乏的人。后来她说她在看《围城》,我说哈哈我也看过,但忘了,连人物的名字都忘了。我是个健忘的人。后来我们开始进行热烈的讨论。她说的很多书我都没看过,我觉得很窘,于是转换话题不讨论书而转向生活。我说我在打暑假工上班很无聊又热没认识多少人,她说她在家闲着有时帮爸爸干活但大多时候上网可能是上瘾了。我把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都对她说,她总会及时回复我,也耐心地等我回复。我们都聊得很开心。

她是个思想开放目标明确的女生而我是个见识浅薄对生活充满迷茫的人。她总是问我些我不愿面对的问题,一针见。我总是吱吱唔唔地回答,怕和她通电话。记得和她说我要不要回家复读时她一连问了我几个问题,我心虚地回答。

复读的话你要考到什么分数?

到本A的……

就是几多?具体点。

五百多……

有什么学习计划没?

努力学习。

怎样努力?比如学英语。

……

最后的谈话我越来越心虚了。我心里没底,只是不想上补录的学校。

就像这样,她能很好地引异我找到问题的关键,把解决问题的步骤不断细化。她学习勤奋,思想成熟,是我的榜样,我一直这样认为。只要和她聊天我就会变得宁静成熟许多,我对她这样说。我们的交谈没什么话能哈哈大笑的,都是充满了宁静的气氛,有时觉得像春上村树式的交谈。这让我很舒服,我实在不喜欢绞尽脑汁地想些幽默的话逗女生笑。我的基因里缺少幽默感。

她经常发表日志,有时我会特意看看,写的都是关于生活、梦境。她说她经常做稀奇古怪的梦。我说我很少做梦,就算有也没什么印象。她在梦里醒来后写下一些寂寞的文字,叫人琢磨不透。大部分的我都没评论,因为我不知道说什么,说得太肤浅不好,故作伤感好虚伪。

我是个早睡的人,在学校时十点半必定睡下,不会玩手机到深夜。之前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比如阿喵、妹妹哓琪会到凌晨还未睡觉。我心疼她们就用老成的语气对她们说早点睡觉身体好不易近视云云。后来我才知道有时失眠不是早不早睡的问题而是何时睡着的问题,在高四的一年里我们宿舍的人经常失眠,他们有时玩手机有时用电筒找可恶的臭虫,以此打发时间。我也一样。于是我理解那些在深夜时分脸上映着微弱的蓝光的人的无奈了。而秋也是个爱失眠的女生。每晚聊天时到了十一点多一点我就说我要睡啦早点休息晚安。离线后我不知道她会干什么,是否棒着电脑玩还喝着牛奶。但这种情景很奇怪,感觉深夜对着电脑的人不是应该捧着杯子喝咖啡的吗?

在未见面前我们讨论过如何见面。我说我们去喝酒,醉了也没关系,睡路边的石凳。我喜欢流浪的感觉,但我从未流浪过,只是在独自游玩时有这种感觉。她说可以,不过也可以喝牛奶,我请你。我能想象到她发完这个消息安静地微笑的样子。她一直对牛奶有种特别的喜爱,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是各棒着一杯牛奶边走边聊的。我难以想象我们用牛奶干杯会是何种情形何种心情。旁人一定会用奇怪的眼神看我们的。 我说暑假结束前几天我就可能回家了,然后去你家,和你打羽毛球。可是2012年的暑假结束后我们都没能实现这个愿望。在开学几天后我才背着行李匆匆赶到学校报到。最终我决定复读。

直到后来,我们才找到机会见面。那是在一个无云的夜晚,星星在漆黑的夜空明晃晃地闪烁着。我心来潮搭摩托车去一中,上了车我才后悔,见面后干什么呢?我是个沉默寡言的人,该和她说些什么呢?我一直喜欢用文字和别人交流,无论是写信还是发信息。我坐在车上看见这个小城镇的路灯不断向我涌来然后后退,路旁的桉树像黑影般掠过,而我在思考着怎样度过和她相见的'时光。我很少在夜里离开学校,这陌生的景色带给我巨大的不安,我像站在荒野一样到处张望。当我还在想的时候一中已经近在眼前了,它宽大的校门显示了它在我们这个小城镇的特殊地位。我回过神来,心想好吧,见面再说。我走到校门四处张望,然后看见她从大门里出来,挥手向我打招呼。她跟照片上的样子差不多,短头发,像个孩子。我们走过马路,各人买了一瓶牛奶,沿着河的西岸慢慢走。她的口音带点广州白,让我感到有点不自在。她说给本《麦田的守护者》我看,我说很好,在学校整天对着试卷和资料书都闷了。可是一年过了也没给着。后来我沉浸在复习资料书中,已无暇看什么好书了,只是偶尔看看五元两本的过期的杂志,滋润一下自己干枯的心灵。

有一段时间,我们都看港片《读心专家》,对心理学和行为学很感兴趣,我对秋说买本相关的书给你。那时我刚好在广州,我在晚饭后乘车去广州购书中心,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购书中心的大门,我进去兜了一圈,走马观花般翻看几本书,然后听到“关门时间已到请离开”的温馨提示。我看时间也不早了,心想明天再来吧。可是生活是充满戏剧性的,第二天清早我搭顺风车回中山,买书的愿望也就落空了。很多说好的事我们都没能做到,我觉得很无奈。

见面后我们俩也没怎样联系。她的手机只在星期六开机,因为要打电话回家;我一边埋头苦读一边在深夜失眠时玩手机,在周日跑跑步散散心,日子过得没滋没味却充实。有一次我们放假回家时秋发信息问要不要停车见个面,要不以后没什么机会了。那时我正乘班车回家,经历炎热的阳光和过云雨的洗礼。我不知道这话的真实性,拍着胸脯说不怕,暑假到了就有机会啦。然后车就驶过她住的地方。可是我忘了我高考结束时她还在上学。我真是个考虑事情不全面的人。

高考完后我怀着愉快的心情收拾行李,留恋地和一个个背满行李的同学说再见然后离开学校。我开心是因为我再也不用过着枯燥的高中生活,再也不用害怕床上四处乱爬惹人厌的臭虫。我自由了。学校在我脑海里留下最疯狂的印象是高考结束当晚满天飞的碎纸和停在宿舍楼下装满书本的运货卡车。我又一次经历了这么壮观的场面。

之后我去中山度过难得的长假期。夏天又到来,太阳还是那么热情奔放,把阳光洒给大地。我开始打暑假工,过着汗流浃背的日子。而秋走过了高二的时光,即将迈向高三;八月就要去学校补课,过上无聊而冗长的校园生活,一如我过去的两年。我问她有没有心仪的大学,秋说她要考到江苏读建筑类的专业。我“哇”了一声然后想起自己在填报志愿的前两天才开始查大学和专业时手脚无措的样子暗自发笑。她真的目标明确有计划。

只是我想我们以后会越来越少联系。很久之后我才知道,害怕她离开我。其实谁都知道我是一个需要安全感的人,害怕突然失去。后来她说是她把全部的好友都删了,不必再加为好友,因为很少上网。我默认。后来我也就没刻意找她的QQ号码,也不知道她过得怎样,是否还在为鼻炎的事情烦心,是否还是经常去医院,是否在班上还是沉默寡言。国庆节假期我在家里呆着,看到电视上报道的交通堵塞新闻觉得可悲,他们想放松却过得比上班还累。一个夜晚,我站在楼顶上看天上的飞机飞来飞去,灯光一闪一闪的,突然心来潮,拨通了她的手机号码,是她姐姐接的,她说秋放两天假,不回家,已不带手机去学校了。我才想起她在读高三。嗯,她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那夜我撑在扶栏上看着远处被路灯照得发黄的马路出神,周围的住宅透出微弱的灯光,衬得这个城郊的夜更黑暗、寂静。妈妈在楼下提着嗓子喊,在楼顶干什么,早点洗澡睡觉啊。我“嗯”了一声,突然有点伤感,想听苏打绿的歌。

你们说两个人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无关痛痒的联系会经历怎样的心情旅程?这些年,我感到很多以前凝视过的脸、握过的手、拍过的肩膀正在逐渐消失不见,他们在人流中融入了其他群体,对我挥着看不见的手沉默地说再见。我只是在旁边看着,什么也没做。

很多事情都是慢慢变化的。她学习繁忙,会被越来越多的试卷淹没;我的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我想我们如同漂流在生活的河流上的小船,安静地过着各自的生活,又像两条曾经缠绕过的藤蔓,在夏天丰沛的雨水的滋润和炎阳的照耀下又各自叉开生长一样。

我能说什么呢?我能做什么呢?只能在远方眺望她所在的城市,愿她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