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高考作文题幸存者(高考作文满分第一人原文)

高考作文题幸存者(高考作文满分第一人原文)

更新时间:2024-05-30 04:53:42
高考作文题幸存者(高考作文满分第一人原文)

高考作文题幸存者【一】

??考扩写题试题

小心,别撞着“扩写题”

【小引】2008年台湾省的“高考”(台湾省称“大学入学指定科目”国文考试中,要求扩写《史记项羽本记》中“鸿门宴”项庄舞剑的故事,要求考生根据原文,运用想象力加以渲染,将其扩写成一个故事。这是一道让人眼前一亮的高考题,扩写这种作文形式初次走进高考考场,足见扩写对作文水平提高的重要作用,同时体现了高考试卷“稳中求变”的特点。那么,如果在2010年或今后国内高考试卷中我们也撞上这种“扩写题”,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那么,什么是扩写呢?扩写就是一种“给材料作文”,是把中的一段文字,发挥想象扩展生成一篇内容充实、形象丰满的。我们以《长别离》为例,具体谈谈如何扩写。

【文题】请以《长别离》为题,扩写《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殉情部分(22—31段),注意想象合理,注意细节,字数不少于800字。

点拨:首先要仔细阅读原文,梳理情节,确定中心。扩写的部分是《孔雀东南飞》中的高潮部分,即殉情部分,其主要内容是写成亲的那一天,傍晚时,仲卿赶来,兰芝、仲卿诀别,两人相约以抗争。夜里,兰芝投水而,仲卿上吊自。根据原文内容,我们扩写的重点是“诀别”部分,突出的主题是“忠于爱情”,至于其他次要的“成亲”、“殉情”部分可一笔带过,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其次,扩写要合理想象,不可失真。扩写时补充的内容要与原文内容一致,衔接要自然、流畅。比如,有一篇结尾设计成:兰芝和仲卿后在在天堂相遇,两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显然,这种结尾就是“天马行空,不加约束”的想象,不符合扩写的要求。另外,扩写要注意细节和环境描写,注重人物塑造,使具体、生动、感人。

【佳作示范①】

长别离

枝江一中 张黎

屋子是空落落的,心也是空落落的。

诺大的房间里,吹过几丝冷风,将兰芝的心吹得冰冷,破碎。门一阵轻微的响动,是母亲进来了。看着女儿如此伤心,母亲几次欲言又止,但想到太守的来信,于是轻轻地说:“女儿啊,太守的家人明日便会来迎娶你,还是快做嫁衣吧,不要让婚礼不像样子。”兰芝依旧不语,用手巾掩住嘴巴,眼泪如断线的珠子簌簌落下。母亲见状,摇摇头,叹了口气,又慢慢走出屋去。

半晌,兰芝闭了闭眼睛,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拿出精美的梳妆盒。毕竟大事已定,容不得她自作主张。明天,她将成为别人的新娘。

剪刀和尺缓缓游走在布料上,犹如游走在她心里一样。这一幕,似乎很熟悉。想起当日做衣时的情景,物没变,只是,心已不同。每一剪,每一线,都重重地刺进她心里。在剪断最后一根线时,她的心,也似乎被剪断了,鲜喷涌而出,染红了眼前的嫁衣。打开房门,红日欲沉,心中被压抑的委屈一齐涌上心头。她再也控制不住,失声痛哭。这悲声,竟也使得这阳光也支离破碎。

远方,传来马的哀鸣,像是某个人心碎绝望的呐喊。蹑手蹑脚地出门,正看见仲卿牵着马,一动不动地望着她。相同的眼神,只是,仲卿的眼中,有着难以掩藏的愤怒。兰芝目光如水,走过去,轻轻拍了拍马鞍,叹了声气:“自你离开后,事情的发展果然不是我所能左右的,我的母亲和哥哥逼我嫁给了别人,你回来还有什么希望呢?”仲卿冷冷道:”那就恭喜你高迁啊,我这磐石可稳立千年,而蒲苇,不过是一时坚韧罢了。就让你一天天变得尊贵起来,而我独自走向黄泉路吧。”兰芝听罢,手因为激动而蜷曲起来,指甲嵌入皮肤。她的眼里隐隐有了泪光:“想不到你竟会说出这样的话,你要记得,黄泉路,我们一起走!”风放肆地吹着,却吹不干悲伤的泪水;寒冷狂傲地汹涌着,却冷却不了两手相握散发的热度。

仲卿回到家,母亲还在房内劳作。他悲从中来:“母亲,外面天冷了,院中的兰花也结满了白霜。儿将不久于世,不能再陪伴您左右。希望您如南山之石一样长寿,身体永远健康硬朗。”焦母听毕,泪如雨下:“你是大户人家的公子,又身兼重职,千万不要为一个妇人寻短见。人人贵贱不同,又怎能算你薄情?邻家的女子贤惠美丽,娘这就为你说媒娶她进门,好不好?好不好?”仲卿苦笑:“儿已无福消受。”拜了两拜,便转身回房。而那个不好的打算,也已在他心中扎下根,但回头望望母亲的房间,他的心,又仿佛被重重揪了一下:自己若离去,母亲又有谁相伴?

兰芝不知道这一天是如何过去的,她只知道,庞大的迎亲队伍,喧鸣的锣鼓,都丝毫激不起心中的涟漪。她知道,自那晚一别,她的心,早已去。周围升腾起飘渺的青烟,忙碌一天的人们都三三两两地安歇了。

这样宁静的夜让人昏昏欲睡。青庐内,兰芝独醒。突然,她起身,向皖河走去。

皖河边,蒲草正随风摆动着,像是凄美的舞蹈。“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她一步一步,向河心走去,轻盈的纱裙在水中轻柔地飘动。像是鲜,扩散在水面,染红了黑夜。

庭前树下,仲卿徘徊着,当听到兰芝的讯,他竟然流不出一滴泪水。常说,大悲无泪,现在自己才明白这种感受。仰起头,树枝上悬着的白绫泛着刺眼的光。风吹过,吹动了树梢,却吹不动树下的磐石。也许只有离别,我们才会再次相见吧。仲卿想着。他的身体如同败落的枯叶,孤独地在风中颤抖。

有一种遇见,注定别离;有一种别离,是为了永远相守。

【点评】本文扩写流畅自然,想象丰富,真实的再现了一副“长别离”的场景。其中,恰如其分的环境描写,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很好地反映了主题。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渲染了一幕幕真实的场景,对人物形象有一种很好的衬托作用。结构清晰,结尾处富含哲理,耐人寻味,升华了的主旨。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佳作示范②】

长别离

枝江一中 廖文婷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题记

正值仲春,蒲公英在风中哭泣,就像是被离弃的约定,宛若柳絮般飘荡在空中,遗失了回家的方向。

“刚才贵府来人说明日就来迎娶你了,快做嫁衣,别让婚事搞砸了!”母亲的呵斥清晰有力,一字一句都要我承担。我无奈进了房间。摆在桌子上的那红布和线团,是如此的耀眼,扎得我眼睛生疼。沉默,沉默,房间里冷得没有一丝温暖。多想此刻他能够陪在身旁,给我依靠,给我力量。可,我们都一样。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射进屋内,斑斑点点,是不是我们的感情也会如此——支离破碎。我的手指冰凉地蜷在掌心,指骨关节捏得泛白。无力去触摸这所谓的“嫁妆”,热闹是别人的,我什么也没有。想到这,委屈化成泪水簌簌落下,浸湿了鲜艳的布料,殷红了我白皙的手巾。“快点做衣服,别磨磨蹭蹭的!”房外母亲的又一阵怒斥。我拭去泪痕,应了母亲一声。随后拿着剪刀开始裁布……

暮色四合,微醺的太阳光斜斜拉长了垂在身后的黑影。光影缱绻。夕阳,皎月垂悬天际,各据一方。看着自己手中的罗衫和满屋的红灯,我叹息了一声,走到窗前,看到一片绿色被黑色天空映得深沉,没有朝气,没有绿意。

次日清晨,一声马蹄划破了宁静。早已听惯了这蹄声,他来了。床上鞋,我飞奔出去。雾霭朦胧,烟迷我的眼。隐隐约约看见了亭下的他,依旧风度翩翩,只是多了些沧桑。我停住了脚步,彼此眼神交汇的瞬间,默契,代替了永恒。我哭诉着我的苦衷,可你却说我背弃誓言。天若有情,亦我为伤感。你的背影湮灭在雾中,“让我独自去上黄泉吧”,这声音还留在耳边,回响出巨大的声波,扩散开来。古道上你的足迹坚决而有力。好,生与共,相濡以沫。

晨曦的微光渐渐扩大,照耀着世界万物,那片绿色的希望又重新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肆无忌惮地生长,蔓延……

此刻,我的脑海里充斥着他回家后的画面:他拜见他的母亲,他如此恭敬的祝福她,举手投足之间满是怜爱与不舍的目光。他的无可奈何,他的难以启齿,他的母亲的泪花及他的牵挂,终究敌不过现实。

窗外阳光跳跃在树叶间,绿意浓浓。红红的鞭炮,红红的盖头,红红的花轿,红红的嫁衣。这一片红似乎要淹没这绿。我上了花轿,家人的笑靥与我竟是这般不相符——眼角噙着泪,浸湿睫毛。

热闹的一天过去了。我换下嫁衣,取下头饰。来到了池边,月光静静地泻在这片池面上,澄净透明。泪水划过脸庞的刹那,我的身体触到了冰冷的池水。一片涟漪后,恢复了平静。

我不孤单,因为在天国很快就会与他再度相见。

长别离,浓情意,与君共相存。

【点评】以第一人称来写,将兰芝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形象的刻画了出来,真挚感人。语言优美,穿插着许多环境描写,刻画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与性格特点。结尾寓意深刻,感人肺腑。

【延伸训练】请将南唐诗人赵诗秀的《约客》扩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注意想象合理,突出人物形象。

约客

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佳作示范】

约客

枝江一中 邓园园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清)赵师秀《约客》

淅淅沥沥淅淅……淅淅沥沥的雨点声叩开了黄梅时节的大门。雨季来了。

飘飘洒洒,飞飞扬扬的雨丝从天空飘落。带着春天羞涩的笑容,轻轻拂过嫩绿的枝芽,朦胧在雾一般的空气中。

雨点飘落在池塘里,漾起了一圈小小的涟漪,惊扰了青草丛中做着美梦的青蛙,清脆的哇鸣声此起彼伏,似乎在欢庆这夏雨的到来。

他立在窗前,唇边的涟漪渐渐荡漾,心跟着这清新的空气醉了。

静静的雨,静静的黄昏,沉醉于静静的心中。

突然,一阵轻快的脚步声在青石板路上响起,打乱了这黄昏的宁静。他心头一颤,莫非,他来了?听着,脚步声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原来,是个过客。

静静的雨,静静的黄昏,不再宁静的,是心。

他慢慢走回桌旁,倚着桌子坐下。桌上的棋盘摆放得整整齐齐,似乎也在等待着知音的来临。

夜张着黑翼飞来,张牙舞爪的黑暗笼罩了他,夜风夹杂着的清冷慢慢渗入屋内,一点一点吞噬着……

于是他点了一盏灯,在这如豆的灯下坐着,抽一本书出来,看了一阵,难以入眠。再抽一本,看两页,仍旧放回了原位。灯花越结越大了。他信手拈起一颗棋子,在桌上轻轻敲着,一团灯花应声而落,烛光也随之一颤,他的影子碎在里面。

雨,依旧安静;夜,依旧凝重;破碎的,是心。

他仿佛定格在了桌前,似乎是执拗的等待,又或许是落寞的无望。他的背影,始终不颤抖一下,像是坚守于长夜的孤灯。就这么安静、这么平静地与烛光消融在微凉的春夜里。但那背影,却依然灼热,热切地盼望,是盼望友人的到来,还是准备将执拗的背影弯曲,不再等待,不再因等待而寂寞?

风和雨合鸣在孤寂微凉的夜里,一种等待以孤独和忧伤的平和姿态伫立在风和雨的合鸣里,却还是被风雨渐渐朦胧,融为一体。那背影,似乎有了依靠,有了安慰,有了寄托。

窗外,雨静静,夜深深。

屋内,那灯仍然不寐。

【点评】这篇的成功之处,就是注重细节描写,起到了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比如,开篇“淅淅沥沥的雨点声叩开了黄梅时节的大门。雨季来了。”用白描的语言描写细雨,奠定了全文“凄清”、“孤寂”的感情基调。还如行文之中“他信手拈起一颗棋子,在桌上轻轻敲着,一团灯花应声而落,烛光也随之一颤,他的影子碎在里面。”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打棋”时的情景,栩栩如生,让人如见其人。

高考作文题幸存者【二】

幸存者偏差的本质是什么?信息不对等,这就是幸存者偏差存在的唯一条件。

那么,什么是幸存者偏差?那就是你只看到了少数的成功者,却看不见大部分的失败者。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让我们错以为世界上到处都是成功者,就只有我们是失败的。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个学渣,一次考试过后奋发图强想要认真学习,在网上找了学习方法,说要认真学习,结果你逆袭了三年,数学还是考了60分,你好意思在网上说吗?这个时候失败者不说话,成功者又大肆宣传,幸存者偏差就这样出现了。

那么,我们要怎么解决幸存者偏差的问题呢?实际上我们在大多数时候是很难发现自己处在视觉盲区的,因为海量的\'数据会蒙蔽我们的双眼,我们甚至会把失败归结为自己的问题。有数据表明,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方法的认知不够,占你失败概率的90%!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别的捷径,就是找一个跟他对立的观点,自己去研究哪一个观点是正确的。这就像我们平时在网上购物,其实购物前可以先看看那些差评是怎么写的,那就是最低的界限了——好评可能是假的,但没人会没事给自己打差评。再回到学习上来,大家在看那些学习方法的时候,不妨也看看下面的评论,出现刁难的,也不要直接忽略,想想他们说的有没有道理,这样才能找出好的方法。

总之,还是要我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保持一双明亮的双眼,只有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本质推理可能出现的事情,才能算是真正的解决了“幸存者偏差”这个问题,不然,这个问题时不时就会给我们绊一跤,让我们摔一个大跟头的!

高考作文题幸存者【三】

这是一个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是一座千古奇耻的纪念碑;这是一个"国穷民穷被狗欺"的有力见证,这是30,0000中国人生命的终点。在70年前的南京,短短的六个星期内,它经历了一场惨无人道的大屠。这便是后来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

华裔美籍作家张纯如深入探究此事,写出了让世人震惊的《南京暴行--第二次世界大战被遗忘的大屠》(中文译本为《南京大屠》。这本书揭露了南京大屠的真相,全面严谨地论述并分析,是一本极有史料价值的著作,对提醒世人勿忘这次亘古未闻的空前惨剧,起到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作用。

日本人对南京的洗劫,是一个可怕的事件。集体屠士兵、缪并强暴数十万平民,兽行的发生违背了所有的全部战争法则与惯例。如果就其残忍程度与暴虐规模来说,也是世界历史上此类事件中排最前面的。

南京大屠一直保持一个模糊时间的状态,不同于在日本出现的原子弹爆炸,或是在欧洲上演的犹太人的大屠。南京屠城的恐怖景象,事实上很少被亚洲之外的人们所知晓。正因为如此,许多日本的政治家、大学教师以及工业界的领袖们,他们不顾大量事实的`存在,地一口咬定,南京大屠不曾发生过。他们不想让西方国家知道他们丑恶的罪行,于是,他们开始了对历史别有用心的歪曲。他们数十年来系统地从他们的教科书中,肃清了有关南京大屠的参考书目,搬走了展览馆里有关南京大屠的照片,销毁原始的资源资料,而且从大众文化中去除任何有关此次大屠的痕迹。

任何想使记录不会掺水的尝试,必须遮住阳光,于是就见不到作为一个民族,在面对整个这一时期他们行为纪录的时候,日本人在想尽办法安排、培育和维护他们的集体"健忘症"。他们还在精心培育的神话中,把国家的角色伪装起来,声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是受害者,而不是战火煽起人。在广岛和长崎爆炸的原子弹,造成日本人民的大恐怖,帮助这种神话调换真相。

但是,想想看,我们难道就没有错吗?

在一次被俘虏的过程中,我们有一支很强的武力--超过两个日本团,为什么一点也不曾尝试抵抗,就轻而易举地变成了俘虏?这么多部队的长官,他们都跑哪里去了。两个日本的军团,在我们7000名俘虏已经被解除了武装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决定奋起反抗,他们的部队就会消灭的!为什么我们不发起反抗?为什么我们要选择投降?为什么我们要选择逃避!

如今日本人不但没有承认自己当年的错误,而且教育他们。

高考作文题幸存者【四】

1937年的南京,仅仅用"浩劫"和"地狱"也难以形容那段泪交加的历史。那是一段人人都不愿回忆,可人人都不得不提起的往事--那段梦魇的烟云,伴随着这座凝聚着太多复杂情感的石头城,永不湮灭。

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国人,作为中国90后崭新的一代,我们有理由不去拆开那历史的尘封,可恰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去那段交错的时空,因为这不仅仅是整个南京的灾难,整个中国的灾难,更是全人类的悲哀。

打开空白文档,几欲动笔--无从下手。因为看完影片后,波澜的情感早已充斥着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整部影片的导演,他无疑是残酷的。硬生生地揭开那些南京浩劫幸存者心灵的伤疤,让他们再一次想起那段,被埋没了半个多世纪的记忆。可,他却又是无奈的,他仅仅想让世人了解那骇人的真相。相信他在剪辑影片的时候,心中一定也积蓄满了泪水。

在一组组镜头背后,我看到了政府的无能,百姓的凄惨,更体会到日军阴暗与魔鬼的一面。

可是,真正让人潸然泪下的,不仅仅是那一组组穿插的胶片镜头,更是那一群在南京城最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外国人。

那红色的十字标记,让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人们感到了些许慰藉,那被外国人执着地划出的四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域",似乎是这些难民的,唯一的,也是共同的家。

看着平地上支起的无数简陋的帐篷,看着伤势各异的痛苦民众,联想到南京市长竟然可以抛下这么多黎明百姓,却将21万吨面粉,几十车盐等生活物资交付于几个外国人,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惆怅于愤怒。

在中国政府都无力回天的情形之下,一些西方人,却向中国伸出了他们的橄榄枝。他们中不乏传教士、教师、医生与商人。甚至还有德国纳粹的党员。究竟是何种力量支持着他们,我想,那一定是他们的良知与虔诚的心灵把!

他们的胸怀是博大的。他们甚至从未想到过退缩,犹然记得华群小姐的那番话:"那满手的鲜,我用肥皂拼命地搓洗,甚至涂护手霜、擦香水,可仍旧难以除去那阵腥,至今,我仍能闻到那股气味。我想,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股味道了......"是啊,日军的行为,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永不消退的创伤与记忆,更玷污了他们自己的旗帜与心灵!

电影院内虽然座无虚席,可真的,所有人的心,也都满溢了呢?在这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场景之下,居然还有人能够说得出话,甚至笑得出声,这究竟是不是一个人,一个中国人所应有的行为呢?他们的心,究竟是何等的冷漠?!

记得有一幕是这样的叙述的,狂妄的日本军官到安全区,要求交出100名妇女,专供他们"消遣",这样他们才答应不去强暴其他妇女。本以为没有任何人会理睬这些无耻之徒,可没想到,这时,从人群中,竟主动站出了几十位妇女。我当时震惊的说不出话来,倘使她们曾经沦为日军的"奴仆",可她们的灵魂却是最高洁的!

不禁将这次的屠与纳粹屠犹太人作比较,全然不同的态度。战后,德意志人民深刻的历史反思与勇敢承担战争后果的态度博得了欧洲人民的谅解。可直至今日,日本当局仍旧未给我们一份满意的答卷,甚至妄图掩盖这段历史,走着与德国相反的道路。我想,这应该也是至今抗日题材作品屡见不鲜的缘由之一把!

由此想到了前日军士兵东史郎先生的忏悔,正是他这种精神让人们原谅的他,他也因此含笑着离开了人世,洗清了自己生前所犯下的罪过。

曾经拯救过中国数万同胞的拉贝先生,在战后回国后受到了不公的待遇,陷入了极为贫穷的境地,然而欣慰的是,受到他救赎的人们自发地筹集了几千美金,并 陪伴他走过了生命最后的旅程。

这一刻,人性的光辉在闪耀着!拉贝先生他是我们心中的神与救世主,永远都是!

这是一段不灭的记忆,它像一盏长明灯,永远留在世人心头。

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关心过中国的人,以及给予人们关怀,并勇于揭露史实的人,他们才是真的英雄!

几个晚上,都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脑海中一直浮现着种种画面,以及日军老兵接受采访时,那淫秽而又恶毒的话语。

我想,就让这罪恶,永远存在在那些不知忏悔的无耻之徒心中,伴随他们,一起深埋地下把!

高考作文题幸存者【五】

主旋律影片是一个永不过时的电影题材,不管你是多么的排斥电影在整体上多么刻板展示与编排,不管你多么的不情愿接受这样赤裸裸的爱国主义对你意识上的狂轰乱炸,可是从情感上来说,一旦有一丁点儿的故事情节把你吸引,你会不知不觉的就把自己的爱国情怀展露无遗。尤其是关乎国别这东西,不管是对是错,是美好是丑恶,一旦让你选择立场,你会不情愿但毫不犹豫的站到自己的国家这边来。于是乎爱国主义这东西,就像一把无形的枷锁卡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脑袋上,虽然你有诸多的抱怨与不满,但也会被瞬间消融的无声无息。所以说主旋律电影题材永不过时,只要有国家在,即便是动荡不安,一颗颗心也会因为爱国主义而紧紧地团结起来,而主旋律电影就是来激发你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的绿色引线。

由真人真事原著小说改编,马克沃尔伯格主演的军旅题材电影又一次将美国以世界警察的身份搬向了大银幕。虽然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虽然是宣扬美帝国主义的真善美的救赎,但林林总总的看起来,多少缺少了对践踏别国尊严的道德与坦诚。电影以展现战友之间的兄弟情谊为主,配合激烈的枪战戏与惊心动魄的追逐戏,上演了一场腥恐怖的逃亡之旅。电影结构紧凑,情节突出,充分展现出了各个主人翁之间在生离别时的相互扶持,相互依存。部分情节真实展现出被追捕时那种不顾一切的逃亡戏码,深刻并且残酷的向我们展现了在特定环境下的自救与依存的艰难。电影充分挑战了人的承受极限,也充分表达了真正战场上的英雄并不是像约翰兰博一样的人物。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以一敌十的戏码只是我们美好的幻想而已,真正的英雄是在危难的时候知道如何让大家安全的保命,而不是一味的奋勇敌,洒战场。电影充分激发出人的求生,充分展现出了生命在最后关头的无私与伟大。不管平时怎么对你嬉笑打闹,没轻没重,可是在紧要关头,他们可以为你献出自己的生命,也许这就是电影想要表达出的兄弟情义。在电影中又侧面的表达出一些问题,当当地亲美部落在拼挽救了美国大兵以后,不断表现出敌意与不信任的美国大兵和美国救援部队到达以后对当地部落的冷落,着实冷冷的表现出国别背后的人道主义与道德冷漠。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敌意,也无法获得付出后别人的回报,我们只是在找寻自己这样付出以后值得吗的心理价值观。

最后的幸存者是孤独的,因为他失去了所有自己的兄弟,他背负起对兄弟们所有付出的人生代价,也许他会感谢会缅怀,可是永远抹不掉的是当时的情境与内心的忏悔。电影不仅仅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更多的是在讨论事实背后所隐藏的含义与感情,战场上的善意与冷漠是不是真正的真善美与罪恶丑,也许直到最后的结局才能给我们带来一个正确答案。而等到结局降临的时候,我们才发现选择两个结果的背后都是那么的令人可怕。

一部表现还算中规中矩的主流商业片,没有太多华而不实的东西,深刻的让我们感受到战场与爱国主义离我们这么近,深刻的让我们体验到了逃亡时的绝望与恐惧,我们会恐惧会致敬那些在战场上的兄弟们,但也深深地告诫整个世界远离战争贴近和平。剧情很简单却又很深刻,部分情节似乎有太多的雷同与相似,不过对于一部且看且忘记的影视作品,我们不要期望太多。

高考作文题幸存者【六】

首先,这是一个典型的观察-监视任务,派出了标准的观察小组,由两个两人狙击小组组成。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进行长时间的监视,可以两班倒,一个小组监视时,另一个小组可以休息,这是很标准的做法,而在影片里,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四人小组携带的装备基本上是2-3天左右的轻装,三人背了3D包,无线电手背了个中号爱丽丝背包,估计是无线电太大装不进去的折衷方案。整个小组估计只携带了两天左右的补给和装备,通讯器材配备了卫星电话一个和一部电台,小组成员都配备有短距无线电通话器。武器装备大致如下:两名狙击手,装备SR25类5.56mm带消声器的精确射手步枪,两名观察手携带装备M203榴弹发射器的M4步枪,两种弹药可以互换,片子中也是这样做的,没人大概配备了1-2枚手榴弹以及3-4枚左右的烟雾弹,观察手多配备了至少3枚40mm榴弹,影片中还看到至少一把贝瑞塔手枪。

至2001年《黑鹰坠落》之后,包括好莱坞在内的电影版图上,再没出过一部酣畅淋漓的战争片了,直到2013年的这部《孤独的幸存者》的出现。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佳作,完全可以成为一部战争片的经典之作。

其实,自1998年《拯救大兵瑞恩》将战争片提高到一个新境界之后,好的战争片就寥寥无几了,因为经典难以超越。《黑鹰坠落》因为取材的真实以及对于场面的精准控制,为战争片另立了一条新路。但在拓路之后,直到眼下的《孤独的幸存者》,佳作才算有所传承。在当前超级英雄满天飞的时代,战争片似乎有式微的境地。即便是《孤独的幸存者》,它所达到的成就与它赢得的票房与传播的穿透力上,都远远不够。这也使得本片格外受人关注,值得所有对军迷们来关注。

即便不说战争片,按现实改编的程度,这也是一部忠于现实的作品,现实的残酷程度,几乎可以当做纪录片来看。其虐心程度,比之任何纪录片都不为过。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精彩的电影,整片中战争场面一环扣一环,情节的曲折,精巧的伏笔,精彩的场面,处处抓心,全程无尿点,从头至尾都紧抓观众的心,使得不一气看完都无法松气。

相对于电影,我更关心电影背后真实的历史。下面我就做一下百度党,将与之相关的材料搬运一下,不喜者可以关闭页面了。

所谓“孤独的幸存者”,是指发生在2005年6月28日至7月11日期间,发生在阿富汗的一段真实战事。当时美军为了击垮一支塔利班武装力量,派遣4名“海豹”突击队做先遣观察,打算在随后的攻击中一举消灭这支塔利班武装。但不幸的是,侦察队被当地的三名放羊的农民看到,随后他们报告了塔利班武装力量,招来大批塔利班围剿,4名海豹最终仅幸存一名,三名美国战士在战争中战,连同前来搭救的美国军队中的牺牲者,共19名美军战士阵亡。这部电影就是根据唯一幸存者马库斯·鲁特雷尔的回忆录改编而成,将这个海拔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钩沉而出。

具体的经过如下:

2005年6月28日前,美国得知一名名叫本·沙马克的塔利班将领正潜伏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交界处库纳尔省阿萨达巴德村庄附近,这名将领多次策划恐怖袭击任务,被称为“高价值目标”。于是被美军列入定点清除名单。美军打算派遣一支小分队潜伏在阿萨达巴德村附近的山里,以侦查沙马克的行踪,在确认目标之后将由驻扎在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主力部队前往清缴,整个行动被命名为“红翼行动”。

行动于6月28日凌晨正式发动,美军计划先由直升机利用夜幕的掩护将四名海豹特战队员送至目标区域外围,再由队员自己进入潜伏地点。前期计划执行的可谓完美,四名特战队员顺利摸到了阿萨达巴德村附近,寻找到了有利地形潜伏起来,并顺利侦查到了本·沙马克的行踪。只是山区的信号不太好,小分队与总部的联系电话不能沟通,唯有等待时机,等与基地联系上之后,大部队前来。之后就是一顿狂轰滥炸,四名队员就可以安全离开了。

这四名海豹特战队由迈克·墨菲上尉担任指挥,率领马修·阿克塞尔森、丹尼·戴兹与马库斯·鲁特雷尔组成。在行动中,墨菲做统筹,马修·阿克塞尔森与马库斯·鲁特雷尔担任狙击手,丹尼·戴兹负责无线电通讯,同时马库斯还兼任军医。

四名小分队因为原定为非参战队员,而仅仅是侦查员,所以他们的装备中并没有携带防弹头盔,而只是轻便的塑料伞盔。就像上面说的,他们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四位队员的心理都相当轻松,还相互开着玩笑,就等着凯旋而归了。但意外不期而至,在他们埋伏的区域,三位阿富汗牧羊人悄然而至,并与队员们正面撞了正着,三位牧羊人包括一位老人、一名儿童以及一位中年人。在四位队员制服住了阿富汗牧羊人之后,他们开始协商解决办法。

指挥官墨菲也无法下定论,于是决定由投票来定下三位阿富汗的去留与生。首先丹尼·戴兹决定弃权,而马修·阿克塞尔森则主张这三位牧羊人,以确保任务继续进行下去,而迈克·墨菲则主张放牧羊人回去,并提前取消行动,小分队撤回安全地区让基地派机接走队员。关键投票到了马库斯身上,他说:“我可不想进监狱。”因为牧羊人是非战斗人员,战争中故意平民的行为是违法行为,所以马库斯也决定放牧羊人走。根据民主投票,牧羊人被放了,队员们也决定开始撤退。

但是,牧羊人迅速就背叛了美国人。在之后不久,就有大约150人到200人之间的一支塔利班武装人员身携AK47包围了上来。战斗不可避免,四名队员M4与MK12进行抵抗。

为了迅速与基地取得联系以寻求武力支援,负责无线电通讯的丹尼·戴兹一直位于小队中地势比较高的位置,不停的尝试和基地取得联系但都没有成功,这里的信号实在是太差了。但他的这种暴露自己的行为,使他先后三次被子弹击中,但在身中5弹后仍坚持作战,直到第六颗子弹直接击中他的头部后阵亡。

指挥官迈克·墨菲在战斗开始后不久就被击中胃部,受伤后他继续指挥小队进行反击。由于丹尼无法和基地取得联系,墨菲毅然决定爬出自己躲藏的掩体,爬到山顶开阔处通过卫星电话向基地求救。虽然最终信号终于发出,但由于暴露在开阔地带的塔利班火力之下,墨菲又先后被击中胸部和背部,阵亡在爬回掩体的路上。

剩下的两名队员马库斯·鲁特埃勒在相互掩护中边走边打。后来,在撤离中两人分离,其中,马修·阿克塞尔森一方在战斗中最先胸部中弹,后来又在头部受致命伤害,在又坚持向塔利班武装人员射击了大约2个弹匣后阵亡。

而马库斯·鲁特雷尔则在战斗中被一枚在他身边爆炸的RPG火箭的弹片击中全身多处,并震落到一个隐蔽的山谷失去知觉,但他也因此幸运地躲过了塔利班武装的追击,在艰难爬行很长一段距离从山上撤下来。他只身出重围,但忍着伤痛爬了一夜的他也是筋疲力尽,因为缺水,他不得不去添自己的汗液。第二天29号早上,他好不容易发现了一条小溪,就在他贪婪地喝水时,发现溪对面站着一个拿着AK-47的阿富汗村民。那个阿富汗人看着他,伸出一个大拇指,直说:“美国人,OK!”然后他叫来几个阿富汗村民,取走他的MK12步枪,将他抬到了自己的村里,将保护了起来。

在墨菲将求救信号发出之后,28日傍晚,搭载着救援部队的MH-47 “支奴干”运输直升机便飞往库纳尔。机上共16人,其中8人是“海豹”突击队员,其中包括墨菲他们的直接上司埃里克·S·克里斯坦森,另外8人则是第160特种航空团的机组人员。与此同时,另一只特种小分队也前往库纳尔做地面接应。28日,库纳尔连降暴雨,在天色微亮中到达营救地点的“支奴干”还没来得及降落,就被早已埋伏在树林里的阿富汗武装分子用RPG-7火箭助推榴弹击中。被击中的“支奴干” 勉强飞行了一英里,最后在一个山坡上迫降。然而不幸的是,这个山坡十分陡峭,再加上暴风雨, “支奴干”一头栽进旁边的沟壑中,飞机当场被一团火焰吞没,机上16名成员全部遇难。当时与“支奴干”一同执行任务的美军飞机马上向总部报告了这一坠机事件。从战斗开始,仅仅4个小时,就有19名美军丧生。

单说被反塔利班的阿富汗村民,在救了马库斯之后不久,塔利班像闻到猎物的狗一样来到了这个村子。马库斯见到村民与塔利班在交谈。心中暗想自己一定会被卖了。但结果让他大出意外。村民非但拒绝交出马库斯,还为他包扎伤口,喂羊奶。但塔利班没有放弃,他们躲在村外的`路口,等着美国人上钩。马库斯交给村里的长老自己的东西,并说了一些只有海豹队员们才知道的暗语。让长老派人去向美军求救。

6月29日,在美军基地,收到“支奴干”坠毁的消息,美军马上派出了大量的直升机飞往坠机地点。却被突然到来的暴雨阻推后了24小时。但美军还是派了数十辆满载美军和阿政府军的军车开往坠机地点附近,同时保持12架直升飞机盘旋在库纳尔的上空,数百名士兵已经在坠机附近的山谷安营扎寨。

6月30日晚,美军终于到达“支奴干”坠毁地点,找到了16名被烧得面目全非的美军的尸体。这16名战士最年轻的只有20岁,年纪最大的40岁。其中,包括埃里克·S·克里斯坦森。

7月2日晚,最后幸存的海豹队员马库斯拜托的村民找到了驻守当地的美军哨所,向美军通报了马库斯还活着并在村里养伤的情况。美军连忙将他送到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负责营救的美军指挥官仔细核对了村民的话。断定他并不是说谎想把美军引入陷阱。遂立即开展营救行动。

7月3日晚,美军AC-130大型运输攻击机猛烈轰炸了这个村子边上设伏的塔利班分子。当场炸约100多人。一架营救直升机趁隙插入村外一个事先约好的营救地点机降。飞行员看到三个阿富汗人搀着一名美国人跑向飞机,举起枪大声问“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马库斯回答:“蜘蛛侠!”口令正确。营救人员将马库斯拉上机舱,“欢迎回家”。

7月4日,美军在4日找到了两具美军士兵的遗体。他们是25岁的二等兵丹尼·戴兹和29岁的上尉迈克·墨菲。

7月11日,美军又找到了最后一名海豹队员马修·阿克塞尔森的遗体。

在历时10天的营救中。恼羞成怒的美国人在库纳尔地区发动了猛烈的空袭,多个被认为是武装分子的据点都被炸得粉碎。美军共出动了包括AC-130攻击机在内的150多架次,炸600多名塔利班分子。

但库纳尔省省长阿萨杜拉·瓦法告诉法新社记者说,美军空袭共造成当地17名村民亡,包括一些妇女和儿童。当时是7月1日,先有几名平民被空袭打;随后,几名村民前去察看,又被美军扔下的炸弹炸。美军派人进村调查,到4日美军终于不得不承认在1号的行动中有17名平民被炸。

这场解救行动,是越战之后美军最大的一次,19名精英部队的阵亡也是美军沉痛的经历,尤其是11名海豹突击队队员的阵亡,更是让海豹损失惨重。

但是,在四名海豹侦察队员与塔利班的作战中,四名非战斗队员还是击毙了35名塔利班武装力量的战士,美军的强大也凸显出来。

鉴于墨菲主动爬出掩体,攀上高处联系基地的勇敢行为,使得墨菲得到了褒奖,被授予国会荣誉奖章。2008年,美国海军将一艘新近下水的导弹驱逐舰命名为“迈克.墨菲”号(USS Michael Murphy,DDG-112以示对墨菲的纪念。

因为《孤独的幸存者》以马库斯的回忆录改编而成,至他被解救之后发生的美军的整体作战行为,他就不太清楚了。所以,线索稍微单一,但也更细节更真实。电影中还将阿富汗村民为什么要冒挽救马库斯的原因进行了透露,也算是有始有终。

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有关三个牧羊人该不该救的话题持续良久。幸存后的马库斯承认,不牧羊人的决定让他后悔终生。但是,如果他们当时了包括老人与孩子的牧羊人,然后成功完成任务,那么谋未参战人员的罪名就依然成立,马库斯他们也将在忏悔中度过一生。也不对,不也不对,这种抉择实在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而战争的残酷性又在于,一旦开始,就无法善终。三名海豹队员的阵亡,以及后继解救任务的16名战士,他们的是一种痛。但美军近乎疯狂的报复行为,因此战而丧生的几百名塔利班人员,也同样是鲜活的生命,还有那17位被误炸身亡的平民,他们的亡更加冤屈。战争唯一的结果,就是展现了战争时丑陋的。

而《孤独的幸运者》比较客观地将战争再现了出来,从美军的角度,可谓是一个大型的征兵广告,表现了美军英勇作战的一面,显得有些主旋律。但总体上,还是保持了足够的克制,将整个故事讲的很流畅,比较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