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用变了吗为题目写作文(以什么什么变了为题的作文开头)

用变了吗为题目写作文(以什么什么变了为题的作文开头)

更新时间:2023-11-21 13:52:59
用变了吗为题目写作文(以什么什么变了为题的作文开头)

用变了吗为题目写作文【一】

在过去的10080分钟里,真的只能用忙来形容。或许是半期的余音还在继续,激发了我奋力一搏的勇气。把每一科的薄弱环节都找出来,开始精益求精的攻克。为了超前学习,每天都会抓紧时间提早把作业完成,晚自习的时间留给自己。因为我想要“抓紧学习的每一分钟的同时,也抓紧每一分钟学习。”李小鹏说得很对:

“至今为止闲聊是浪费人类时间最多的。”所以我也降低了在寝室闲聊的频率。

似乎世界上就是有诸多的巧合,在我开足马力向前冲的时候,白岩松的一段话却让我多了几分动摇。

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近却又很远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这些又使我联想到上个月《青年文摘》上的一个有趣的'故事现象。说人们总是不断追逐时间,以获得更多的名利和荣誉,或者是金钱。但往往与此同时,你也在用名利、金钱等换取时间。这样的人似乎真的很傻。

于是我把这些和我联系起来。我发觉我似乎也在这样的“怪圈”里,周而复始的追逐时间,没意思,真没意思。

为了打消我内心这些过于消极的想法,我决定在夜晚睡觉之前把这些情况好好理一理,不然或许会影响到我正常的生活。想了一个晚上,我想效果似乎还不错。

我想我真的不是一个甘心一辈子生活平庸的人。强调一下,我说得不是平凡,是平庸。白岩松之所以能够说出那样的话,是因为他已经站在了一定的高度上,他有CCTV这个平台让他了解、认识这个界。

可我的情况和他不同。我还是个孩子,对一切事物都很好奇,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亲自叩响世界的大门。然而我没有什么多高的平台,我的父亲不过是个银行职员,母亲是一名医生,他们带个我的更多的是生活上的帮助。路,最终还是要我自己去走。或者说是我是一个天才,那我应该可以比别人生活轻松很多。但结果不言而喻——我不是。

我想在我努力过后,有一天我也可以节奏慢一点,过轻松愉快的生活,只是不是现在。

学习的过程你说苦便是苦,你说甜便是甜,关键是心态问题而已,只要你愿意,幸福就在你生活的每一瞬间。

用变了吗为题目写作文【二】

20xx年4月2日,这是我31岁的生日,这时的我已经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学家了。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决定回到故乡芜湖,和我的老同学们共庆我31的生日。

早晨,我驾着无污染A-6970私家车奔向家乡芜湖。看着窗外全新的芜湖,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切都变了。在车上我向TOMP餐厅订了一个生日包厢,并用特快专递向小学好友们发了邀请单.三十分钟后,我便从上海高级宾馆赶到了芜湖TOMP餐厅F13包厢。我在这间面积较小的包厢等候老友的出现。

几分钟后,小学时的好朋友金雨来到包厢,她显得很匆忙,因为她是现在著名的生物学家,是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陪我庆祝生日的。

她一坐下,我便有点儿疑惑,面前身这位身穿紫色大衣的小姐真的是几十年

前的好友吗?我有带有疑惑的问到:“你是金雨,真的是你!”“是我,孙慧凌

你认不出我了吧,哈哈!”金雨幽默地说。我趁着老友相见的高兴劲儿,又向服务员点了一份不加糖的热咖啡和一份冰柠檬饮料。喝着苦苦的热咖啡,我们谈起

了童年的快乐时光。我傻笑着嚷道:“三四年级的时候,我的书包很乱,里面的.东西经常找不着,每次我找不着东西,你都会帮我把书包里的东西一个一个的翻出来,结果往往是东西找到了,书本却弄得一团乱,还得我收拾那些“烂摊子”不过我是挺谢谢你的啦!”金雨微微一笑,说到:“不用谢了,都是以前的事。不过我还是挺想念以前的“王家巷小

学”的,那可是藏有我们少年时代欢乐忧愁的地方啊。现在它的变化可大了,以前的几座旧教学楼都变成了崭新的、带有电梯的漂亮大楼了,学校的场地也扩大了,新增添了游泳池、图书馆、食堂等等,我都不认识了呢!”我望着天花板,嘴里念叨着:“,一切都变了,都变了,都变了。”

离开了金雨,在A-6970私家车里,望着窗外全新的世界,一座座摩天大楼,一条条柏油马路,我不禁又问自己,这是我的故乡――芜湖吗?

用变了吗为题目写作文【三】

花了好几个星期把白岩松的《幸福了吗》读完了。

有人说,300页不到的书,居然花了几个星期看,可见效率很慢。其实不然,因为最近工作忙,傍晚回家后,吃完饭就看会报纸,看会书,白天太累,导致晚上比较泛困,看了一会就想睡觉了。所以正因为这样,幸福了吗才刚刚看完。说到整本书,基本上围绕着白岩松的人生经历来展开,以此点出种种幸福。所谓经历的事情多了,有些事情才会看淡,看真,幸福其实就在身边。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是幸福呢。有父母爱,有朋友帮助,有自己乐意做的事,这就是幸福。

当然,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其中肯定会有共性。过分追逐名利,看似是在追求一种特定意义上的幸福,其实是在摧毁幸福。我不认为钱很多就一定幸福,钱少的人家也团团聚聚开开心心地围着火炉吃饭;钱多的人家,也有不断弄着离婚,婚外情的人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钱,在于自己,在于自己的内心,能否经得起诱惑,抗得起干扰。这年头,世界太乱,有钱人太多,不少人都在加紧脚步拼命赚钱,并且有些人赚钱是有违道德的。世俗的社会,物质的人们使我们更加陷入了一种混沌。幸福不在于钱多少,而在于自己。在来说说白岩松,作为央视名嘴,白岩松一直给人以正直,聪慧,儒雅的形象。

看到书中他自己介绍偶尔也踢球,还是最佳射手,突然发现自己有点像他,个人境界成就方面都不如他,但有些地方却出其地相似,不是我妄自菲薄,内心里真是这么觉得的。幸福一直是个话题,曾经有个笑话,说幸福,那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幸福需要好好把握,珍惜身边的幸福。

用变了吗为题目写作文【四】

白岩松,一直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人,所以,当他的《你幸福了吗》这本书一出来,我就买来看了。

本以为整本书会是以说教为主,阐明白岩松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但是看完才发现,真正说教的文字很少。全书主要以白岩松作为一个新闻人的视角,回顾了2010到2000年间中国和世界的一些要事,比如舟曲泥石流、08奥运、汶川地震、禽流感、SARS、9.11等一系列新闻热点事件。在回忆中讲述着自己的成长,央视的成长、中国的成长。虽然他写的一些事情我了解一些,甚至经历过,但是记忆已经很淡了。透过他的视角再回首时,感觉自己像个旁观者,只有浅浅的哀伤、感动或兴奋。

最喜欢这本书后面的部分,他讲到了自己的童年、中学和大学的日子。很难想象他这样一个严肃、中正的人,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居然“窃书”,被人抓住还自报家门叫“常振铮”(当时广播学院院长的名字;偷换同学乘车月票上的照片逃公交车票;在宿舍里废寝忘食的看金庸古龙;半夜在学校卫生间借着灯光打麻将......读着读着,感觉那时的他仿佛是另外一个人。不过,静下来想想,在青春年少的岁月,谁没有做几件疯狂的事情呢?也许,没有疯狂过的青春不叫青春。

看着别人一路高歌、一路精彩,忍不住也回头看看自己的走过的路程,竟也有一首歌可以相伴——《一直很安静》,配着阿桑那沙哑的歌喉,倒也挺合拍。艳羡么?遗憾么?沮丧么?应该有吧,但是幸福是别人的,自己的幸福还得自己去争取。在这本书中,对于幸福,没有一个确切的回答。但我想也用不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都会给自己一个答案。我的幸福很简单,也很难。因为我拥有的东西已经很多,比如健康平安、家庭和睦、家人平安健康、有可以谈心的朋友、男朋友还不错、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虽然不小了但偶尔还会做做梦等,但是我要的东西更多,比如一直平安健康、家庭一直和睦、家人一直平安健康、一直有可以谈心的朋友、男朋友对我一直很好、以后还有机会得到老师的指导、到了跑不动的年纪还梦想一路小跑等等。

看看,加上一个“时间”,很多平常的东西就不再平常了吧?!现在拥有的东西,以后不一定会拥有,现在没有的东西,以后可能会拥有。小时候贪吃,爸妈老说我“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但我觉得,对于幸福,就该好好享受“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争取可以多捞一点。但是不要老看着别人碗里的就是了,别人的“大鱼大肉”未必适合自己的胃口,自己的“粗茶淡饭”也许来的更长久。

我幸福了嘛?当我现在这么问着自己的时候,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我幸福了。

用变了吗为题目写作文【五】

是因为世界变了,人也变了吗?

有时候,我不知道人心是怎样的,我很迷茫,仿佛站在了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在我看来,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太了解自己,另一种是自己不了解自己,而旁观者清。

小时候,我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我恨母亲把我降临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我一遇到什么坏事,就以为是我做错了什么,老天因此而惩罚我,我每天都觉得是为了父母而活,自己的根本不属于自己。这种看法是在小学,我没有看清这个世界还有许多龌龊的事情存在。在我上中学时,我第一次看到小偷偷手机,而大街上的人却可以熟视无睹,我攥紧小小的拳头,紧紧看着小偷刚偷出来的手机,又放了回去,或许他害怕了,但我的眼睛也湿润了。回去我哭着问妈妈,世界为什么会这样?妈妈告诉我:“世界就是这样,你把世界想得太美好了,所以以后不要多管闲事了。”然而我没有听母亲的劝告。

我庆幸我没有听母亲的话,我也庆幸我心中还存在正义,没有被这个社会所影响,在以前,我总是认为世界上没有好人,其实,我错了,世界上没有坏人,所谓的坏人,只是他们的劣根性比别人多一些,或是影响他们的成长环境,我相信其实每个人都有心地善良的一面,只要我们愿意改变他们,而现在的我也不一样了,我有理想,虽然很遥远,但我有了目标,有了为自己活得一个理由。

我送大家一句话: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色彩,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请不要做像小时候一样愚蠢的我,面对坎坷不要退缩,因为躲是躲不过去的,何不微笑去面对,其实,一件事还取决与自己的心态,相信黑暗总会过去,光明总会来临!

用变了吗为题目写作文【六】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这本书的序,作者把自己平日里的所思所想写成十三个小篇章,代为序,序名为《幸福在哪里》。看到第一个小篇章时,我感触颇深。如文中所说,周围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戴上水晶、宝石,那里藏着每一个人内心的秘密,这其中更多的是一种抚慰,而起因是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我曾经就是这类手腕上戴着信仰的人,当年的考编失利,对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紧接而来的压力是无人指导的困惑、无法体现自身价值的焦虑以及因为远在山区单位上班导致的不自信。当我戴上水晶初始,可能是因为心理作用,觉得心中豁然许多,但一段时间后,焦虑仍然存在,因为心中始终存在着工作调动的。后来在不经意间听到市区一些老师的抱怨,我慢慢思考:在山区上班是不是也有一些好的地方呢?没有那么多工作量,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文中有句话:“在大城市,我们活在自己的小团队里,对世界的了解少之又少;小镇或是人口稀少的村庄,没有这些小团队,你必然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工作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中还有其他多姿多彩的东西,于是我学习放慢了从大学就习惯于竞走的步子,观察生活中的沿途风景。我有更多的时间继续学习我爱好的声乐,安静地写一篇文章,看我感兴趣的书或者追一部长剧。

文中的一句话更是能说明我当时的心境,“你是否做得到,众星捧月时还记得自己是谁?被视而不见时还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我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你可以接受夸张的表扬,却不可以接受夸张的批评?”我回头发觉,过去五年真是我人生中的一次洗礼,大学里同学们投来的崇拜与信任的眼神,与工作后一些同行投来不屑与质疑的眼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便思考为什么我要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我自己真正要追求什么?

我逐渐感受到重过程、轻结果的意义,开始把注意力放在知识本身、理论本身、课堂本身、孩子本身,而不去攀比成绩、名次、荣誉,在这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幸福,就像陈奕迅的一首歌《稳稳的幸福》中唱道:“有一天,我发现自怜资格都已没有,只剩下不知疲倦的肩膀,担负着简单的满足。有一天,开始从平淡日子感受快乐,看到了明明白白的远方。”后来,有了让自己都感到意外的好结果。若你现在问我:“你幸福吗?”我的回答是:“是,我是幸福的。”因为在生活上,我比以前上班更方便了;自身价值上,我比以前更有职业认同感了;专业发展上,我有更多的同事可以交流学习了。

也许,工作量会比以前多,但我仍然觉得是幸福的。幸福在哪里?有一首歌大家都听过:“幸福在哪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力,幸福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幸福在哪里?它在精心的耕作中,它在知识的宝库里,幸福就在你闪光的智慧里”。所谓幸福感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如果我们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可以感受孩子成长的光荣感,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我们便能感觉到幸福。

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曾经年少轻狂,但那时只有简单的生活,追求也是简单,人虽一无所有,但是过得简单快乐,便拥有无处不在的幸福。我想,内心强大,简单生活,身心平静,真心满意自己的生活就是真正的幸福。用心,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用变了吗为题目写作文【七】

守望藏人索南达杰几乎品一己之力在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直至被害。

农民张正祥守护滇池几十年,家财散尽,妻离子散。这样的人我们的身边不常见,可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阅读和了解了他们的故事之后,觉得索南达杰、张正祥们活得很单纯,很理想,很浪漫。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执着地守望着自己的“麦田”?回答只能是:信仰!一般认为: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神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现在,我们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宗教的信仰,只是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大家痴狂地崇拜者某个人,应该说那是一个有共同信仰的年代。如今社会的多元,各种主张,各种价值观和我们这个城市的小汽车一样多,并且各自存在,稍有碰擦,妥协的不多,争论的不少。见解如此多样,且能并存,岂不正是自由的理想国?讽刺的是,几乎人人都在抱怨束缚太多,没有自由。于是大家开始探讨幸福在哪里。白岩松,一个资深的媒体人,在《幸福了吗》一书中讲述了不少真实的事件,表达了不少真切的感受,与其说他在书中和读者一起探讨着幸福的根源,不如说是在扪心自问:我幸福了吗?在他的陈述和自问中也坦白了一个媒体人理所应该的担当,一个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9.11”的沉默在白岩松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新闻评论部充满自由空气的年会是情感的沟通,是激情和压抑的释放;放弃《时空连线》、《新闻会客厅》、《中国周刊》制片人这样的官职,重回一个单纯的主持人角色,这是他在权利面前可贵的平静和坦荡;总理参加的座谈会,直言不讳地评议国务院部委,可鉴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和担当;四川地震赈灾晚会现场临时放弃对蒋敏的提问,地震救援直播中讲述笑话,表达了他对于爱的主张;“7.13”申奥成功之夜演播室里的尖叫是热情的张扬;耶鲁大学《美国梦,中国梦》的演讲展现了他的自信和开放……书中很多这样的细节都是作者在和读者一起分享着自己的幸福时光。这幸福不一定是快乐,有时也是热泪盈眶的,不一定兴奋和激动,有时也会黯然神伤。

突然想到白岩松的另一本书《痛并快乐着》,稍改一改,痛并幸福着。正如他自己所写到的:“假如真正有理想有责任的新闻人,永远感受的是痛苦,甚至在领导的眼里,反而是麻烦的制造者,并且这样的人,时常因理想和责任而招致自己与别人的不安全……”能痛并快乐,因为心中是真实的,灵魂是真实的。白岩松在书中引用了梁漱溟先生的见解,梁老认为,人类面临又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人和物之间的问题;人和人之间的问题,任何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明天,开始信仰。”也许这就是白岩松给我们的答案。有信仰是幸福的,守望自己的麦田时幸福的,所以索南达杰、张正祥们是幸福的。甚至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考尔菲德也是幸福的,尽管他迷茫、彷徨、困惑,但心灵深处仍有自己的守望:“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也要寻找,属于我们的守望。

用变了吗为题目写作文【八】

“您吃了吗?”是农村人见面常说的一句话,城里人说的频率就少很多了。

“您吃了吗?”您还真别笑话说这句话很土,现在见面都用“HELLO”代替了吧!可是讲这句话是有原因的。

大家都知道“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但是能吃饱饭从来就不是所有人能够做到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骨。”可见吃饱饭是属于少部分人的专利。就今天而言,从改革开放到现在,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经从“温饱”步入“小康”,可这“小康”是局部的;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今年冬季遇到了十五年来最大的暴雪灾害,且不说这天灾酿成的交通困难和抢修要道耗费了有多少个亿,您知道吗?有多少人饿,冻了吗?在火车站上汇聚,带着望眼欲穿归期难料的忐忑,在等待中,他们吃饱饭了吗?现在真的不是物资匮乏的年代,是那些眼睛里尽看到钱的商家为了牟取暴利而故意提高物价,一盒普通的.方便面就要三十元,冲奶粉一次开水就要五元,试问有多少农民工负担得起这么昂贵的食品?有多少人因此隐忍着饥饿与寒冷在火车站上无奈的等待……

大雪无情,人有情,有爱就会有责任!好心的企业冒着严寒冲入拥挤为农民工送面包,送去关怀与温暖。我们感动着好心的企业的义举也担忧着灾区人民的冷暖。每每打开电视,在屏幕的最下端就是政府号召我们积极捐钱献物,为灾区人民送上温暖的字幕!以上的种种化为一句无声的问候——“您吃了没吗?”是一种毫不做作的亲切举动。

历史在前进,岁月无法倒流。过去我们来不及参与;现在正在见证;未来无法预见!从史书上,电视里,我们不难了解到:在古代,生产力低下,又鉴于官府的严苛赋税,他们的生活总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要是再遇上个天灾什么的,那就更无法想象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历史老师曾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史实:“在古代饥荒时期,在饥饿难耐之下他们不得不选择吃孩子,可是谁舍得吃自家的孩子呀?就跟别人换着吃,边吃边哭。”真是饿到极处泪双流!能够吃饱饭是古代农民最奢侈的盼望,所以他们见面时总爱亲切地问一声:“您吃了吗?”您不知道这句话有多凝重?那里面蕴涵多少期待与无奈啊?!

记得去年暑假我回家乡,我和爷爷奶奶坐在巷子里乘凉,星星早就一闪一闪地上岗了,月亮温柔的旋律笼罩着我们,一切显得安详和谐。大婶提着一篮子番薯,鞋底的沙子摩檫着混凝土地面“刷刷”的响,看样子是刚从田里回来,“您吃了吗?”她突然问了一句。还没等她离开,我就笑起来了:“都多晚拉!晚饭都要消化完了,还问我们吃了吗?”爷爷突然来劲了,严肃地说:“有什么好笑的,你以为每个人的生活都和你一样好,我小时侯老吃不饱;把裤带勒得老紧不说,就是一个劲地喝水,你知道我那时侯连学堂的门槛都跨不过去,整个人沉甸甸的,那是水肿呀!”听了爷爷的话,我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奶奶又挑起了回忆:“小时侯要说有多苦就有多苦,那时候见面谁都喊上一声:‘您吃了吗?’没几个能底气十足地回答,摇摇头忙活农田去了!”哦!原来“您吃了吗?”那是一句 常挂在嘴边的话,想改也改不掉,就算改了,也改不了心底那声朴素的问候!

生活在九零年代的我们,任谁都敢底气十足地说声:“我吃饱了!”现在我们比的是谁吃的更好,吃好了比享受!在蜜缸里长大的我们如何理解得了那份沧桑?是啊!人总是在追求的路上,不断往高处看,但在累了的时候,不妨往下看一看,看那些仍在为温饱发愁的同胞,给他们一点帮助,承担起一点社会责任,为我们的“小康”尽一点绵薄之力,然后亲切地问一声“您吃了吗?”

在口头禅变得比换牙刷的速度还快的今天,请给“您吃了吗?”留一个位置,给弱势群体留一点爱心,给严寒冬夜留一把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