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怀念母亲高考满分作文开头(母亲作文开头高中作文满分)

怀念母亲高考满分作文开头(母亲作文开头高中作文满分)

更新时间:2023-12-20 12:19:29
怀念母亲高考满分作文开头(母亲作文开头高中作文满分)

怀念母亲高考满分作文开头【一】

首先,要写好人物作文,就要写自己熟悉的人。只有自己熟悉的人,才能感受得最真切最鲜活,对他(她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才能有最直接的、深刻的印象。如下面例文《我是你爹》(见后文,写的是作者非常熟悉的人,所以全文写来既栩栩如生,又给人非常亲切的感觉。如果你写一个陌生的人,虽然也能够写,但写出来的就可能毫无特色,会是千千万万个中的一个,这样写来不要说感动别人,有时就连自己都觉得别扭、生造。

其次,要凸显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共性的东西人人都有,写得再多作用也是不大的.。只有有特色的、独具个性魅力的东西,才能给人以冲击,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让人拍案称奇。

第三,不要什么都写,更不要事无巨细地写,要择其一二浓彩重墨地写。这当然是要根据主题需要去择取了,决不能无的放矢。如《我是你爹》中,“爹”的话语很少,前后加起来总共才三四句而已,可一个独特的“爹”的形象却跃然纸上了。

第四,要让人物的言行、心理、个性特征等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不要让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说六十岁人的话,也不要让一个无文化的老太太专说些理论大话等,否则就是无视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而乱写人物,是不能写好人物的,更谈不上写出个性特点了。

第五,写人物离不开写事、写细节。要仔细地观察人物的日常行为,挖掘他们的典型事例,而且事例要新颖,因为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出来的。比如我们要写一个热心肠的人,就要写他怎样帮助周围的人,或哪里有困难他就在哪里出现等事例。写事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从细节方面入手。细节描写包括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以及特定的环境等的描写。描写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个人的每一个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动作都描写清楚、具体、详细。

我们来看这一段话:“回到教室,大家全都涌到郭枫面前,问:”坏小子,你捐一毛钱怎么能代表我们呢?‘郭枫眨了眨眼,骄傲地说:“其实我捐了100元!说捐一毛钱,那是逗你们玩的!’听了郭枫的话,同学们哭笑不得……”这一段话把细节描写得很好,“眨了眨眼”“骄傲地说”“哭笑不得”等词语把“郭枫”可气又可笑的性格描写得淋漓尽致。

怀念母亲高考满分作文开头【二】

1.“明”, 开头必须与全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紧密相联,为突出中心服务。即文章开头首先要亮明中心论点。

例如:我们的童年大概是在“十万个为什么”里过完的。碰到一切新奇的、感兴趣的事都喜欢用手指着奶声奶气地问上一句:“这个是什么呀?”这完全是出于我们的好奇心。何为好奇心?于我来说,不过三字而已:好,奇,心。(08江苏满分作文《好奇心》)

2、“简”,即语言文字要简约,精巧,且不拖沓,最好是开门见山。

例1:有一种包容,源于勇敢。(04年北京卷《包容》)

例2:人生弯弯曲曲水,世事重重叠叠山。热情去奔跑,去超越,然后才能拾掇失意后的坦然、挫折后的不屈、困苦艰难后的从容。(05年湖南卷《勇敢奔跑,勇敢超越》)

3、“美”,文章开头的美是说要有一定的文采、思想或是技巧(比如“设悬念”、“用典故”、“引”、“摆现象”、“亮靶子”等等)。

例: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09广东满分作文《知之·行之·思之》

怀念母亲高考满分作文开头【三】

1、开门见山式

这是议论文最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就是开篇就将文章的中心论点摆出来,然后再逐层展开论证,不蔓不枝,主旨豁然明朗。如:《谈骨气》“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一句话单刀直入,开门见山,表明中心论点,简洁明了。采用开门见山式开头应注意的问题:写作前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主题内容的开头;这种开头语言要非常精练,简洁明了,有一种能使阅卷老师一望便知全文重点的效果。

例: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醇厚,历史越悠久,诚信之气越充盈中华,诚信之光越普照华夏。诚信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诚信》

2、释题入篇式

释题入篇法,就是在文章开头,就对标题或相关概念的含义加以解释和阐发,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开篇,鲜明而简洁,且有时能较鲜明的展示作者的思考深度。

例: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优秀品质,也是一种道德情操。(《谈感恩》)

3、比喻生辉式

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使道理深入浅出。可使说理变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和灵动性,增强理的感染力。

例1、自负,像一个泥潭,陷进去就难以自拔;自卑,像一根受了潮的火柴,难以把希望之火点燃。所以,我们既不能自负,也不能自卑。(《自负与自卑》)

例2、微笑,恰如淌过的溪流,柔和恬静;微笑,恰似那悬挂的一刀新月,皎洁光亮;微笑,又恰似那挺拔的苍松,积蓄着万般力量……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坚忍不拔,那便是微笑的力量;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自信满满,那便是微笑的力量;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心头一暖,那便是微笑的'力量!(《这也是一种力量》)

4、排比点题式

排比手法的运用可达到彰显气势  炫示文采的效果,但要注意紧扣题旨,不能为排比而排比,为文采而文采,以致以辞害义;同时更要注意分句间的逻辑层次,否则开头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例1:科学家的意气,让他们登上学术的高峰;工人的意气,让他们不畏艰苦的条件;学生的意气,让我们拥有勃勃的精神。意气当它代表人类坚韧的意志和宽广的气概时,是自古不变的美德,是永远经典的操守!(《谈意气》)

例2: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打击,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谈意气》)

5、引用名言式

引用名言可达到言约意丰,加深主题的效果。但当你所引用的名言表面上看似与中心论点没有多大关联的时候,一定要在所引用的名言与论点之间加上过渡语(看例6)。同时还得注意所引用的名言一定要准确真实。引用法引用的内容是很丰富的,除了引用名言警句以增强论证效果、突出主题外,还可引用古语、谚语、、歌词、广告词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有丰富的积累,所以希望大家平时多读多记,在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例:席慕蓉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

6、对比引入式

运用对比引入式,可直接帮助人们判断是非曲直,上下优劣,利弊得失,很快步入论述的主题。

例1、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有所造就、取得成功的人,没有不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反之,那些懒惰昏庸的人,就难得成就事业。由此,我们可以说:勤则成事,惰则败业。(《说勤》)

例2、一位孔繁森,光芒四射,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总是与伟大、光明、进步联系在一起。一位,臭名昭著,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总是与贪婪、黑暗、丑陋联系在一起。两个人都走完了人生。但一个永存人间,一个早已被人唾弃。人生的价值,在两人的鲜明对比中,不是已经显现出来了吗?

7、设问开篇式

就是在文章开头,先就要议论的问题提出疑问,然后在回答问题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人们生活中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心灵,美的生活方式,这才识我们所追求的最主要的美。”(《青年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美?》(采用设问,引起读者注意,然后自问自答,在释疑中自然推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怀念母亲高考满分作文开头【四】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做斯赋,以吊先生之灵。

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易,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汩罗矣。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易当为客字之误。

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击,终招患祸,身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谬(戳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

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竞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流(留笑柄子青史矣。

君沉汩罗,去今两干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

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理从情而家不立,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岂不如此哉?

(注:之中标点一仍其旧,括号内文宇为录者所加

《吊屈原赋》点评:立意切题,分析政治与感情的关系精辟;全篇用文言文写就,且文笔流畅,标点准确,显示出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自然结合进文章,生动感人,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

怀念母亲高考满分作文开头【五】

就在昨晚我还伸手摸了摸枕下的稻草绳,胸中的热流遍全身……

母亲啊,您可曾知您坐在门前编制稻草绳,那蓝布褂,那双敏捷而勤快的手将稻草一颠一颠地编成草绳——那幅画面伴随了我十几个春秋啊,母亲啊,那是永不褪色的记忆,伴我一年又一年……

还记得你那次生病,恰好我放假回家,父亲给了我一把零钱,让我给您买点您爱吃的菜。我低着头行走在人群中,带着上次的悲伤,走得缓缓的,在这喧闹的市场上,我无心观察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只顾伤心地走着……偶尔间,抬头望望菜堆,寻找你爱吃的菜。其实我根本没曾想过,你爱吃什么,只是记得您爱吃我爱吃的菜……又是偶尔抬头,老伯在用稻草绳绑着菜,那好熟的稻草绳……这不是母亲一直编着的稻草绳吗?母亲您那单薄的身体倚在门前,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绳子……

还记得那个夜晚吗?天黑黑的,父亲在屋内抽着闷烟,烟雾缭绕,您依旧在门外编着草绳,手一颠一颠的,稻草就编成草绳。我的心沉沉的,再也无力开口要开学后的学费……

时间好像在那一刻停留,静得可怕,就如我沉沉的心。那句“爸妈,我不上了”在口中转了几圈又咽了回去,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对学习是多么渴望,可家中……母亲,您的手依旧在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绳的一部分。父亲猛地捏灭了烟,起身去了邻家,我依旧心沉沉的,您依旧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草绳……

我回过神来,匆匆地买了您应该爱吃的菜,不忘要了根草绳……

母亲啊,我就是您手中的草绳,从小编到大……您那在门口编草绳的背影,那双一颠一颠的双手在我的记忆里永不褪色。

后来的路上,我总不忘将一根草绳放在枕下,看到它,我就看到了您的身影,您那双永不停息的手,和那一颠一颠的稻草绳,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您用那双手告诉了我什么是自强不息……

我在您的那双手下成长,同稻草一样由草变绳……您的那双手陪我走过了一夜又一夜,时间永远吹不落您手中的稻草绳,更吹不落那双一颠一颠的手……

怀念母亲高考满分作文开头【六】

暑假里,我读了一篇题为《母亲的姿势》的文章,感受很深。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有一户人和两个雇工住在一套用木板隔成的两层商铺,有一天晚上,母亲半夜起来时突然闻到一阵浓浓的烟味,便意识到家里着火了,等丈夫起来时,楼下已一片火海了。全家两个女儿和3个儿子以及两个雇工都被困在火海中,孩子们醒后,如受惊的兔子,聚在母亲身边,幸好阁楼上有个天窗,砸开它就可以逃生了,父亲带着两个雇工砸开天窗,怀念母亲读书笔记400字 并第一个抢先逃了出去,父亲出去后只顾叫人救火。大火离母亲他们越来越近,五个孩子中最高的只有1.54米,而围墙却有两米高,没有一个能单独攀上去,幸好还有一个雇工留了下来,他一手攀上房顶横梁,另一只手伸向母亲和孩子,母亲用手给孩子们做“椅子”,让孩子们上去,最后,只剩下母亲和大女儿了,大女儿哭着叫妈妈离开,但母亲却不肯,她拼了最后一口气将大女儿托上去,但母亲转眼间被大火吞没了。等消防人员到后。20分钟将大火扑灭,人们进去寻找那位母亲,看到了极为悲壮的一幕:母亲双手向上高高举起,跪在地上,保持着托举的姿势……

多么伟大的母亲啊!宁可失去自己的生命也要救活孩子们,这就是世上最伟大的母爱啊!

读到这里,我激动万分,令我想到了我的母亲,妈妈平时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为我想得多,为自己得少,看着妈妈脸上日益增多的皱纹,我心里真酸,现在我不能在物质上报答妈妈,唯以好好学习,争取好成绩来报答我的好妈妈。

怀念母亲高考满分作文开头【七】

艾叶黄,挂门堂,堂堂户户,粽子飘香。龙舟扬,汩罗江,江江湖湖,豪情万丈。

楚辞亡,天下攘,攘攘熙熙,总见端阳。屈原殇,千古长,长长久久,英雄儿郎。

——舆骅

引语:端午节,传承了一种情怀,悲壮而凄美,气吞山河。它向世人所传达的,是一个诗人忧国忧民、热爱故土的高尚风格。端午节,沉淀了一种精神,厚重而坚固,历久弥新。它向世人所阐述的,是一个勇士不畏暴虐、坚持斗争的伟大壮举。两千多年以来,端午节所特有的这种情怀和精神,从来未曾改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诗词正是屈原胸怀鸿鹄之志的真实写照,集中体现了他生命不息、斗争不止的坚强信念,深刻表达了他力挽狂澜、富国强兵的政治抱负。

屈原生活于战国时代,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系贵族出身,明于治乱,长于辞令,早年曾经深受楚怀王的宠信,官居左徒、三闾大夫等要职。

战国时期,正值七雄争霸、烽火连绵。以国力而论,当时只有秦国和楚国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大业,尤以前者占有较大优势。在楚国内部,贵族利益集团众多,阶级矛盾突出。面对内忧外患,为了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迎难而上。对内,他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加强法治,限制贵族特权,举贤授能,发展经济实力。对外,从实际形势出发,他提出符合楚国长远利益的正确方针,坚决主张联齐抗秦。这样一来,使得楚国曾经一度国富兵强而威震诸侯。可是有谁知道,屈原原本一心为国为民,但是由于其内政外交政策的推行,不可避免地触及了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利益,以致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04年,秦相张仪由秦至楚,重金收买靳尚、子兰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出兵伐秦,均遭惨败,便派屈原出使齐国,意欲重修旧好。在那期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瓦解了齐楚联盟的计划。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屈服于秦。屈原随即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怀王被秦国邀约,相会武关并遭扣留,最终客他乡。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面对国破山亡,屈原悲愤难捱,遂跳入汩罗江,以身殉了一生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一生无疑是悲壮而又伟大的。虽然他在政治上失败了,但是他始终不渝的效忠祖国的爱国热情,坚持不懈的抵御强敌的战斗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以来,一直深深受到世人的缅怀、尊崇和爱戴,感召和影响着无数中华儿女。据史料记载,屈原在两次流放中,先后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九章》、《天问》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在这些之中,屈原尖锐地抨击了当时昏庸王室的黑暗和腐败,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贞,流露出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忧愁苦闷。

据说屈原后,楚国百姓异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进行吊唁。渔夫们自发性的划起船只,在江面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扔进江里,说是要喂饱鱼龙虾蟹,让它们不要去咬他的身体,人们见后争相仿效,并担心饭团为蛟龙所食而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最终发展成棕子。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从此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人们藉由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和崇敬。

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从来没有废止过,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一直得以延续和传承。时空阻隔,屈原离我们已经实在太遥远了,以至于没有任何印象。屈原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其实已经早就不再是他的音容笑貌,而是他的生平事迹和伟大精神。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世界和平大会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与会人员一致决定将屈原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号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纪念他。屈原的名字,永远的留在了世界人民的心中,他对于后世的影响力,由此略见一斑。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请记住,每一年的端午节,让我们一起缅怀“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