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参观戴大夫故居观后感作文(杜受田故居感受500字作文)

参观戴大夫故居观后感作文(杜受田故居感受500字作文)

更新时间:2024-01-14 05:17:22
参观戴大夫故居观后感作文(杜受田故居感受500字作文)

参观戴大夫故居观后感作文【一】

4月20日,虽然天气小雨,气温骤降,但却没有因此而浇灭了这群孩子的热情。从参观莫言旧居,听导游讲解莫言的成长之路,到学习扑灰年画和泥老虎的制作工程 ,孩子们认真拍照做笔记,好奇、兴奋和开心让他们这次东北乡之旅变得乐趣无穷。

据了解,此次红高粱文化游学活动为期两天,分两个批次共有150位小学生参加。而他们均是来自青岛市一家教育培训学校的学生。“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些边玩边学习的体验让他们去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这次去莫言故居参观,让他们一次文学大家的成长环境,然后让他们从实践中领悟道理,远比学校里书面知识的浇灌有趣。”带队的吕老师告诉记者,这次之所以将活动的主题定为“静心品味红高粱,文明体会东北乡”就是让他们除了学习知识,增长见识之外,更培养一种文明的好习惯,不破坏沿途一砖一瓦,帮助旅途中需要帮助的小伙伴。

“本次游学之旅,我们首先会去莫言故居、莫言文学馆参观,下午则带领着孩子们去姜庄和聂家庄体验扑灰年画和泥塑的制作过程 ,中午午餐的时间还将品尝高密的特色美食——炉包。”高密春秋假日旅行社的姜导游告诉记者,此次红高粱文化游学活动将旅游与学习结合到一起,孩子们不仅可以在游玩中结识更多的小伙伴,还能够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体验学习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女儿这次来高密游学,我顺便也跟着过来看看。”同行的学生家长徐女士则表示,她很早之前就想来莫言故居、莫言文学馆等地来参观了,可是一直都找不到机会。“这次和女儿一起来,主要是开扩一下她的视野,帮助她多积累一些生活的素材,培养她吃苦耐劳的精神,顺便也了解一下东北乡的文化氛围。”而此次游学中,与家长纯粹的学习性相比,孩子们显然要兴奋得多,“这次能出来玩实在是太爽了!”今年10岁的张惠瑶兴奋地表示,由于平日里爸爸和妈妈工作很忙,很少能抽出时间陪她,而这次简短的游学过程 ,除了让她认识了很多同行的小伙伴外,还见到了许多自己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而这着实让她开心了不少。

参观戴大夫故居观后感作文【二】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参观鲁迅故居,为的是让我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中午11时,我们终于来到了绍兴市。饭后,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鲁迅故居纪念馆。

走进大门,里面挤满了人。进去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鲁迅半身像,他神色严峻,目光炯炯地凝视远方,旁边刻着他的生平事迹,跨过左边那扇门,有三个房间,里面陈列着鲁迅先生生前用过的物品。

穿过小桥向前走一段路,就是百草园。走进去,先看见的是几棵高大挺立的皂荚树。它们长得郁郁苍苍,树枝随着风儿向你招手。几只蝉躲在叶丛里“知了,知了……”地叫着。满墙爬山虎长得翠绿翠绿的,令人心旷神怡。我看着这些美丽的景物,不由想起了一个画面:小时候的鲁迅在百草园里捉蟋蟀,翻开砖头捉蜈蚣,捉住苍蝇喂蚂蚁……这时,导游告诉我们:“相传这里有一条美女蛇,小鲁迅白天到这里来玩,晚上是不敢来的,因为晚上美女蛇会在百草园吃人的.……”我听着听着“咯咯”地笑了起来。

最让我难忘地要数鲁迅的书房了。走出百草园,过了桥再往左走一点,就是他的书房了。走进书房,大厅中横挂着一个横匾,上面写着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下面还有一幅画,画上画着一只梅花鹿卧在一棵古松旁。我不由又想象起来:小鲁迅和伙伴们在这里读四书五经,等先生读得入神时,他们偷偷地溜进百草园捉迷藏、玩游戏……

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参观,我收获了许多,而且还增长了见识。如果下次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还会再来参观!

参观戴大夫故居观后感作文【三】

今天,我们去参观刘氏三兄弟的故居。刘氏故居位于江阴市西横街49号,坐西朝东,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是一座普通的清末江南民居。

走进大门,院两侧的天竺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这天竺是刘氏三兄弟的父亲刘宝珊亲手栽种的,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葱葱,珊瑚珠似的`小红豆点缀在绿叶丛中,为这儿添了几分高洁、幽雅。从它细弱而又倔强生存的枝干上,我似乎看到了刘氏三兄弟的影子。

迈过一道门槛,我进入了第一进序厅。正中墙上高挂一块匾额,上书“刘氏三杰,江阴之光”,仔细一看,还是冰心奶奶的亲笔题词呢!匾下是刘氏三兄弟的巨幅头像,他们都微微含笑,默默地注视着人们。这就是刘氏三兄弟:文学家刘半农,二胡演奏家刘天华,音乐家刘北茂。左右两侧的墙面上贴着他们的生平事迹概述,仔细一看,让人不由得啧啧赞叹。起初还以为刘氏故居土得掉渣的我,一下子被三兄弟的杰出成就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折服,故居在我眼中也高大了许多。

正堂右侧是刘氏兄弟的父母刘宝珊夫妇的卧室,一张老式木床,几个已经掉漆的衣柜,一切都显得那么简陋。左侧便是刘家私塾,正面挂着孔子的画像,靠墙整齐地摆放着四张长条桌子,那是孩子的课桌。当年三兄弟和周围的孩子在他父亲的指导下,在这里读书、习字、对课,刻苦地学习着。虽然他们家境贫寒、父母早逝,但他们没有因此自卑、痛苦,而是执着追求、自强不息,真让人深深敬佩。

穿过中间的天井,我们踏着幽幽的青石路,走进故居的第二进,中间是思夏堂,是刘氏兄弟为了纪念他们的祖母——夏氏而题此名。思夏堂两侧分别是刘半农和刘天华的卧室,卧室不足十平方米,摆上几件简单的家具就显得很拥挤了。刘天华的卧室里还摆放着二胡、琵琶这些他时时演奏的乐器,是他把“不登大雅之堂”的二胡和琵琶,从民间推向了世界,《光明行》《良宵》等不朽名曲从这里传遍大江南北。

顺着青石路继续向前走,穿过“老井”“晒酱台”“厨房间”,我来到了刘氏三兄弟小时候嬉戏玩耍的小院儿——竹园中。那几枝细细的翠竹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显得小巧朴素,可这小园留下了刘氏兄弟多少童年快乐的记忆。难怪,刘半农用他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千古传唱的诗作为世人讲述了这深深故乡情

走出故居,回首遥望,《光明行》高亢激越的旋律仿佛在我胸中升腾,刘氏兄弟执着奋斗追求光明的精神再一次深深地打动了我。

参观戴大夫故居观后感作文【四】

莫言旧居是1912年建成的,1966年翻修过一次,1955年到1976年,莫言从出生到从军离开,在这里生活了约22年,后来在当兵期间,回乡探亲,也断断续续地住过。图为10月15日,高密市大栏乡平安庄,莫言旧居内破损严重,在莫言出生的房屋内堆满了纸盒。

1988年,莫言在高密县(现在的高密市买了房,和妻子杜勤兰及独生女儿管笑笑从旧屋迁出。1990年,莫言的父母也从这里搬到管谟欣(莫言的二哥的家里,这座老宅,自此闲置。图为10月14日,莫言出生的地方平安庄,到处张贴着横幅。

现在的旧宅是5间共约60多平米的土墙平房,门朝南,屋内仍摆放着莫言几十年前使用过的一些旧物件。东西向有一米多高的土墙,门前有一庭院,面积大约百余平米,种着黄豆和胡萝卜,平时由莫言90岁高龄的父亲管贻范料理。图为10月15日,高密市大栏乡平安庄,莫言旧居前,一男子向管谟欣(莫言的二哥赠送一面窗帘。这些天,常有些做企业的和自称搞文化产业的人找管家谈一些合作事项,管谟欣都没有应允。

以前老宅子还有两间厢房,后来随着管谟欣和莫言的大哥,还有姐姐的搬出,破得不成样子的东西厢房也就推倒,腾出来做菜园子了。图为10月14日,高密市大栏乡平安庄,莫言旧居,因为平时大门是上锁的.,有些零散的慕名者就通过一面没有围墙的栅栏通过,由于进出人多,就形成了一条通道,这是一个老者站在通道上对着旧居拍照。

参观戴大夫故居观后感作文【五】

我的家乡在江阴,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有旅行家徐霞客,有教育家顾明远,有前新华社社长朱穆之……但我最敬仰的还是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今天,我们就怀着一股敬仰之情参观了他们的故居。

迈步走进故居的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两丛百年天竺,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然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据说,它们是刘氏三杰的父亲,刘宝珊先生亲手栽种的,每到秋天还会结出累累红果。看着看着,我禁想起了刘氏兄弟,他们多么像天竺呀!经过自己的奋力拼搏,获得巨大的成就。

看过了天竺,我踏进序厅,一下子就被墙上那八个大字“刘氏三杰,江阴之光”给吸引了过去,它们金光闪闪,刚劲有力,听老师说,那是冰心奶奶亲手题的呢!

我由序厅向左一转,便来到了当年刘氏兄弟读书的私塾。墙上的孔子像下整齐地排列四张课桌,桌上摆放着八只砚台。看着空空荡荡的桌椅,我仿佛回到了从前,我仿佛看到了学生们正在刘宝珊先生的带领下咿咿呀呀地读书,我又仿佛看到了学生们正在专心致志地练字,先生在讲台前讲解着运笔的要领……

接着,我从两棵桂花树下穿过,来到了刘天华的卧室,除了一般的陈设以外,里面还摆放着一顶蚊帐,关于这顶蚊帐,还有一个故事呢!据说有一次一个客人到了他家,却怎么也找不到他,这时,传来一阵悠扬的琴声,那位客人这才发现,刘天华先生坐在蚊帐里,不顾早已满头大汗,正刻苦练琴呢!刘天华练琴如此认真,也难怪他能成为一名享誉世界的大音乐家!而顺着刘天华的卧室继续走,便是后院了,我们的参观也即将结束了。

刘氏三杰真是我们学校的名人,江阴的骄傲,中国的自豪,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三位伟大的校友。

参观戴大夫故居观后感作文【六】

周恩来故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它被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向我们展示了周恩来总理的伟大一生。前几天我校集体组织去那里参观,我心里无比激动。

进入故居,我们向西通过一道腰门,是三间面南的正屋,这是周恩来父母当年的居室,格扇的门窗糊着洁白的绢纸。正屋向西,便进入一道南北走向的狭长的走廊。走廊南端西侧,是两间别具一格的亭子间。博学多才的陈三姑,不但亲自教周恩来识字、背诗,而且还给他讲述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使童年的周恩来萌发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思想。

在亭子后边,有一眼古老的水井,石刻的井栏中,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痕,井水清澈见底。在井台东南角不远的厨房前,有一块不大的菜园。周恩来当年跟着蒋妈妈在那里学会了种菜、种瓜、种向日葵,用汗水拌井水辛勤地浇灌。在最初的劳动实践中,小小年纪的他悟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我们十分感慨:在户外多活动、多实践,原来也可以悟出生活的哲理。

我们来到后院,这里有周恩来童年最喜爱的两株腊梅,一棵雪松和一丛翠绿的苍竹,加上新栽的花草树木,使旧时冷落的后院万物峥嵘,四时葱绿。树青花红,多美的地方啊!我们无不啧啧赞叹。

故居里的一切,无不反映出人民公仆周恩来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坚持真理、光明磊落的一生,我们永远爱戴他!

参观戴大夫故居观后感作文【七】

春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绍兴。一路,我们游玩了很多地方,有西施故里,绍兴水乡,还有鲁迅故居。而我印象最深,最难忘的是鲁迅故居。

记得那天天气阴沉沉的,我们心里祈祷着不要下雨,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雨还是淅淅沥沥地下了,落到脸上凉飕飕的,好像是眼泪水一样。一路上导航给我们指着路,爸爸的车开地也很慢,生怕错过了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刚拐进一条小街,我就被一大片的红灯笼给吸引住了,红红火火的,实在是太漂亮了!原来,这就是鲁迅故居的大门。我们赶紧停好车子,去参观这个大文学家的故居。

鲁迅先生的家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大”,因为,里面有很多的房间,每个房间摆设了很多不同的东西。有的房间里有很多的书柜,有的房间有床,有的房间摆满了箩筐,还有的房间摆满了椅子,桌子……。妈妈说它们分别是鲁迅小时候的书房,卧室,还有的是厨房,客厅等等,真是各有各的用处啊。我们走了好长时间才绕完了房子。我问妈妈:“鲁迅家真有钱啊,住这么大的房子,真是一个大富豪!”妈妈笑着告诉我说:“鲁迅是个伟大的作家,他用自己的笔作武器来和敌人斗争,来为人民服务……”听了妈妈的话,我似懂非懂,只是觉得鲁迅实在是太伟大了,居然能用笔作武器,那笔得有多大啊?爸爸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笔能写文章,鲁迅先生就是用文章来呼唤人们,让大家的头脑清醒起来……”

听了爸爸的话,我终于明白了,原来鲁迅先生是用文章来为人民服务的,看着墙上鲁迅先生的遗像,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我心里默默的想:“我要好好学习,像鲁迅先生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