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又见一轮秋风起作文(秋风起600字优秀作文)

又见一轮秋风起作文(秋风起600字优秀作文)

更新时间:2024-04-01 12:30:18
又见一轮秋风起作文(秋风起600字优秀作文)

又见一轮秋风起作文【一】

根据武华老师电影散文《一轮明月》改编的同名电影《一轮明月》在央视播出,观后颇有感想。

当年电影《城南旧事》插曲:"送别",以其优美哀婉的词曲深深地吸引了自己。也因此知道了其词曲作者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

电影《一轮明月》,以朴素抒情还有淡淡的感伤的叙事手法,讲述展现了李叔同先生如何成为弘一大师的独特人生故事。

出生在天津富庶家庭的李叔同,父母都信佛,影响着他从小就有着悲天悯人的佛缘情怀。清末王朝的腐败使得民不聊生,辛亥革命的曙光稍纵即逝,收入眼底的苦难让少年李叔同深感震惊失望。游戏一段生命后,开始踌躇满志地探索时代人生。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前途。

留学日本,李叔同组织文化社赈灾义演,话剧《茶花女》的成功演出,让他名声大噪。回国后,被聘为教师的他,一面像清泉似的润泽教化学生的心灵,一面编刊物,搞创新,宣传民主改革。对书法篆刻绘画诗文音乐无所不通的李叔同,希望从文化艺术方面唤起民众改变国势。

只是当时的年代环境当权者们容不下意识超前的启蒙人士。怅然若失的李叔同,苦闷之中越发亲近佛事。

"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皆海内,毕竟空谈何有。"思考再三,(李叔同毅然了断尘缘,默默踏上了自己内心的朝圣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从此便是经年往事。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成了名副其实的人生境遇。

两幕同在西湖上的剪影:电影上半部,留学归来踌躇满志的李叔同携美丽的雪子一同回国荡舟西湖。幸福甜蜜。

后半部,二人各乘一叶扁舟,已是僧俗界线分明。不免怅然苦涩

李叔同尘世上的日本夫人雪子问已出家的弘一:"爱是什么?"

再无儿女情长的弘一淡定地说"爱就是慈悲".

信仰,怎样虔诚笃定的信仰呵,让文采斐然的李叔同转念之间成了心如止水的弘一?

影片凄美婉约详略得当留白处给人们无限的自由遐思。

任何宗教都有慈悲的一面。惯常思维中,只有走投无路万念俱灰的人才会逃避现实,遁入空门。身为中国近代文化艺术先驱的李叔同,何等智慧的一个人,其抉择与儒家的"穷则自修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无关联吧。

皈依后的弘一。闭关撰写经书。使失传多年的南山律宗再度兴起,被佛门后代尊称为律宗第11代祖师。

红尘里潮起潮落,寺庙中晨钟暮鼓,僧俗两界都获有很高声望,丰富传奇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很多话题。

李叔同的学生后来的漫画家丰子恺说:人的生命过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三种生活比喻三层楼梯。李叔同老师就是第三个阶梯上的人。他做一样像一样,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他放弃教育艺术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他出家而非出世,不是为了自我解脱,而是"度群生"乃教育的继续。李叔同的同事挚友夏丏尊,说李叔同从事教育事业是以人格作背景的。夏丏尊本人译作《爱的教育》序言中提出的办学校好比挖池塘一说至今仍是那么受用。

"深悲早现茶花女,盛愿终成苦行僧。无数珍奇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的著名民主人士赵朴初先生的献词,为弘一大师的一生做了恰如其分的注脚。

弘一大师生命最后的遗言:"悲欣交集"该是灵魂的升华人生的真正圆满吧?

为了获取资料,尊重史实,写出佛法的真精神,武华老师先后沿着弘一法师的出生到出家圆寂的人生足迹自费行走多个省市。寄宿寺庙,拜访禅师。并亲见并采访了和弘一大师生前非常友好密切的妙莲法师。几经修补校正,写就散文体电影文学剧本《一轮明月》。由此改编得非常成功的电影《一轮明月》,以其真实沉稳蕴藉的故事情节及其人文气息宗教氛围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认可。荣获了第七届夏衍电影文学二等奖和第十一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最尊重自己的心,心是供佛的殿堂。" 从《佛梦》到《一轮明月》,十年磨一剑的武华老师,不趋势不媚俗,有胆有识独抒己见,一如既往地坚持走自己的创作之路。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那份宠辱不惊的宁静淡泊,实在值得敬佩。

景仰李叔同---弘一大师的人格魅力,欣赏武华老师的人品作品,喜欢知性演员濮存昕儒雅质朴的演绎,遂成小文。

又见一轮秋风起作文【二】

秋风拂过,把街道两旁一排排的银杏树染黄了,金黄色的小扇子纷纷飘落下来,像蝴蝶翩翩飞舞,给街道两旁的地面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远远望去我们的街道像一条醉人的“时光隧道”,用“满城尽带黄金甲”来形容我们新昌秋景中的南北大道一点儿也不为过,特别是在霞光照射下,真是美得令人陶醉,令人迷恋,感叹冬天的到来。

秋风拂过,丹桂花飘香传千里,它那小小的.花瓣散发迷人悠长的香气,让人心旷神怡。走近细看,只见一片片椭圆形的叶子,衬托着一簇簇、一串串金黄金黄的小花,好像几个胖娃娃躺在一个摇篮里,花朵又饱满又娇嫩,像小姑娘的脸颊。贴近一闻,一阵浓郁的香味迎面而来,使人百闻不厌。

秋风拂过, 果园里的柿子熟了,红彤彤的,像一盏盏红红的小灯笼挂在枝头,让人心里产生无限的信慰和暖意。桔子黄澄澄的,一个挨着一个,争着向人们炫耀。石榴也结了好多,它们有的笑开了嘴,有的笑破了肚子,告诉人们我长大了。葡萄也熟了,一串串的像紫色的玻璃球。

秋风拂过,菜园的萝卜也丰收了,仿佛听到了农民伯伯拔萝卜铿锵有力的声音。各个品种的蔬菜长势喜人,一眼看望去全是一片绿油油。

秋风拂过,田野里金灿灿的稻谷垂着沉甸甸的穗头,在秋风里一浪一浪的起伏,仿佛橡金子一样铺满一地,农民伯伯正在田里忙乎着,脸上掩饰不住的喜悦,看来又是一个丰收年。

秋风拂过很多秋天的美丽景象,告诉人们丰收的喜讯,秋风各个而起,秋风起得可真美啊!

又见一轮秋风起作文【三】

这个中秋节是没有月亮的中秋,因为下午下了大雨。到了晚上,吃了团圆饭,我跟妈妈说:“今天晚上我们出去赏月吧。”妈妈笑着说:“今天下了雨,怎么会有月亮?天上乌云朵朵,月亮都被乌云遮住了,看不见了,想要赏月,必须等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才行。”听完妈妈这番话。我很遗憾,因为下了雨而没有月亮,我多么希望今天能赏月啊!

今年的中秋,是美好的而又是遗憾的。因为爸爸好几年没和我过中秋了。这个中秋,爸爸一个电话打来,说可能和我们一起过团圆。那时,我高兴极了。到了中秋那一天,爸爸又说要出海而不回家。我又失望又自豪,因为爸爸长年在外,为我们一家工作挣钱。但没有事业不算是一个完整的家,我的家是一个幸福的家,我为此而自豪,虽然爸爸没有回家,但我还是感到满足。

苏东坡曾经这样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这里我祝愿所有在中秋不能齐聚一堂的`人们,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一轮明月!

总结:本文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秋节550字:一轮明月,同学们看后是不是颇有感触呢?中秋节来临之际,希望同学们能够度过一个美好的节日,也希望同学们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文!

又见一轮秋风起作文【四】

片片飞花弄晚,夜夜乡思如勾。转眼间,又是中秋月儿圆。

自嫁到酷爱甜食的夫家,我便多了购买月饼的责任,婆婆爱吃豆沙的、公公爱吃枣泥的、老公爱吃酥皮的、宝贝儿子偏爱水果口味的,一一铭记在心,既要照顾老人的口味,又要惦念儿子的最爱,好在如今的商品应有尽有,干脆各样来点,买回家各尽所需;娘家人不喜欢吃甜食,每年的.中秋大都是妹妹采购少量的高档月饼,也算是过节了。

在我童年的时候,父亲远在千里之外的贵阳工作,妈妈在商店工作很忙,奶奶只好带着我们姐弟住在妈妈工作的地方附近。每当中秋临近,周围的三四家邻居就开始忙碌着做月饼,那是我们孩子们最爱的季节,跑前跑后送面团、抱柴火、拉风箱、剥花生、砸核桃……常因“不小心”把花生、核桃仁放进了自己嘴里而遭到大人的训斥。我们全然不顾大人们的责骂,都在翘首企盼那“模样丑的”、“锅边糊的”、“龙把”出炉,因为此时此刻大人们一定会为我们的辛勤付出而奖励,掰开一个月饼,三两个小朋友平分,青红丝、冬瓜条、花生仁、核桃仁、冰糖渣,都是我们骄傲的资本。如果非要强迫我中秋吃月饼,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五仁月饼。

提及月饼,也让我想起了去世已久的奶奶。儿时,农村时兴串门、走亲戚,每到八月十五的中午,邻居们总是给年长者送上一碗炖菜,外加一两斤月饼,生性节俭的奶奶总是在走完亲戚、串完门之后的十五晚上,召集妈妈和我们姐弟四人,围坐在院落里,摆上苹果、梨、大枣、柿子和月饼,此时的奶奶总是端起各种水果、月饼到灶台、祖先遗像面前唠叨一阵子,说是给灶王爷和祖先上供,让他们先品尝,我们则如饥饿的小鸟般等待奶奶的程序快点结束……吃完、玩完的我们进入了梦乡,奶奶则悄悄把月饼用草纸包裹,放在抽屉里。一周半月之后,奶奶会根据我们的表现,奖赏我们,那些放干了的月饼,能把我们的小牙硌掉……那时候我们常埋怨奶奶小气,长大后再回想当时的情景才明白,那干如坚实的月饼中凝聚着奶奶的多少爱啊!

如果圆月有情,请在中秋佳节,带去我对奶奶的思念和祝福吧。

又见一轮秋风起作文【五】

大概十年前,工作之余闲聊时,一位朋友问过我一个问题,如果知道自己只剩三天的生命,比如地球三天后毁灭了,这三天你会怎么度过。按照冒到头脑里的第一个想法,我回答,暴打三天三国。

朋友是名记,提出来的问题也厉害。这个问题很严重,是关系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所以回答也很严重,象一面镜子一样映射出平素看不见的自己。那时我的单位正处在一场金融风暴的台风中心,作为一个普通文员,无干大事,感受着台风眼里一样的平静。那时的生活也平淡,除了上班工作外,三国游戏是唯一让我投入的一件事,不谈女朋友,也没什么其他兴趣爱好。三国类游戏,运筹着一堆虚拟的人物和资源,无论通关还是GAME OVER,人生如游戏,游戏如人生,很没追求的。要说理想,那就是周游中国,至于周游世界那个太遥远了没敢当成理想。

然后大约是五年前,那时已是一个标准的背包客,辞了工作到处转悠,也是实践少年时的理想。人生如游戏的理解太虚幻了,人生是个实验场。又有人问起我同样的问题,记不清楚是谁了,没准是我自己问的。念头是,登上一处高山之巅,看看风云山月。回想想,魂归自然,就象海明威的那头豹子。理想可以随便实现,而没有新的理想是痛苦的,那种痛苦,甚至超过理想得不到满足时,就象在虚空里一样,想用劲都踩不到实地,有根稻草也得抓住。

抓稻草的过程中,念头生生息息,又经历过两份工作,结婚生女,然后来到这个小城市安顿下来。社会的变迁很快,就象苍山后吹来的云,这云似乎永远是往一个方向吹的。谈理想的朋友少了,这次是自己问自己这个问题了。第一个念头是,还是跟平日一样过吧。还有些火气,但生活和心灵总算安定些了。归纳来看,三个时代的三个回答都是偏消极的,无关功名利禄,好处是没有求不得之苦,选择不同,本性难改。

回到那个严重的问题。有句西方谚语说: People live as if they will never die, and they die as if they have never lived. 同样的意思,朋友中有位会计学博士如此表述:大部分的人生,是按照持续经营的假设来进行的。我来替他继续阐释,如果抽去了持续经营假设,看似牢固的整个架构就倒了,得重新找个假设来建立新架构。但如果真的把每天当成末日来活,就算没有衣食之忧,也会有脱离现实的烦恼。要平衡,要平衡,不知焉知生,不知生又焉知。

昨晚看了影片《一轮明月》,想起写点人生的感受,与影片没什么直接关系,但有点前后的因缘,且作观后感。

又见一轮秋风起作文【六】

“一轮明月”这个名字应该是来自一句禅语:水流元在海,月落不离天。明月皎皎,是参禅人内心明净空灵的象征。弘一法师一生如皎皎明月,品行、学识都足以照耀千古。

看这部电影时我并没有太多的感受,甚至有点反感这部电影——我本以为,既然是主角是一个禅师,电影自然要以“禅”为主,少不了传灯、机锋之类的。因为去年看过一本书《千古禅灯》,我也期待电影中有自古以来灯录中大量记载的场景。可是这部电影却不是我所期待的那样,而是像一般的电影一样记录的他的生活、转变等等。

这几天有时会想到这个问题,又隐隐感觉到我长期以来一个不太明白的问题似乎与之有关。儒道禅的一些书我都略有涉及,儒家比较实用,道家唯心的思想比较重,我浅涉的禅都重话语间的禅机。这三个特性是不协调的,以他们为指导的行为也会有很大不同。而我却又想从一个统一的角度去理解三者、并指导自己的一些活动。

我之前理解的禅宗是重视言语间隐含的禅意的,比如五祖看了慧能的那首诗就将衣钵传给他,以后历代的师徒相承也是通过一句话的'内涵确定“开悟”的。参禅着之间的语言别人听来是一头雾水。难道这是禅的重点么?或许是以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只是误解罢了。

回想以前看过的关于弘一法师的书、再想想电影中的事,我能感觉到在他的世界里,禅只是平常之物。他不像古代的一些人浮华地空谈道义,而是重品行修为,在平常生活中体现这些。自律、待人等方面他都做得很好。实际上古代的不少有修为人都是这样的,我管中窥豹、未能识得真面目,注意了禅语而忽视了禅性和禅行。

可以看出,弘一法师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在精进自己佛学修养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因为“看破红尘”、“愤世嫉俗”而出家的和尚。在出家之后他仍然心怀天下:他支持丰子恺救生画册的出版,他积极推动佛学的弘扬,在战争爆发后他鼓励僧众帮助世人。他离开了妻子朋友遁入空门的确令人难以接受,我就把这看作是他个人的思想追求吧,各人有各人的选择。

“行胜于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只注重说话的内涵,更要重视在每时每刻落实到行动中。这就是于格物致知之后的修身、受戒诵经之后的持戒、上德不德的表现。

看东西,也要以一颗平常心去看,不要刻意去看什么或刻意去追求什么。其实,所谓的法眼也只是平常眼、慧心也只是平常心。

影片的主题曲是他出家前写的《送别》,我也放在这里作为结尾吧: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