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告白小作文 简短(表白小作文真实)

告白小作文 简短(表白小作文真实)

更新时间:2024-04-22 19:40:34
告白小作文 简短(表白小作文真实)

告白小作文 简短【一】

最后一章是哭着看完的。

抛开“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和“按图索骥的人生不会那么顺利”,我想谈谈这个家庭。

我同情玛丽琳,但也只有同情。我觉得她并不是为了与众不同而去追求詹姆斯的,而是一见钟情吧,而且在后来她也是为了家庭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同时在自己丈夫出轨后表现出来的沉稳从容与智慧令我刮目,她痴情——“哪怕只是为了生下莉迪亚,我也会嫁给你一百次,甚至一千次,你不必为此自责”,她选择了原谅。我觉得她是那个最累的人了。

相反,詹姆斯——一个虚荣,没有安全感的黄种人,他所想要的呢?犹犹豫豫,瞻前顾后,拼命想融入集体的种种行为令我鄙视(但从他小时候留下的阴影来看我又十分同情他)。而且一有困难就寻找别的女人当作发泄的出口也着实是一种懦夫的行为。

莉迪亚是这个家庭的牺牲品,她自的源头是母亲出走,她害怕随时都可能缺失的母爱,所以母亲说什么她都会顺从(如果不是这种恐惧感,莉迪亚完全可以大声反抗“我讨厌物理生物化学我讨厌当医生”,妈妈也不会误以为她对这方面一直是感兴趣的)。

内斯就比较幸运了,谁说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呢,在不被父母关注的情况下生活着,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并一直坚持着,如果说唯一的一丝丝缺憾,可能就是缺少父母的一点点关心和对妹妹深深的无能为力吧。

汉娜是那么招人怜爱,这个家庭却不肯给她留出一丁点的关心留意与疼爱,不过看结局,希望她能被温柔以待吧。

希望每个家庭的幸福都不要那么脆弱,希望家人之间都能够坦诚相待,多交流,多倾诉。

告白小作文 简短【二】

对于这本书,我想我看完后感触很多。家庭中有爱,但不要用所谓的爱捆绑住彼此。

莉迪亚,用自己的进行无声的告白,最后唤起了家人彼此之间的直面问题。多么可爱的小女孩,面对母亲的离开,自责自己是不是因为自己的错,不听话让母亲离家出走,最后为了让家庭的完整牺牲自己,压抑自己,到真真解脱想通时却了。

玛丽琳,因为从小母亲的影响,梦想没有实现,梦想成为医生,却被家庭牵绊,我想这是无数个家庭主妇面临的问题。我希望我以后不论怎样,一个女人都不可以太依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事业。作为父母,我们不能把我们所谓的成功强加给孩子,尊重孩子,爱孩子。最后,你是个美丽的女人,为了家庭的完整原谅的丈夫,生活中需要宽容。

詹姆斯,你生活在种族歧视的环境下,努力学习美国文化,考入哈佛,明明自己很优秀,却因为自己是黄种人,不能再哈佛任教。在你的身上你也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一直努力的学习,司徒融入这个社会。你从小自卑,懦弱,为了拜托妻子离家出走的痛苦,女儿的去,你用性欲麻醉自己,你动手打孩子,你对妻子大叫,说就当一切没有发生。

汉斯,因为父亲的影响性格隐藏的自卑,为了逃离这个家,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哈佛,在家的时光里,安慰妹妹,给你占位子,陪她一起吃饭。

汉娜,多可爱的小家伙啊,在家中一直都是多余的存在,却是最明白的,读者一直站在她的立场看问题,看着看着不由自主的心疼那个小家伙。

家人一直一定要袒露心怀,不要用所谓的爱捆绑住任何人。

告白小作文 简短【三】

内斯是父亲哈佛的希望,莉迪亚是母亲医生的希望,汉娜是无视透明的孩子,可悲的家庭,父母的“偏爱”导致孩子们处境各不同。几个孩子内心深处渴望关注,又怕关注,莉迪亚不断扮演好女儿的角色。由于母亲玛丽琳出走造成的创伤不断提醒她要当“好女儿”,妈妈要求莉迪亚学习认为对她好的学科,莉迪亚学习但是她是不喜欢的,就连生日礼物莉迪亚都是远超她年龄段的书(有描写是她妈妈想看的书)和暗示,是爸爸妈妈的期望和寄托,忍住失望假装自己明白喜欢,莉迪亚长期扮演的角色压得她透不过气来,内斯被哈佛录取要离开这个家,如同星火在莉迪亚心里燃烧,和杰克的交往,或许开始只是对哥哥抛弃她的报复,而我读到她开心,杰克是他的倾听者,她会主动告诉他她的秘密们。她做到她想要的自己,母亲曾离家出走,父亲出轨,最亲爱的哥哥要离开了,还有初高中时期的她。

正是我们都经历过青春期,混乱叛逆的时候,这些的种种像雪一样不断落到她身上,最终压垮了莉迪亚脆弱的精神,正是这沉重的爱把莉迪亚拖到了湖底,杰克点醒了莉迪亚,但是这个救生圈来的太晚救不了湖底的她。不知道那一天自己会做妈妈,我希望自己孩子平安幸福,自己也不要以爱的名义,影响ta的一切,很害怕自己以后也会把自己的“人生经验”这样灌输给ta。如果遇到人生困境时,我希望我可以云淡风轻对ta说一句没事,有妈妈爸爸呢,然后和ta一起面对,我希望我能是他的后盾。

告白小作文 简短【四】

七月份看完第一遍,九月份因为要送给别人做礼物于是重新看了一遍,整理了笔迹。

它讲的是一个混家庭的故事,说起来比较复杂:詹姆斯李是个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从小就害怕别人觉着自己和周围人不一样,极度自卑;玛丽琳是她的妻子,纯正美国人,梦想是当医生,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医生大多是男人,极少数才是女人。但她一直在努力追寻梦想,可以说是在做自己,所以追求的是与别人不一样。然后他俩结婚了。其实我一直在怀疑两个人之间的羁绊到底是不是爱,李娶了一个美国人,这证明他跟周围人没什么区别,因为纯正美国人娶得也是美国女人,这是我认为他被玛丽琳吸引的原因;同理玛丽琳之所以选择李,我觉得她可能在李的身上找到了与众不同的感觉。这样想就觉得很可怕:玛丽琳最怕平庸普通,可李看上的也许就是她的普通;李最怕与众不同,可玛丽琳看上的也许就是他的与众不同。多讽刺!

玛丽琳的妈妈一生都在做普通家庭妇女,一辈子围绕着厨房。她不同意这段感情但玛丽琳一定要嫁,于是玛丽琳结婚之后,他们再没联系直到玛丽琳的母亲去世。这个家庭一共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内斯、二女儿莉迪亚和小女儿汉娜。前两个孩子出世之后都很顺利,算是家庭和睦。在生第三个孩子之前玛丽琳的母亲去世了,她去母亲家里整理遗物,发现母亲这一生什么都没留下来,算是受到了刺激,她决定继续以前的梦想,她要完成未完成的学业。她把母亲的家当全部收拾掉了,只留下一本烹饪书,本意是来提醒自己不要向母亲那样过一辈子。

回到家之后,她收拾了行李不辞而别去追求她的梦想。儿子在这期间迷上了天文学,当他忘记了母亲的离开而兴高采烈的告诉父亲自己的兴趣爱好之后,李给了他一耳光!忘了说这几个孩子除了二女儿的眼睛是蓝色的以外,其他的都是黑眼睛,所以自然而然的二女儿是这个家的中心。受了一耳光的儿子自此决定以后一定要离开这个家。二女儿在这期间发现了妈妈带回来的烹饪书,她误读了玛丽琳的意思,决定只要妈妈回家她什么都听妈妈的。

在外求学的玛丽琳因为发现自己怀上了第三个孩子被迫回家了。她心了,她知道回家就再也不能继续她的医生梦了。然而机缘巧合之下,她发现其实自己可以培养二女儿,更巧的是二女儿早就在心里许下了“她什么都听妈妈的”诺言。于是,这个家庭的悲剧自结婚起始到现在已不可挽回。

长期为了迎合母亲而学着自己根本不理解的课程的女儿,同时还要在爸爸面前营造出一种我有很多朋友的假象,父亲长期的自卑和希望融入周围环境的心态使得他无比在意女儿的人际关系,不堪重负的女儿最终选择了自。而给了二女儿致命一击的是她的哥哥。哥哥曾经在母亲回来之后的一天里,将这个妹妹推进了湖里,那一瞬间哥哥明白了自己对于妹妹的恨和嫉妒,而妹妹非但没有责怪哥哥,反而因此明白了在这个家中,眼前这个男孩和自己一样痛苦,只不过她负担的所谓的爱太重,而他则正好相反。后来哥哥考上了哈佛就要离开这个家,莉迪亚失去了一个了解她懂她的人,她无法在这个家里独自负重前行,选择了自。

小女儿汉娜的出场不多,但是她在这个家庭里面算是一个相对正常的人物。但是她很小就明白她不是这个家的中心,她也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姐姐离世导致母亲崩溃的时候,她也不敢去抱抱妈妈,尽管她非常想这么做,但她不会。

大概的故事情节就是这样。巧妙的是书上是从女孩的亡开始揭开这一层层真相的。

读完之后我就是觉得很恐怖。一个病态的家庭!其实它也涉及到真实的做自己还是遵循他人和世界的要求活着。在很多其他的书籍的宣扬理念中,甚至是现今社会的所谓鸡汤都在宣扬活出自我!而《无声告白》看完之后你会发现,无论做自己还是合乎所谓规范都没有好下场:妈妈玛丽琳坚持做自己,结果非但没有成功还害了自己的孩子;女儿莉迪亚一心活成妈妈希望的样子,最后竟然自了。

所以如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如何平衡活出自我和融入环境成了一个引申出来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相同的动作,甚至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也别无二致。和所有人一样,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么?我以前是这么以为的。可是有时候想想跟这个世界相处就得去习惯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所以趋同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趋同不代表被同化!趋同仅仅是为了跟这个世界和平相处,平稳地活下去。但是心底里永远都要清楚我要的是什么?我自己最想做的是什么?我最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自己?不一定就能改变什么或者能达成目标,但是最起码活着的每一天都有奔头。

告白小作文 简短【五】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题记

“莉迪亚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莉迪亚是家中的老二,是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作为中国人父亲的黑头发和美国人母亲的蓝眼睛,这对夫妻对她寄予厚望,将所有注意力倾注在她身上,在她的尸体被发现后,家里一直维持着表面的平静终于被打破,最终一家人开始了新的生活,而莉迪亚自的真相,将会永远埋藏在小妹妹汉娜的心底。

故事的背景是70年代的美国,本书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没有世界名著那样的波澜壮阔,但它是如此的扣人心弦,这本书的感情是如此的力透纸背,就好像在一个明媚的秋天的下午,你刚睡醒午觉,带着再好不过的心情,你拉开了房间的窗帘,然后你发现——阳光洒满了房间。

也许我们这辈子不会遇到与种族有关的敏感问题,但就如书的封面上的那句话一样——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有找寻过真正的自己吗?

沉浸在题海里,因为觉得自己总有一天能出人头地,参加各种补习班,一步一步走向父母给自己设定好的未来,沉迷网络,试图在虚幻的世界中寻找真实,在所谓的爱情里纠缠不清,因为自已还有大把的青春可以挥霍。或者是认为自己再也无法面对那一双双充满期盼的眼睛,像懦夫那样逝去。

我们到底忘记了什么?

忙忙碌碌地过着每一天,自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伟大的理想并且要去实践它,结果却在现实中不断迷失自己,辨不清方向,看不清前途,感受不到亲情的温度,体味不到四季的轮回……

我们被虚妄的希望拖下水,然后溺亡在希望的深渊。

站起来吧,扪心自省,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心灵的皈依。

我轻轻的合上散发书香的《无声告白》,站在窗前,看着窗外满眼的透着生命气息的绿色,感受初秋的凉意,卸下一身的燥热,此时,清风拂面,鸣虫静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