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解题高手作文600字(我们班的解题达人作文)

解题高手作文600字(我们班的解题达人作文)

更新时间:2023-12-05 05:00:17
解题高手作文600字(我们班的解题达人作文)

解题高手作文600字【一】

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解题高手作文600字【二】

应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解题高手作文600字【三】

(一)明确说明对象: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人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抓住事物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例如《海不》一文,围绕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海的“”(现象特征),再说海的“不”(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海的“不”与“”(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解题高手作文600字【四】

中心论点是文章的主帅、灵魂,论据、论证方法的选择服从于中心论点的需要。中心论点的把握是有规律可循的。从内容上看,它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从句式上看,它是一个完整而明确的判断句;从位置上看,它常常在标题、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出现为多。在文章的开头,先提出论点,再组织论据证明论点,如《谈骨气》。在结尾,先列举大量论据然后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中心论点,如《生于忧患,于安乐》。还有在文章中间,文章开头引入一定的事例或现象,对其进行分析阐述之后才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再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如《想和做》。中心论点找出来之后,再用文中的论据去检验它。若论据能证明这个论点,那答案就正确无疑。

解题高手作文600字【五】

理论性议论言语的语言比较严肃,杂文的语言比较幽默,驳论文的语言常用反语、反问、排比等修辞方法。议论文的语言有的也能以情感人。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准确周密、逻辑性强、形象生动。我们抓关键词语分析,结合语境,体会词句的作用和准确。

解题高手作文600字【六】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俭以养德。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淡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除了以上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沦点外,还可以用以下方法:

1、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

2、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3、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如《谈骨气》,是论题,不是论点。但它里边包含着论点,以它为线索去分析,往往就能找到论点。“淡骨气”是一个动宾短语,中心词是“谈”,表明文章主要内容的词语是“骨气”。显然, “骨气”是个比喻的说法,用来比喻“气节",由此可以推测本文要论述的是“气节"问题,出论点即“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解题高手作文600字【七】

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或事物,多数采用逻辑顺序,通常采用总分、主次、层进等方式,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概述到具体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例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等。

解题高手作文600字【八】

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例如<俭以养德中“俭以养德”,意思是要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它内涵丰富,警策动人,只有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