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七夕节作文 三年级(七夕节的作文三年级下册)

七夕节作文 三年级(七夕节的作文三年级下册)

更新时间:2024-06-16 11:38:59
七夕节作文 三年级(七夕节的作文三年级下册)

七夕节作文 三年级【一】

乞巧: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穿针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传说: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在民间,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

观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像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种生求子

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出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为求自保,装病在家。魏武帝派亲信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在家中晒书。魏武帝得知,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收押。司马懿只好遵命。另外,《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

贺牛生日

古时儿童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

七夕节作文 三年级【二】

花开七夕夜,浪漫情人节。

惠兰含笑,淡淡清香浸我心里;春兰飘红,浓浓情意藏我心中。惠兰笑而不语,双眸传递我猜不透的情感;春兰语言含蓄,两眼衍射我为之感动的光芒。曾经追恋在浪漫的七夕,惠兰给我的是我最美的笑脸,微露的红晕是女孩情窦初开的自然色彩;曾经相遇在温馨的七夕,春兰送我的是热情的拥抱,清纯的眼神就是女孩绽放花蕾最好的情愫。

曾经的那个七夕的夜晚,我和蕙兰你相会在乡间的田野。你仰望天空星河,寻找鹊桥相会的牛郎和织女,品味着千古传颂的凄美爱情;我聆听夜莺轻唱,追寻一路走过的相思和苦恋,感念着不懈追求赢得的美女的情感。你有着一颗纯洁的心灵,说爱不要太多的语言,彼此真心相爱,不在朝朝暮暮,卿卿我我,心永远是我的,但不可以碰她,原因很简单,肌肤之亲是肤浅的爱。心灵的感应最真实,也最纯洁。我挽着你的手,分明感到你炽热跳动的心房。我只好承诺你的话,压抑激动的情感,把最好的时光留给你我许下终身的下一个七夕情人节。

美丽的梦在七夕的前一夜,心中的\'她绽开了春兰花开一样的笑脸,含情脉脉的双眼带有不可明状的兴奋,我期待的那一份爱和守着的那份情让我有了明确的选择,恋爱的天平只有持久的平衡,方能缔结一生的姻缘。面前的你就是我的最爱。我要身心相依,把相恋的情感具体化。你疾如闪电,躲过我炽热的眼光,说出了爱要有责任的一句话。我睡醒流下幸福的汗水,爱我的人我永远爱着她。我始终守候在相思的驿站,等着给我真爱的她。天不作美,我最终错过了许下承诺的那个七夕情人节。

去年的七夕情人节,我爱的人送我一束玫瑰,还带来一份勿忘我的情感寄托。爱我的人等着我约会夜下,把一份感情交给她钟情的我。道德和伦理不允许我周旋在两朵鲜花之间,我愿我爱的人幸福一辈子,爱我的人快乐一生。

今年七夕,我多了一个思考,美好的情感永远传承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无私的爱。有情人终成眷属,错位的爱伤及无辜的人,心有所属不能爱,家庭要稳定,社会要和谐,我要把爱的情感化为天上的彩虹,把个性的爱转化为广博的爱,送给人间的是光明和温暖。

七夕情人夜,浪漫情人节。不需要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也不需要亮着彩灯诱引恩爱情侣。休闲茶座小会,别有一番风情,烛光晚餐相聚,倒也显得浪漫。传递的是缠缠绵绵的情感,相爱的是忠贞和信赖,亮出的是敞开心扉的绿灯。

祝七夕情人节快乐!

七夕节作文 三年级【三】

昨天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路上的行人来来往往,车辆川流不息,整个城市弥漫在诱人的花香之中。

晚上,我和妈妈仰望天空,却连一颗星星的影子都没见着,我和妈妈都十分失望。我想:可能是今天天气不太好所造成的吧。我只好带着遗憾进入了梦乡......

在梦中,我看到了一颗十分明亮、美丽的星星,她比每颗星星都要耀眼。在她的不远处,有一颗身穿白衣裳的星星,他就像童话故事中的白马王子一样帅气、勇敢......在这“白马王子”的两旁,还有两颗活泼可爱的小星星,他们就像两个小孩子那样顽皮、天真、可爱......那两颗最明亮的星星正目不转睛地望着对方,慢慢的越来越近......这时,中间出现了一条洒满银色光斑的小路,哦,原来这是一条银河!最明亮的星星变成了织女,那帅气的星星变成了牛郎,牛郎挑着扁担,那两颗小星星变成了两个小孩。这时,只见他们走到了银河的中间,银河在瞬间变成了一大片草坪,其它所有的星星都成了遍地的鲜花,为他们祝贺,到处是喜洋洋的景象!这时,我发现各种星球都融合起来,变成了一块奇特的大地毯,铺在他们的脚下,上面隐隐约约写着一首诗: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户户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节作文 三年级【四】

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蛛应巧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七夕节作文 三年级【五】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