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写小城镇的作文(小镇的作文)

写小城镇的作文(小镇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4-04-22 17:57:37
写小城镇的作文(小镇的作文)

写小城镇的作文【一】

扬花三月,故郁伤城,榆钱微黄,杨花满城。春意就在这一寸一寸的日子里绿透了三月的原野,也绿透了少女的心。

三月春光美,情窦初开,煞憔悴。

当春带着呼唤,带着蛊惑,吹到每个人的心坎时,翠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初见翠姨,印象深刻的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当我在脑海里细细描摹着一个清末时期身着修身旗袍,宛如玉兰般温婉可人的大家闺秀时,怎会想到,她竟是一个可以为了注定无果的爱情而去的刚烈女子。

翠姨的妹妹是美丽的,她的美是姿容绰约的余容,美得张扬。而翠姨的美,是安静而内敛的,像是静洒幽香的兰花,窈窈窕窕的往那一站,却是说不出的动人。

翠姨的妹妹是个可爱的女子,心热,讨喜,和平常女子一样,喜爱着芜芜杂杂的衣裳,合乎着应有尽有的原则。如余容一般,美得一览无余,美得尽收眼底。

翠姨却是不同的,她是个有钱人家的姑娘,是看似再传统不过了的女孩子,可她纤细而沉静的身子里,藏了多少大胆,甚至“要造反了”的念头。她想读书,想接触洋文化,甚至想拥有自己的爱情。但这些都是当时所不允许的,于是她将那些热忱的思想,连同对堂哥哥的爱意,都敛进了自己静静垂下的眼眸。她像一枝素白的玉兰,美得雅致精巧,美得惹人探寻。

翠姨的爱情是内敛的,是矜持的。她的爱情,是她的秘密,好像要被她带到坟墓中去,好像天底下没有一个人值得她诉说。就像她苦寻不得的绒绳鞋,她爱之如斯,但必得等许多人都采办了,她才动心,才开始去找寻,可却再得不着了。

她与堂哥哥相爱,又从不表露。就像看着自己喜爱的绒线鞋,她看守着她的爱情,一味地喜悦,一味地哀伤。她像一棵风雨中的兰花,凄凄地摇晃,不屈不挠又无比沉痛地生存,她忍受着这社会给她带来的一切,但又不甘心就此认命,她不愿与她妹妹一样,与这世间大多女子一样,找一个好的夫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看似风光的,痛苦的嫁出去,活完这一辈子。

翠姨看似守旧的心里,是渴望着一些新的东西的,她喜欢上过学堂的“我”,喜欢各色的花边儿,喜欢夏日流行的银灰色市布大衫,也喜欢心里那个埋得深深的,不愿提及也割舍不去的爱情。

终于,翠姨也订婚了,和她初初订婚的妹妹一般,翠姨变得阔气了,衣裳翻新,装扮摩登,面上是白的粉,唇上是桃的红,得尽了女人们艳羡的目光,但她在“我”的眼里,却是还没有原来美丽。

翠姨待嫁的三年,大概是她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她待在“我”的家。在这个比较有势力地位的家庭里,孩子们接受了新潮思想,在“咸与维新”的氛围里,翠姨找到了一种新奇的快乐。这里的男女之间比较开通,他们一起嬉戏游玩。一起演奏乐器,一起看花灯,一起打网球。没有了封建的男女授受不亲的芥蒂,翠姨的爱情,也就在这样的家庭里慢慢萌芽了。

可三年转瞬,当翠姨婆家开始为她张罗出嫁,她才记起自己还有这么一桩爹许娘配的婚事。矮小的丈夫,无爱的婚姻像一击重剑砸在她的头上,让她惶恐。而采办嫁妆期间,男学生们殷勤的体贴的尊重的招待更加重了她的恐怖。翠姨想起了她出嫁了的,却常遭夫家打骂的妹妹。那如余容般美丽的女孩子,在看似华丽的婚姻下,被折磨的一点点的衰败。她不想如妹妹般过得痛苦。

翠姨对于出嫁的不热心,对于读书的强烈要求,外祖母终是许了的,她知道翠姨的心情,也想起了翠姨妹妹的遭遇。于是许了翠姨白天念书,晚上回外祖母家。

翠姨在这段日子里是十分痛苦的,她不能说出自己的心声。“自己已经订了婚,是一个人的未婚妻:二则她是出了嫁的寡妇的女儿,她自己一天把这个背了不知多少遍,她记得清清楚楚。”所以“她不能不想哥哥大概是那样看她的”。于是她紧闭心扉,日渐憔悴。

翠姨用沉默掩饰自己的日渐绝望的心。婚期将近,她更加拼命糟蹋自己的身子,只求快。无路可选时,亡或许是种解脱。

堂哥哥来看她时,她平静的笑着,说她的心里安静,说她所求的都已得到了。

而她毕生不可得之人,就在她的面前,茫然的看着她,不知道说什么。

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从此天人永隔。而可悲的,却是她所爱之人,至未解伊人心。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这就是翠姨的爱,如兰般内敛矜持,但却至不渝。而纵观当时的时代背景,似乎就算翠姨勇敢的开了口,也是难有美好结局的。

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翠姨在最美的年华中爱上了一个人,又在最决绝的时刻封存了所有记忆。她知道这爱情不被允许,但从此,她的年华不朽,她的爱情无悔,她再不必眉头深锁,而可以永久地微笑了。

也许这样是最美好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又是一个三月,杨花舞雪,榆钱满地,小城的春天似乎总是那么短暂,就像那些转瞬即逝的爱情。

生命维以不永伤。

还好翠姨,已带着她的永恒,安然睡去。

写小城镇的作文【二】

路上的行人来回地穿梭在马路上,忙碌了一整天的工作,终于等来了这下班的时刻。匆匆的时光中谁也不愿意腾出一丝时间在路上闲谈,谁也没有那样的心情。虽然他们的方向各不相同,但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是在赶回家的路,而我是在远离家的路上。

来到车站的广场前,稀稀疏疏的可以看到三两群人,轻声地交谈着,也许那是远行者与送别者进行分别前一段不舍的话语。然后他们手里大包小包的领着行李走向了候车室。广场前的人们,大多都是远行的,来送别的没有多少个。

冷清的广场,候车厅却是坐满了人,一个个沉默的坐着,他们要去哪?是回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他们是回家还是远行,其实那都基于同一个事实,他们都和我一样,将要踏上远离这座不发达城市的列车。播音员用平稳而有力的声音播放着下一次列车进站的信息,在这样的声音里,给大家带来了焦虑的心情。

登上列车的那一刻,那一幕惊人的场景,一整车的人挤在这样拥挤不堪的车厢里,精神疲惫得好像只剩下了躯体,有的甚至谁在了过道。其实不难想象,他们从始发站开始,忍受这皮肉之苦,忍受者寒冷与饥饿的折磨,进行着长达几十个钟头的旅途。对面的小伙子手托着下巴,眼睛流露出了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的所有惶惑与茫然。这列车承载着一整车的梦想,奔向了远方。

我头靠着窗,双眼望着窗外不断往后移的大片大片的田野,内心情绪却是起起落落。对自己的旅途感到不安,更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彷徨。我坚定地选择了离开,自己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正也是心里的模糊感增加了内心对远方的幻想。内心的驱使我踏上这一条路。面队远方无处不在的美好,谁还愿意背对诱惑,一生与水牛为伴,一起与黄土地沉默?

夜黑下去了,黑得完整而彻底。车窗外的一切,在也看不到了。世界沉默了,给人一种逼人的压力。我开始接受了这沉默。因为它把我带进了我哥的世界。在我哥的面前,我自己显得是那么的幼稚。他在我这个年龄的时候已经在外打拼三五年。而我在这里一事无成。大哥他是一个家也留不住的人,从小就离开了家,一个人在外辛辛苦苦,呕心历地要干一番事业。十几年来多少的辛酸,无人能理解,没有一个人为他分担。他都走过来了。是出与天性,还是命运,让他宁愿在外漂泊?在中国,这样的青年又有多少呢?人们就是在这样闯荡和漂泊的世界里感受到了生命的快感和满足了内心按捺不住的虚荣心。我深知道,每个流浪者的心中都有一个家,那个家或许只是对生活的某种抽象感觉罢了。正如大哥那样,一个真真实实存在可以为他遮风挡雨家,并不能消去他对大城市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