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愚公移山中小学生读后感精选作文(愚公移山读后感真实手写)

愚公移山中小学生读后感精选作文(愚公移山读后感真实手写)

更新时间:2024-03-02 03:37:57
愚公移山中小学生读后感精选作文(愚公移山读后感真实手写)

愚公移山中小学生读后感精选作文【一】

今天,我无事可做,便打开成语故事,翻到《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我便读了起来,使我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讲得是:从前有个叫愚公的老人,有两座大山拦住了他们的去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于是,他便带领着子孙开始挖山。经过了重重困难,日复一日的辛苦劳动,最终感动了天神,把山背走了。愚公他这种为后代着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另外他虽然受到了嘲笑,但仍勇往直前、锲而不舍,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让我们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还有不半途而废。所以他的精神才流传到今天。

而我呢,也一样遇到困难就退缩,更别说持之以恒了。知难而退就是形容我的。比如:在暑假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数学奥数练习册。我刚开始的时候很愿意做,以为很简单。可当我做到第二页的时候,就遇到的有几道题不会做了,就继续往后翻,可是往后却是越来越难,我就对妈妈说要读课外书,然后就不做这些题了,而去读书了。有一点难度就放弃,根本就没有做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只有专心的做一件事而不三心二意,要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才会为我们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向愚公老人学习。

愚公移山中小学生读后感精选作文【二】

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太行山和王巫山。愚公决定把它搬走,因为这两座大山让家人出行太多的不便,他的决定获得了家人的支持。 愚公带着家人开始行动起来,有的在用铲子挖土,有的在挑着担子运石头,有的拿着斧头砍树......全家都累的满头大汗。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山还是一动不动,愚公也变地越来越老了。儿孙们也没有了往年的热情。

有一天,小孙子去跟愚公说:“爷爷,山太大太重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搬走它呢?爷爷,我说我们还是别搬了吧!” 愚公的家人议论纷纷: “我们买一台挖土机吧” “不行,太贵了” “那去向人家借好了” “向谁借去?” “那用炸药炸吧” “不行不行,那样太危险了”

就在大家争论不休时,闪进来一个人。大家正疑惑这是谁呢,那个人就开口了:“你们好,我是孙悟空,我刚看到你们在这山上又是挖土又是砍树的,这是在做什么呀?”“唉,我家门前这两坐大山让我们出行带来太多的不便,我们想把它们移走,可山太大太重了,我们正 为这事发愁呢。” “就这事呀,就交给俺老孙好了” 愚公一家听了激动不已,连声的道谢。孙悟空抽出金箍棒,只听“砰”“砰”几声后,大山瞬间就被夷为平地。从此,愚公一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愚公移山中小学生读后感精选作文【三】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我是听着长大的。这则千古流传的寓言,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可能因为太小,当时读的时候并没有体会到此间蕴含的生理。今天又翻开看它,才真正的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和勇气。

这位北山的愚公当时已年近九十,门前的两座大山阻挡了他们的道路,无论进出都要绕路行走。愚公决定尽力挖平这这两座大山,于是他带领子孙们凿石头、挖泥土,宜山的工程开始了。有人说愚公太傻,凭他们几个人的力气,想移这两座大山?“不光有我们即使我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儿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子孙孙都没有穷尽的。可大山却不会增高加大。不愁挖不平。”读到这儿,我知道了,山,非一日能移,非一人能移。只有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有成功的机会。

动物界的蚂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只蚂蚁找到了食物,随后就会有一大群蚂蚁把食物拖回洞中,一起分享。倘若大家不团结起来,只顾自己,终将“赔了夫人又折兵”,一无收获。

当今社会正是需要这种团结精神,当前汶川地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地震发生没多久,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纷纷伸出援手,祝灾区人民摆脱困境。这一举动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不屈的精神,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团结。

我想,《愚公移山》不仅赞扬了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人们,只要团结一致,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愚公移山中小学生读后感精选作文【四】

太行和王屋两座山,方圆约有七百里,高达七、八万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岸。

北山的下面住着一个叫愚公的老头,年近九十了。他家的住处正对着这两座大山。他苦于北面高山的阻塞,出入曲折迂回,就召集了全家的老老少少,开会商量。他说:“我和你们来尽全力铲除这两座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达到汉水的南岸,怎么样?”大家纷纷表示同意。唯有他的妻子提出了疑问:“以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坐小山丘都不能削平,你能把太行、王屋两座险峻的大山怎么样呢?而且挖出的土石又放到哪里?”大家异口同生说:“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着自己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上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愚公和家人开始日以继日的工作。邻居京城氏是个寡妇,她有个刚刚七八岁的儿子,也蹦蹦跳跳来帮忙。就这样,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这个地方,有个智叟,听说愚公要移山,便跑来阻止,说:“你怎么这么傻呀!人这么老了,又没了什么力气,就连山上的一棵草也拔不动,还想对付那些山石?”愚公擦了擦额上豆大的汗,笑了笑:“大山不移,乡亲们出入不便哪。”说完,又埋头铲土。智叟斜眼将愚公上下打量了一番,见他满身泥土,汗水湿遍全身,衣服被石块磨得破烂不堪,不由冷笑道:“真是自不量力,大山如此之高,凭你一老头,行吗?不如在家安享晚年。”愚公听到智叟这般说,停下手中工作,叹了口气,正色道:“你真是顽固不化,连寡妇孩子都不如。即使我了,我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连续不断,是无穷无尽的,而山则不会增加一丝一毫,哪有铲不平之理呢?”一番话说得智叟哑口无言,狼狈离开。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没不停的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一情况。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一人背一座山,一座山放在朔方的东部,另一座山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的阻隔了。